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李大同《冰點故事》讀後感
近日讀了兩本書,《冰點故事》和《用新聞影響今天》,作者是原中國青年報的周刊主編李大同。書中詳實記錄了他帶領中青報人仗劍拓荒、頂風前行,為中國報業創造出一座險峻高峰——《冰點》。將來的中國新聞史和新聞教科書,應當會記錄下李大同在1995年到2006年間創辦《冰點》,集結中青報人在輿論嚴控中,用獨行俠般的勇氣與堅毅刊發出一篇篇重磅文章,利劍般刺破盛世虛妄!
我曾是《冰點》的忠實讀者,那些年之所以訂閱中國青年報,每周盼望著閱讀冰點的長篇專訪,因為它能反映社會真實麵目,能引發深層次的思考,能提升讀者的公民意識,正如《冰點故事》書中所言“當民眾迷茫時,給以真相;當民眾無助時,給以希望”。李大同堅守新聞前線為理想拚搏被迫退出後,我曾迅疾退訂中青報。慶幸他寫下這兩本書,記錄下他怎樣做了改革開放年代新聞人最該做的事。
李大同是我們這代人中公民覺悟的先知先行者,因酷愛讀書,廣博的知識功底加上獨特的生活錘煉,使他視野廣銳,收放自如。在我認識的人中,他是具有全新理念的新聞工作者。改革開放之初,他就係統研究全盤接受了歐美新聞共同體的理念,成為站在時代潮頭、擁有新聞職業規則與職業道德的第一代中國新聞人。在主持全國大報著名周刊那11年,他將社會責任感發揮到極致,一次次抓住稍縱即逝的時機,讓《冰點》為民代言。他秉持的理念與實踐,勢必與中共以政治宣傳為宗旨的宣傳規範互不相容,個人與專製體製衝突與博弈,失敗是難逃之宿命,雖敗猶榮,猶如劉曉波、任誌強、彭力發等。
李大同1952年出生,北京匯文中學67屆初中畢業生。1968年他和幾個“黑幫子弟”到內蒙古插隊11年,擔任過大隊會計、村長,榮獲過那達慕大會的賽馬冠軍。1979年進入《中國青年報》,從駐省記者幹起,進京從總社機動記者到編輯,再到編輯部部門主任,曆經了全國性大報新聞運作的所有崗位,成為80年代改開之初公認的標杆性中青報人。
1989年4月那場政治颶風突然襲來,麵對報道禁令,李大同發起並征集到首都1013名新聞工作者簽名認同,連夜整理好並迅速送全國記協遞交中央,要求與決策層進行對話。兩天後,分管新聞宣傳的中央政治局常委胡啟立來到中國青年報社,與李大同等人做了長時間對話,雙方坦誠交流後獲得共識,胡啟立當麵代表政治局承諾:中央將立即開始新聞體製改革,胡啟立還指著李大同說“你們這些同事都要參加”。這是中共建政史上唯一一次黨內基層與最高層麵對麵的直接對話並取得成功的事件!
整個過程完全符合黨紀國法組織程序,李大同卻在六四後遭嚴酷整肅,背上黨紀處分被撤銷行政職務,中斷了職業生涯。他沒有消沉,把坐冷板凳的懲罰當成讀書良機,賦閑5年中,一本接一本,一套接一套,至少讀了兩三百本曆史、政治、文化、學術、人物傳記等書籍,認真研究並接受了歐美新聞職業規則與職業道德,建立起完備的知識體係,對文化產品的鑒賞力躍上高台階。
由於對新聞運作有了係統性的全新認知,具備了日後成功主編《冰點周刊》的理論基礎與業務水平,以及堅守職業道德底線的果敢與韌性。主持《冰點》屢屢激怒體製且不肯屈服,11年後他被迫二度離開熱愛的新聞崗位,再次坐冷板凳直到退休。在主持《冰點周刊》最繁忙的尾期,李大同爭分奪秒寫出《冰點故事》這本書,不久後被迫賦閑,悄然離開新聞一線,又寫出《讓新聞影響今天》一書。
金庸迷都知道,有人問金庸“人生應如何度過?”金庸答“大鬧一場,悄然離去”。喜歡英雄並努力塑造英雄的金庸把英雄定義為“代表人類正義和擔當”之人。李大同用兩本書記錄下創辦《冰點》“大鬧一場”的全過程,在夜色中點燈傳愛、與手握生殺大權集團的激烈拚搏留下一連串清晰的足跡。“悄然離去”持續體現到當今微信時代,熟悉他的群友們都知道,他要麽隻看不說,要麽出言必擊中要害。
李大同一生經曆過兩個極其艱難的11年,他曾經根據第一個11年的插隊體驗,寫過《草原歸去來》《青馬的故事》《青狗哈利和她的兒女》,這幾篇文章多次在網上廣泛傳播。兩年前,我和幾位發小聚會時聊起此事,稱讚李大同“描寫的傳奇經曆那麽真實可信,是最棒的知青文學”。我老伴兒老王說:“他使我們沒機會在內蒙古生活過的人得以貼近並領略那種原始、剽悍、樸實的感受。”好友曹幸平女士說:“他寫青狗的故事感情真摯,細致入微,一波三折,驚心動魄,悲壯慘烈!把我這個沒養過狗的人徹底驚到了!”老友程江評價青馬的故事: “比《狼圖騰》更吸引人,文筆更勝一籌。我特別欣賞他和馬小力那次對話所言,觀點與邏輯超一流。”
