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危言:危機正在逼近(中)
(2008-01-03 08:16:35)
下一個
警世危言:危機正在逼近(中)
——————對中國爆發金融危機與政治危機的分析與預測——————
作者:亮劍
【文章摘要】:麵對無處不在的財富效應與資本貪婪,受製於製度性弊端的溫家寶即使“滿懷赤誠、信誓旦旦”,最終也難逃孤苦無告的絕望哀號與“天問”。宏觀調控注定失敗、資本管製的“柏林牆”已經坍塌,中共當局它又如何阻止一個貨幣自由流動兌換時代的到來?
目錄
一、警世危言
1、亞洲金融危機曆史回放
2、美國次貸金融危機蔓延
3、驚人的相似
4、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市場的潛在影響
二、中國金融在劫難逃的原因之一:匯率政策的失敗
三、中國金融的製度性腐敗內幕:現行政治體製下無法治愈的兩大頑疾
四、政府宏調失敗,中國金融之滑鐵盧之敗
1、資本管製時代的結束
2、銀行資金鏈的斷裂
3、中國金融崩潰的骨牌效應:銀行倒閉、經濟崩潰、民生苦難、政府垮台
一、警世危言
早在今年的三月份,中國一位遠見卓識的金融學家曾預言:最遲到2008年末,將爆發一場全局性經濟金融危機,中國在劫難逃!
11月10日,重慶家樂福菜油促銷活動中,3人被擠踏致死,31人受傷住院;兩周前,因搶購上海超市半價售烹飪油,19人被踩踏致傷送進醫院,物價上漲引發搶購潮;10月31日美聯儲降息救市,中國官員警告,近期將拋售美元儲備,金融大戰在即;11月12日,股市再現黑色星期一,自10月16日起,兩市A 股總市值縮水4.83萬億元,股市連日暴跌、泡沫將破;9月以來,武漢商品房均價下降323元/平米,深圳豪宅樓均價下跌15%,房市高危、跌勢迅猛;10月份,上海單月存款驟減近千億,資金湧入股市;10~11月,按揭房貸利率提升,房貸儲戶被迫提前注資房產,還款潮席卷中國,金融危機逼近。
國家統計數據顯示,10月份,通脹率達 6.5%;廣義貨幣供應量39.42萬億元,同比增長18.47%;貸款餘額26.03萬億元,同比增長17.66%,居民存款下降5062億元,同比下降5052億元;貿易順差再創270.5億美元新高。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駐華盛頓的蓋保德(Albert Keidel)警告,中國目前的局勢似乎和1988-89年及1993-96年‘通脹災難’前夕的情形類似。”[1]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金融、經濟危機已經來臨,這既是一場全民的大災難、財富的大縮水,也是國家實現民主政治變革、實現製度更新的曆史性機遇:
1、亞洲金融危機曆史回放:1997年之前,東南亞各國持續十幾年經濟高速增長,房地產投資過度,外資推高房市,房價暴漲。結果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引發泰國擠兌風潮,房市崩潰,股市狂瀉,擠垮銀行56家,泰銖貶值60%。由泰國引起的金融動蕩迅速蔓延,俄羅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台灣、日本、香港、韓國均受重創。這些國家資產縮水、財富貶值,社會秩序迅速陷入混亂。經濟衰退,激化了國內矛盾,泰國的政府被推翻,印度尼西亞的政府被推翻,日本橋本龍太郎下台,俄羅斯一年之內換了六屆總理。
曆史告訴我們,凡遭遇金融危機而金融崩潰的國家,無不經濟崩潰、社會動蕩,引發全局政治危機。都難逃民主國家政府換屆、專製政府垮台的結果,卻同時也為全球民主政治的到來創造了機遇。
2、美國次貸金融危機蔓延:
