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爪蓮

人生在世,以誠相待足矣。 我對人生充滿希望,但隨遇而安
個人資料
正文

最近讀 | 胡發雲:閱讀能讓你發現這個社會的荒謬

(2023-12-17 08:17:40) 下一個

最近讀 | 胡發雲:閱讀能讓你發現這個社會的荒謬

 最近讀學而優書店文化空間2016-09-28 

學而優新媒體:最近讀到了哪些好書?

胡發雲:近年來,國內可讀的書不多了,好讀的,都在微信上,連微博都日漸荒蕪。無聊之中,讀點閑書,翻譯版,港台版。如講納粹宣傳策略與技法的《彎曲的脊梁》,講警察對於思想監控的《布達佩斯往事——冷戰時期一個東歐家庭的秘密檔案》,講審查與藝術關係的《天鵝絨監獄》,講奧斯維辛時代與共產主義時代異同的《黑信封》,還有楊渡先生的《一百年漂泊》,講海峽那邊那個與我們勢不兩立的政權,在戒嚴時期對待自由與民主的態度與手段,還有經濟起飛時期的思想萌動,社會管控,環境汙染,道德淪喪……

 

 

學而優新媒體:當前的閱讀興奮點是什麽?

胡發雲:最近一段時間在寫一篇大文章,關於紅歌與百年革命的。於是把興奮點轉移到讀歌譜上去了。多年沒有像這樣大量地讀譜了。現在的人們都有各種視聽設備,讀譜就像甲骨文一樣已被拋棄,據說連許多歌星都靠聽的,像舊日伶人。我不知道還有多少年輕人能夠識譜。其實讀譜與聽歌的關係,就像讀小說和看影視的關係一樣,你讀《紅樓夢》,林黛玉是你自己想象出來的,每個人都不一樣,你看《紅樓夢》的電影電視,大家看到的都是陳曉旭或者陶慧敏。它剝奪了你的想象力。沒有想象力的民族很可怕。

 

家裏有十卷本《世紀之聲》,收錄了數千首中外歌曲,還有音樂史家陳一萍女士送的《中國早期電影歌曲精選》、《名曲填詞歌曲》、《先行者之歌:辛亥革命時期歌曲200首》……發現我們的很多紅歌,都套用了人家的曲子,西洋的東洋的都有,像我們這代人都會唱的那首電影《紅孩子》插曲,也就是三十年代中央蘇區的《共產兒童團歌》,就直接用了蘇聯的少先隊隊歌《燃燒吧!營火》的曲子,歌詞也差不多,稍土一點而已,如“紅色的兒童,時刻準備著!拿起刀槍參加紅軍,打倒軍閥地主,保衛蘇維埃。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的《東方紅》中那首雄壯的《會師歌》,署名是紅軍歌曲,曲子用的是蘇聯的《布瓊尼騎兵歌》……由此可以看出當下社會的一些精神文化源頭,很有意思。

學而優新媒體:最近會重讀一本書嗎?

胡發雲:數月前去西安探親,應邀給諶洪果的“知無知”講課,怕給人家添麻煩,即興講了一個休閑話題:《少年閱讀與人生》,其中提到我1962年剛上初中的時候,一位大學剛畢業的年輕女老師——我到現在還記得她的名字,叫王善玲,因為喜歡我的作文,借給我一本書《普希金文集》,這本書,在那個蕭瑟的年代中,影響了一個少年的一生。回到武漢,突然懷念起這本書來,四處搜尋,竟然在孔夫子舊書店裏找到了,盡管價格不菲,還是歡天喜地買下了,然後開始重讀。這是一次時隔半多世紀的重讀。那時我十三四歲,開始偷偷地寫詩,讀到普希金也是這個年紀寫的詩,如同暗夜電火——他竟然在這個歲數就開始寫情詩了。從此愛情這件事,不再邪惡也不再可恥了。他後來卷入十二月黨人的秘密活動,起義失敗,許多人被絞死,被槍斃,沙皇陛下親自勸他認罪,普希金不從,也被流放。他那些《致西伯利的亞囚徒》、《致卡達耶夫》、《紀念碑》……告訴了我什麽是真正的勇敢與高貴。有時候,人生隻需要一本書,它就能給你指一條可以走一輩子的路。

 

學而優新媒體:最近在琢磨什麽問題?

胡發雲:就是上麵說到的那些問題啊。閱讀可以讓你站在一個新的視角,來看自己,看自己生活的這個社會。你會發現,那些看似天經地義不可一世的,其實是多麽荒謬。

 

 

學而優新媒體:近來印象最深的一次交談,是怎樣發生的?