近日,我讀李大同根據他一生中第二個艱辛的11年寫成的兩本書,看到每逢上層領導強力封控的緊急關頭,他一次次連天趕夜寫出的那一封封不卑不亢、據理力爭的抗辯信,任憑鐵石心腸也會被折服,難怪當年那些官員們與他過招中無可奈何地一次次敗下陣去。讀這兩本書,跟隨著《冰點》幕後實況的精彩演進,讓我重溫到少年時看《福爾摩斯探案集》才有的懸念跌出的閱讀快感。
看了開篇這幾段文字,您可能奇怪兩本書何至如此感動我呢,我分上下兩篇讀後感介紹書中的部分內容,您看後就有答案了。上篇說《冰點故事》,下篇說《用新聞影響今天》:
(1)
《糞桶》打響第一炮
李大同六四後坐了五年冷板凳,無錯被罰的他沒有消沉,看了海量的書,參與創辦新銳雜誌《東方》,對新聞運作進行係統性的思考,還不時發表一些頗受好評的論文。到了1992年小平南巡講話後,新聞界開始從半死不活中蘇醒,李大同針對當時發生的幾項重大新聞實踐,又陸續寫出影響重大的業務探討文章,令新聞界刮目相看。報社內部重新“起用”他的呼聲高漲,報社領導要求他重出江湖,因充分信任他有足夠的業務能力,相信他能創辦出高水平的特色版麵,分給他每周兩個版,破格允許他按自己的想法發揮才能,說了句“你想幹什麽就幹什麽吧”。
賦閑5年後接不接每周兩個整版的重擔?李大同這樣記下當時的糾結:“我報自1978年複刊以來有多少比較成功的整版報道?十幾年裏最多沒超過20篇。現在我一年就要弄出100篇來……上帝呀!這100多個題材在哪兒呢?”突然麵對超艱巨任務,他絞盡腦汁冥思苦想,直到發稿限期迫近仍沒有著落時,一天晚上,他坐在家裏看《北京晚報》,一張兩寸大小的照片看得他莫名其妙,一條窄窄的胡同裏有個背著不知是什麽東西的人的背影,這是什麽?他貼近報紙看圖片說明“北京還剩7支糞桶,背糞桶的都是老知青。”這行字讓他心裏“咯噔”了一下,仔細再看發現是糞桶占了畫麵的三分之二,糞桶上沿露著背糞工的半個腦袋,那一瞬間他找到了題材!在他的點撥啟發下,年輕漂亮的女記者王偉群不避髒臭撲向糞桶,《冰點》開山之作《北京最後的糞桶》一鳴驚人!
這是一篇完全不同於以往新聞模式的長篇報道,它寫的不是先進人物,隻是將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命運原生態地搬到報紙上來。此文見報前李大同來來回回打磨了二十多遍,都快背下來了,難怪題材那麽新穎,難怪讀者好評如潮,“已經多年沒有見到這樣感人的報道了!”“真是太棒了,一口氣讀完!”“我們太需要這樣的報道了……”書中還記下一位抗日戰爭年代參加革命的老人來信說“讀完這篇報道,晚上做夢,夢見和他們一起去背糞……”新聞界同行的電話一個接一個打來,同行們爭相發問“你是怎麽想到這個東西的?絕了!”
(2)
關注底層民眾的生存狀態
開篇《糞桶》引起轟動性效果,接下來《冰點》更是一路坎坷。比如章詒和大姐寫的那篇《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我是在讀了《往事並不如煙》之後,驚喜地從《冰點》拜讀到的。那一段段不讓觸碰的鐵血曆史,通過《冰點》讓我們在迷茫中堅定了不屈的信念。
在社會轉型劇變中,關注社會底層民眾的生存狀態,通過普通百姓“不普通”的個體命運來反映社會的真善美及真實變遷,是《冰點》辦刊的重要特色。《五叔五嬸》、《橋下人家》《黃杉木店陋室銘》、《沒有我哪有你》等對普通人的報道,激發過廣大讀者對鄉村農民極度貧困的悲憫與感傷,對和平年代貧窮根源的探究及思考。
難忘我被《五叔五嬸》感動得稀裏嘩啦,我在中國少年報工作時,有機會就順道去偏遠鄉村采訪,那之前我去過甘肅、青海、貴州、江西、河北等貧困鄉村,親眼見過《冰點》報道的窘困狀態,還當麵怒斥過“國家級貧困縣”隴西縣主管教育的縣委副書記,不到兩個月他就乖乖地把拖欠民辦教師們兩年多的工資補發了。當記者25年中,我多次寫內參向頂層如實反映過這類情況,1985年8月我寫的兩份內參《部分地區出現童工》和《這樣收學費還了得》,迅速獲中辦嘉獎表彰,其他都石沉大海。看到《冰點》如實報道底層民眾的生存困境時,曾多麽熱切盼望著能盡快改善他們的貧窮狀態啊。
讀《冰點故事》使我看到李大同怎樣發掘素材,怎樣配合記者不畏艱辛深入偏遠地區,怎樣提煉與加工報道素材的秘訣,他“完全摒棄大報記者端著架子‘俯視眾生’的寫作習慣,以普通人與普通人之間的交流方式娓娓道來,尤其注重現場氣氛和生活細節的真實再現,做到以老百姓的思維方式和提問題的角度與采訪對象交談。雖為長篇報道,但標題製作和文章開頭的那些字一定要使讀者產生‘閱讀懸念’或‘閱讀慣性’,並在讀完全文後不覺長,覺得值。”
(3)
冰點告誡:教育是百年大計
上世紀90年代,我供職的中國少年報曾聘請李大同給我報編輯記者講過“解析中國教育”的業務課,受益匪淺,從此我認定他是個很棒的教育專家。冰點曾刊發過一些教育專題,比如1998開年第一篇《不僅僅是語文》,其後《關於電視辯論的辯論》,《新語文誕生記》等,每次都引發各地各校、家長師生的熱烈討論。