“今年3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由於收不回貸款損失慘重,被迫向美國聯邦破產法院提出破產保護申請。從此,“多米諾骨牌”效應發生,30多家次級抵押貸款公司先後停業。美國和歐洲的許多共同基金、對衝基金、大型銀行、保險公司購買了大量由次級抵押貸款衍生出來的證券投資產品,紛紛受到重創。危險的氣息正在蔓延......按照國際慣例,按揭貸款的風險暴露期通常為3-8年。中國是否已經進入風險多發時期?美國式危機是否會在中國上演?......預計2008年三季度,中國可能全麵爆發次級抵押房貸危機。” [2]
據《財經〉8月7日快訊報道,中國持有超過千億美元美國按證,美國財政部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截至2006年6月底,中國機構購入按揭證券急升516億美元,從559億美元劇增至1075億美元,並高占同期亞洲投資按揭證券2260億元的47.6%。其中,中資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都牽涉其中,其次貸損失不斷暴露出來。究竟中國政府動用多少外匯儲備購入美國按揭業務,至今還是個謎。
受次級貸危機影響, 8月第一周全球股市市值蒸發2.1萬億美元。8月9日,全球股市大幅下挫。南美、亞太股市也放量下跌,指數跌幅最低2.6%,最高達3.28%。禍及池魚,與美國經濟高度關聯之中國經濟危機乍現:流動性過剩助長中國物價;樓市次貸真相浮出水麵,房奴還貸信心喪失,銀行資金鏈斷裂,樓市拐點乍現;股市哀鴻遍野、連續一周暴跌,廣大散戶股民遭遇重災;人民幣升值壓力巨大。
3、驚人的相似:
仔細研究,人們發現,美國房地產業成長、繁榮與危機爆發脈絡與中國房市的變遷,有著驚人的相似與內在關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共同特征正是導致金融危機的根源:
21世紀之初,美國經濟遭遇兩大衝擊,一是20世紀末的網絡新經濟泡沫破滅,二是9.11恐怖襲擊及之後的全球反恐戰爭。為此,美國政府采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大幅降低銀行存貸款利率,加大貨幣投放量,讓美元匯率不斷貶值。由此避免了美國經濟的衰退與通縮,經濟逐步恢複、發展、繁榮。與此同時,其樓市也迅速活躍、快速上漲起,房價長幅平均超過100%,出現了空前的非理性繁榮局麵。
上世紀下半葉,通脹緊縮困擾中國,經濟持續低迷,為刺激經濟增長,中國政府推行積極擴張型財政政策,加大貨幣投放量,實施寬鬆貨幣政策,大幅度降低銀行存貸款利率,以房地產業為經濟支柱,開展了房改與大規模城市化建設。由此,中國經濟擺脫通縮與衰退,迎來空前發展與繁榮。
驚人相似的是:兩國房地產業都出現了空前的非理性“繁榮”;兩國金融機構都先後推出金融創新產品——優惠寬鬆、分期付款的住房按揭貸款;財富效應的巨大誘惑把兩國銀行都卷入了房市之中,銀行成了最大的“房地產”商;兩國都出現了巨大的房地產泡沫,而中國的房地產投資增值,還遠遠高於美國;從刺激增長到應對危機,兩國央行都采取了先降低存貸款利率、後逐步提高存貸款利率的貨幣政策,由此都造成購房者按揭還貸困難,這成了引發了次貸危機的誘因。
4、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市場的潛在影響
有人說美國次貸金融危機對中國影響很小:“不過是2000億美元的次貸債券損失”其實不然。這隻暴露出危機的冰山一角。這次金融危機,主要從三個方麵,對中國金融市場發揮作用:
第一,由於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的匯率政策,次貸危機引發美元信用危機,一方麵直接導致美聯儲對其銀行的注資,加大美元貨幣發行量;另一方麵削弱了公眾對美元的信心,引發美元資產的大幅拋售,致使美元大幅度貶值泛濫。這導致人民幣的實際貶值,從而推高中國貿易順差、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助長外匯儲備、造成人民幣超量發行而引發通脹與經濟危機。
