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再次遭遇卡夫卡 (圖)

(2008-02-13 09:33:04) 下一個



本文作者謝盛友, 旁邊為著名作家趙淑俠女士





再次遭遇卡夫卡 (圖)

作者:謝盛友

如果沒有弗洛伊德的心理學,沒有韋伯的社會學,沒有尼采的哲學,建議你最好不要玩卡夫卡,我學士論文變形記,碩士論文卡夫卡,如今隻好變成一隻甲蟲,躲在餐館廚房裏偷吃炒麵。因為我們這代人畢竟離書本和知識太遠太遠 (參見:我的1968)。

與施淑青大姐一邊談論歐洲現代主義,一邊漫步,不知不覺來到了卡夫卡的故居。“上個世紀那個時候,在布拉格市中心有這麽大的房子,家庭不窮呢,怎麽我閱讀的卡夫卡是出身於貧困家庭的。”我這樣問身邊的趙淑俠大姐。趙大姐也說,卡夫卡家庭不窮。後來,我想明白了,卡夫卡指的貧困是權利的貧困,並非物質的貧困。

布拉格老城古韻美麗,你站在卡夫卡的故居前麵,但是你永遠走不進他那迷宮般的城堡。 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老城,他熟悉這裏的一磚一石,一草一木,這裏的街道、房屋、樹木和天空都讓他覺得可親。卡夫卡稱布拉格是“帶爪子的母親”。也就是說不管他走多遠,都要被母親的爪子抓回到身邊來。
布拉格是卡夫卡的故鄉,不僅是地理上的也是精神上的。布拉格用她的思想乳汁養育了卡夫卡,使得他骨子裏執著,現實中的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布拉格的“孤島”上。日耳曼文化本來就是布拉格中的文化孤島,而猶太人又是德國人中的少數,是孤島中的孤島。卡夫卡就是在這樣的文化孤島上長大的。他生活在群體中,可又是孤獨一人,真可謂茫茫人海不見人。沒有比卡夫卡的身份更複雜的人了。他生為奧匈帝國的臣民,死為捷克共和國的公民,是生活在捷克人中認同日耳曼文化的猶太人。當時的布拉格又是奧匈帝國統治下集捷克、德意誌、奧地利和猶太文化於一爐的城市,麵對多種文化的碰撞,卡夫卡不知自己站在哪一邊,文化認同始終困擾著他,讓他找不到歸屬。對捷克人來說,卡夫卡是局外人,因他認同日耳曼文化;對德國人來說,他也是局外人,因為他是個猶太人。他雖然說德語、用德語,但感覺不到自己是德國人,作為終生生活在布拉格的德語作家和猶太人,他不可能融於德語主流文化;他雖然自學過希伯萊語,也研究過猶太人的曆史和宗教,參加過猶太複國主義者大會,四個女友中有三個都是猶太姑娘,但又否認自己與猶太人的關係。他稱女友是“非猶太人,非非猶太人,非德國人,非非德國人”。卡夫卡自己又何嚐不是?卡夫卡失去了精神紐帶,靈魂是漂泊的孤魂。

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紀德語小說家,在逝世後,文章才得到比較強烈的回響。文筆明淨而想像奇詭,常采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言人人殊,暫無(或永無)定論。別開生麵的手法,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

卡夫卡生於捷克(當時屬奧匈帝國)首府布拉格一個猶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長子,有三個妹妹(另有兩個早夭的弟弟),而她們都在第二次大戰時於集中營中死亡。自幼愛好文學、戲劇,18歲進入布拉格大學,初習化學、文學,後習法律,獲博士學位。畢業後,在保險公司任職。多次與人訂婚,卻終生未娶,40歲時死於肺癆。

1904年,卡夫卡開始發表小說,早期的作品頗受表現主義的影響。1912年9月22日晚至翌日清晨,通宵寫出短篇《判決》,從此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生前共出版七本小說的單行本和集子,死後好友布勞德(Max Brod)違背他的遺言,替他整理遺稿,出版三部長篇小說(均未定稿),以及書信、日記,並替他立傳。

後世的批評家,往往過分強調卡夫卡作品陰暗的一麵,忽視其明朗、風趣的地方,米蘭•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Les testaments trahis)中試圖糾正這一點。其實據布勞德的回憶,卡夫卡喜歡在朋友麵前朗讀自己的作品,讀到得意的段落時會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來。

“卡夫卡”在捷克語中是“寒鴉”的意思,卡夫卡父親的鋪子即以寒鴉來作店徽。 為紀念這位獨一無二的作家,1983年發現的小行星3412以“卡夫卡”來命名。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愛讀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說就叫《海邊的卡夫卡》。
卡夫卡讀過一些中國文學的德譯本,他在1912年寫信給當時的未婚妻,引用了清朝詩人袁枚的《寒夜》:
寒夜讀書忘卻眠,
錦衾香盡爐無煙。
美人含怒奪燈去,
問郎知是幾更天。

卡夫卡生前出版的單行本:
《判決》(Das Urteil)
《火夫》(或譯《司爐》)(Der Heizer)
《變形記》(Die Verwandlung)
《在流刑地》(In der Strafkolonie)

卡夫卡生前出版的集子:
《觀察》(Betrachtung)
《鄉村醫生》(Ein Landarzt)
《饑餓藝術家》(Ein Hungerkünstler)

卡夫卡生前出版的小說(未結集):
《與祈禱者的對話》(Gespräch mit dem Beter)
《與醉漢的對話》(Gespräch mit dem Betrunkenen)
《巨響》(Großer Lärm)
《桶騎士》(Der Kübelreiter)

卡夫卡遺作(長篇小說): 
《失蹤者》(Der Verschollene);一名《美國》(Amerika)
《審判》(或譯《訴訟》)(Der Prozeß)
《城堡》(Das Schloß)


寫於2008年2月13日,德國班貝克。

(未完,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謝盛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真的假的?的評論:

玩卡夫卡的,都是垃圾,人類太多的垃圾.
真的假的? 回複 悄悄話 1、卡夫卡不是拿來玩的。
2、羅列卡夫卡的作品不表示你知道得多。
3、欣賞他,懂他的人是不會在這種地方談論他的。
鑒於這三點,我真的不理解你為什麽要寫這篇垃圾。卡夫卡從來也沒有,也一定羞於靠他的文字糊口。或許你們靠文字吃飯的人真的越來越可憐了。
紅地瓜 回複 悄悄話 前輩
玉樹臨風,坦蕩自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