冰點刊發教育專題,告誡我們教育是百年大計!在諸多圍繞教育問題的討論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兩段話,“真是百讀不厭啊,它使我產生很多聯想,充滿荒誕的又豈隻是語文課呢!我們的政治課怎麽樣?那是典型的逼著孩子們生吞活剝背下來,對付完考試,就棄之如敝屣的一門課。它告訴你結論,卻不允許你懷疑,不允許發問,不允許你有自己的見解。一言以蔽之,這是一種培養‘政治順民’的課程。如果允許孩子們選課的話,我相信這門課會在一夜之間消亡。”
看到這兒,我立即聯想起上世紀90年代初一個夏日,我路過北京朝陽區三裏屯一中,校門口看到走出考場的學生表情激動而怪異,他們掏出書包中的政治課本,高高舉起後使勁摔砸到地上,有個男孩抬腳把政治課本踢飛,追上去狠狠接連踩踏,嘴裏解著恨地說“再也不用背這破玩意兒了”,那群中學剛畢業的大孩子們圍上去開懷大笑。那場景讓我驚掉下巴,領略到“政治課”荒謬到無以複加的地步。
接下來的文字“曆史課又是什麽呢?那可以說是用精心選擇出來的、因而是受到重大歪曲的曆史材料,來構建另一種‘順民’體係。內容之陳舊,結論之荒唐,讓多少曆史學教授浩歎不已。”《冰點故事》書中記錄下上世紀90年代圍繞教育,《冰點》刊出這番真言,今天讀來仍然讓人後背發涼。
(4)
鼓勵年輕人上進
由於持續報道社會“日漸稀缺”和不敢碰觸的熱點新聞,引起讀者強烈共鳴,1996年6月,剛剛創辦一年多的《冰點》獲評“中央主要新聞媒介名專欄”,緊跟著《冰點》被擴版為一周一期,主編李大同的擔子翻倍加重。
《冰點》鼓勵年輕人上進,李大同獲知甘肅漳縣大山裏有個倔強的腿殘青年楊引叢,集合一批愛讀書的年輕人辦了份油印刊物《金鍾》,發刊詞《金鍾響在大山裏》寫的氣勢磅礴,冰點報道後,漳縣縣委書記十分感動,給楊引叢寫了封熱情洋溢的長信,鼓勵他們堅持下去。電視台也追蹤報道,鼓勵他們不懈努力,油印刊物持續印發著好文章:“人不管多窮多富,都不能喪失精神追求,不自棄,不沉淪,不頹廢,不虛假。活著,就要讓心擁有愛、感動和夢想。”像這樣勵誌和窮人幫窮人的故事,構成了《冰點》創立後的主旋律。
2001年4月21日《我願長跪不起》刊出,講一個農村有誌青年和兩名大學畢業生在貧苦農村辦學,實踐素質教育的故事,李大同在文章結尾處加了兩段話,“他們投身素質教育,卻缺乏起碼的教學條件,然而那些硬件充足的學校裏,又有幾個老師在學生的作文上寫出過這樣泣血的評語,又有多少老師能將自己的生命感覺——痛苦、狂喜和希望,緊緊地和學生的心靈與未來拴在一起?!而這正是那些富足的學校裏最稀缺的東西!”“他們三人太理想也太窮困,很可能行之不遠,但他們播下的種子呢?那個現在就想著‘良知’的男孩兒,他將走多遠?”
這篇報道的反應是轟動性的,迅速收到美國很多留學生的郵件,說他們第一時間在網上看到這篇報道,震憾不已,說在美國的北大同學會已經動員起來,支持自己的校友。沒過幾天,各地匯款紛紛向那個小村子湧去。報道刊出後沒幾天是五一長假,小村子竟成了旅遊點,全國各地近千人過去看望三名下鄉辦學的年輕老師,全國各大媒體也紛紛跟進。
當事三人卻發生了矛盾,對數量不菲的捐款如何處置意見不同。當地教育部門很快將兩位大學生收編為有正式編製的國家教師,而發起人卻被完全冷落,三個有誌青年的奮鬥團體被碾碎了。讓人生氣又無可奈何的結局來的如此快,如此激烈,李大同在書中悵惘地感歎“名與利裹進去以後,複興學校一地雞毛的結局讓人十分痛心,完全偏離了它存在的初衷,三位辦學者相繼失望地退出。”這種悲哀映射的不正是無奈的現實嗎?
(5)
見報前被撤掉的好稿
讀此書,了解到《冰點》居然有過一篇上了大樣後又被撤消的報道《跟胡富國走山西》,令我好生遺憾。
90年代中期,記者董月玲跟隨山西省委書記胡富國視察山西多地,從晉北到晉南,記者目睹了一個“封疆大吏”與他治下的人民的交往。初看這篇稿子,李大同很興奮,之前除了縣委書記焦裕祿以外,中國媒介很少有對黨政負責幹部執政行為的詳細報道。但大樣出來後,這篇長文被“不準報道省委書記”的內部規定喝退,他不甘心地給中宣部、中紀委領導打電話求援,被臨陣變卦或拒接電話,使這次“偉大”的創舉“胎死腹中”,成為《冰點》唯一一篇上了大樣又被撤消的報道。
作為忠實讀者,當年沒能從報上讀到此文,許多年後從《冰點故事》書中看到那篇文章,我是三分欣慰七分怨憤,記者好不容易采寫的好文章,極其難得的正麵描寫省級高管樸實又接地氣的長篇報道,居然落敗在中共猴年馬月為防範負麵宣傳暗自規定的內部條文上,這不是狠狠打自己耳光嗎!
