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讓日本人接受“日本鬼子”

(2008-08-04 11:02:11) 下一個




我曾經問過數位日本人對“日本鬼子”這詞有什麽感覺,當然也有年輕人說沒聽說過這詞,知道的人大都表示“雖然說的是戰爭中的日本人,但(聽到)還是心情複雜,感覺不大好”,其中有日本人說:聽說中國抗戰影視劇中的日本人都像鬼……
    這話說得倒是實在,曾經很長一段時期,我們抗戰作品中的日本人的確都是呲牙咧嘴的形象。說起來,日本人對中國抗戰影視作品一直是有抵觸情緒的,近年有日本演員加盟中國電視劇演日本軍官,有日本人就開始說風涼話了,說是怎麽能去演中國的“反日劇”,丟日本人的臉。近年來,中國的抗戰作品在擺脫臉譜化方麵做了很多努力,也不乏讓日本人震撼的作品,如薑文導演的《鬼子來了》,對日本人的形象作了刻骨的描畫。影片中出現日本投降以後日本兵在街頭賣煙,向中國軍隊討好的鏡頭,讓人感到十分新鮮和真實。回憶起六、七十年代一些抗戰電影,細想起來,一些片中鬼子的形象還是挺豐滿的,比如“和藹”地與小八路談話的日本軍官。反而到了八九十年代,一些作品意識形態色彩太濃,影響了形象的塑造。“日本侵略軍”是一個政治上、民族感情上的定性,但是作為影視藝術形象,日本軍人也有特殊的氣質與威懾力,如果不能表現出這方麵特征,那作品就很難說是成功的。
    日本人對“日本鬼子”還心存疙瘩,這是他們自身的複雜心態和曆史觀在起作用,如何讓日本人接受中國影視作品中的“日本鬼子”, 則需要我們的影視人做出努力了,相信離那一天不遠了。
    7月以來,中國電視劇《新上海灘》在日本東京電視台熱播,這是一個讓人歡欣的突破——中國電視劇進入了日本主流電視台,打破了以往韓劇一統天下的局麵。把《新上海灘》引進到日本擁有該劇日本全權版權的是一家在日華人辦的文化企業——日本JCP公司。幾天前,筆者見到了該公司的社長李珍,她談起與東京電視台交涉過程中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新上海灘》裏有抗戰的情節,李珍通情達理地和對方商議:“你們如果覺得有不容易接受的地方,不適合日本人的欣賞口味,可以做些刪改。”但是對方經過慎重考慮還是原封不動地播出了,他們選擇了尊重原作,說是被劇中人物的命運所感動,那個時代那樣的“反日”也是真實可信的。為什麽日本人接受了片子的抗戰情節?李珍總結道:因為作品描寫了人性共通之處,這樣才能讓日本人服氣。
    這話說得好,客觀描寫人性應是對所有藝術作品的要求,而不僅僅是針對抗日題材。巧的是,前不久我采訪來日本宣傳自己的影片《花腰新娘》的導演章家瑞,他也說過類似的話:“過去中國電影走不出去,不受關注和歡迎,因為它們離開了真實,離開了感人的力量,離開了真實的人性。人類的本性,有共通的地方,我們的電影應如此描述人性。”《花腰新娘》7月底在日本上映,日本人對有中國特色的少數民族題材還是很感興趣的,因此票房看好。這是題外話了。
    要讓日本人接受“日本鬼子”,重要的是讓我們筆下的“鬼”重歸人類。讓我們大氣地刻畫敵人吧,告訴世界人性的共同之重。敵人也是人,他們也被民族的文化所浸透,也為傳統意識所約束,把抗戰影視片拍成為主旋律服務的獻禮片,那是永遠無法“走出去”的。去年奧斯卡外語片的金球獎眾望所歸地頒給了美國導演伊斯特伍德的《硫黃島來信》,這部影片為什麽獲好評?因為美國人不僅站在自己的立場述說戰爭,更從“敵人”的立場描繪人性,甚至表現了日軍的“英勇氣概”。
今天我們的抗戰影視作品遠沒有達到《硫黃島來信》那樣深刻表達人性的高度,是啊,當年在硫黃島上激戰的美日士兵今日相見已經能夠相擁而泣了,我們又於心何忍讓老態龍鍾的侵華老兵年複一年地在盧溝橋上叩頭謝罪呢。
    去年是南京大屠殺70周年,中國有多位導演拍“南京”,日本右翼也拍了一部“南京”,不用說,觀點不同,闡述的“事實”也不同。將來有一天,中日如果能夠合拍一部以南京大屠殺為題的影片就好了。讓日本人坦然直麵“鬼子”,讓中國人大氣俯視“鬼子”。

from sohu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