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知兵非好戰(談談打台灣)
(2008-02-06 20:39:46)
下一個
自古知兵非好戰(談談打台灣)
我想“打”是所有中國人都不願看到的。也正因為如此,分裂勢力就把他們的寶壓在這裏肆無忌憚啦。
我前幾天寫了一個叫“自古知兵非好戰(解放軍可能出兵巴基斯坦有感)”帖子。大家一般都可以接受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會有一天有走出這個國境在國外保護中國的國家利益的必要性,也對實現這個目的的條件是需要未雨綢繆也就是在還不是必要的時候一步一步地作準備。解放軍在國外成功地保護中國的國家利益是目的,這裏的關鍵是“成功”二字。為了這個目的所需要作的準備工作是很多的和各種各樣的,其中包括軍事的和民事的。無疑的是,各種準備作的越充分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可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的祖國的統一目前還沒有實現。這種種原因來自外部的主要有美國和日本。就像很多家庭有分家的兄弟和很多民族內部也有分裂勢力一樣,中國也有分裂勢力。從1840鴉片戰爭到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被各個“民主”國家瓜分了109年的中國的凝聚力是需要重新建立的。中國也有來自內部的分裂祖國和民族的勢力。
在討論“打台灣”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必須清楚究竟什麽是我們的目的。完成祖國的統一使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是我們的目的。這個目的和打下台灣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我想大家都知道,打下台灣並不等於統一祖國。大家也都看見啦,香港回歸已經十多年啦,但是究竟香港的人心與中國的凝聚力究竟有多麽大呢?我想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斷。
軍事控製台灣,也就是贏得軍事的勝利隻是實現祖國統一的一部分。贏得台灣的人心才是目的。但是贏得軍事的勝利和贏得人心也是相輔相成的。和平與戰爭的辨證關係我這裏就不討論啦。我個人的看法是,在台灣問題上,軍事方法隻是針對外部力量的。
當大家討論台灣問題的時候,我個人覺得十分有必要重新看看《孫子兵法》第三篇【謀攻篇】(附在後麵供大家參考)。孫子在這一篇裏就提出了兩個今天已經家喻戶曉的原則,即“上兵伐謀”也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和“知己知彼”。
我先說“上兵伐謀”也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大家知道,《孫子兵法》雖然成書於春秋末期,但是可以想象的是《孫子兵法》的思想的形成應該要更早一些。我提醒大家這個曆史時期的原因是中國這個概念嚴格的說是始於秦始皇的。因為雖然在這之前有夏、商和周,但是那隻是一種聯盟並不是一個國家。
因此,孫子在《孫子兵法》【謀攻篇】裏討論的攻城主要是攻外國的城,當然也包括收複原來屬於自己的城。所以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所以,我們的“利可全”與否也就是目的是否達到是決定我們的策略的根本。因為如果你的目的是取外國為己有,所以即便那是外國,原則也是“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因為如果你的目的是取外國的城池為己有,所以即便那是外國的城池,原則也是“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但是,因為台灣是中國的領土,解決台灣問題的原則一定是“全台灣為上,破台灣次之”和“其次伐兵,其下攻台灣。攻台灣之法,為不得已。”
我希望大家能夠清楚地看到統一祖國並不等於解放軍占領台灣。而且由於曆史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需要重建。大家可以看到,即便是在中國經濟(當然也包括軍事和政治)發展的今天,即便就是在這個兵壇都有分裂勢力的表演。