第二,次貸危機改變了美聯儲多年來銀行存貸款加息政策,10月底美聯儲降息救市,卻刺激著美元貸款的迅速增長而大量投資湧入中國。與此同時,封住了央行存貸款利率上調空間,癱瘓了中國央行貨幣政策手段。銀行利率無法大幅度上調(必須上調至銀行存款利率超過通貨膨脹率),就無法阻止貸款增長下的投資過熱,無法增加儲戶銀行存款額,無法分流源源不斷湧向向股市與房市的資本。
第三,金融機構得以存續與發展的前提,就是國民對銀行的信心。銀行信用危機一旦爆發,誰也阻止不了它的蔓延。美國次貸危機,暴露出銀行按揭貸款的內幕與真相,購房者按揭貸款是“優質資產”的神話被打破。這一方麵引發中資銀行暫停按揭貸款購房業務,進行資產核查、內部整頓。並導致國家出台房貸新政策而提高按揭購房的準入門檻、限製樓市投資。另一方麵,樓市的突然降溫,在加大破泡危險的同時,大麵積暴露出中資銀行的次貸問題與腐敗問題,公眾對銀行的信心大減,銀行存款大減。如骨牌效應一般,這將引發銀行資金鏈的斷裂,刺激引起擠兌潮。當此境地,中國的金融大爆炸、大毀滅已為期不遠。
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內在的原因。在了解到次貸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之後;在了解了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國及如今美國與現實中國的相似性之後;在了解了美國金融與中國貨幣政策的微妙關聯之後,我們更應該透過事物的表象,發現未來必將引發危機的製度性原因。
二、 中國金融在劫難逃的原因之一:中國匯率政策的失敗
中國的匯率政策,直接導致中國經濟受製於人,阻礙中國金融與世界接軌。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深圳銀監局局長於學軍最近在一次對監管者而言異常坦率的講話中表示,匯率機製使得中國央行頗為‘被動’。他表示:‘匯率生成機製不能適應當前國際國內的環境,而且正日益成為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和現代化進程中的障礙。’”[3]
由於人民幣匯率在2005年7月之前一直采取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製度,當美元貶值時,意味著人民幣貶值。美國的弱勢貨幣政策在促進其經濟增長、樓市過熱的同時,也提升著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加大了中國的貿易順差。由此不斷加大著人民幣升值國際壓力,而人民幣的逐步升值,又加大著國際資本投機人民幣匯率的動力。其直接表現則為中國外匯儲備的迅速增加,迫使人民幣發行投放市場量的增大。
受此影響,中國的貨幣供應量M2一直保持在18%左右,遠高於GDP的增長速度,強有力的引發資本的流動性過剩與物價逐步上漲。而這些過剩的資本正好滿足中國城市化擴張與房地產建設的需要,房地產市場此時幾乎成為吸收這種過剩資本的主要渠道。
由於人民幣兌美元的固定匯率製度,央行的人民幣高利率政策必將導致海外熱錢的湧入。為緩解國際資本投機人民幣的壓力,中資銀行不得不把人民幣利率與美元利率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這種匯率製度不僅導致人民幣跟隨美元的不斷貶值,還迫使中國回應美國的銀行低息貨幣政策,實施銀行存貸款的低利率,封住了中國利率上調的空間,銀行存款的負利率直接導致中國儲戶存款大搬家、投資過熱、流動性增長、股市房市泡沫瘋長等等,其結果當然是中國樓市場與美國樓市的共同非理性“繁榮”。
如今,美國樓市樓市泡沫破滅,美聯儲被迫放鬆銀根以低息救市。這種結果對中國宏觀調控十分不利,中國貨幣政策已無退路。在目前中美利差已經倒掛的情況下,尤其是美聯儲被迫降息的情況下,中國央行的任何價格性調控,都將導致大量的流動性逐鹿中國。
