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爪蓮

人生在世,以誠相待足矣。 我對人生充滿希望,但隨遇而安
個人資料
正文

於向真:大鬧一場 悄然離去(下)一2

(2024-08-08 07:08:09) 下一個

大鬧一場  悄然離去(下)

——《用新聞影響今天》讀後感

(第二部分)

 

反思文革的開路先鋒

2005年5月25日《為“文革”幽靈造墓》一文刊登在《冰點 人物》版,中青報記者采訪報道了一個退休高官、原廣東汕頭市常務副市長彭啟安,倡導創建了大陸第一所民間“文革博物館”——塔園。塔園建在荒草叢生的坡地上,埋葬著70多個文革死難冤魂,當年造反派把廣東澄海縣“走資派”綁架到這裏“活活打死,草草一埋”,過後分不清誰是誰地合葬一處。廣東省委書記任仲夷曾為此題詞“以史為鑒千萬不要讓‘文化大革命’的悲劇重演”。塔園石壁上用大號字刻著《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中的一段話:“曆史已經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塔園“文革博物館”的中央掛著巴金的畫像,注明他是“文化大革命博物館的倡導者”,兩邊書寫著巴金先生在《隨想錄》中最著名的字句“建立文革博物館,這不是某一個人的事情,我們誰都有責任讓子子孫孫、世世代代牢記十年慘痛的教訓。”“唯有不忘‘過去’,才能做‘未來’的主人。”盡管官方嚴禁文革話題,在大陸諸多報道禁忌中,反思文革位居前列,但是民間為支持塔園建造文革博物館提供了上千萬的資金,公道自在人心。

書讀到這裏,我想起2016年文革爆發五十年前夕,我決意把文革十年所見所聞所做記錄下來,反思文革從我做起。那些日子,每天晚上回到家扒拉幾口飯就打開電腦寫係列文章《我親曆的文革十年》,從“驟然停課”到“文革遺孀”寫了25篇被叫停。半個世紀前禍害中國的那場浩劫,之所以幽靈久久不散,因為太多人拒絕反思,有意無意地維護著獨裁與暴力的生存土壤。2005年春,冰點周刊就報道過塔園文革博物館,行動比我早了11年!為把文革這個虛無縹緲卻危害無窮的惡魔送進墳墓,李大同和冰點周刊知難而進,成為反思文革的開路先鋒。

2006年2月16日《星島日報》報道了《冰點》被停刊的新聞,同時配發2005年9月7日《冰點》刊出整版特稿《終有一天見天日》那篇特稿是冰點記者馮玥與為張誌新烈士著名畫家沈嘉蔚先生合作完成的,首次披露了張誌新在文革中被當權者虐殺真相,因她具有獨立思想反對文革的瘋狂,被槍殺害怕她出聲,竟慘無人道割斷她的喉管。馮玥說那期《冰點》發刊後,最使她震動的是報社內部的反饋所有30歲以下的報社職員都來張誌新是誰”?中青報社職都不知道張誌新是誰,報社外的人可想而知嚴禁報道文革的惡果彰顯無遺
   那期中青報被一搶而空報社所有存報都被上門求購買走,一張各網站大量轉載張誌新烈士的事跡與詩歌,韓瀚:《重量》她把帶血的頭顱,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讓所有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雷抒雁:《小草在歌唱》法律嗬,怎麽變得這樣蒼白,蒼白得像廢紙一方;正義嗬,怎麽變得這樣軟弱,軟弱得無處伸張!冰點對文革英烈張誌新的報道,促使親曆者反思文革,讓青年注視刻意遮掩的史實

連續刊登龍應台佳作

2005年初,台灣作家龍應台到中青報做演講,專門拜訪冰點編輯部,聊得很融洽。不久,台灣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接連訪問大陸,引起輿論關注與震動,冰點隨即向龍應台約稿。龍應台根本不相信真實介紹台灣的文章能在大陸發表,在李大同鍥而不舍的懇請下才勉強同意,尺度難以把握,龍女士夜夜失眠,在發排最後時刻完成了任務。麵對那篇政治風險極大、刊發後必將記載於中國新聞史和兩岸關係史中的上佳之作,李大同小心翼翼地隻刪去100餘字,寫好編者按語:“交流和了解相輔相成。兩岸隔絕了近60年,台灣人民需要詳細、真切地了解大陸,大陸人民也同樣需要這樣去了解台灣。”立即發排。

見報前,龍應台還是不相信文章能發表,結果總編輯感歎道“真是好文章”就簽字付印了,5月25日,龍應台寫的《你可能不知道的台灣》在中青報冰點周刊和台灣的《中國時報》同時刊登出來。那天中國青年報駐美國記者翁翔在華盛頓上網,看到台灣《中國時報》上說“這是龍應台應北京《中國青年報》之約寫的文章,本報予以轉載”的聲明,興奮中在中青報內部網站上留言“我為本報能發表龍應台的文章自豪;我為是《中國青年報》記者而自豪!”

