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作者:謝盛友
在德國留學畢業後,有人問我,回國還是留在德國。我當時告訴朋友,回國也好留在德
國也好,簡單概括就是:文化換環境。在歐洲生活環境好些,但是缺少中國文化。在中國,
你的成就將被認可,在歐洲,你認為了不起的東西,歐洲人可能覺得不咋的。現在看來,困
惑旅歐華人的不是親情,也不是文化氛圍, 可能是一種莫名其妙的失落感。
十年前我問妹妹,在德國生活怎麽樣,她說沒勁,沒有中國電視,沒有中國電影,也沒
有中國卡拉 OK,沒有中國書看, 等等等等。現在,這些東西她全擁有,問她,回答還是沒
勁。
我的妹妹,當然還有我,還有旅歐很多的中國人,到底怎麽了,為什麽覺得生活沒勁?
原來,盡管我們生活在歐洲的土地上,我們仍然是中國人,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每個中國人
從一出生開始,背負中國文化的包袱,不論你浪跡何處,始終眷戀著中原大地。
我們從小被教育, 爺爺教育爸爸,爸爸教育我,我教育兒子, 兒子將來教育孫子,世世
代代這樣教育下去,做人要出人頭地, 出類拔萃,做人要讓人恭敬,光宗耀祖,若出外謀生,
應衣錦還鄉,不然,不算成功。 所以,我們中國人隻要有一點最終出人頭地的指望,便會對
之孜孜以求,而一旦失去了出人頭地的指望,便放棄自身發展而將眼光轉向子女,一心一意
培養子女出人頭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就這樣一代又一代。歐洲人比較注重子女的自由
發展,並不給兒女規定模型,並不非常在意子女的成就,但最希望子女自由,生活快樂。歐
洲人,至少在表麵上,職業不分高低,不分貴賤,隻承認社會分工不同。
而我剛到德國留學時,在中國餐館端盤子,洗碗,被其他有錢的中國留學生看不起:連
一份德國公司的假期工都找不到,肯定德文很差勁,今後怎樣融入德國社會?我自己心裏倒
踏實:沒有打中餐館工的留學經曆不算完整的留學經曆,因為在歐洲畢竟百分之八十的華人
直接或間接與餐館打交道。
由於中國人在歐洲吃苦耐勞, 很多人在各行各業出類拔萃,有些當了教授、工程師、醫
生,或者自己當老板,進入了中產階級階層,住著獨門獨院的洋房,開著寶馬奔馳名車。這
樣的生活如果原封不動地搬回中國,也應該算得上是人上人的生活了,然而在德國,環顧左
右,大家都差不多,都住著自己的房子,隻是大小、新舊的區別,都開著自己的車,隻是奔
馳、大眾的區別。無論你怎樣成功,人家對你隻有尊敬,沒有恭敬。這種無恭敬隻是一種文
化,而與種族歧視無關。
從小受出人頭地教育的我們, 在這裏無論怎樣成功都找不到那種出人頭地的人上人的成
就感,尤其是回國探親時,看到昔日的同學朋友做了廳長當了公司的老總,將一筆筆資金從
這個賬號轉到那個賬號,將手下?百人指揮得 團團亂轉時,一種深深的失落感油然而生,這
也許是“海龜”的原因之一吧。
你一定要追求做人上人, 讓別人恭敬你,那你就會活得很累,做人還是自由自在,從從
容容,坦坦誠誠,這樣更好。人比人,氣死人。
到底要賺多少錢,才算富有?到底帶多少萬回去,才算衣錦還鄉?沒有標準答案,但是,
每個人都不停地追求,總想有朝一日能夠衣錦還鄉。
到底獲得多大的成就,才算成功?才算出類拔萃?才能光宗耀祖?沒有標準答案,但是,
每個人都不停地追求,總想有某一日能夠光宗耀祖。
旅歐華人總是背負很重的文化包袱,所以生活很艱苦。 我們中國人在歐洲,其實並不認
可歐洲這塊土地,其實並沒有做到既來之則安之。之所以辛苦,是因為我們不能象歐洲人一
樣瀟灑對人生,能否融入德國社會,不在於你德語水平的高低,不在於你是否看懂歌德的名
著,不在於你是否認可德國的法律製度,我看關鍵在於,你是否認可德國人的生活,我看主
要在於次文化的融合。如果你能象德國人一樣,喝啤酒也有日耳曼味道,曬太陽也有浪漫情
調,那麽次文化的融合,將幫助你進入德國主流社會。
化,而與種族歧視無關。 從小受出人頭地教育的我們, 在這裏無論怎樣成功都找不到那種出人頭地的人上人的成就感,覺得活的沒勁兒。——————-
說得好!
像當地人那樣生活方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