美國內部有沒有分裂勢力?我想一定是有的。當然啦,這個問題大了一點。我問一個小一點的問題,美國內部有沒有反對伊拉克戰爭的勢力?我想一定是有的。當然啦,這個問題還是大了一點。我再問一個小一點的問題,美國內部有沒有反對所謂反恐的勢力?我想一定是有的。但是這些勢力在美國的表演可以說幾乎是被當做馬戲看的。這體現了什麽呢?這體現了美國人的凝聚力。當美國政府做出了什麽決定,即便是心裏反對,絕大多數的美國人都會自覺的不公開唱反調兒。在美國,即便是今天,大家都已經公認越南戰爭的錯誤和失敗的戰爭以後已經30多年啦。克裏這個曾經在越南戰場上得了三個美軍最高獎章(紫色心)的人,就是因為後來有反戰行為而不被人們信任競選總統失敗。
如果在美國有人敢寫文章毫無證據的懷疑美軍在越南或伊拉克的英雄事跡,我想象他是睡不好覺的。我們中國人由於曆史的和其它種種的原因,還沒有建立起像美國人這樣的凝聚力。大家隻有看看我們中國人內部有多少人可以公開地肆無忌憚地毫無根據沒有證據地誹謗抗日戰爭的英雄,解放戰爭的英雄,抗美援朝戰爭的英雄,等等等等英雄而不必擔心夜裏睡不著覺這樣一個現實就可以對重建一個民族的凝聚力是一個多麽困難和漫長的工作有一點點概念。
一個民族的凝聚力是建立在什麽基礎之上的呢?當然啦,同種同族同文同字是有幫助的,但是相同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利益包括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往往是矛盾的,這就好比吃糖和刷牙或玩耍和讀書一樣。因為短期利益往往就在眼前,人們的決定和選擇往往是被短期利益所控製的。長期利益卻往往根本就不是絕大多數的人們所關心的,因此人們在作決定和選擇得時候往往是根本不考慮長期利益的。這也是美國作為一個強國要輸出所謂“民主”的原因:絕大多數人的目光短淺。作為強國,它的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一致的時候要比不一致的時候多一些。作為強國,它的資源也要豐富一些,因此也有可能同時照顧得到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但是作為一個弱國或窮國就完全不是那麽有餘地啦,由於資源貧乏,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往往矛盾尖銳的,經常必須為了一個而犧牲另一個。
台灣人的人心不僅是中國政府要爭取的,也是美國政府要爭取的。正是因為如此,美國政府才有必要關心台灣的經濟問題和台灣人的幸福。
在這裏有必要提一下urfriend網友的一個叫“從毛澤東思想的理論基礎探討攻大台灣的方針政策”的帖子:“所謂毛澤東思想就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基礎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俺早說過,毛主席是怎麽把兩者結合起來的?答案隻有一個,就是分地。打勝了,戰士回家都有地,犧牲了,家人也分地。這就是所謂的理論與政策相結合。毛主席以中央紅軍8000人的班底,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800萬國民黨軍隊,依靠的就是這個理論與政策。試想,中國現在要統一台灣,依靠的當然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與全中國人民的守土情懷,那麽,有沒有具體的可以與分地相媲美的政策支撐呢?”
urfriend網友提的這個問題就是贏得人心。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中國這個的事情之所以表麵上看是一個軍事行為,那是因為贏得中國人心這件最最根本的事情已經在軍事勝利之前就由毛主席的土地改革政策基本解決了。國軍必敗一方麵是因為農民多於地主,另一方麵也是因為代表地主利益的國軍無法跟共軍競爭中國農民的人心。然而當國軍到了台灣以後就不同啦,大陸的地主在台灣沒有土地利益啦,因此就在台灣進行了土改來贏得絕大部分台灣人的人心。可見短期利益的在攻心上的重要性。這就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消”這兩個字用的維妙維肖!
