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東瀛

紀念WXC博客被封1年-- 強烈要求還我Tigerhunter1博客
正文

學者多想著升官發財 怎能拿諾獎

(2008-10-14 19:25:47) 下一個

  中國奧運代表團為什麽能夠在奧運會上獲得金牌第一?是因為奧運會是一個業餘比賽,而我們派出的是清一色的專業運動員;中國的學者為什麽至今也沒能獲得一枚諾貝爾獎的金牌?是因為學術研究是一個專業比賽,而我們的學者隊伍中業餘選手太多,甚至誇張一點都可以說,有些學科的科研隊伍整個就是一支業餘隊伍。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有個傳統,退休的教授在退休前要做一次最後的演講。被意外發現罹患晚期胰髒癌的蘭迪·鮑什教授在住院治療之前應邀做了一次真正的最後的演講,演講打動了無數人。不過,令我印象最深卻是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想知道我成功的秘訣,請你於任何一個星期五的晚上9點到我辦公室裏找我(大意)
  實際上,就我遇到的歐美學者而言,周五晚上9點還在工作並不是個案。他們的工作狀態總讓我想到一個詞——封閉性訓練,眾所周知,這正是中國運動員取得世界冠軍的秘訣。
  反過來看中國的學者隊伍,也許有人要問,你稱之為業餘選手的學者難道他們也像外國的業餘運動員一樣都同時還有另外一份職業嗎?那倒不是。我說他們是業餘的,是因為總體而言,他們的主要心思並不在學術研究上。比如,周五晚9點他們可能也在忙,但是忙的是和學術研究毫無關係的事情。
  那麽,他們的主要心思都放到哪裏去了呢?
  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第一是升官、第二是發財、第三是既升官又發財。您可能聽說過前不久深圳某大學一個處長的位置引來40個教授爭搶的事,為什麽一個小處長的吸引力能夠40倍大於教授,個中的原因想必不用我多介紹了。
  相比而言,學術界中的向錢看的現象更加突出。一個有趣的觀察點是國內學術會議的晚餐宴,哪怕一桌人之前從來沒有見過麵、互不相識,飯局後半段的話題十有八九會聚焦到錢:你那裏工資獎金福利如何,課題多不多,關鍵是從中能拿多少到自己口袋等等。
  如果說在中國當官對學術的影響還隻是間接的(至少看上去是這樣),那麽,錢的影響卻是相當直接,甚至是赤裸裸的。許多學術單位把申請到的經費直接納入科研評價體係。這種做法在邏輯上是完全不通的,你申請到多少錢我可以不管你,關鍵是要看你最終做出了什麽成果。
  比如,兩個科研人員做出了同樣的科研成果,一個人是申請了大筆經費做出來的,一個人是很少的經費獲得的。按道理第二個人應該得到嘉獎,因為他花錢少辦的事是一樣的,可是在中國的實際中,卻是第一個人得分高,原因是他賺到錢了。
  今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已經有兩位日本學者了,這讓我想起了20013月日本出台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該計劃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在50年內拿下30個諾貝爾獎。就在同一年,中國體育總局也製定了一項計劃,爭取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獲得30枚以上的金牌。
  這兩個計劃除了都是在2001年製定的、都有30這個數字,它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建立在對專業選手的信心上。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