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與林黛玉
(2005-07-13 22:33:19)
下一個
作者: 文雅娟
一個的代表是嬌豔美麗的茶花,一個的化身是纖弱靈知的絳珠草。產生在幾乎同一時代的兩位美麗聰明的姑娘,被作家賦予了同樣的深情與悲憤。
都是被病痛折磨著艱難地生存,都是在失去愛人之後選擇放縱病情而慢性自殺。都有著自己的美麗與驕傲,卻都在世俗的冷漠中悲慘的凋謝。資本主義門第觀念罩在瑪格麗特頭上的陰影與封建時代禮教給林黛玉的束縛,是同樣的。
《茶花女》產生的年代和《紅樓夢》大致相同,而兩位作家在勾勒出兩個命運如此相似的人物時,給讀者的心理震撼卻有著極大的不同。
瑪格麗特出身卑微貧寒,無知無識,用瑪格麗特自己的話說“六年以前我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林黛玉好歹生在官宦之家,文采風流壓倒群芳,“重建桃花社”“魁奪菊花詩”出足了風頭。瑪格麗特在所處的環境中,沒有一個人是發自內心的關愛她,朱麗·迪普拉在最後的信中說,給她送葬的人惟有N伯爵與老公爵;林黛玉還有老太太的疼愛,還有姐姐妹妹們的眼淚與歎息。
她們誰更不幸?
然而瑪格麗特是要比林黛玉幸福的。因為在她身上自始至終洋溢著一股堅強美好的力量,一種對別人的寬容。正如瑪格麗特在信中寫道:“別為這種歡樂的殉難精神驚異吧,阿爾芒,對你的愛已讓我的心迎著崇高的激情開放。”而林黛玉,似乎始終都隻在自己的愛情裏轉圈,她想得最多的,始終是自己。“瀟湘館癡魂驚噩夢”也罷,“焚稿斷癡情”也罷,她都隻顧慮到自己的“終身大事”。她臨死前也隻是恨恨地道:“寶玉,寶玉,你好……”“狠心”沒來得及說出口罷了!因此可以說,瑪格麗特是帶著愛離開的,林黛玉是帶著恨離開的。
在此,我們可以看到文化的差異,還有社會意識形態對於作者的不同影響。在同一時代,西方的資本主義人道精神已滲入了小仲馬,滲入了茶花女,並成為他們抗拒冷漠現實的武器;而在東方,惟有用同樣的冷漠的死或出世來逃避現實的黛玉,卻顯得如此軟弱、狹隘。比較中外古典作品,無一例外地發現:西方作品中的主人公始終有著昂揚的精神,如簡·愛、凱瑟琳、郝思嘉;而東方則滲入了太多的虛無玄幻,如《源氏物語》、《鏡花緣》裏的人物。
茶花女與林黛玉是根植在不同文化沃土上的奇葩,而她們的形象給我們留下的啟示,應不僅是在文學上,還應在民族精神與社會意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