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如何找工作
(2008-08-30 04:56:28)
下一個
謹以此帖,
獻給那些簡曆石沉大海的冤魂,
獻給那些麵試屢戰屢敗的弟兄,
獻給那些幾經挫折卻依然存有夢想的新兵蛋子。
--------------樓主寄語
[引子]
如果你聽到了肚子發出的骨碌聲,那就意味著你必須盡快端上一個飯碗;
如果你覺得自己這碗飯油少鹽淡,吃得沒滋沒味,而你又缺乏白手起家自己當老板的勇氣,那麽,你也需要另謀高就了。
好吧,先到招聘會上看看吧。人山人海中過一遭,保管讓你走得腿軟心跳,看得眼花心虛。
灰心喪氣之下,想起了一句老話:溫故而知新。現在,且讓我們看一看自己的老祖宗是如何找工作的吧,說不定會讓你豁然開竅呢。所以,唯一需要找工作的是士人,也就是讀書人,而他們最理想的職業當然就是去當官了。
[論據]
按照成功者的類型,我們把他們分為以下七種:
1) 放長線,釣大魚型。
有的牛人不找工作,是工作——而且是好工作自己來找他。
東晉的謝安年輕的時候就心懷大誌,可是對於朝廷的征召卻避之惟恐不及。
朝廷也是上杆子,他每拒絕一次,開出來的新價碼也就越高,就這樣水漲船高下去,以至於到最後連皇帝都發出了“謝安不出,奈蒼生何?”的慨歎。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不坐丞相的位子都有點對不起人了。
2) 調人胃口型。
另一個人也想做丞相,可是他沒有謝安那麽顯赫的家世,隻好因陋就簡,發動親朋好友甚至鄉鄰來為自己炒作造勢。
關羽懷疑孔明自比管仲、樂毅是不是有點過分,水鏡先生卻說得更玄乎:“依吾觀之,可比興周八百年之薑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
話都說到了這一步,劉備就不能不動心了。
去隆中的路上,戲又演了一出又一出,聽聽這一句“前麵一帶高岡,就是臥龍先生高臥之處”,這哪像個農夫說的話,活脫脫一個職業介紹所的托!
一代梟雄劉備終於落入彀中而不自知,顛顛地跑了三次,才像請神一樣將這個嘴上沒毛的青年請上了曆史舞台。
3)毛遂自薦型。
這樣的典型當然非毛遂先生本人莫屬了,上下五千年,中國曆史上的名人多如過江之鯽,可是能把姓名留在成語裏的,又有幾個人呢?
所以,如果您是一位公司的人事經理,千萬不要太相信那些注了水的簡曆,也不要將那些不請自來的“霸王麵”拒之門外,
心平氣和地想一下:能做出此等非常之舉的,說不定就是非常之人呢!
4)討價還價型。
同樣在戰國時期,又出現了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求職者,他的名字叫馮諼。
“長鋏歸來兮,食無魚。”這八個字,即使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也能讓每一個對薪資不滿的小職員發出強烈的共鳴。
馮諼通過大吵大嚷,成功提高了自己的待遇,這是個具有典型意義的例子,告訴我們隻顧低頭拉車是沒有用的,“不平則鳴”才是硬道理。
而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馮諼居然還為自己失業的老總孟嚐君找回了以前的位子!
他用的方法其實很多人也用過,那就是放出一些風聲,說有N個公司排著隊哭著喊著叫我去呢!
但是,這一招的前提是你一定要看準時機,更要有十足的實力,否則的話,老板一句“既然你另有高就,那就走人好了”,會讓你追悔莫及的。
5)掛羊頭賣狗肉型。
在更古老的夏王朝末年,有一個小國的君主,他有一個好廚師,尤其調得一口好湯。有一天,君主興致上來,就問廚子如何才能做出如此美味,這個廚子卻借機大談治國的道理,說烹調的訣竅是掌握火候,而治國的關鍵是合理使用人民的力量,既不能讓老百姓過於勞累,也不能讓他們太安生。君王聽了大悅,就讓他來輔佐自己管理國家,最終推翻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那個君王的名字也叫湯,而他的廚子就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名相伊尹。
6)攀龍附鳳型。
三國時東吳有個名聲很大的謀士叫張昭,可惜的是,他最出彩的言談卻是在赤壁大戰前極力主張投降曹操。
不過,這絲毫也沒有影響他在吳國的職業生涯,直到做了位極人臣的太傅。
在一次宴會上,東吳大臣諸葛瑾的兒子,也就是諸葛亮那個聰明得過了頭的侄子諸葛恪向他敬酒,
張昭有點酒意了,也可能是倚老賣老,就說強迫老人喝酒是不禮貌的行為。
諸葛恪也不是盞省油的燈,當下回敬了一番話:
“衝鋒陷陣的時候,我們年輕人奮勇當先,您老人家躲在最後麵;分配賞賜的時候,論資排輩,您老人家總是拿到頭一份,這難道不是敬老的行為嗎?”,
頓時惹得滿堂大笑。
其實,諸葛恪是小看了這個白胡子老頭。
漢末亂世,多少聰明才智之士投錯了主子,甚至白白送了性命,遠如田豐,近如楊修,哪個不是智商超過一百二的主?
大家都知道“良禽擇木而棲”這個淺顯的道理,可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幾人呢?
7)因禍得福型。
我們要提到一個幸運的家夥,就是那個因“推敲”而成名的賈島。
這個先出家又還俗的和尚,在長安困守了二十多年,不但六根不淨,最後連嘴巴也不幹不淨起來了,一些牢騷話最後竟然傳到了皇帝的耳朵裏。
他的涵養顯然比不上他的老祖宗唐太宗,一怒之下,下令將賈島貶為魚腹縣令——
光聽名字就知道不是個好去處,沒錯,即使到了今天那也是個國家級貧困縣。——
皇帝心想:這下你該叫苦連天了吧!
不過,皇帝真是聰明一時,因為他沒想到那個賈島壓根兒就是一介布衣平民,
罵了當今聖上後,竟然還撈了一頂七品烏紗戴在頭上,這樣的美事真是做夢也想不到。
吏部尚書倒是個明白人,可也不敢把實情向皇上反映。
於是一差二錯,賈島就風光上任去了,而且成了整個帝國位子坐得最穩的官員——
沒有皇帝的旨意,上司既不敢升他的官,也不敢將他革職,直到十多年後他在任內無疾而終。
順便說一句,自從當官以後,他就再也沒有寫出一首像樣的作品來。
[結論]
林林總總說了一大堆,得到的結論就是: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祖先比我們要聰明得多。
不是有句話叫做“樹挪死,人挪活”嗎?
隻要膽子大一點,心思活一點,臉皮厚一點,你就會開辟一片新天。
可不能整天抱怨不休卻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一步,就像現在的我。
from chinaren
[論點]
古代的社會很簡單,人們的身份是按照行業來劃分的,大致分為士農工商四類。其
實,後三者用不著自己去找工作,因為它們基本上是世襲的:
農民種地是為了養兒子,兒子長大後種地為父母養老送終;
商人的兒子“抓周”的時候十之八九會摸到算盤,讀書識字也是為了記帳方便;
工匠的兒子長到爐台高就要當學徒,而且工匠的手藝是隻傳男不傳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