中國從2005年7月開始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人民幣匯率成為有管理下的浮動匯率。但是,美元作為人民幣的“錨”的這一基本性質實際沒有根本改變,美元持續貶值,正在把人民幣拉入不斷下跌的態勢。這不僅會使中國持有的美元資產隨美元大幅貶值(中國目前外匯儲備高達1.4萬多億美元,美元貶值10%,外儲資產就會損失上千億美元),還使得人民幣兌其他貨幣(歐元)不斷貶值,引發更多的貿易摩擦。現在歐盟對中國不斷施加壓力,要求人民幣匯率升值,這其中反映了人民幣相對歐元貶值,促使歐元升值過快、中國對歐貿易順差的現實問題。
人民幣的逐步升值,吸引著更多的國際熱錢流入中國,中國的外匯儲備繼續大幅增加,流動性增長令人堪憂。在股市連續一周暴跌與房市高危的情況下,不斷增長累積的資本流動性將進一步引發國內資產價格的上漲。這最終迫使了央行第九次調高存款準備金,以期凍結多餘的資本流動性,緩解物價飛漲。
然而,這又導致銀行貸款資金鏈的斷裂,引發股市的再度暴跌與房市低迷。在銀行沒有加息空間以緩解儲存戶存款貶值的情況下,即使有限調高銀行存貸款利率,銀行存款也將進一步減少(除非存款利率超過通貨膨脹率),不斷累積膨脹的流動性過剩,將流向一切可以保值的產品、原料、金融市場,導致物價飛漲。
與美元掛鉤的匯率製度、實際上兌國際貨幣還在貶值的人民幣、可預期的人民幣逐步升值政策,這一切製度性原因與決策失誤,正引發著今天中國的經濟危機,誘導未來金融危機與政治危機的發生。現行匯率政策才是這悲劇發生的始作俑者。
三、中國金融的製度性腐敗內幕——現行政治體製下無法治愈的兩大頑疾:
眾所周知,中國的金融機構不是市場基於風險和收益原則進行資源配置的手段,而是支持政治目標的一個政策工具。推動和維係經濟高增長一直是中共當局的首要任務。為此,中國金融機構必須提供政治性金融支持。這種支持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主要表現為對傳統國有企業慷慨的政策性輸血;在九十年代中期之後主要表現為對改革時期湧現出來的新型國企的金融優惠、表現為對各級政府支持的項目的金融扶持、表現為對熱點地區、熱點行業(比如近年來的房地產、汽車等等)不顧後果的信貸注入。
1、國家政策性虧損:是否提供這種金融支持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它們能否在短期內促進經濟增長,即便這種增長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隻要符合這個標準,各級政府便有強大的動力為之提供金融支持。這就導致了國家粗放型、擴張型積極財政政策所必然導致的國家政策性虧損。
2、金融腐敗(政治性財富再分配):在正常的市場經濟中,金融市場的功能是按照市場原則將資金或者資本配置給最優者。然而,在缺乏金融監管的中國金融體係,稀缺資源配置權力者以“國家政策性虧損”為借口,掩蓋其瓜分資本財富的再分配目的。具體表現為金融機構在發放信貸中的腐敗行為上、表現在利益動機導向的融資目標選擇上、表現在將違法違規操作導致的商業不良貸款算作政策性虧損讓支持國家財政的納稅人買單。研究發現,尋租行為在金融機構大量存在。
3、轉移支付:由於中國金融機構不屬於市場經濟環境中自主經營的獨立經濟實體,而是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實現其政治目標、經濟目標的政策工具,為此所導致的“政策性虧損”(不良貸款、死賬、呆賬)實際上屬於國債性質,國家必須承擔起注銷銀行不良貸款的責任,由此形成了國家財政對金融機構的轉移支付機製;由此形成了特權官商揮霍、政府支出、貨幣發行增長、儲戶納稅人買單的財富掠奪局麵;由此形成了貪官綁架政府、政府綁架人民,永無止境敲詐勒索的惡性循環。
