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缺水危機:飲鳩止渴的中國水資源政策 請看*熱點:環境破壞與汙染 (*北京時間2008年10月05日 轉載) 來源:德國之聲中文網 總部位於加拿大的環保組織"國際探索"最近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主題是北京的缺水危機。在這份報告中,該組織在北京的專家學者指出,要想從根本上緩解北京缺水的問題,必須通過限製用水,科學規劃來代替目前無節製的擴張用水。此外,中國學者戴晴還在該組織的資助下就北京城的缺水問題進行了一項口述曆史研究,嚐試通過更為貼近百姓生活的方式讓大家了解這一問題的嚴重性。 (* *) 中國近年來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日益嚴重,尤其是在以北京為代表的北方城市。為了解決供水短缺,地下水位不斷下降的問題,中國政府也製訂了一係列措施和政策,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已經提出的"南水北調"工程。但是,這一龐大的工程從開始構思就不斷遭到質疑,而在剛剛結束的奧運會期間,有關北京缺水的探討又一次讓"南水北調"進入了公眾的視線。 據稱,為了應對北京奧運期間的用水高峰,當局曾計劃從附近的河北省抽調水源。雖然北京及其周邊地區今年降雨量超過往年平均水平,因此奧運用水緊張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從長期來看,北京以及中國的水資源短缺問題依然嚴峻。自然條件的不斷惡化,而政府部門應對措施的脫節和落後更是"雪上加霜"。環保組織"國際探索"新近公布的調查報告就以"飲鳩止渴"來形容中國有關部門的水資源政策。 長期關注環境問題的中國學者戴晴表示:"本來北京的決策人應該想一想,北京為什麽缺水,為什麽地麵水消失了,為什麽在大量采用地下水,應該想想根本原因是什麽,應該怎樣解決。但是他們不但不就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反而是愛用多少就用多少,能用多少就用多少,好像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反而從水資源本來就不豐富的地區引水,就以為問題解決了。這個角度看,是可以用飲鳩止渴來形容的。" 長期以來,中國從政府到民間對於合理節約利用水資源都缺乏意識。在缺水的中國,浪費水資源的現象卻比比皆是。北京奧運會期間就有環保人士指出,北京相關部門為了美化環境從外地大量引入需要消耗大量水源的植物品種,結果造成勞民傷財的"盆景綠化"。但是戴晴指出,這還不是最糟糕的例子,她說:"現在各個機構單位樓盤等,隻要有錢可以做地質勘探,能夠買足夠的設備,比如鑽探機,那麽你想鑽多深就能鑽多深,想取多少地下水就可以取多少水,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可是政府沒有出台任何措施,對其進行監管和遏製。" 戴晴在關注中國水資源問題的同時還參與組織了一項口述曆史研究,也就是走訪一些普通的北京市民,用他們口述的親身經曆來反映北京水資源問題的曆史變遷和現狀,這些生動的個人經曆比枯燥的科學數據更加便於理解,也更加讓人觸目驚心。說起這個主意的產生,戴晴還有一個小故事,起初他們隻是想做一個關於北京水資源的報告。"後來沒想到有一次坐出租車,就先打電話在談這個問題。司機是海澱的,那裏原來就有泉水。他一聽我在說這個話題,就聊起來,說他小時候他們家的井,怎麽玩水。結果兩次該拐彎的地方都拐錯了,最後他幹脆把計價表給關了,說不要錢了。我覺得不僅僅研究人員從理性角度來探討,就是一個普通的市民也有自己的見解。" 這次偶然事件最後促成了一係列關於北京水資源的口述曆史。目前這些生動的小故事甚至被翻譯成了英語。但是,在北京嚐試出版這部口述曆史的時候,戴晴卻遭遇了莫大的困難。南水北調等規模龐大,後果難測的環境工程背後擁有一個由官方主流意見學者,建築商,地方及相關部委官員等組成的實力雄厚的利益團體,相形之下,戴晴等自由知識分子的聲音顯得弱小而無助。 戴晴說:"我心裏覺得特別難過是,這個作品出來之後沒想到外國人比中國人的反應強烈的多。好像是堪培拉、紐約、多倫多的人真是為北京的水著急,而在北京的人反而麻木了。如果這本書我要在北京找個出版社來出版的話,第一很難找到,我做的事情根本什麽都不許出版;第二,如果我找人代為出版的話,出版社就會問這個書有人看嗎,有市場嗎?接著就是,如果你非要出書也行,先給三萬買書號,然後還要自己包銷五千本。我覺自己在做一件對北京對中國有意義的事情,卻得不到中國闊人們一分錢資助,也得不到出版家的幫助,從而得不到讀者的反應。現在就是這個局麵,讓人心裏非常難過。" _(網文轉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