(6)推陳出新的性教育
主流媒體和絕大多數家長一直對性教育諱莫如深,李大同決定突破這一禁忌。2001年11月,李大同看到網上有篇給孩子進行性教育的文章,講夫婦倆如何費盡心機給已進入青春期的兒子做性教育,題材很好,隻是語焉不詳。他立刻聯係兩位作者,懇請在冰點上展開詳談,於是一篇詳盡而生動的性教育專題報道,加上圖片構成完整的性教育過程,題目為《最可怕的一關》在冰點刊登,完成了一次勇敢的突破。
這篇報道達到了預期效果,引起強烈反響,很多讀者來電話發郵件感謝冰點,為性教育行為奠定了“正當性”。借助這篇報道,李大同告訴孩子們:了解自己的身體毫無羞恥可言,這是一種科學的態度。同時也告訴媒體就是要傳播這些科學的、正確的東西。
2002年7月24日,冰點刊登了《性別的掙紮》,詳細報道了易性癖人群的悲慘處境。接著,更大的突破是對同性戀的報道,2002年8月28日,冰點刊出報道《最有勇氣的人》,迅速被全國多家媒體整版轉載,三大門戶網站也全文刊登。同性戀者陸續發來感謝信,表達“得到了急需的、真正的扶助”。
(7)
廣開言路的《冰點時評》
1998年初,中國青年報再次醞釀改版,糾結數月無果時,李大同根據對報社改革的認知寫了篇長文發在報社內部網站,題目《再談本報的新聞定位》,9月終於宣布了改版方案,出於對李大同的充分信任,每周又給《冰點周刊》增加三塊版,主編的擔子太沉重了,他咬著牙“臨危受命”,認真思考後,決定增加《冰點時評》新欄目。
西方大報每天和要聞相對應的都有言論版,主流報紙的功能不僅是發布新聞,同時要發布報社編輯部和有識之士的見解,對輿論的影響甚至遠遠超過新聞本身。比如美國著名評論家李普曼的專欄,竟然像新聞社通稿一樣每天在數百家報紙上同時刊出,公眾讚譽“他教育了幾代美國總統”。
我國由於黨和政府高度壟斷話語權,媒介言論隻有“二傳手”的功能,負責詮釋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以推動落實,以往根本不存在編輯部的聲音,《冰點時評》新就新在這裏。為了實踐自己認定的新聞理念,讓見報言論擺脫吞吞吐吐、王顧左右而言它,李大同下了“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決心,要一針見血放棄曲筆地發表坦率直言,於是《冰點時評》成為中國新聞界一個異數,曇花乍現般驚豔在讀者眼前。
第一篇冰點時評《再說教育經費》,是根據1997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發現教育法中“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應高於財政性經常收入的增長”的規定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全國預算內教育撥款增長速度低於財政收入的增長。這篇評論指出我國公共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1997年僅為2.49%,為世界上最低,同時期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已經達到4.1%。
《冰點故事》讀過這裏,回憶起當年看到這篇時評後,作為中國民主促進會新聞出版委員會委員的我,據此寫了提交即將在春天召開的兩會提案,題目是《敦促我國教育經費盡快提高到財政收入的4%》。這份提案被反複提交兩會多次,好多年後才被落實。又過了幾年,當聽到在學校任教的會友告訴我“上麵撥款增加後,校領導每年裝修教學樓或操場,從中收取不少提成呢。”好麽,啥好事都能被缺乏監督弄壞變味。
時評日益受到社會關注,各地報刊轉載率極高。從時評問世之日起,《南方周末》就在每期“傳媒重點”版專門列出《冰點時評》要論,加大傳播量。有些報道還被國際著名大報做過詳細轉載,甚至引發過大洋彼岸的陣陣熱潮。《冰點時評》是主流媒介時事評論的先鋒,和《冰點》一樣,問世僅一年多,《冰點時評》也被評為“中國新聞名專欄”。多年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一位研究生告訴李大同,他在某報社實習時,曾向總編輯討教如何寫言論,總編輯告訴他“去看《中國青年報》的《冰點時評》!”
《冰點時評》一年間刊出156期,李大同得以完全按照全新的新聞觀去開創版麵,監督型、質疑型的報道高達三分之二。那幾年,除《冰點時評》外,我們還看到擴版後眾多的言論欄目,有《冰點觀察》《學者視角》《百姓話題》《你說我說》,這些言論犀利的欄目,曾收獲眾多讀者的青睞,消失後又多麽令人惋惜啊。
(8)
難能可貴的價值觀探討
1998年,一部叫作《拯救大兵瑞恩》的美國電影在中國放映,之前因碩士生救掏糞老人犧牲值不值?引發過熱烈討論。李大同意識到這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的二難選擇,兩種價值觀孰是孰非的討論將很有看點,他以一個讀者的身份參加這場討論,用化名寫了篇短文《泰坦尼克與拯救大兵瑞恩》,把道理的兩麵性分別講清楚“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動物,就在於人、人類不僅重視生命,還會將一些價值放在生命之上,譬如榮譽,譬如尊嚴。”之後以每天刊登兩篇的速度推進,將討論引向深入反思,來稿越來越多,關注度越來越大。真理不怕爭辯,在討論中道理越辯越明,很多人通過參與或旁觀,更改或修正了原來的觀點。