這種金融體製的特征,既為政府政治動機主導的擴張型積極金融行為慣性提供了製度性的保證,又為中共政權的製度性腐敗提供著強有力的金融保證:大量發行廣義貨幣,用轉移支付的方式注資銀行,彌補其金融腐敗所必將導致的銀行呆賬、壞賬與死帳。這不可避免的引發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存款貶值。這是官員以國家的名義,對中國公民權利最大的、製度性的侵害。
這種金融機構(政府及官員的錢櫃)賴以存續的基礎有二:一是資本的管製;二是高額而源源不斷的儲戶存款。
如果中國政府沒有對資本的強有力控製,就無法調動金融資源來為其鎖定的政治經濟目標服務。而如果沒有不斷補充的高額儲戶存款,銀行政策性虧損與金融腐敗所必將導致的金融缺血則會演變成一場全局性的金融危機。這就是為什麽國家總理溫家寶為解決嚴重的流動性過剩問題、對抗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曾一度提出開通“港股直通車”計劃。然而當發現國內大量的銀行資本外逃時,卻又迫不得已來個急刹車——叫停港股直通車;這就是為什麽當儲戶銀行存款大搬家而大量湧入房市、股市時,政府出台一係列房貸新政策與規範股市管理新條例、打壓股市房市;央行也不斷調高存款準備金與存貸款利率,吸引儲戶存款、嚴格限製非政策性貸款,其共同的原因就是對金融缺血必將引發全局性金融危機的深刻懼怕與擔憂。
不幸的是,資本管製與儲戶存款保障這兩大金融基礎正在分崩離析,中國正迎來一場史無前例的金融大災難、大毀滅。
五、 政府宏調失敗,中國金融之滑鐵盧之敗
1、 資本管製時代的結束
十年前,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當時由於強大的資本管製,中國的金融防火牆把席卷亞洲的金融危機擋在了國門之外,這時的中國經濟才剛剛發育成長在與世隔絕的“胎盤”之中。後來加入世貿而與全球經濟接軌,應對能源危機而啟動海外投資全球能源戰略,大力發展粗放型傳統工業而成為世界工廠,積極推進城市化、工業化、產業化建設而依托於全球資源供給。這個迅速膨脹、全球擴張的新興經濟體,如嗷嗷待哺的嬰兒,弱不禁風的乞求著世界和平與資源保障,在和平崛起的夢幻中一步步打開了國門,在全球中國化的野心中貪婪而粗魯的擁抱世界。如今,在全球金融危機再次爆發,它還能置身於事外嗎?
不能!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實體,中國再也無法阻止全球性資本流動與擴張對其金融市場的滲透。從眾所周知的外匯貯備迅速膨脹、國際資本對房地產與股市的操控、貪官汙吏的資本大舉外逃、流動性過剩所持續推高的物價上漲等係列事件中可見一斑。
與十年前亞洲金融危機時不同的是:一方麵,如今中國的對外經濟規模已經變得非常大,馬上要成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了,國際資本可以通過經常賬戶的自由兌換流入流出;另一方麵,中國金融業也對外開放了,WTO五年過渡期結束,大量的外資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在國內開展業務會伴隨著大量的資金流出入,再加上巨大規模的外商直接投資也可以成為熱錢流出入的渠道,資本流動已經很難靠行政手段來管製了。
如政府無法掌控的地下錢莊,就是破解金融防火牆的有效途徑:“據海關統計,2006年,深圳紡織品服裝出口一舉突破百億美元大關,同比增長178.65%,較全球紡織配額取消前3年平均出口額增長近10倍,出口總額占廣東全省的比重由配額取消前的8%-9%升至45%以上。針對這一現象,紡織品進出口商會曾派出調查組進行調查,據接觸本案的人士透露,調查結果顯示,一些深圳的進出口公司虛報產品價格,協同地下錢莊,幫助外資以貨物回款的名義進入中國。” [4]
如今中國地下錢莊業務十分發達,國內外資本出入數額驚人,中國央行反洗錢機構分析師“柴青山不無擔憂地指出,揮之不去的人民幣升值預期,以及與此相關的境外資金的持續大量流入和短期外債比重的快速上升問題必須高度關注。......根據國際通行的測算遊資流入的方法,當期外匯儲備減去貿易順差再減去實際外商直接投資之後的餘額即大約為遊資流入的數量。由此測算,上半年流入中國的遊資大約為1219億美元。”[5]
