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2025 (7)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作者:謝盛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語出於《論語•衛靈公篇》,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公認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聖經》一般,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文化的概括和統領。《論語》分二十篇,其中的《顏淵篇》主要講述了孔子對“仁”和“恕”的解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聖經》中的一些名言,如:“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又如:“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免得它們用腳把珍珠踐踏。”如:“有人打你的右臉,把另一邊也轉過來讓他打。”但是,不能僅僅從字麵上去體會,那不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表達。《新約》裏呼籲:“有人想拿你的襯衫就連外套也讓他拿去。”並說:“富人要進天國,甚至比駱駝穿過針眼還要難。”這些話的本意無非是:惟有善於舍棄,才能得到(更多地是精神上的)回報。這就是《新約》中所說的“施比受更為有福”的道理。
其實,我們中國人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很難。同樣,西方人真正做到“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也很難。隻要是人,就充滿著矛盾,人往往隻看到一麵,而忽視另一麵,人往往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同時還很難認識到自己是錯誤的。不認識錯誤,怎麽改正錯誤呢?錯誤不改正,怎麽能進步呢?
我相信,儒家具有極高的道德品性,而且相信,儒家能造就品德高尚的人。這也是我對自己中國人的道德體係的企盼。如何使人的品德變得高尚呢?人不是神,人肯定要處理三個方麵:我與別人的關係如何?別人與別人的關係如何?別人與我的信仰如何?把這三個互相聯係的方麵去觀察我們現在的中國人,至少我個人發現:現代人對自己和別人缺乏誠信;對別人缺少利他主義。而且,現在我們中國人的信仰是多神論、泛神論和不可知論。……。
我相信,中國人不缺乏智慧,也不缺乏耐心、耐勞、忍耐、忍讓。我發現,我們中國人缺乏的東西並不多:獨立人格。
寫於2008年3月8日,德國班貝克
兩位先進,都讓我更深思考.謝謝!
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