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JuHua の Blog (部落)

心有靈犀不言而喻人間事 肚大能容海騰雲沉天下物
個人資料
正文

【柴柯夫斯基b小調第六(悲愴)交響曲】 -- 蕭瀟

(2010-04-26 13:41:58) 下一個










最近玉樹震災的愴痛,使我想起了一部同樣命題的偉大的交響曲,那就是柴柯夫斯基b小調第六(悲愴)交響曲.在這裏就向朋友們介紹這位我酷愛的偉大的作曲家的這部不朽的交響作品。

俄羅斯最偉大的音樂家,柴可夫斯基一生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經典之作。這部創作於1893年的作品被譽為最傑出的交響樂作品之一,甚至有人將它與貝九相提並論。這是一部思想內涵極為深刻的作品,1893年10月28日首演這部作品的時候,甚至由於觀眾未能理解其中的涵義而沒有獲得預期的成功。柴可夫斯基的一生可以用夢魘來形容,幼年的他神經極易興奮,少年時代又經曆了喪母之痛和家道中落,年輕的他不得不為生計而學習法律,他性格孤僻,內心充滿著矛盾卻又十分的內向敏感.







在經曆了一段噩夢般的婚姻之後,柴可夫斯基依靠著梅克夫人的幫助過上了14年的安定生活,但是他與梅克夫人卻始終未曾謀麵。隨著1890年梅克夫人的破產,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再一次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這部《悲愴》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完成的,精神瀕臨崩潰的柴可夫斯基始終認為死神一直在追隨著他,他把這種體驗深深的融入到了這部作品中,這裏麵有他對社會黑暗的不滿,有著對命運的淒歎,充滿著對死亡的預感,如果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散發的是生命最純粹的光輝,柴科夫斯基的《悲愴》所揭露的便是死亡最純粹的質地,其實,對於生命即將結束的惶恐並非此曲主旨。人稱:“哀莫大於心死”。內心的絕望、孤寂,和落寞才是它所要表達的,“悲愴”令聽者莫不為之掬淚。為之深深的慟動。柴科夫斯基在這部有四個標題樂章的交響曲中展開他一生的命運:熱情、愛情、失望、死亡。

1893年11月6日,在這部作品首演後的第9天,柴可夫斯基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在這部偉大而恢弘的交響曲的第一樂章的柔板中,緩慢的引子,由獨奏大管陰沉地吹出後來成為第一樂章主題的音型,這一章是柴科夫斯基生活常態的寫照,他是一個生活在內心的作曲家,不善與人交往。從他與梅克夫人的戀情來看,他寧願與她在信紙上見麵,他們之間的書信可謂是音樂史、文學史上的傑作,——也從沒有(不願?)單獨約會過。速度加快時第一樂章主題被肢解,並從一樂器轉到另一樂器,越來越焦躁不安。激動漸漸消退後,第二樂章進入。優美的快板,這一樂章是痛苦時的甜蜜回憶:和法國歌手熱烈的愛情,在梅克夫人的弗羅洛夫莊園享受美好時光,在歐洲輕快瀟灑的旅行這一切像滿山遍野的陽光一樣在第二樂章裏鋪開。我們感受到了人類最美好的東西愛情。

第三樂章急板,開頭似乎是一堆印象,遠遠有進行曲作為暗示,它越走越近,越來越響,冷對一切。它的力量背後潛伏著恐懼。這個樂章是對黑暗醜惡和恐懼的表達,是前幾部交響曲所沒有的。1890年,資助了柴科夫斯基十三年之久的梅克夫人斷絕了他們之間的關係,梅克夫人是他心中的上帝,她突如其來的絕交從靈魂上陷柴科夫斯基於死地。接著,在第四樂章悲哀的柔板裏,弦樂開始像是悲愴地哀歎結局的黑暗、空洞,其中美妙的第二樂章隱隱若現。似乎是含情脈脈的告別,再會了,家鄉的樹木;再會了,母親的呼喚;再會了,親愛的兄弟;再會了,聖母般的梅克夫人!








最後的高潮不是像傳統交響音樂的向前衝,而是無能為力地向命運低頭,金屬的管弦樂器像一朵蔫了的花。這個樂章幾乎是安魂曲,其中看不到永恒的安息,除了墳墓,什麽也沒有。如果你想在《悲愴》裏聽到什麽勇氣、超越之類的東西,但是沒有,他能給你的就是這麽多了。這裏是悲愴而不是悲壯。當一個人能麵視自己的體傷和血淚時,我們為什麽還要他悲劇地思索?這一點我們更敬佩和敬重柴可夫斯基的單純和真誠。

《悲愴交響曲》是他最後的作品。這是一部遺書,在這裏麵他留贈給世界的是他的天才的光輝和他悲痛的異彩。交響曲是完成了。這時俄國正發生一場常見的霍亂時疫。柴可夫斯基粗心大意地喝了一杯受汙染的水。他得了病。他極端痛苦地躺了四天,第五天,他就此長眠不起。

在此和大家一起聆聽和感受柴柯夫斯基的這部偉大的b小調第六(悲愴)交響曲。是由Ljubjana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 指揮: Anton Nanut. (肖蕭 2010年4月26日)


謹向音樂快遞的古典交響音樂的朋友們致意,讓我們一起感受音樂中那深沉凝重的美,感悟生命的真諦。快樂精彩和充實每一天!