有位文化名人發表了題為《再談“冰冷的理念”》一文:“有些年輕、強壯、有文化,可能還風度翩翩的男人,頭腦中的不少理念都是冰冷的,他們絕不希望自己的心變得溫熱一點,他們強烈要求這社會、這時代不但應該非常尊重他們自身的冰冷,而且簡直應該將他們那一套冰冷的理念奉為新的超前的準則。而我的回答是——我將捍衛他們坦言自己理念觀點的自由,但我永遠不苟同於他們。”
討論已經如此深入,趁熱打鐵,李大同又約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做了專訪,教授高度評價這次討論,說“救人這樣的事情集中反映出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道德水平,以及一個民族和時代的理智情感特性,因而很容易引起大家感情、理智、思考的震蕩。討論的意義並不在於某一方被另一方說服,最後有一個結論,而是各種意見有了充分表露的機會,使雙方或者多方都考慮一下對方的觀點,考慮到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問題。”
“我們需要有激情,需要有血性,這個社會如果見死不救的事情老是發生的話,說明這個社會真是出現了道德危機,絕對有必要大聲疾呼。但在另一方麵,也要有理性,包括事後冷靜地反省:為什麽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從而盡量從原因上防範,從製度上減少,這才是關鍵所在。”“應該從社會的各個方麵,包括支持的精神、製度的建設、政府行為和個人責任反省多管齊下,社會才能走向比較良序,良序的社會需要人們見義勇為的機會就會減少。所以,盡量從原因上去努力克服,這是根本。”
這位曾在哈佛大學作過訪問學者的教授認為“這場討論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是能在全國性大報上進行,這樣的討論以後在中國一定還會有,因為還會有一些事逼著我們思考,逼著我們討論,問題不會終結,思考與討論也就會繼續。”李大同策劃並推動的那場討論至此結束,堪稱完美。
沒料到中宣部新聞閱評組馬上又跳出來,連續使用徹頭徹尾文革式用語斷章取義、蠻橫粗暴地對這場各抒己見、心平氣和的討論無限上綱,大加指責。李大同據理力爭,寫了很長一篇抗訴書,報社兩位領導看了都認為寫的非常好,因顧慮“他們怎麽可能會講理”?才按下抗訴,李大同隻好將抗訴文本存檔“交給曆史吧”。《冰點故事》記錄了此事,我才看到他據理力爭寫出的抗訴書,看後真想提著那些狐假虎威者的脖領子,讓他們瞪大眼睛好好看看,那份抗訴猶如一麵照妖鏡,照出了文革護衛士的下作嘴臉。
(9)
幫弱勢者討還公道
1999年6月24日《噩夢般的遣送》刊登了一位到上海出差途中遭遣返的大學畢業生的不幸遭遇。此文發表後,上海政府派人到北京找到當事人當麵道歉,並做了物質賠償,然後告訴報社問題已解決,要求不能有任何跟進報道,這件事有驚無險地被中途叫停。
因為不允許跟進報道,非法收容仍像毒瘤一樣越長越大。2003年2月,廣州又發生了大學畢業生、公司職工孫誌剛被收容毆打致死的惡性事件,輿論一片嘩然,三位法學博士帶頭提議修改原本針對城市乞丐卻造成城市驅趕、搜刮農民工亂象的《收容遣送條例》。
當時在廣州,大量農民工被收容,被搜刮錢財,被遣送關押到勞改農場長期做無償勞動,看押他們的工頭大言不慚地對來訪記者說“這些就是奴隸”!有些人外出打工後就此人間蒸發。這種販賣奴隸性質的事情發生在21世紀,發生在號稱“依法治國”的地界,這個法治毒瘤再不割除,是政府和民族的巨大恥辱。多虧《冰點》借當時管控有軟肋、有縫隙,抓住痛點報道在前,孫誌剛事件隨後,國務院才廢止了這條惡法。
2000年12月27日刊出《被反複駁回的死刑判決》,文章充滿了法律術語,原以為沒幾個讀者有耐心讀完,月末的讀者評報卻顯示,這篇報道以最高讀者提名位居當月“印象最深刻的報道”第一名,成為中青報自建立讀者調查係統以來,單篇報道中讀者提名人數最多的一篇,這個紀錄好幾年沒被打破過。讓人欣慰的是,經由《冰點》讀者造勢,幾個被判死刑的無辜農民的命,在輿論壓力下被保住了!
這樣的報道無一例外立即招致政治高壓和法律訴訟的風險,還隱藏著更險惡的“思想罪“——膽敢在大報上公開批駁司法惡行,背後的“思想”說有罪就有罪,說多大罪就多大罪。李大同屢屢犯上冒險,取決於新聞人對公眾的高度誠意與職業操守,別無解釋。
(10)
幫國民理解稅收實況
西方國家的稅收是透明的,每個公民按實際收入繳稅,購買的商品和服務也都要繳稅,被標明在價簽上的。因此那裏的人民理直氣壯,公務員隻能老老實實承認納稅人是衣食父母。我國的企業繳納營業稅,農民繳農業稅,大部分城市居民卻對繳稅無感,盡管購買的商品和服務都已經繳了稅,但不能標明在價目和收據裏。這種城市居民誤以為自己不是納稅人的現象,其實是政府在蒙騙人!
