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網絡新聞學(20):筆名
筆名是假名的一種,筆名大多是文人、學者發表作品時的一種署名,這種署名有的和原姓名有關係,有的和原姓名沒有關係。筆名與本名不同。本名是一個人原本的姓名,包括家族的符號(姓氏)和父母所命定的名字。筆名則無須標明家族的符號,也無須征得他人的同意,如果說本名是父輩人的選擇和命定的話,那麽筆名則是本人的選擇和命定。因此,筆名強烈地表現或隱含著命定者、使用者的意願、個性和偏愛。
筆名的出現,在中國距今並不很遠。明代萬曆年間刊行的長篇小說《金瓶梅詞話》,署名蘭陵笑笑生。這個“蘭陵笑笑生”,既不是作者的姓名,又不是作者的字號或別名,應該說是作者的筆名。清末(1905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孽海花》,最初刊行時,署“愛自由者乞丐, 東亞病夫編述”,後來才改為“曾樸著”。其中“愛自由者”是金鬆岑的筆名,“東亞病夫 ”則是曾樸的筆名。此外,《老殘遊記》題為“洪都百煉生”,也當為劉鶚的筆名。?
“五四”新文學運動,造就了一批現代作家和詩人。這些作家和詩人,在發表文學作品時,
大多用筆名。如:?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號尚武。其他筆名還有郭鼎堂、石沱、麥克昂、高汝鴻等。?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其他筆名還有幾十個,如:玄珠、郎損、方壁、止敬、蒲牢、微名、石萌等。?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市甘。其他筆名還有王文慧、歐陽鏡蓉、餘一等。?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
冰心,原名謝婉瑩。?
作家成百上千,筆名自然五花八門:
周紹儀,筆名周立波。?
吳熙成,筆名吳伯蕭。?
郭恩大,筆名郭小川。?
蔡南冠,筆名蔡儀。?
馬千木,筆名馬識途。?
餘昭明,筆名葉紫。?
萬家寶,筆名曹禺。?
蔣海澄,筆名艾青。?
林覺夫,筆名秦牧。?
楊鳳岐,筆名歐陽山。?
以非姓名方式出現的筆名:
柳亞子,筆名青兕。?
趙平複,筆名柔石。?
聞一多,筆名夕夕。?
許地山,筆名落花生。?
錢鍾書,筆名中書君。?
嚴漢民,筆名AM。?
蕭植蕃,筆名Emi Siao。?
馮承植,筆名CP。
利用原姓名取筆名:
在以姓名方式出現的筆名中,有的筆名和原姓名有一定的聯係,用原姓取筆名。聲音上的聯係。比如:張心遠,筆名張恨水。比如:丁明哲,筆名白丁。這是以姓為名,又用唐人劉禹錫的《陋室銘》之典:“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白丁”就是指平民百姓,用這個筆名意在表示自己要用筆為大眾服務的決心。比如:馬千木,筆名馬識途。保留了原姓,卻又巧妙地截取成語“老馬識途”的後三字,使原姓在筆名中產生新的意義。?
在“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幫”為了大造輿論,組織了許多寫作班子,這些寫作班子多數用集體筆名。例如:?
梁效——即“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它專門在各大報刊上發表“重要” 文章,是“ 四人幫”的重要吹鼓手之一。“梁效”即“兩校”的諧音,當時民間有個順口溜,曰:“小 報看大報,大報看梁效”。可見“梁效”在當時的影響有多大。?
羅思鼎——這是“四人幫”在上海的寫作班子。“羅思鼎”與“螺絲釘”諧音。這個班子發表了大量宣傳“四人幫”觀點的文章,與梁效呼應,形成“北有梁效、南有羅思鼎”的格局。
池恒——這是“四人幫”在《紅旗》雜誌社組織的寫作班子。“池恒”大概取“持之以恒”的意思,“池”與“持”諧音。
初瀾——這是“四人幫”在文化部的寫作班子。這個筆名比較直露,把他們所造的輿論比喻成篡奪政權的“初瀾”。?
集體筆名往往是為了抹去集體的痕跡,隱匿集體的麵貌,所采用的筆名一般與個人筆名相同 。
匿名是一種出於某種目的而不表明自己身份或者不知道其身份(個人特征)的一種行為。 與此相對的則是實名 。
匿名給人的一種感覺是因為需要隱瞞某些東西,因而給人一種負麵的觀感。但是在交流中,匿名也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機製。人們通過匿名可以肆無忌憚的發表看法,對各種主張或者想象就行探索和實踐,同時可以避免社會的非議,減輕負麵影響所帶來的後果。然而匿名也會造成可信度的危機。
埃瑟•戴森在《2.0版:數字化時代的生活設計》 中分析了匿名的各種理由,例如匿名可以保持私密性;有助於發出各種指責或警告,而又不會被人發現與自己有關聯;或者提出一些愚蠢的問題,而又不會暴露自己的無知,匿名也可以用在不公正的體製中,以激發人們的改革意識。
網上的專欄作家大衛•希維爾指出,匿名可以讓人得到充分表達的自由。英國作家福斯特認為,報紙的不署名社論“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意味。似乎是絕對的真理,宇宙的集體智慧在講話,而不是一個人用微弱的聲音在發言”。
《經濟學家》雜誌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采用匿名寫作。他們認為“寫什麽比誰寫得更重要。”曾擔任雜誌主編的傑弗裏•克勞瑟說,“匿名”使編輯成為比自己更大的事業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它令雜誌擁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和原則。
匿名是網絡最獨特的一種特性。1993年 《 紐約客 》雜誌上彼得•斯坦納的一幅漫畫被網民們所信奉。 這幅漫畫的標題是“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
雖然在網路上匿名給予了人們更大的自由(閱讀與發布信息的自由),但是其代價則是喪失了信息來源的確定性,而且也會引發許多不良的和違法的行為。例如網路色情 、誹謗性的言論,欺詐行為,侵犯版權等等。
著作權規定了作者有署名的權利。但是也有作者由於各種原因匿名發表作品,這仍然受到著作權的保護。
在多數政治性的投票中,為了維持投票的公平性,有著“無記名”的一項原則。在此原則下,人人都必須匿名投票;通常違反此原則是犯法的〈如亮票行為 )。
匿名作者在網絡裏,當然也擁有要求刪貼的權利。
(謝盛友 整理 編寫 於2008年5月10日,德國班貝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