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我的1968

(2008-02-03 07:06:08) 下一個

我的1968

作者: 謝盛友
 
1968,我在幹什麽?有一天,我聽大人宣讀《中共中央通知》:“混進黨內、政府內、軍隊內和各種文化界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義分子,一旦時機成熟,他們就會奪取政權,由無產階級專政變為資產階級專政。這些人物,有些已被我們識破了,有些則還沒有被識破,有些正在受到我們的信用,被培養為我們的接班人,例如赫魯曉夫那樣的人物,他們現在睡在我們的身邊,各級黨委必須充分注意這一點。”

赫魯曉夫是誰?“中國的赫魯曉夫”又是誰?甚至張春橋、戚本禹這樣的大紅政客都不曉得毛澤東心目中的“赫魯曉夫”是黨內何人,更何況我這毛毛小孩。 

我們是“老三屆”大紅衛兵的弟弟妹妹,有些文學家把我們稱為“紅衛兵次生代”,更有一些社會上的牛皮子把我們定性為第“六代半”,使我們成為“無代可循”的人。我們這些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降臨到這個世界的人,生來就挨餓,上學就停課,畢業就下鄉,回城就待業,在那些文學家的眼裏,竟然是“無代之人”。把我們劃歸為“六代半”者認為,紅衛兵、知青列為第六代,天安門廣場的學生是第七代,而我們這批人隻能當三明治夾在中間,就連享受“四舍五入”的優惠也沒有。 

曆史也的確忽略過我們這“半代人”。文化大革命,當我們的哥哥姐姐在社會上衝殺時,我們還是一群不大懂事的小孩。街上若有遊行隊伍,那裏看熱鬧的肯定是我們。在“派”性上,我們也總站在自己的哥哥姐姐那邊,覺得他們肯定是“左”派。他們個個伶牙俐齒,能辯善駁,常常把大人搞得啞口無言,這確實令我敬佩不已。 

我至今仍然清楚,1968是一個用票證的年代。那時候,除了水和空氣以外,什麽都憑票憑證。記憶中,我們的爺爺或奶奶出門購物時,攜帶一堆票,油票、肉票、魚票、布票,竟然有鹽票和醬油票。盡管有票,但購物還得排隊,有時購物者的隊伍比起古時中國的龍還要長。

上課時,不知怎的,看到老師的粉筆字一天比一天粗,經醫院一檢查,才知道我們缺少“維他命ABCD”。那年代,我們不但沒有肉吃,也沒有菜吃。真正的“窮過度”。 

我們的哥哥姐姐們是響應毛主席的偉大號召,到廣闊的天地去。而輪到我們的時候,盡管再三批判林彪的《“五七一”工程紀要》,但“變相勞動”的風涼話常響耳邊,揮之不去。
令我記憶深刻的毛主席語錄,當屬《“五·七”指示》:“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要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學製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統治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上學很輕鬆,因為沒有正規的課堂教育,而且學製也從“六三三”改成“五二二”,隻要讀九年書,就可以高中畢業。
學工最好玩。到工具廠去學習,盡管要接受工人“老大哥”的訓話,但可以趁機,逢師傅不在時偷一些鐵片回家做玩具。學農最慘。在田地裏插秧,這腰一彎下去,從太陽當頂到太陽西斜曬屁股沒直起來過。種菜、割稻、撒農藥,樣樣都幹過。學軍最沒勁,整天聽連長講革命故事,還得挺直腰板站在太陽底下操練。“一二三四”,走路都得聽人指揮。 

誰說書店裏沒賣書?書店裏賣的盡是“紅寶書”。那是一個文化貧瘠的年代。樣板戲的唱腔和《紅太陽》的主曲,是我們唯一聽到的旋律。我們在《地道戰》中爬滾,在阿爾巴尼亞的電影中長大,那時沒有《紅與黑》,也沒有“安娜卡列尼娜”,我們向往北京,同時也向往地拉那。我們的人生簡直是一部黑白故事片。我們生長在一個無知和盲從的年代,也難怪這“六代半”中不能出什麽偉大的政治家,盡管有七十年代的黃帥、八十年代崔建、九十年代的葛優,但他們的確隻能瀟灑一回,畢竟與“書本”和“知識”有一段很長的距離。 

從我們開始記事起,學校就被一片“萬歲”和“打倒”的聲音籠罩著,我們喊了太多的“萬歲”和“打倒”,以至於自己有時都分不清楚,自己到底喊了些什麽。也因此常常會出現一些“反革命標語”的冤案。那時,我們經常停課鬧革命。不懂得階級鬥爭是什麽,反正,大人講了,我們也跟著“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越是窮的地方,階級鬥爭越波瀾壯闊。反正中央說了,窮是壞分子搞成的,窮日子過多了,揪些壞分子來鬥鬥,也許會富裕起來。

文革後期的“池恒”和“梁效”,盡管筆杆有力,“點石成金”,但我笨, 沒真正弄懂幾個詞。
 
到後來,國家撥亂反正,由於哥哥姐姐們“苦大仇深”,倍受注目,傷痕文學、知青文學在書店裏受人青睞。總之,一切的一切,都屬於大哥大姐的,他們太偉大了,把我們這“六代半”人的身影全部遮住。 

不過,曆史也給我們留下了叱吒風雲的機會。承蒙鄧大人的恩準,我們可以加入“世界大串聯”的隊伍。相當數量的“六代半”人,嫌棄國內的氣氛太糟蹋讀書人,有知識的都跑到海外來個大會師。據不完全統計(其實根本無法統計),在“洋插隊”中,“六代半”人獲博士、碩士頭銜的最多。我們成為中國的海 歸人才庫。 

啊,1968, 我不喜歡你, 我甚至恨你,但是,你深深地印記在我的腦海裏,揮之不去。

寫於 1996年5月,修改 於2008年2月3日, 德國班貝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謝盛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urbb的評論:

忘記了, 反正讀書無用! 謝謝閱讀!
urbb 回複 悄悄話 是不是複課鬧革命的那一年?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