李大同暗下決心要公開澄清事實,抓住機會立即派記者采訪稅務專家,提出的要求很簡單:“用最通俗的語言告訴中國老百姓,你們都是納稅人!”采訪中,稅務專家們都表示向公眾說清楚這個問題十分必要,紛紛使出看家本事,按要求盡量通俗地加以解說。
專家解釋的形象易懂,“從每天早晨起床開始,你就在為國庫交稅。”“早起第一件事,打開水龍頭洗臉,這時納稅行為已經發生了,自來水公司替你向稅務部門交納13%的增值稅,如果你一個月用了10噸水,每噸水的價格是8毛錢,10噸水就是8塊錢,其中就含有增值稅1.04 元。然後你乘公共汽車上班,公交公司替你向地稅局交稅,坐車買票已經交了稅。”“隻要你消費,進商店買東西,坐車,開煤氣做飯、燒水都在交稅,每一個消費者都是納稅人。”
有了記者采訪和專家解說,李大同從家裏找出一張萬客隆超市(總部設在荷蘭)的購物單,掃描後加進報道中,上麵明確標有總額232.4元的購物款中,含有32.97元的稅款。李大同把自己與專家們的交流也加入稿件,標題做得非常醒目《坐在家裏喝口水,也在納稅》,頂著壓力刊發出國家稅收的科普文章。
對於納稅我也有體會,除了當年拜讀冰點這篇報道獲得啟蒙,還有我們老兩口退休後遊走過30多個國家,所到之國無論大小,購物券上都注明交費中含稅占比和數額,幾角幾分都標注得一清二楚。我和家人在歐洲日本遊玩時,會被提醒把購物發票留好,在離境前可以辦退稅款,因為不是本國公民無須為這個國家交納稅費。
在中國購物隻知道價格,很少有人知道含稅多少,也不被告知我們究竟交了多少稅。如果懂得黨政機關、官員公務員的開支都來源於消費者,是人民群眾交稅養活了他們,“為人民服務”是公務員最起碼的職責。知道的人足夠多了,跪著歌頌鐮刀的人就能直起腰來!
(11)
背靠讀者,打贏過高官
1999年5月18日冰點刊出《陽光下的交易》,支持一位海歸學者副院長采購貴重醫療設備時,為規避後門麵向社會公開招標,激怒院長被免職,眾人同情他,卻觸怒了“上麵有人”的一個中央候補委員高官,報道鐵板定釘的錯誤行為,竟無意間捅了大婁子,那位高官仗勢欺人告刁狀,一度把報社領導嚇得夠嗆。看《冰點故事》我才了解到幾年後翻轉的結果,“2002年,(遭免職的)副院長出任醫學大學校長,(候補中央委員)調離廣東,到北京當衛生部副部長,他的候補委員身份在十六大時被取消了。”
看到這兒,我差點笑出聲,太棒了,《冰點》居然背靠真相與廣大讀者支持,在與高官對決中贏了一局,這事發生在官大一級壓死人的地方啊!李大同說得對,這事“畢竟發生在改開年代,放在反右運動中就吃不了兜著走,1957年中青報因溫和批評過一個農業部的處長,結果記者被打成右派”。對此,不能不感慨改開時代有過光亮與希望啊。
(12)
9·11事件前報道超限戰
1999年冰點刊登《兩位大校與超限戰》,介紹軍事專家“超限戰”新提法的內容,也是一次意義非凡之事,引發了巨大的反響,兩年後9·11事件更印證了中國軍事專家的先見之明。這篇文章剛見報立即引起最高領導人重視,打電話索要原著,隨後中央常委們爭相傳看;高級軍事學院將此書列為團級以上學員必讀書;美國國防部聘請20個漢學家將這本書翻譯成英文,登在美國國防部網站上。
那篇報道刊出第二天,新加坡《聯合早報》、香港《明報》、台灣《中央時報》陸續跟進報道;四五天後,台灣的大陸陸委會負責人發表談話,提醒“警惕”大陸用超限戰對付台灣;美國《華盛頓郵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英國廣播公司BBC、法國國家廣播電台等媒體相繼對此書做了大量的報道;這篇報道在美國、在西方引起軒然大波;美國國防部三次發言並撥專款,召集眾多專家研究這一新理論,宣稱已經引起注意,“超限戰”迅速變成國際通用的流行語。
文章見報不到一個月,中國已為這本新書召開了兩次較大規模的研討會,眾多將軍們爭相索要研究此書。這本不到20萬字的書第一次隻印了3000冊,因為《冰點》一介紹,隨即連續加印超過5萬冊,刷新了我國新聞出版業破天荒的一次記錄。
9·11事件第二天,美國就有一位將軍想起這本書,他說“幾年前,中國軍隊就有兩位軍官寫出了《超限戰》一書,向世人提示了恐怖主義可能在21世紀初葉成為全球安全的主要威脅,但並未引起我們的注意。現在,活生生的事實就這樣展示在美國和世界的麵前。看來有必要回過頭去重新讀讀這本書。”李大同在《冰點故事》書中也告誡同胞們:反人類的超限戰和國際恐怖主義的超限戰一脈相承,中國必須現在就對其有足夠的警惕和研究。
(13)
頂風揭露嚴重造假官員
2000年3月22日,《冰點》刊發了《世紀末的彌天大謊》長篇調查報告,揭露了有省級領導支持的大搞浮誇、欺世盜名的假典型。事情的起因是新華社有三位記者專門作過詳細調查,寫成調查報告《村霸可以被吹成全省“三講”典型》,揭露地方官造假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這篇報告原準備登在新華社《半月談》上,被造假省的主政官員仗勢強行扣押,新華社記者憤而將稿子轉投《冰點》,因他們不能具名,李大同派出中青報記者深入采訪。
當地政府樹立的榜樣被吹成是個比焦裕祿更無私能幹的村官,中青報記者詢問當地人時,村民們異常憤怒,“假的,全是假的!他是個典型的村霸!”原來這個手藝不咋樣的木匠,以前住的是小土房,當村官沒幾年就蓋起全村獨一無二的樓房,這個全省上下學習並準備推向全國的榜樣,所有模範事跡都是編造出來的!