這篇文章在海峽兩岸引起的強烈反響和激烈爭論,經久不息。但是“上麵極為惱火”,中宣部部長把團中央第一書記叫去,嚴厲指責這篇文章處處針對共產黨,中宣部又以“如此宣揚台灣民主自由的文章不宜刊登”為題發出嚴重警告。

2005年10月19日和10月26日,冰點連續兩個整版刊登了龍應台寫的《文化是什麽?》上下兩篇長文,因對大陸包括官員在內的人們起到了啟蒙作用而大受好評。李大同在進一步研究背景資料時發現,龍應台在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時辦過一個展覽,公開反省國民黨的錯誤,向過去在戰場上廝殺的仇敵共產黨道歉,這無疑是民主製度發展後人權觀念深入人心的體現。聯想幾十年來大陸曆次鎮壓運動,在“大躍進”和“三年饑荒時期”餓死過三千多萬人,造成曆史上前所未有的慘劇,在文革和六四中迫害摧殘了多少人啊?一邊是民主製度的國家翻來覆去地檢討“曆史舊賬”,另一邊執政黨總是強調“不要糾纏曆史舊賬”,至今沒有一個領導向人民道歉。

記得冰點刊登龍應台《文化是什麽》兩篇長文後,北京城刮起讀龍應台文的熱潮,當時我的一個老同學小燕剛做了大手術,我去看望她,離開病房前我說“過些天我再來陪你聊聊天。”小燕說“下次你別買吃的,把有龍應台文章的報紙拿來我看看吧!”哦,我明白了,幾天後我送去幾份有冰點文章的中青報,小燕蒼白的臉上浮現出的笑容好美!幾年後她舊病複發住進空軍總院,消息傳來我去看她之前,在地攤上看到《龍應台全集》盜版書,賣書人告訴我“賣得最快的就是這本”,小燕拿到那本大厚書可開心了。龍應台的書大賣,自有冰點前期的造勢,這件事證明冰點有過很強的影響力。

李大同期望台灣政壇的變化能對大陸政壇的發展起到示範作用,再次向龍應台約稿,11月23日《一個主席的三鞠躬》發表在冰點周刊上。龍應台在文章結尾處寫了“馬英九深深一鞠躬,透露的不僅是國民黨的內在改變,最核心的驅動力其實在於台灣的民主,造成了台灣整體的深層質變。沒有民主,不會有馬英九的鞠躬。”這篇文章未被刪節地刊登後,又火速受到當局的批評,兩個月後冰點就被強行停刊了。

重新認識平型關戰役

2005年5月初,一篇論證由國民黨軍隊為主打的平型關戰役的文章,讓冰點編輯們深感震驚,以往被課本和報刊宣傳的由林彪指揮的八路軍獲勝的平型關大捷,居然與曆史真相差距太大。那年是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盛大的紀念會召開在即,台灣國民黨主席剛剛訪問大陸,開啟了兩黨對話的新局麵,客觀真實地報道國民黨軍隊的抗戰功績,有助於推動兩岸和平統一的進程,因此李大同決定發表這篇文章。

6月1日,《平型關戰役與平型關大捷》隆重發表在冰點周刊,中青報領導和李大同都認為“抗戰勝利60年了,這場戰役的真相難道還不能說嗎?”沒料到又捅了個大婁子,見報第二天就被“最高層領導”批評,中宣部也出麵指責“美化國民黨,貶低共產黨”。中青報總編輯寫了三次檢查還過不了關,被迫追發一篇不倫不類的磚家文章“肅清”冰點前文的“不良影響”。事後,李大同查看了一係列文獻資料,發現大陸方麵對平型關戰鬥的記錄自相矛盾,比如林彪說“大概殲滅日軍一個營600多人”,而1942年彭德懷講話中說“打死日軍200多人”;1970年廬山會議談到平型關時,林彪說“我軍吃了虧,是任弼時決定打的”,任弼時早就過世了,他們嘴裏有實話嗎?

我們從小看《地道戰》《地雷戰》,全是“土八路”對日抗戰,正規部隊的八路軍打過哪些大仗,取得過哪些戰績?我媽媽13歲參加八路軍,她給我講的抗日經曆多是撤退中的險象環生;我爸爸是新四軍四師老戰士,他和他的老戰友們回憶的那些出生入死的作戰經曆很動人,讓我從小無比敬佩。可是當我年過70後,再細究那些戰事,竟然發現他們“八年抗戰”的多數戰爭,居然都是在和國民黨軍你死我活地廝殺纏鬥,“三野所向披靡的解放戰爭”更是中國人之間的內戰。讀書至此,浮想聯翩,情何以堪?深埋心底的“紅二代”自豪感蕩然無存!

