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對中國當下詩歌的幾點思考

(2008-05-03 22:25:16) 下一個

對中國當下詩歌的幾點思考 作者:葉延濱  來源:中華讀書報



A:社會形態與詩歌的形式

    詩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講究形式的文學。關於詩歌形式的問題,作為一個詩人我非常認真地學習前人和當代理論家們的成果。這些文字學、聲韻學及其有關的學問,都證明了詩歌因形式的成就而成為文學中的文學,並且因形式的發展而形成詩歌的曆史,因形式的困惑而
困擾著詩歌的發展。但是,我也感到,詩歌形式問題,絕不是一個與社會形態完全無關的美學問題,社會形態也在詩歌形式上得到映射。

    古典詩歌的整齊、規矩、對稱、起承轉合等所表達的中庸、平和、統一和穩定,恰恰是中國封建社會形態高度發展,封建秩序嚴格分明,封建倫理縝密井然這種社會形態的鮮明體現。自由詩的無序和放縱,恰恰是對這種秩序焚之於燭後,那些歡快的火焰舞蹈的姿態。

    又如,未來主義的階梯式的詩句,最好表達一種向上的昂揚的社會情緒,因此在20世紀初的蘇聯,有馬雅可夫斯基的階梯詩,在20世紀50年代,有賀敬之的階梯詩,而走在這階級上的,是兩個國家初掌政權的工農兵激昂自豪的情緒,天天向上的豪情。

    又如,金斯柏格的《嚎叫》放縱無形是對美國紳士體麵的反動。

    又如,毛澤東提出民歌與古典詩歌相結合,體現了50年代“百花齊放”的理想與二元對立的現實發生衝突後,通向美學秩序的一條田園小路。

    B:開放世界裏詩歌交流的走向

   在這個世界上,文化交流如同天上的氣流,無時無刻不在進行。風雨雷電沒有國境線,文化也是。但是,正如氣流,總是從高壓流向低壓區,文化也如此,平等互惠大多是官方用詞,而非真實的現狀。走進書店,走進電影院,甚至走到賣盜版光碟的小販麵前,你就會感受到這種文化的殖民與文化的推進。高鼻子的文化朋友會說:“我們也在翻譯中國的作品,比方說李白,還有杜甫。”這番友好的話隻是再次證明了交流的走向,在中國唐代,中國的經濟和文化都是強勢,都在向外張揚。

    強勢並不等於優秀,比方說好萊塢,大家都明白。當然說到諾貝爾,明白的也有,不明白的更多。對於世界是如此,在一種文化圈內也是如此。

   在中國革命由農村包圍並進入城市之後,我在四川省會成都讀小學,大大小小的機關裏到處是講山西話的老八路首長,大大小小的書店裏是“山藥蛋派”的小二黑們。在中國的經濟改革由南方推向全國之後,我也在這個城市感受到它的力量,大大小小的酒店裏坐滿說廣東話的真假老板,大大小小的書店裏是金庸的武林俠士和瓊瑤的富婆經濟小說。在廣州出了本詩歌年鑒,後又引起了民間寫作與知識分子寫作之爭,其實是有了經濟實力的南方口音們與傳統的大學執掌文學史的正宗京腔們發生了話語權的衝突。

    問題不在於這種交流是否“合情合理”,而在於處於這種境地中的寫作者們知道自己處於何等位置。用中文寫作的優秀文本當然是要文學理論家來評說,因此更多的文學理論家不當強勢文化的推銷員,尤其重要。

    C:尷尬的回首,現實生活比現代主義更超前

    20世紀最短的一首詩,大概就是這首詩,題目:生活。內文:網。一字詩還有不少,但是最有爭議的就是這一首了,反對者因為它把豐富的東西說成是一種“網”,而且這樣的寫法不像詩,更像偈語。

   20世紀與21世紀相交的時候,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新內容就是:網絡。對於許多網迷和新人類來說,網絡就是他們的新生活。而且,不少網絡公司還在進行“網上生存”比賽,參加比賽的人不與正常社會接觸,全憑網絡取得生存條件。這時候的生活現實,題目:網。內容:生活。

    20世紀70年代最有爭議一首詩,題目:《生活》。內容:網。

    21世紀最新的現實的生存方式,題目:《網絡》。內容:活。

    對這一首詩的爭論還在繼續,因為還有許多人不認為它是什麽好詩;對這種生存方式的爭論也在繼續,因為都在網絡上活著,也太辜負豐富多彩的大自然了。

    但生活在21世紀變得比詩更有想像力,更浪漫,更荒誕,更簡捷,這是叫詩人們尷尬的“現實主義”。

    D:傳統,中國新詩繞不過的冤家對頭

    傳統對於一個曆史悠久的中國來說,是個複雜的東西,不能簡單地說它好說它不好。

    好的傳統當然是好東西,比方說文學傳統中就有許多優秀的東西。外國人一開口,就會用四聲不準的中國話說:“李白,杜甫,唐朝!”

   但好東西多了,也有麻煩,要學寫作,先讀中國文學史,從詩經、楚辭、史記、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品、清小說中鑽出來,跑馬觀花跑到30歲了,認真繼承要一輩子。認真以後再寫作,恐怕寫不出什麽好作品了。去改編電視劇還行,現在電視劇專吃古人的飯,又不肯讀古人的書。

    用不懂傳統來指摘作家,是個“好辦法”。哪怕你背了唐詩三百首,全唐詩53035首詩,不信就考不住你!唐詩完了還有宋詞呢。不懂傳統不行,鑽進傳統裏出不來也不行。一點傳統也不繼承不行,背上全背著傳統絕對隻能說別人的話,寫不出自己的新東西來。

    傳統多了,有時還真誤事。要以史為鑒,要發揚光大,就要先向後看,然後再朝前看。就如同開汽車,別人是一踏油門就走,你還要先調過頭來,再換檔踏油門。

   文學這門功課,和別的不一樣,一開口,就要從“關關雎鳩”坐進三千年前的私塾來啟蒙,都以為這才正常,這才中文係,這才國學,這才功底深厚。但是,學開汽車,先讓你學趕馬車,學蹬三輪,學開蒸汽火車;學電腦,先讓你學刻甲骨,學編竹簡,學排活字版——你會同意嗎?後現代、口語詩以及諸種風潮的興起,與拒絕“文學傳統總想占據青春大好光陰”的中文係傳統有關。文學與傳統,一對活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