村裏老黨員告訴記者,假典型死後,上麵來人訓誡村民“誰說真話就罰誰款”。《冰點》記者進村前,村民們嚇得要死,商量一個多小時後讓記者換身破衣服進了村,趕緊都躲起來,記者在村裏看到除了假典型家住小樓外,其他村民的房子全部破敗不堪,證明了新華社記者認定的“是徹頭徹尾的假典型”。
中青報記者暗訪後回到北京,很快寫出稿件,李大同明知村官這個小人物有省裏大官做後台,見報揭穿會引起強烈反彈,鑒於調查很紮實,之前編造的謊言說破天也改變不了擺在當地的事實,果斷刊發。省領導懼怕真相披露組織反撲,中青報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李大同又派出盧躍剛、賀延光和蔡平三員大將再次前去調查。途中與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報道組不期而遇,原來央視同仁看了冰點報道後,也立即出動前往調查,由中央電視台和中青報兩家大媒體聯合組成調查組,共同見證那個破敗不堪的村子與吹噓的“小康村”天差地別,坐實了假典型的真相,多虧有《新聞調查》的片子成為後來訴訟中的關鍵證據。
2000年3月22日《世紀末的彌天大謊》發表在冰點周刊上,麵對不容辯駁的事實,造假方氣勢洶洶要求黨中央嚴肅處理,又通過法院正式起訴和要求巨額賠償。中青報針鋒相對,將調查報告附上現場彩色照片以內參方式送達中央,並附上央視《新聞調查》的錄像帶。事實勝於雄辯,最終中青報沒做任何更正,記者也沒有道歉沒有賠錢,法院不得已駁回起訴,冰點再次完勝高官。但中央電視台沒能頂住壓力,製作好的片子未能播出,央視記者遺憾地透露“最漂亮的報道夭折了”。了解到這些內情,真佩服中青報人的頑強。
(14)
嚐試大膽創新的選材
在題材選擇上《冰點》追求創新,從不墨守成規,比如1997年李大同支持刊登的《尋找世紀的交接點——在德國對清末出洋考察的調查手記》,這篇題材獨特的長文提供了難以想象的曆史訊息,清朝晚期高官出訪歐洲時展現出的對自由的理解與尊重,對藝術的審美高水平,顯而易見對比出當代中國高官們的巨大落差。此文見報後編輯部收到很多來自大洋彼岸的郵件,表達閱讀的欣喜之情,當年我看後也曾感歎:原來清朝官員們並非一群庸才呢。古代用人有“八觀六驗”“六戚四隱”,唐宋明清有科舉製,官員是寒窗苦讀、層層篩選的人才,與靠關係、靠送禮、靠溜須拍馬的高下立判。
《冰點》的選題靠中青報同仁集思廣益,也靠主編李大同獨特廣博的視野,書中有句話“我日常的工作之一就是大量閱讀,從閱讀中發現有價值的報道題目。”2001年5月,李大同在《萬象》雜誌上讀到《一支藤的故事》,聯想到這種植物如能在中國普及栽種利用,是一種極其寶貴的綠色資源,環保與食用價值都超高,於是他頗費周折地促成調研與采訪。
《追蹤一支藤》在冰點登出後,發行量巨大的《參考消息》迅速用半個版摘編轉發,還專門將葛藤(這種植物的中國學名叫葛藤)的各種用途編成資料配發。很快,全國各地多家農業研究所發來郵件,告知他們那裏栽種葛藤早已獲得成功,隻是無人知曉,紛紛表示願借《冰點》宣傳的東風提供種苗。從此,葛藤這種渾身是寶,也是上等澱粉原料的環保類經濟作物得以推廣。
(15)
好人難當好事難做
讀《冰點》時不時會感歎好人難當好事難做,冰點周刊編輯部隻有寥寥幾個記者,最多時也不過十幾人,每周至少要刊登一個長篇報道,每篇報道的采訪和寫作通常用時達一個月左右,根本沒時間耗在訴訟裏,隻能盡量規避。李大同對這種規避是有底線的,為捍衛底線,他一次次堅如磐石,對公然違法者們給以迎頭痛擊,讀著那些故事,由衷佩服的同時,也對公然執法犯法的黑幫團夥痛恨不已!
1998年12月7日,冰點刊發了一篇報道《驚心動魄的六天》,這是中央電視台記者在川西實地拍攝毀林事件後,寫來的一篇紀實報道。電視片和冰點報道播發後,引起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頒布了長江上遊的禁伐令。看到這部在電視鏡頭前用三分鍾伐倒一棵千年大樹的實打實的報道,地方政府竟然唆使地痞小混混發起訴訟,逼迫編輯部認錯賠錢。此等荒唐之舉時不時冒出來,給報社和李大同造成巨大煩擾。
2003年1月15日刊發的《本案維持原判》,既是對社會不公現實的一次強力幹預,為我國司法現狀留下一份真實記錄,見報後引起中央領導和法院的關注,都認為“這是把民營企業家往死裏整的典型”。盡管如此,報道發出很久後,麵臨巨額國家賠償,案情一波三折,終審遲遲不能舉行。明明辦了錯案,司法官員們依然竭力阻撓與拖延,讓受害者投訴無門。
李大同主持《冰點》11年,沒有被接踵而來巨大的艱險擊倒,內心與行為反而越來越強硬,他在書中說“這或許不是我的初衷,而是中國社會的現實逼著我這樣做。這樣做並非件件都能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有些報道刊發後,久久聽不到任何動靜,令人絕望。譬如《槍聲響過之後》(2003年3月19日的冰點報道)”。他指的是山西省長治市市委書記呂日周,這是一個官場中的另類,他主政期間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來評價。在他大刀闊斧進行官場改革時,一位縣委書記曾流著眼淚對他說:呂書記,你這樣做,是得了民心,失了官心呀!