urfriend網友提的“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與全中國人民的守土情懷”就是屬於長期利益的範疇啦,當然那是個抽象的台灣問題的長期利益的說法。具體的台灣問題的長期利益的說法有很多,比如說“國家安全”、“第一島鏈”和“亞太形勢”等等等等。
這裏請大家耐心看看我在“自古知兵非好戰(解放軍可能出兵巴基斯坦有感)”帖子裏的幾段話。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這是大家都熟悉的清人趙藩題於成都武侯祠的對聯。
很多人以為趙藩是在誇諸葛亮會攻心。其實趙藩實在是批評諸葛亮不攻心而是一味地征戰,因為即便是最膾炙人口的“攻心”傑作“七擒孟獲”的“七擒”也是七次連續不斷地使用武力最終以軍事實力“服”人。由於諸葛亮是蜀丞相有治蜀責任,可又由於他不停地七出歧山。雖然每一次都是無功而返,他也不總結經驗教訓下一依然如故照葫蘆畫瓢。因此,諸葛亮花在治蜀上的時間和精力畢竟就十分有限啦,他也就往往大刀闊斧地處理一下治蜀的政務就又匆匆上路(照著上一次失敗的貓繼續畫他想象中的老虎)討閥曹操去啦。諸葛亮總是這樣火燒了屁股似的不坐下來審時度勢一下,所以就有了不審勢即寬嚴皆誤的結果。
軍事就是政治。軍事是政治的繼續嘛。但是,軍事和政治的目的最終都是經濟。任何一個經濟係統都是由三部分,資源、生產和市場組成的循環。
西方的經濟係統曾經是幾百年的殖民主義係統。由於絕大部分資源來自殖民地國家,這個殖民主義經濟係統裏的資源部分幾乎是沒有成本的。這就好比西方的經濟係統吃了幾百年不花錢的飯!難怪西方的經濟係統長得又白、又胖還又壯滴!而殖民地國家(當然也包括半殖民地的中國)呢,被別人吃白食幾百或上百年也就自然長得又黑、又瘦還又弱啦!
大家知道殖民主義係經濟係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破壞掉了,各個殖民地國家在五、六十年前紛紛獨立。從那以後,五、六十年來西方的經濟係統要花錢吃飯啦。中國到世界各地,特別是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進行援助或貿易都是會比那些前殖民主義國家更合理一些的。這樣一來就增加的那些前殖民主義國家在這些地方作生意的成本。也就是說,以往吃慣了白食的人們現在不僅沒有白食吃了,還由於有了中國這個買賣公平的食客,飯菜的價格也增高啦。
大家可能已經不耐煩啦,你說了這麽半天跟軍事有什麽關係呢?軍事就是政治。軍事是政治的繼續。軍事和政治的目的最終都是經濟。其實軍事也是經濟。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嘛。糧草是什麽?糧草就是經濟。
由於,白人們現在不僅沒有白食吃了,還關心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幸福,比如說美國人關心台灣人的幸福。這就使美國人背起了台灣這個包袱,當然還有韓國和日本。美國背起台灣、韓國和日本這些包袱的唯一方法是把它們變成工廠,由美國負擔這些工廠所需要的一起資源供應。人們往往看到中國的石油問題,難道台灣、韓國和日本就沒有石油問題嗎?傍上了大款並不是說你就沒有錢的問題啦。錢的問題是人人都有的。隻不過傍上了大款的人們的錢的問題不需要他們操心,她們隻需要陪大款玩的開心就可以啦。一切問題都由大款來解決。這說明了什麽呢?這說明了傍大款的人們雖然給大款帶來快活,同時也是大款的包袱。
我以前說過西方的經濟係統曾經是幾百年的殖民主義係統。由於絕大部分資源來自殖民地國家,這個殖民主義經濟係統裏的資源部分幾乎是沒有成本的。這就好比西方的經濟係統吃了幾百年不花錢的飯!難怪西方的經濟係統長得又白、又胖還又壯滴!而殖民地國家(當然也包括半殖民地的中國)呢,被別人吃白食幾百或上百年也就自然長得又黑、又瘦還又弱啦!