柴柯夫斯基b小調第六(悲愴)交響曲 (四樂章) 聯播




第一樂章 慢板,轉不很快的快板Adagio. Allegro non tropp





第二樂章 溫柔的快板Allegro con grazia




第三樂章 甚活潑的快板Allegro molto vivace




第四樂章 終曲,哀傷的慢板Finale. Adagio lamentoso












柴氏交響的欣賞和理解: 沒有梅克夫人也就沒有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是在彼得堡他哥哥的寓所裏去世的。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把身邊的所有近親好友都趕出了房間。他是一個十分講究儀表的人,平時衣冠楚楚,他不願意人們看到自己被霍亂痛苦折磨的情景。三位親人把耳朵貼在房門上,聽到了柴可夫斯基萬分痛苦、疲憊不堪,卻又極其清晰的臨終遺言。他反複呼喚著梅克夫人的名字:“納傑日達,納傑日達……”最後咬著牙,心裏充滿複雜的情感說道:“冤家……” 

對於柴可夫斯基來說,梅克夫人的出現是他一生的巨大轉機。梅克夫人是大資本家梅克的遺孀,擁有萬貫的家財;而柴可夫斯基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音樂教授,貧困潦倒,為生機四處奔波,天才受到了極大的戕害。梅克夫人發現,柴可夫斯基像一個靴匠一樣勤奮地工作著,但是“這個高大同時又很脆弱的軀體中有什麽地方被摧毀了,破壞了”。她痛心地意識到,俄羅斯連一條保護創作家們的法律也沒有:為什麽丹特斯能夠開槍打死普希金,瑪爾丁諾夫可以槍殺萊蒙托夫?天才的出現,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標誌之一。但是,為什麽他們被釘在生活貧困的十字架上,可以任人踐踏、欺淩?有時生活的艱難比槍殺更能致人於死地。誰來幫助可敬又可憐的柴可夫斯基呢?






於是,在此後漫長的歲月裏,梅克夫人張開她溫暖的羽翼,為柴可夫斯基撐起一片明朗的天空。她定期給柴可夫斯基寄去數額不小的生活補貼,讓偉大的音樂家在“謊言、欺騙、偽善、市井的卑鄙、馬群般的喧囂、野獸般的巧取豪奪”中得以保持一份寧靜的心態。梅克夫人把柴可夫斯基當作她永生中最重要的摯友和“精神開支”的對象。她認為是柴可夫斯基給予自己的多,而自己給予柴可夫斯基的少。金錢對梅克夫人來說並不是微不足道的,她井井有條地管理著龐大的家業,她的精明讓狡猾的管家也自愧不如。但是在對待柴可夫斯基的問題上,她超越了世俗的商業準則——柴可夫斯基不是她投資的對象,她從柴可夫斯基的身上得不到任何物質的收益。這不是買股票和債券。當然,她一定會有回報的,除了在與柴可夫斯基的通信中獲得了精神世界的純粹的愉悅以外,她的舉動還將被載入人類的文明史——曆史將給予她永恒的回報。






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的通信匯集成了一本厚厚的書。這兩位終身沒有見過麵的精神戀人,在書信中向彼此袒露了純真的靈魂。有一次,他們都到了意大利,梅克夫人在散步的時候經過柴可夫斯基居住的旅館,而柴可夫斯基恰恰走到陽台上,兩人的目光相遇了,他們的心靈撞擊了,相互感覺到對方的存在。但梅克夫人是高度近視,她很快摘下眼鏡,匆匆走開了。他們已經融合,卻又保持著絕對的純潔。柴可夫斯基在佛羅倫薩給梅克夫人寫的信中有這麽一段話:“一個鍾情的人之所以愛,並非因為他鍾情的對象以其美德吸引了他,而是因為出於本性,因為他不能不愛。”這裏,柴可夫斯基所談的“愛”的對象是俄羅斯。而他心目中的“俄羅斯”的化身,既是“靜靜地注入大海”的伏爾加河,也是梅克夫人這樣高貴的女性。他在許多信件中把自己創作的樂章說成是“我們的樂章”。這沒有絲毫的俯就之意,這是一顆聖潔的靈魂向另一顆聖潔的靈魂表示最熱烈的敬意。而梅克夫人在一封未發出的信裏曾經這樣說:“我愛柴可夫斯基,作為一個女人,一個身心都很完美、有能力去愛的女人愛著柴可夫斯基,在我的一生中沒有比這更美的事物了。我會找到力量把我的愛向他傾訴……”