為促進政改頂風而上

2005年11月14日,冰點向中國體改研究會專家,也是冰點老作者楊鵬的約稿,在發稿前一天晚上11點多,終於提交給李大同,這篇題為《中國社會當前的主要矛盾是什麽》的文章,標題驚悚內容敏感,分析了文革結束時最大的社會問題是物質短缺,百姓缺衣少食,人人渴望少搞政治鬥爭,盡快改善物質生活,經濟搞活發展後,由於法製得不到保障,官員腐敗、官商勾結、政務黑洞等引發的社會矛盾和衝突越來越多,進入快速積累期。

作者在文中說“今天中國的主要矛盾,不是那種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說教所能解決的,不是那種簡單調整一下政府部門的職能就能解決的”,需要的是政治體製改革,隻有製度進步才能解決。這類文章隻有刊登在讀者極少的內部專業期刊上打個擦邊球,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上無疑是犯了大忌。看完這篇難得的好文章,麵臨刊發後的風險,李大同想到的是“無權槍斃好文章”,馬上快速動手編輯。

兩天後,保留了原標題的文章發表在冰點周刊上,引發巨大的轟動。在眾多BBS(電子公告板)上被轉貼,點擊量迅速破萬,多數讀者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由一張官辦大報發表的,再查確認後不禁發問“新聞自由了嗎?”當時有多少網頁轉登了這篇文章呢,穀歌搜索的結果嚇人一大跳,竟有141萬個網頁!《南方周末》轉發後,榮獲全國媒體“2005年度最佳時評獎”。出乎李大同意料之外的是,刊登這篇危險的文章,中宣部居然沒出麵指責,還因富有創見性引起中央最高領導人的重視,很快組織人員研究文章的觀點以推動改進。

公正又一次被擊倒

2005年11月30日《冰點?觀察》版刊出《誰該為憲法學家“剽竊”負責》,曝光了在權力體係中,學術造假、抄襲剽竊成風中十分惡劣的典型案例,一個曾給政治局委員們講過課、做過輔導的學者公然剽竊某知名專家的學術成果,還抄襲過其他至少6位學者的著作,均有確鑿文字證據。依仗有高層庇護,那篇完全用事實說話的後續文章,在發排後被強行“換稿”,冰點編輯們寧肯成果被砍,也拒絕看高官眼色行事,最終12月28日的《冰點?觀察》整版被撤換,冰點每期四個版被砍為三個版。2004年最後一期,冰點被斃掉兩個版;2005年最後一期,冰點又被斃掉一個版。如果給出最簡短的評語,應該是:不讓說真話!

《用新聞影響今天》書中,附有一篇長文,題為《公正又一次成為弱者》,是中青報圖片總監賀延光寫的。賀延光是1976年天安門四.五運動的知名參與者,曾遭重判,“四人幫”倒台兩個月後出獄,他不僅是著名攝影記者,文章也寫得漂亮,是大陸新聞界唯一一位既屢獲攝影一等獎又獲文字特別獎的媒體記者。李大同這位摯友的辦公室就在冰點隔壁,被報社同事視為冰點的“客串主編”。賀延光目睹了那次“撤版”交鋒的過程,寫了長文發在報社內部網站,為該事件留下真切的記錄。由於剽竊者的保護傘太專橫,這件事還不算完,不久後報道這件剽竊案的《新京報》負責人和編輯,竟然受到行政處分和經濟處罰,許多人被氣得憤憤難平,“在中國搞新聞,真不是人幹的事!”

據理力爭讓當局難忍

2006年《冰點》開年第一期刊登了上海大學朱學勤教授的文章,回顧2005年中國文化界的重要事件,那篇妙文原來是《新京報》的約稿,因為“內容太敏感”發不出去,隻能請冰點代發。接下來1月11日第二期發表了中山大學袁偉時教授的《現代化與曆史教科書》,用大量事實批評了中國曆史教科書的謬誤。

我在上篇讀後感中說過1998年初,冰點針對教育問題發出《不僅僅是語文》一文,引起過社會重大反響。懂教育的李大同知道,語文教科書是政治風險最小的一門,所以用來做首次批駁的目標,他心中期待著第二個目標——怎麽評論曆史教科書?需要有一篇最恰當、最有力的文章。直到2005年12月中旬,他被夫人推薦的一篇袁偉時的文章所打動,馬上給作者發出商榷信,袁偉時教授回信說“能在《冰點》發表是我的光榮”。

李大同小心翼翼地刪去不傷筋動骨的字句,盡量保留下所有重要史料,發出那篇重磅長文。那之前,中青報總編輯已經被團中央第一書記警告“冰點問題,團中央已經扛不住了”,所以付印過程相當艱難,總編輯遲疑不決後,和三個副總編輯協商達成“風險太大,不能發表”,後因李大同是中青報資曆最深的高級編輯,比幾個領導的新聞從業時間都長,在業界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所以曆來不管對冰點稿件有什麽意見,中青報幾位領導都耐心聽取李大同的說法,當麵協商、斟酌後才作出決定。這次最終結果又被李大同極為充分的道理占據上風,總編輯做出“超級寬容的刪節”後,剛剛遭報社領導集體槍斃掉的文章被成功付印刊登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