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孝順說起5 ----今天我們該如何審視“孝順”
(2008-06-16 15:06:47)
下一個
總結一下先前我談論孝順的觀點
1. 孝順最基本的因素是經濟供養和順從父母
2. 直至現代孝順的最基本因素仍然沒有改變
3. 孝順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並沒有這種觀念
4. 孝順對現代中國人帶來了許多負麵的心理影響,其中包括負罪感,無原則的順從等等
其實,早就有很多人提出過對孝順的批判,但是更多的人則試圖用孝順的舊瓶,加裝現今的新酒。最為普遍的觀點就是強調兒女要懂得父母所給予的愛,長大成人後要懂得回報。所謂回報有多種不同解釋,或說是經濟回報,或說是回報愛(包括關心,陪伴),或說是作出相當的成就(不辜負父母的期望)。----在我看來,這些觀點和幾千年前《孝經》的觀點沒有太大的區別。
心理學理論有”依戀論”(ATTECHMENT)解釋父母與子女間的親密情感。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感,許多哺乳類的動物也有這種情感。這也許是生物繁衍下一代的本能。這種本能在年幼子女與父母之間體現得最為強烈,而隨著子女的年長而逐漸減弱。
“孝順”理論的出現將人類的這種本能揉合為社會的道德守則,其效果是造成了中國社會把父母與子女之間自然的親密情感演變成為道德責任感,而子女與父母之間關係的維持成為道德的重負。成年子女與父母之間,更多的是道德責任感,而並不是自然的親情。
有人認為孝順的提出,是證明人隻所以為人,不同於動物之處,因為我們懂得回報。其實這一提法的本身,就是把父母養育子女的行為,置諸於“施恩”的道德假設基礎上。人類的社會行為,可以有很多的解釋,“孝順”將父母養育子女的行為,單一地解釋為“施”與“報”,並且宣而廣之,成為影響中國數千年的傳統觀念,形成我們的思維定勢。讓我們以為唯有遵循著上一代人的意願成長,才可以符合作為“人”而存在要求。
曾經有人在香港台灣做過關於孝順觀的調查,發現經濟收入的水平和強調孝順的水平有著直接的關係。那些收入水平高的階層,信守孝順的意願相應較低,而收入水平低的階層,信守孝順的意願更高。我不知道中國大陸是否有類似的調查,但據我的觀察,那些大城市中收入水平高的社群,對孝順的理解和農村收入水平低的人群有著極大的差別。這也證明了人們孝順與否其實是和社會是否需要這一觀念是緊密聯係的。
再說兩個和孝順有關的故事吧。
《三國演義》中徐庶的故事非常有意思。才高八鬥的徐庶幫著劉備打了許多勝仗,曹操無奈,按照手下人出的主義,詐書徐庶,說母親重病,讓徐庶回家探母。徐庶接信後,不管劉備如何哀求,決意回家探母。結果回家見到身體健康的母親,才知道是中了曹操的計謀,而徐母見了兒子,氣他如此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一氣之下上了吊----徐庶本是孝順兒子,不料反而害了母親。
再說一位現代的吧,名人魯迅。他被讚譽為反封建的鬥士,鬥膽說出“兩千年的中國曆史就是吃人的曆史”,曆史上敢說這話的除了魯迅筆下的狂人,沒有第二個人了。可是無論魯迅如何反鬥,麵對母親提出的成親要求,魯迅所表現出來的是完完全全的孝順。他和母親選中的朱安結了婚,成為名義上的夫妻。其結果是滿足了母親的意願,卻造就了一位活寡婦。
要說徐庶,因為他是個孝順之人,除了回家探母,根本無路可走。與其頂著不孝的罪名,徐庶這麽聰明的人,當然是選擇回家探母啦。所以,徐母怪罪兒子,實在還是不了解兒子。
說到魯迅,雖說人人都同情朱安,但沒有人會指責魯迅。因為他順從的是母親的意願。可以理解。人人都理解作為兒子的魯迅,不可以違背母親的意願,也沒有人指責母親,因為她是出於愛心!母親愛兒子能有錯嗎?嘿,有也不敢說呀。
大逆不道地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孝順”這一概念,這兩個故事會是怎樣的呢?首先曹操可能壓根就不會考慮用徐母來做誘餌,騙徐庶來投奔自己。徐庶如果不受孝順製約,肯定會頭腦冷靜地思考:究竟是回去對母親安全,還是留下對母親安全。再說魯迅,如果沒有孝順一說,他就完全不會有那持續半生的無愛的婚姻了。
一己之力,來談論可否去孝順,實在是微不足道。但“不說”不是我的箴言,“說”才是。肯定會得罪很多人。管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