從政府的一係列宏觀調控舉措的失敗中,我們既對中共當局惆然中喪失經濟主權而感到悲哀,也看到全球經濟一體化對國家地域政治形態的超越,這種唇亡齒寒、唇齒相依的經濟格局,可以從十月份中國經濟指數中清晰的表現出來:
雖然政府厲行宏觀調控政策以嚴防經濟過熱,升值人民幣以期降低出口能力、阻截外匯儲備增長,調高存貸款利率及存款準備金以限製貸款、鼓勵存款,然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07年10月金融運行情況顯示,10月貨幣發行量及信貸持續高增長。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39.42萬億元,同比增長18.47%,這說明外匯儲備與銀行壞賬的增長在助長推高著人民幣發行量,進一步加大通貨膨脹、貨幣貶值風險。
10月份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達26.03萬億元,同比增長17.66%。今年10月,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增加1361億元。這說明中央宏觀政策遭遇地方政府官員利益動機下投資欲望高漲的阻擊,國家的金融政策、法律法規被架空而名存實亡。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徹底失靈。
10月貿易順差仍然再創新高至270.5億美元。不斷增長、屢創新高的貿易順差正好說明中共當局對國際資本湧入的無能、對流動性過剩之災的無奈。
麵對無處不在的財富效應與資本貪婪,受製於製度性弊端的溫總理即使“滿懷赤誠、信誓旦旦”,最終也難逃孤苦無告的絕望哀號與“天問”。宏觀調控注定失敗、資本管製的“柏林牆”已經坍塌,中共當局又如何阻止一個貨幣自由流動與兌換時代的到來?
2、銀行資金鏈的斷裂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0月份,居民戶存款下降5062億元,同比多降5052億元。央行11月8日報告指出:上海當月本外幣存款減少963.8億元,創單月存款跌量曆史新高,中資金融機構人民幣企業存款和儲蓄存款分別減少763.1億元和552.9億元,同比分別多減564.1億元和475.9億元。今年5月,上海儲蓄曾經減少了258.9億元,創下了8年最大單月跌幅。而這次減少的552.9億元比這一驚人跌幅又翻了一番還多。
如今,人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銀行存款大搬家”,而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深圳,也出現了銀行資金短缺,限製儲戶取款金額、取款機無錢可取的怪事。可怕是這種局麵正在向沿海各商業化城市迅速擴展蔓延。
那麽,作為中國金融支柱的儲戶存款究竟流到哪裏去了?銀行為什麽要限製儲戶取款?這些資金,正變成億萬股民與房奴的資本,以驚人的速度,砸向了注定萬劫不複的深淵——股市與房市。
銀行儲戶的存款流向股市、房市可怕。那麽,更可怕的事情又是什麽呢?那就是,銀行剩餘的儲戶存款為資本權貴、貪官汙吏利益動機所驅動,被投放到毫無經濟效益、根本無法收回重複項目、麵子工程中去了。僅存的銀行存款,頓時變成了無法收回的呆賬、壞賬、死帳,這成了中資銀行離岸資金高達98%以上的原因所在;這也成了央行注資而頻頻調高銀行存款準備金,倉促應對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所在。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銀行存款準備金曾經就低於3%,泰國一度達到1.4%。危機的爆發,就是因為儲戶擠兌朝發生時,銀行毫無準備,資金鏈斷裂,沒有應對的手段。那麽中國央行頻頻調高銀行準備金有用嗎?