因此在競爭起人心的時候,西方的經濟係統長得又白、又胖還又壯滴是有優勢的。這也是人們喜歡傍大款的原因,有好處嘛。所以嘛,一旦軍事占領台灣以後,是不是可以有人們想象到的那些好處還是個問題呢。因為我們首先拿到手的是一個傍了多年大款還被大款慣壞了的多陪小姐,說白了就是一個包袱。要想讓這個包袱有用恐怕要有很多思想工作也就是“攻心”的事情要做。
這裏順便說一下今天,中國的經濟實力不是來自勞動力的廉價,而是來自中國有一個完整的工業體係。無論是玩具還是衛星,還是原子彈,等等都可以在中國一個國家內部搞定的。即便是一個玩具都涉及至少,電子、紡織、化工和冶金工業。我搞一個小產品都深有感觸。當一個產品涉及來自多個國家的零件的時候就很難控製成本啦。當然啦,一個具體產品的操作有時選擇進口零件就是另外一回事兒啦。另外有很多人以為中國產品的所謂低附加值是個壞事。其實在經濟競爭中,低附加值產品是武器,因為那是生活必需品。而高附加值是奢侈品,卻不僅不是武器還是自廢武功。為什麽呢?因為這些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的國家對於戰爭是有偏愛的。但是,當它們的經濟成了高附加值產品經濟以後呢,就不可以發動戰爭啦。因為戰爭第一個打掉的就是高附加值產品市場。當然啦,生產附加值產品可以幫助它們平衡一下沒有白食吃所帶來的赤字虧空。但是這個幫助到底能維持多久也還是個問題呢,因為美國早已是負債累累啦。
有人說中國如果打台灣是輸不起的。這話說的絕對啦,因此不可能是正確的。因為中國這麽多年沒有台灣不是也過來了嗎?而且即便是所謂“輸”也不會是百分之百地“輸”,“贏”也是一樣。所以這個“輸”字究竟是個什麽涵義還是需要嚴格定義一下的。不然把什麽可怕的東西都包括進去了以後呢,自然就“輸不起”啦。毛主席當年跟張國華在打印度時就說過類似於“打輸了也沒辦法怪咱沒本事”的話。打台灣也是一樣,“打輸了也沒辦法怪咱沒本事”。總不能事事都順利吧?“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正義的事業是任何力量都攻不破的。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
“贏”不僅是一個軍事概念,“輸”也是一樣。關鍵問題是一旦打下台灣以後,在沒有贏得台灣人心的情況下還要解決台灣經濟需要的各種自然資源(包括石油)的條件下,這樣的一個台灣究竟能不能起到很多人頻頻提起的比如說“國家安全”、“第一島鏈”和“亞太形勢”等等等等的好處呢?台灣人裏,誰可以信任,誰不可以信任呢?要不要搞運動或叫“清洗”呢?台獨勢力搞類似於228的事情怎麽辦?所以說“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嘛。反之就是,不能攻心則反側自然不會消失。這就像毛主席說的“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毛主席的“掃帚”就是各種政治運動。
現在人們對解放以後的那些運動的必要性有一點點理解了嗎?農村包圍城市嘛。中國共產黨對於農村的“攻心”問題少一些,在城市裏就不同啦。城市裏沒有分田地嘛。相比分田地,中共對城市資本家還是比較客氣滴。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的運動主要還是對城市小市民和知識分子的“攻心”。
毛主席說過“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打下台灣以後也必須搞清楚在台灣人裏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個打台灣的首要問題。因為不然的話,都不說打台灣本身就會在台灣製造新的敵人,雖然在軍事上打下了台灣也隻能是背起了一個包袱而不能以台灣為基地向亞太發展。
關於“上兵伐謀”也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我就說這些。下麵我說說“知己知彼”。
討論解決台灣問題,其實討論任何問題都必須“知己知彼”。所謂“知己知彼”還不隻是了解自己和了解對手,還必須了解那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也就是藥的所有正作用和副作用。由於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達到目的,特別是軍事的目的不是占領地盤而是占領人心,沒有占領人心的軍事占領隻能是個包袱。
這又是在討論“攻心”啦!其實這戰爭本身就是政治的繼續嘛。什麽是政治呢?孫中山說過類似於“政治就是管理大家的事情”。其實政治就是處理人和人、人群和人群關係的學問或叫遊戲。就是嘛,如果“知己知彼”隻是數數武器彈藥然後看看誰的多那麽簡單這世界不早就被基督教給統一了嗎?雖然“知己知彼”裏包括知“物”也就是知武器,但是知“人”才是事實上做到“知己知彼”最關鍵的部分。所以毛主席說“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不是物。”
