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第一個中國人當德國大學校長
2008年2月21日,慕尼黑工大在官方網站上發布消息稱:該校航空攝影測量和地圖研究所所長孟麗秋教授將從4月1日起成為慕尼黑工大的副校長,孟麗秋教授也因此成為了首位躋身德國高校管理層的華人。
壓力來自完全陌生的領域
孟教授是學地圖學出身,從上大學到現在已經將近30年了,她從未離開過自己的本行,孟教授認為自己在這方麵很幸運。在成為慕尼黑工大副校長之前,孟教授一直擔任慕尼黑工大航空攝影測量和地圖研究所所長,她的研究方向覆蓋了地圖學的所有方麵,包括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在接受德國之聲中文網采訪時孟教授坦言,自己要麵對的壓力主要來自馬上要進入陌生的管理領域:“我目前在學術方麵剛剛漸入佳境就馬上要淡出,因為畢竟副校長是一個行政工作比較重的職位。我必須將研究所的人士和科研工作重新調整,才有心思在新的平台上做事。這個新的平台對我來說非常的陌生,可以說之前我很少關心學校建設,國際關係等行政工作。離開自己所熟悉的東西,去做陌生的工作,對我的壓力也是很大的。”
之前合作過的同事,為孟教授突然淡出學術領域感到若有所失,孟教授本人更是如此:“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將來有一天會回到自己的本專業,安安靜靜的做我的研究工作。為了能實現這樣的目標,所以我現在正在重新安排,希望能有人能暫時代替我管理研究所,這樣研究所的工作才不會陷入癱瘓。”
“計劃外經曆”決定人生
孟麗秋教授是拿了國家教委的獎學金在漢諾威完成博士學位的,原本她是想直接回中國的。而就在這個時候,她的導師表示希望孟麗秋能協助他申請一個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項目順利的批下來之後,孟教授也麵臨著新的抉擇:是接著留在漢諾威再做7年的研究工作還是到第三國工作。
孟麗秋選擇了後者,她去了瑞典。先是在瑞典皇家理工學院任教,後來又進入了企業。雖然都是在歐洲工作,不過瑞典人和德國人的思維方式是截然不同的,這使得原本“一心隻讀聖賢書”的孟麗秋做出了很大轉變,這成為了其人生經曆中寶貴的一部分,也為她今後在慕尼黑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正如“計劃外”去瑞典工作一樣,之所以能重返德國並成為慕尼黑工大的副校長,同樣是在計劃之外的。在德國,想成為C4級教授(德國最高級別教授)是非常苛刻的,必須滿足一些硬性條件:除了讀過博士學位,讀過教授資格,有工業界工作過的經驗外,理想條件下最好還有第三國工作的經驗。孟教授說:“我恰好滿足了這些條件,再加上我是一名女性,可能是我多了一些積分。本來我沒有這些想法的,但是我的導師親自到瑞典鼓勵我回德國來參加競爭。在這種情況下,我才回到了慕尼黑,如果不是我的導師去找我的話,也許我就留在瑞典了,所以說我的很多經曆都是計劃之外的。”
我的麵孔代表中國
在科研領域,出色的女科學家比較少,更少有女性得到教授頭銜。對此,孟麗秋教授表示:“我用平常的心態去看待這個問題。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我接觸到了很多非常出色的女性,從學術質量上來說,她們做教授是綽綽有餘的,隻不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有些女性之所以不願意做教授,她可能把家庭放在了更主要的位置上,這些女性我非常尊重她們。如果她們要去競爭教授位置的話,她們也有很多的優勢。在這個意義上,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多麽厲害,我隻是平平常常一步步走到了這個位置上。對於我而言,家庭和學術生活可以同步進行。”
如何掌握這種平衡是一種藝術,孟教授自己很好的找到了這個平衡點:“正因為有這個平衡點,所以不管我去做學術研究,還是協調大型的科研項目,那些苦都不算什麽了,因為我覺得自己生活得比較平衡。”
作為一名華人科學家,“中國”兩個字在孟麗秋教授心目中有著特殊的意義:“那是無法通過語言來表達的。她是在我的血液中,或者已經硬件化到腦子中。不管是手持什麽樣護照,對我而言都是次要的,我的麵孔就代表著中國。因為我的所在國是德國,所以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就是為中國和德國同時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就是在互惠互利的條件下,我肯定會盡我所能為兩國的友好往來,尤其是科研方麵做一些微薄的貢獻。這對我而言也是尋找平衡點的過程,我相信我能找到這樣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