沒有,資本的貪婪、特權的肆虐、監管的失控,讓人深陷於非理性的財富追逐之中不能自拔。如今,中資銀行已墮落成中國股市的最大“莊家”、房市的最大“房地產商”,它已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中央的貨幣財政政策、金融監管製度、政府行政手段名存實亡、毫無成效、徹底失敗。
2、 中國金融崩潰的骨牌效應:銀行倒閉、經濟崩潰、民生苦難、政府垮台
日益高企的房價與瘋狂上漲的股市,所展現出的巨大利潤空間,對任何一家商業銀行都是誘惑。近年來,四大國有銀行、股份製銀行、外資銀行也都開始爭食房貸“蛋糕”。
所有的危機裏麵最危險的危機就是銀行大規模卷入的危機,一個行業、某些個人出現問題,最壞的影響也隻是局部危機。但是一旦銀行為利益所誘惑,大規模轉入房市與股市投資,那就成了事關全局的重大金融危機問題。
“北方某兩家國有上市公司的兩名高管,投入股市的資金規模就分別超過5500萬元和1.2億元,與其公職人員的身份嚴重不相符。某股份製銀行某城區支行的部分職工通過本行授信投入股市的累計金額就多達上億元。如此性質的資金入市,一旦股市在泡沫破滅後出現逆轉,極易引起群體性事件或引發係統性金融風險。”[5]
多少年來,中國居民的住戶按揭貸款一直被視為“優質資產”,隻有到了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優質資產“神話破滅,居民按揭貸款風險才暴露無遺。
中國金融學者易憲容認為:“中國的住房按揭貸款的風險應該比美國次級債券的風險高許多。因為,很簡單,首先,從住房按揭的對象來看,美國的次級按揭債券的次級貸款人的信用還有等級之分,即“次級信用”,但是對於中國的按揭貸款者來說,估計其中的大部分人連“次級信用”都不及。何以為證?據我調查所知,在這幾年,凡是個人要申請住房按揭貸款的人,沒有誰不能夠從銀行獲得貸款的。”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真相是,按揭購房用戶隻要有購房意願,無需個人工資資產資信證明,房地產商都會包裝用戶,向銀行提供虛假的資信證明,在利益的驅使下,銀行也樂得個皆大歡喜。在房價一路攀升、不斷上漲時,這種潛在的風險根本就不會暴露,但如果房價持續下跌的話,情況就發生逆轉,聚集於銀行的次貸風險就暴露出來。
實際上,中國的金融次貸危機正在醞釀發生,而且這種情況正在迅速擴張,上海銀監局今年4月份公布的數據顯示,中資商業銀行上半年新發生住房開發不良貸款13.25億元,同比多增8.62億元,其中接近90%的貸款是經過展期到期後再形成不良貸款。上半年三次的加息已經讓個人住房貸款違約有增加的跡象。
如今,央行已連續五次加息,連續九次調高存款準備金,不斷加大力度的凍結著資本的流動性,提高房貸貸款還款成本。同時政府出台一係列限製樓市投機新政策,限製外資炒房。這猶如引發樓市崩盤的導火線。《中國經營報》10月21日報道, 9月份深圳豪宅樓價平均跌幅達15%。而11月3日,武漢商品房成交均價已經下降323元/平方米,為5745元/平方米。深圳的一、二手房成交量已連續 4個月下滑。在廣州,越來越多的開發商加入降價隊伍。10 月份的上海樓市成交量也呈現加速下滑之勢。
失去外資托盤的中國房市已陷入即將崩潰的邊緣,中國版的次貸金融危機即將爆發,它不要等到2008奧運後的股市大崩盤,這顆綁在中國政府身上的核彈將提前引爆,引發中國金融市場大爆炸之後的大毀滅。屆時,銀行倒閉、物價飛漲、經濟崩潰、民不聊生、社會動亂。
當以國家信用為依托的中國金融市場崩潰時,當所謂的國家主人——人民,深陷於物價飛漲、窮困潦倒的生死存亡線時,國家信用蕩然無存,眾叛親離之下,這種貪贓枉法的腐敗政府還有誰支持?這個專製暴政又拿什麽來調動國家暴力機器鎮壓人民、恐嚇世界,推行其稱霸世界的政治、軍事、經濟等係列全球戰略?正所謂潮起潮落、禍福相倚,此消彼長之下,人類結束世界上最大專製暴政的曆史性契機已經來臨,它竟在2008的奧運前夜!
注釋:
[1]:英國《金融時報》傑夫•代爾的文章《中國通脹危機的征兆?》
[2]:天泰研究《次級抵押房貸危機會否在中國另版重演》)
[3]:摘自文章《巨額外匯湧入:中國匯率機製遭內外夾攻?》
[4]:文匯報11月16日報道《三千億美元境外熱錢襲穗樓市,拉高房價》
[5]:東方早報文章《中國央行反洗錢機構:非法違規資金已大量流入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