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人在鬼國
作者: 謝盛友
說起我們廣東人,的確有一種南蠻的味道, 廣東人和香港人習慣稱洋人為鬼。在他們的眼裏,隻有中國人是人,其他的外國人統統不是人,都是鬼。比如,他們稱白種男人為鬼佬;年齡稍微大一些的白種女人為鬼婆,年齡稍微小一些的白種女人為鬼妹。有一次,一個來自廣州的朋友要來拜訪我。我問他怎麽來,他說叫一個“鬼”開車送他過來。待他們到達時,我看到了“鬼”。原來“鬼”是一個四十多歲的德國男人。於是,我便與“鬼”握手,請“鬼”喝茶。把人看成是鬼,這可以算為具有廣東特色的中國式傲慢。
德國同學克裏斯蒂娜跟我學中文。我跟她說,按台灣人的習慣,我叫你學妹;按廣東人的習慣,我叫你鬼妹。而我是廣東人,應該稱你為鬼妹,所以,現在是人教鬼說人話。 當我教她“妻子”這個單詞時,告訴她“妻子”相當於德文的“ Ehefrau”或“ Gattin”。她問我,德文有“兩個妻子”,為什麽你們中文隻有“一個妻子”。我說,鬼話!我們中文表達“妻子”意思的說法多著呢!我一連串說出很多中文有關“妻子”的同義詞:“老婆”、“太太”、“夫人”、“內人”、“愛人”、“堂客” ......這一回她被這麽多“妻子”搞混了。我告訴她,“太太”有時是“老婆”,有時又不是“老婆”。比如,我向別人介紹自己的老婆時,我可以說,這是我的老婆,或者說,這是我的太太。在這種情況下,“老婆”和“太太”是相通的。但是,如果我向人家介紹李太太(姓李的人的太太)時,隻能說,這是李太太,而絕對不能說,這是李老婆,在這種情況下,“老婆”就不一定是“太太”了,或者說,“太太”不一定就是“老婆”。這時,克裏斯蒂娜被我所說的“太太”和“老婆”搞得昏頭昏腦。她說,還是德文簡單一些好。
我說,簡單不一定好。在德語裏沒有“叔叔”和“舅舅”的區分,沒有“ 姑姑” 和“ 姨媽” 的區分。講到“ 祖母” 時,人家聽了還要重複反問一句:“ 母親那邊的還是父親那邊的?” 。我們的中文多好,說一下“奶奶”,就不必強調是"父親那邊的"了。說了"舅舅"人家就知道是你媽媽的兄弟,說了“叔叔”人家就知道是你爸爸的弟弟,“伯伯”就是爸爸的哥哥,“姑姑”則爸爸的姐妹。用不著象德語一樣,拚命強調“Tante”即我爸爸的妹妹,或者“Tante,即我媽媽的姐姐”。你說,德語多無聊,要費那麽多口舌才能夠把一個簡單的名詞講清楚。
克裏斯蒂娜學了“姑姑”和“姨媽”,“舅舅”和“叔叔”,“奶奶”和“爺爺”後,覺得中文多而不亂,豐富而有內涵。我說,那當然,中國五千年的文化,豈是你從“阿姨”和“叔叔”中就能夠簡單地學到的。最後,她直搖頭:“ 鬼學人話,真難!”
鬼說人話難,人說鬼話當然也很難。按我們廣東人的習慣,中國人學習德語,即人學鬼話。鬼話最難的是有“ 性數格” ,“ 男人”(Mann)為陽性,“女人”(Frau)為陰性,這是沒話可說的,也是我們中國人很容易理解的。那為什麽“ 姑娘” (Maedchen)是中性的呢?這種鬼語,是我們人永遠也無法弄得懂的。再說德語的“ 數” ,有些也是莫名其妙。就說“ 錢” (Geld),在中國人眼裏明明是可數的,而在鬼人的眼裏,有時候可數,有時候則不可數。可數時反而是“ 資金” 的意思(複數為Gelder),這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最後說說德語的格,四個格倒不難掌握,有時我真的覺得“ 人三物四” 和“ 靜三動四” 很有邏輯性。比如“ Ich gebe ihm ein Buch.” (我給他一本書)。而有時候德語的格令你捉摸不透,誰又能夠說清楚“ Aller guten Dinge sind drei.” (好事成三)為什麽是第二格而非第一格呢?
我家那個吃麵包長大的兒子,有時說的話,不知道是 “ 人說鬼話,還是鬼說人話” 。說起中文來不但荒腔走板,而且還夾著“ 鬼話” :“ 這Auto真漂亮!” ;“ 給我看看這Spiel lustig還是不lustig.” ; “ 爸爸,morgen我們不要Brotzeit.” 兒子在德國出生,在德國上幼兒園,久而久之,我發現了兒子在語言上的“ 墮落” 。的確,他每天上下午都在幼兒園裏與小洋鬼子們混在一起,晚上回家,如果我們作為家長的不嚴格要求,往往是中文問,德文答的對話形式。
有時候,我們這些當家長的也“ 自甘墮落” ,幹脆自己也趁機練練德語口語,便同孩子們一塊在語言上“ 全盤西化” 了。結果是我們家長當然沒有忘記伴隨自己長大的母語,而孩子們則講中文不敢開口,或者是一開口講中文就變成“ 人說鬼話,或鬼說人話” 。
兒子已經墮落成了“ 洋鬼子” 。每次當我聽到這種“ 假洋鬼子” 的“ 人話” 和“ 鬼話” 參雜的“ 混合語” 時,氣在頭上,痛在心裏。我一氣之下,立下“ 家規” :在家不許講德語,違者罰款五馬
克。
剛把“ 家規” 貼在牆上時,兒子向我喊:“ 爸爸,Telefon!” 我說,你講了一個德語單詞,罰款五個馬克。沒想到,電話的對方是“ 鬼” ,這時,如果我說人話,就等於對牛彈琴了。麵對鬼人,隻好講鬼話。電話打完後,兒子向我遞來一張“ 罰款單” ,我的電話內容一共包括132個德語單詞,要履行“ 家規” 的話,我將被罰款660馬克。
我們人在鬼國,有時是人,有時是鬼。在語言方麵,也是有時是“ 人說鬼話” ,有時是“ 鬼說人話” 。操這種人鬼兼並的“ 混合語” ,這到底是我們做人的悲哀還是快樂?我問我,我也問你,我問所有的中國留德學生,我也問所有的旅居德國的華人。
寫 於 1994年 9月 , 德 國 班 貝 克
文章來源:作者授權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德國) 雜誌 《本月刊》 (European Chines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