呂日周的模範事跡無人敢報,有個重要原因是他支持公開的輿論監督,並身體力行。李大同把這種沉默視為中央級主流媒介的恥辱,他在書中回憶自己頂風而上時的決心,“如果沒有人做,那我就應該做!不僅要做,還要做得精彩。我請本報大牌記者盧躍剛親自出馬,告訴他:放開了寫,一個版不夠就兩個版。”2002年10月9日和16日,《冰點》以兩個整版的規模報道了《呂日周在長治》,各大網站紛紛全文轉載,下麵跟貼無數。達成這份心願太艱難了,盡管呂日周對中國改革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焦裕祿、孔繁森等楷模,卻因即刻被叫停而影響有限。碩果僅存的兩版報道讓上麵一些人大動肝火,同時對呂日周事跡進行采訪報道的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拍好的片子再次胎死腹中,未能播出。
(16)
據實報道非典與三峽
《冰點》佳作連連,除上麵提及的好文,我印象特別深刻的還有冰點對非典疫情和三峽工程的報道。2003年春非典襲來,當時北京城大街上居然看不到幾個人,我聽住家附近飯館老板說“害怕染病躲回河北老家,沒想到在進村小路上被盯守的村民趕回來,所有來自北京的人,村裏一概不收留。”
一時間人們惶恐莫名。幾天後的
5月14日,冰點發出《瘟疫警告人類》,讀者才從中獲知非典疫情在北京到底麵臨什麽情況。
冰點報道概述了人類曆史上危害極大的幾次瘟疫的發生原因及應對措施,兩周後冰點又發出上海學者許紀霖的文章《非典時刻的反思》,被讀者稱為“反思非典最獨樹一幟的文章,特棒!”20多年後看《冰點故事》,我才知道當年率先報道非典竟然也遭到過上級的通報批評。盡管挨批,很多人都來中青報索取那期報紙,大家太急需了解疫情的真相啊。
到了6月18日,危機已近尾聲,照常例又會大規模表彰英模,冰點卻刊出令人驚訝的報道《生命備忘錄》,詳細記載了非典猖獗期間北京兩個普通家庭的悲慘命運:一戶全家11人8人感染,3人死亡;另一戶父母雙亡,隻留下一個上高中的兒子。他們都因為患了小病,不知情中到毫無防護的人民醫院求診被感染非典,隨後長時間局勢失控得不到有效救治不幸死去。
李大同在書中回憶了中青報記者從醫護人員那裏得知,冰點報道前,他們曾被命令製作假病曆向世界衛生組織隱瞞患病人數,“向薩達姆一樣用救護車拉著感染病人滿街亂竄”以躲避世界衛生組織的現場視察。冰點報道後,“當聽到中央撤消北京衛生部長和北京市長兩個高官職務的消息時,有位醫生告訴記者,他的眼淚一下就下來了,他說,再不撤掉他們,不知還要死多少人呢!”很多醫護人員將《冰點》複印幾十份送給親友們。第一個向世界披露了北京疫情真相、從而被民間稱為“民族英雄”的301醫院的蔣彥永大夫,他家人給冰點周刊編輯部打電話說“老人家拿到這張報紙,一字一句地讀完”。
冰點這三篇對非典及時的專訪報道,毫無直接幹預現實的任何不當,對百姓知情權及社會安全意義重大,居然也受到上級領導的批評打壓。這讓我聯想武漢爆發新冠疫情,敲鍾人李文亮醫生和《方方日記》不都屬於同等性質的新聞事件嗎?多年後,因《冰點》被封停,真相被隱瞞,造成全球大規模疫情,如果將來清算後果,實難承擔!
最後說說三峽工程,投資達上千億、移民上百萬、對生態環境影響巨大,利弊存在著激烈爭論,卻被一手遮天將所有反對聲音禁止報道。2003年7月2日冰點發表《三峽工程答疑錄》,事前,李大同要求記者盧躍剛盡可能反映黃萬裏先生的否定性意見,文章剛一發表,新浪、搜狐均以頭條全文轉登,李大同書中說“網友們的跟貼仿佛與我心有靈犀,他們一致讚歎:好記者!好文章!”不少國外讀者打來電話,讚揚“這是反對派的意見第一次如此完整地出現在中國的主流媒介上。”
結束語
李大同《冰點故事》書中記錄下他與中青報同仁,特別是賀延光、盧躍剛、蔡平、董月玲、王偉群、江菲、馮玥、鄧琮琮等編輯記者摯友般的密切合作,以及他如何想方設法調動報社領導的積極性,化幹戈為玉帛,促中青報同心協力站在時代前列,用新聞印刻時代真容的動人經曆。
《冰點故事》清晰記錄了李大同主辦周刊11年的重大事例,展現了新聞從業者對公眾、對國家、對未來承擔職責的非凡氣概。書中結尾處,他坦誠“隻想通過此書告訴大家:在一個大報編輯眼中,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中國,以及麵對種種令人憤慨的現實,善良、勇敢、堅韌、抗爭、同情心、愛、創新……這些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仍在默默地、頑強地存在和生長。”
這本書印證了新聞人最寶貴的信念,也提供了中國新聞史上極為稀缺的實踐性教材。當下,在連“打左燈向右拐”隻允許搞活經濟、抗拒政治體製改革“單腿蹦”的進程也連遭封堵,衰頹中的灰暗令人窒息。在“記者是無冕之王”的昔日神話已經無人提及的當下,李大同在《冰點故事》書中展現出的激情與理念,凸顯急切與貴重,所以我努力和大家分享這本好書。
2024年2月8日 於向真 新加坡
在“黨禁”“黨控”的時代,“冰點”停刋,李大同禁言。
於向真文剛剛發表在“記憶”上。遵她所囑,此文在記憶首刋出,再發在博客中。
謝謝臨帖,引起了我們的記憶和感觸。
雖然知道油翁是AI所寫,但還是有必要糾正一下:此文作者是於向真,不是綠珊瑚。謝謝臨帖。
多謝珊瑚姐分享曆史!
好的,謝謝大俠老弟建議。那我把“下”的那部分成幾部份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