胡發雲:數月前和台灣作家楊渡先生閑聊,我說,五六歲的時候,從一首歌裏,第一次知道台灣。鄰居一個孩子,比我大一兩歲,一天從學校回來,告訴我他剛學了一首歌,說著就唱起來“我愛我的台灣嗬!台灣是我家鄉,過去的日子?自由,如今更苦愁。我們要回到祖國的懷抱!兄弟們啊!姐妹們!?能再等待……”他說他學唱的時候,就唱哭了。後來聽其他的孩子說,他的爸爸跑到台灣去了。這首歌署名是台灣民歌。我問楊渡先生聽過沒有。楊渡說,聽過啊,很流行的一首歌,但歌詞不是這樣的,說著他就唱起來:“我愛我的妹妹哦……”是一首情歌啊!我大出意外,這首歌一直到今天,都是聲樂教材的經典曲目,聲樂考級也常用這首歌,很多大牌歌手唱過它,怎麽歌詞和它的原產地不一樣呢後?楊渡先生返台後,給我發來一篇音樂論文,詳細考證了這首歌的由來,它是1946年日本電影《輕風》的插曲《蘋果之歌》,是戰後日本最流行的歌曲,風靡了幾代人。不久,作曲家許石從日本返台,用這首歌重新填詞,易名為《南都之夜》,就是楊渡先生唱的那個歌詞。在這之後,台灣又有人用這個曲調還填過別的詞,如《台灣小調》,《我愛台灣》,都是歌唱台灣美好生活的。我們用了一首日本歌,冒名台灣民歌或高山族民歌,代他們向大陸抒發回歸祖國的赤子深情,這個彎,拐得太迷蒙了。

 

 

學而優新媒體:在你生活的城市,有你喜歡的“文化場所”嗎?

胡發雲:1903會所。在漢口俄租界,一幢白俄茶商的小樓,1903年建的。被畫家冷軍租下來當了畫室,樓上樓下,有咖啡吧,大餐廳,休閑室,陳列室,精致又平和,很有家庭氣氛。我提了個建議,搞個私人會所,有些文化學術活動,可以在這裏舉辦,外地朋友來,也可以在這裏聚會,還可以觀賞冷軍的畫作和他的一些收藏,愛拍歐陸風情照的,這裏拍的照片,可以亂真。近年來,這裏不定期舉辦了很多高端雅致又愜意輕鬆活動。不虛浮,不張揚,不收費。隻看緣分。

學而優新媒體:最近一次旅行是去哪裏?

胡發雲:不算文化學術活動,今年最後一次自由遠行是清明之後,去西安,就是前麵說的順道給知無知講座的那一次。這次是帶了兒子、媳婦、孫女與現任太太,給亡妻李虹及嶽父、嶽母掃墓,看望西安其他的親友。

 

 

學而優新媒體:可有推薦的網站、app或訂閱號?

胡發雲:數月前還有幾個網站可推薦,現在就暫時不推了吧,原因大家想得到。可能也有很棒的,我沒能看到。你們有的話,可以給我推薦一下。

 

 

學而優新媒體:可以談談你正在進行的寫作,或者計劃中的寫作嗎?

胡發雲:剛剛寫完幾篇大文章,都是兩三萬的,關於文革,關於紅歌,關於一個世紀以來的極權主義運動。

 

這些寫完後,接著寫我和李虹及兩個家族的國共百年史,真正紀實的,用史料說話,搜集、整理、準備資料,翻拍,錄入,加上寫作,已經花了十年,快完成了。

 

 

* 胡發雲,生於1949年,經曆了紅色中國的全部歲月。少年時愛詩,愛音樂,也愛玩,由於許多機遇,讀了許多同齡人當年不太容易讀到的東西。當過知青,工人,企業幹部,上了大學,後來成為一個職業作家。九十年代淡出文壇,2006年退出中國作協,湖北作協,武漢作協,並奉還各種頭銜。近年的主要作品有《處決》、《老海失蹤》、《死於合唱》、《隱匿者》、《思想最後的飛躍》、《駝子要當紅軍》、《葛麻的1976——1978》、《媒鳥5》、《老同學白漢生之死》、《射日》,以及長篇小說《如焉@sars.come》。另外還有一些散文,隨筆,時論等。近期有直麵書寫文革的長篇小說三部曲之一《迷冬》及散文集《想愛你到老》出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心之初 回複 悄悄話 胡發雲的文字很動人。
綠珊瑚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人參花' 的評論 :
謝花花。能看到。
就是首頁上任何一條都不能點開。
人參花 回複 悄悄話 進來替你試試。能看到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