我這裏跟大家討論台灣問題說的“彼”的人心雖然主要是台灣人,但是這個“彼”的心裏的主心骨是美國。這裏的“己”當然就是中國啦。所以,我是不具備說這一對兒“己”和“彼”的起碼條件的,當然也遠遠談不上“知己知彼”啦。
我隻說說台灣問題的存在對中國的有利之處。我前麵說了中國人的凝聚力需要重建和加強的問題。這個台灣問題就是一個幫助增強中國人的凝聚力的一個不可多得的教材,還有西藏問題。因為這兩個問題是全世界華人都一致認同的問題。大家可以假設一下這兩個問題如果不存在了,有些我們內部的小問題就會浮現出來的。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個問題也是我們鑒別敵友的一個試金石。美國政府的向中國輸出民主這種生怕中國人過不了好日子的努力都在它作台獨的後台的目前原形畢露啦。
我們中國文明和中國人確實是有那麽一點太愛好和平啦。今天我們碰到美國這樣的完全是得寸進尺處處緊逼的對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福氣。如果美國人也來個欲擒故縱,我還真是要擔心中國人會放鬆警惕性呢!好在美國人的思維比較直接算賬也喜歡每一筆都仔仔細細地算,而且筆筆賬都必須賺錢。這樣一來,中國人想放馬南山美國人都不給機會。
還是由於曆史的原因,祖國統一這個概念已經不僅僅是統一台灣啦。現在,統一台灣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撅起的一個象征或叫裏程碑啦。所以,當我們討論統一台灣的問題的時候應該放在一個超出大陸和台灣這個格局的範圍來討論。我以前寫過一個帖子(找不到啦)說統一台灣很可能是在有一天在中日對峙的大前提下做的。在中日對峙的大前提下,台灣的人心就必須作一個選擇跟中國為友還是為敵就比較容易啦。
這也是日本不可以太跟中國胡鬧的一個原因,不然會把台灣逼到中國手裏。當然,日本也必須對台灣客氣一些。台灣的日子好過得益於一個強大的中國。一個真正獨立的台灣必然是四麵受敵。當然啦,這些都是台灣的長期利益,一般台灣人是看不到的。
我前麵提到了中華民族撅起的裏程碑的概念,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建立了自己獨立的基礎工業體係完成了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初級過渡。當然啦,中國建立了自己獨立的基礎工業體係還包括獨立的軍火工業。改革開放以後的一些裏程碑大家就比較熟悉啦,比如說女排和振興中華、香港回歸就不用說啦、神舟和嫦娥等等等等。統一台灣也必將成為中華民族撅起這條路上的一個裏程碑。
也正是因為統一台灣是中華民族撅起這條路上的一個裏程碑,因此統一台灣是必須按照中華民族的撅起時間表來進行的。這不僅僅是一個掌握戰爭的主動權的問題,也就是說統一台灣不會是由於敵人的行為而不得不作的不得已而為之的被迫的行為。也就是孫子兵法裏指出的“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所以,台灣的一些分裂勢力的任何行為都是不會改變中華民族的撅起的時間表的。而且還不僅是如此,台灣的一些分裂勢力的表演隻會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認清“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給大家舉個例子吧。我自己是從來就對柏楊和龍什麽(女的!名字我忘了)沒有興趣。但是這兩個作家在很多中國人中間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但是由於台灣的一些分裂勢力的似乎得勢和猖狂,這兩個人也原形畢露啦。物極必反,事物總是向它們相反的方向轉化的,易經也是這麽說的。
在統一台灣是中華民族撅起這條路上的一個裏程碑這個概念下看這個問題就不難看出統一台灣一定會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
這裏我覺得有必要提醒大家一下英國人在香港實在是沒有做什麽“攻心”的事情。因此就使得香港回歸的“攻心”問題小了許多。
相比之下,如果真的在近期解放軍打下了台灣,由於沒有了國軍當年已經用過了的土地改革收買大多數人的人心(這一點urfriend網友已經指出了),解放軍的“攻心”問題就要比國軍當年大的多得多。就更不用說即便是近期解放軍打下了台灣,派往台灣的解放軍的數量也是不可能跟當年國軍轉進台灣的數量相比的。
就寫這些吧。
祝大家春節愉快!
附:
<<孫子兵法>>第三篇【謀攻】孫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①□②,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注:】
①:〔車賁〕。
②:“溫”字“_”旁換“車”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