世俗世界無法理解他們之間的感情。後來,梅克夫人的財產在金融危機中遭受重大的損失,她的子女親屬們召開家庭會議,強迫她停止資助柴可夫斯基。麵對著自己親手帶大的子女們厚顏無恥的攻擊,梅克夫人的精神垮掉了。失去了柴可夫斯基的梅克夫人迅速地被憂鬱症所淹沒,她在精神病院裏走完了她的生命之路。柴可夫斯基失去資金後,很快熬過了經濟上的難關,而精神上的創傷一直都沒有愈合。

當我們閱讀兩顆在寒冷中慰藉的心靈的時候,尤其會懷想梅克夫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梅克夫人比柴可夫斯基更加偉大。正如沒有華倫夫人就沒有盧梭,沒有梅克夫人也就沒有柴可夫斯基。當我們傾聽著柴可夫斯基不朽的樂章的時候,願向梅克夫人這位聖潔的女性表示我們十二分的敬意。

(Xiao 根據網絡資源編輯並推薦理解賞讀)










柴柯夫斯基b小調第六(悲愴)交響曲賞析簡介





柴柯夫斯基b小調第六(悲愴)交響曲,大概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間完成,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認為這部交響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傑作。本曲首演於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後,作者不幸染上霍亂,與世長辭。本曲終成為柴科夫斯基的“天鵝之歌”。

這首交響曲正如標題所示,強烈地表現出“悲愴”的情緒,這一點也就構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樂的特征,如旋律的優美,形式的均衡,管弦樂法的精巧等優點,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證,因此本曲不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傑出的樂曲之一,也是古今交響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響曲旨在描寫人生的恐怖、絕望、失敗、滅亡等,充滿了悲觀的情緒,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樂觀情緒。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寫了人們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個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絕對的、無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歡樂都是轉瞬即逝的。作者所體現出的這類情緒,實際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國末期,俄羅斯人民處於一種被壓抑狀況下的真實心態。

本曲雖屬於標題音樂,但決不是針對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個人的感情描寫,隻是以抽象手法表現人類共同具有的悲愴情緒而已。因此有的樂評家認為,本曲不應視為純粹的標題音樂。








全曲共分四樂章:


第一樂章 慢板,轉不很快的快板,b小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



序奏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虛的重音作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區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樂器則如歎息般地繼續。樂曲自開始就籠罩在一種煩躁不安的陰沉氣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題快速而富節奏感地奏出,給人以苦惱、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後樂曲的速度旋即轉成行板,第二主題哀愁而美麗,有如暫時拋卻苦惱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樂章的終結部十分柔美、溫和,旋律在平靜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謎一樣的結尾。



第二樂章 溫柔的快板,D大調,5/4拍子。


第二樂章它自始自終 一貫單純的色彩,其構想似乎來自俄羅斯民謠。5/4拍子的分配方式為, 各小節的前半部分為二拍,後半部分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樂,全樂章呈現出昏暗、低迷的狀態。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節奏,卻又蕩漾著一絲不安的空虛感。



第三樂章 甚活潑的快板,G大調,4/4拍子,諧謔曲與進行曲混合而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


這一樂章的主要內容反映了人們四處奔忙、積極生活的景象,有人認為這一樂章體現出作者對過去的回憶。本樂章第一主題為諧謔曲式,輕快、活潑,與前兩個樂章的主題形成對比。 樂章的第二主題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種民族舞蹈音樂——塔蘭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戰鬥般的感覺,但這一主題在進行曲般的旋律中,並沒有明朗、快活的氣息,反而呈現出一種悲壯感。 這一主題旨在表現人類的苦惱爆發時,所發泄出的反抗力量(片段4)。 此部分略經擴展後,再次出現詼諧曲主題而達到高潮。緊接著進行曲主題再現,樂章的終結部便在進行曲主題片斷堆積的形態下強烈地結束。



第四樂章 終曲,哀傷的慢板,b小調,3/4拍,自由的三段體。


本樂章的主題極為沉鬱、晦暗(一般交響曲的終曲都是最為快速、壯麗的樂章,而本交響曲正相反,充分強調了“悲愴”的主題),悲傷的旋律在兩聲圓號的襯托下顯得更加淒涼(片段5)。 本樂章在無限淒寂當中結束。這一樂章正如本交響曲的標題,描寫人生的哀傷、悲歎和苦惱,淒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愴之美。

(XIAO根據網絡資料編輯)









本貼屬四月古典交響特播, 祝您快樂聆聽,Enjoy Lif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