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家信:漫談做人大徹大悟
作者: 謝盛良
全家好。在這封信裏,我想和你談談做人大徹大悟這個話題。
先從老吳和老韓的遭遇說起。他倆都是你我所熟悉的老鄉、朋友、同學,他倆都曾經叱吒風雲,都算作是一代精英。不幸的是,他倆後來都進過牢房,但是,結果卻不一樣。老韓現在照樣當長官,照樣紅紅火火,老吳卻連公職都沒有了,現給私人老板打工。這其中,除了意誌堅強這個因素之外,對做人的大徹大悟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隻有對做人的大徹大悟,才能在那種惡劣的境遇中具有大無畏與無所謂,才能不被嚇懵、怕懵,而生起藐視之心,而靈便地周轉於魔障之中,沉著冷靜、應付自如。當然也有外部力量在起作用,但關鍵還是取決於本人內在的大徹大悟,取決於本人內在的功力與定力。這就是老吳和老韓遭遇相同而結果不同的緣由。對於這一點,我有切身的體會。那年那月那日,下午兩點多,我被傳去問話,眼看著天黑,眼看著別人在吃晚飯。晚上八點多,我被押上車,沒人對我說去哪裏,直到被投進監牢才知道。跨進高牆,鐵門“恍鐺”一關的那個瞬間,心頭一片茫然,腦子一片空白。但是,也許隻有一分鍾,也許是兩分鍾,我就醒悟了過來,可見,做人需要大無畏與無所謂、需要大徹大悟。
說了半天,這個大徹大悟,悟的到底是什麽東西呢?從形而上的哲學本體來說,這個“悟”是不可說、不可思議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正像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前人對這個“悟”,隻是用比喻來說明“悟”的意境:“悟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之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悟之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這不是簡單的終點回到起點,而是一種理性升華後的重新回歸,是哲學上的“肯定—否定—肯定”之定律。
因為語言不容易表達出“悟”的意思,隻能用比喻來說明“悟”的意境。
一定要用語言來表達,或者說勉強用語言來表達,則:
這個“悟”,就是觀念更新。人還是那個人,但精神麵貌全都變了,對世間萬事萬物都有了新的認識、新的看法。好比說,以前麵對種種煩惱,總在心頭揮之不去,總在心裏頭撕咬著,難受得不得了。而悟之後,麵對種種煩惱,好比是風吹竹林,風吹過,竹子卻沒有落下絲毫痕跡,活得灑脫,活得逍遙,活得自在。
這個“悟”,就是是非不顛倒。是非不顛倒,看起來很簡單,真正做到卻不容易了。舉個例子,我一個同事,買了輛汽車,寶貝得不得了,有一天,發現停在院子裏的汽車,不知道被哪個人劃了一下,落下一道長長深深的痕跡,他心疼得不得了,過了好些天了,還一個勁地說,寧願自己被劃傷,也不願汽車受損傷。這是典型的是非顛倒。自個兒的身體重要還是汽車重要,自個兒的身體值錢還是汽車值錢,在他的認知中,當然是汽車值錢了。汽車是主人,而他是車的奴隸。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上海知青金訓華,在黑龍江插隊,有一天,山洪暴發,堆放在河岸上的一些木質電線杆被卷入滾滾洪流,金訓華義無返顧,跳入水中,企圖搶救這些木質電線杆(當時說法是國家財產),結果被洪水淹死。這是極端的是非顛倒。社會現實生活中,是非顛倒的事例太多了,好比說,黃金、鑽石能做什麽用,多貴都要買,結果招來殺身之禍,這是世事上的顛倒。“千江有水千江月”,多美的詩句,但那個水中月亮卻是假的,這是文學上的顛倒。本來簡單的一件事,好好的一件事,搞到後來卻吵起架來,弄得雙方都不愉快;整天疑神疑鬼、憂心忡忡、患得患失,見風就是雨,生活在不安定的氛圍中,這是鄰裏關係、人事關係上的顛倒。父母愛孩子,不問原因,不問結果,孩子想要什麽就給什麽,甚至為了孩子,竟要上天摘月,下海捉鱉,這是愛心上的顛倒。看電影、看電視,明明知道是假的,卻還是跟著劇中人的痛苦而痛苦,流淚而流淚,或者是歡樂而歡樂;事情已經過去好些年了,一提起,還是氣憤得不得了,或者是高興得不得了,這是情感上的顛倒。某人做了一個夢,講了又講,最後還強調說這個夢是真的;某廠的產品很好,很受歡迎,引起其他廠眼紅,竟相生產冒牌貨,真貨反而沒有市場,“假作真時真亦假”,這是真假大顛倒。人世間,顛倒的事情太多了,能夠做到不顛倒,真是不容易啊!
這個“悟”,就是看透了人生。所謂人生,就是人到地球上做客而已。 不論做客時間有多長,“沒有千年不散的筵席” 。一切都是過眼煙雲,都會離散去。愁苦會過去,歡樂也會過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切都會過去,“年年難過年年過”。人生百年,不在病痛中,就在愁苦中。與其在愁苦中做客,不如化煩惱為樂趣。與其憂心忡忡、患得患失,見風就是雨,生活在不安定的氛圍中,不如生起藐視之心,胸臆間充滿大無畏與無所謂,直麵現實,快快樂樂。正如曹操在一首詩中所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以前是把曹操這詩句當作具有資產階級腐朽情調來看待,其實,這詩句的意思應該是“喝酒唱歌,愉愉快快,這樣地度過人的一生,怎麽樣呢?好不好呢?”,可見,這詩句是具有積極人生意義的。做人乃如此。
當然,從人文科學看、從儒家學說看,人生雖然是地球上的匆匆過客,還是存在著“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也就是人生一世,在於“立德、立言、立業”。這是另外一個話題,我就不多說了。
希望這些議論能解開你心中的疙瘩,能導引你生起大無畏與無所謂,能對你有所幫助。
2006-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