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夏季常見六種傳染病通緝令

(2008-06-25 20:37:03) 下一個




入伏以來,各類傳染病在高溫的肆虐下伺機作案,危害著人們的健康,本文特公布夏季常見傳染病通緝令,力爭將易感傳染病一網打盡,並提醒讀者朋友嚴加防範。

    1號通緝犯--病毒性肝炎

  嫌犯特征:經腸道傳播的病毒性肝炎有甲肝和戊肝兩種,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潛伏期大約為半個月到一個月時間。發病時特點相似,多數病人起病時類似 感冒或胃病,有發熱、怕冷、疲乏無力、不思飲食、惡心、嘔吐、厭油等現象,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或胃炎。一般患者幾日後會退燒,但尿色漸深,出現眼黃、皮膚 黃染、肝區疼痛等,此時肝功異常、肝脾腫大。有的患者還出現皮膚瘙癢、大便顏色變淺,表現為淤膽型肝炎特點。

  危害:甲肝患者以兒童和青少年為主,極少轉為慢性或重症肝炎,一般愈後良好。而戊肝患者以青壯年和老人為多,其中孕婦和老年人發病病情嚴重且病死率高。總體看要比甲肝嚴重,愈後較差。

  可能藏匿地點:均通過糞口途徑傳播。病毒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他們從糞便中排除的大量病毒會汙染水源、食物及周圍環境,正常人群一旦接觸這些汙 染物,就可能導致發病。夏季到來,人們外出旅遊、遊泳、進食海鮮、涼小吃、生冷蔬菜和水果,都會大大增加感染甲肝和戊肝的機會。夏季蒼蠅汙染食物也是造成肝炎病毒傳播的原因之一。

  危險指數:★★★★

  應對措施:充分休息。甲肝和戊肝的預防主要是加強衛生管理,防止病從口入,注意飯前便後洗手,勿食生冷食物。水果、蔬菜要反複清洗,肉類和海鮮食品一定要新鮮,並烹飪熟透。現已研製成功甲肝疫苗,預防效果較好。

  2號通緝犯--急性菌痢

  嫌犯特征:急性菌痢(全稱急性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典型表現是左下腹疼痛,腹瀉,發熱,膿血便,明顯有裏急後重感;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嘔吐、惡心等症狀。

  危害:中毒性菌痢易發生於2至7歲兒童,多為高熱腹瀉或無腹瀉,表現為驚厥、嗜睡或麵色蒼白、四肢冰涼、口唇發紺、皮膚發花、血壓下降及意識不清。

  可能藏匿地點:病菌隨病人或帶菌者糞便排出,易感者通過汙染的手、生活接觸、被汙染食物或水源,或借蒼蠅等方式傳播。任何降低抵抗力的因素如受涼、過度疲勞、營養不良、暴飲暴食或其他慢性疾病均有利於它的發生。

  危險指數:★★★

  應對措施:痢疾杆菌可通過受汙染的水以及食物、餐具、蒼蠅、蟑螂等傳播而發病,因此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食物要煮熟,吃剩下的食物一定要加熱透,吃水果要洗淨。此外,一些可以降低抵抗力的因素如受涼、過度疲勞、營養不良、暴飲暴食或其他慢性疾病等,均有利於痢疾的發生,因此要多加防範。

  3號通緝犯--細菌性食物中毒

  嫌犯特征:高發季節是7、8月份。夏季氣溫高,細菌易繁殖,人群吃進了被細菌或細菌毒素汙染的食物均可發病。潛伏期短,一般為數小時至2天,最短為1小時。主要表現為畏寒、發熱、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可集體發病。

  危害:嚴重者可引起脫水、血壓下降、酸中毒,甚至休克。

  可能藏匿地點:變質的食物中。

  危險指數:★★★

  應對措施:現中毒症狀時應立即停止食用中毒食物,並向急救中心呼救。特別要注意保存導致中毒的食物,提供給衛生部門檢疫,如果身邊沒有食物樣本,也可保留患者的嘔吐物和排泄物。預防食物中毒應做到:嚴格做好炊具、食具及食物的清潔衛生,做到生、熟分開;涼拌菜須嚴格衛生標準,可加入生蒜殺菌; 盡量不吃腐敗變質的剩飯、剩菜,食物應充分加熱,不宜放置於室內過久再吃。

  4號通緝犯--致腹瀉性大腸杆菌

  嫌犯特征及危害:嫌犯可能化身五種形態出現,一是致病性大腸杆菌腸炎,表現是患者每天大便3到5次,大便是黃色蛋花狀,量較多;第二種是產腸毒素性大腸杆菌腸炎,每天腹瀉2到10次,無裏急後重感;第三種是侵襲性大腸杆菌腸炎,樣子酷似急性菌痢;第四種是出血性大腸杆菌腸炎,最常見的樣子是患者惡心、嘔吐和嚴重的痙攣性腹痛,腹瀉為鮮紅色水便,不發熱或低熱,病程5到7天;第五種是粘附性大腸杆菌腸炎,主要是引起兒童持久性腹瀉和旅遊者腹瀉。

  可能藏匿地點:存在於變質的食物裏,以及不幹淨的公共場所,如公共汽車、電影院、遊泳池、衛生不合格的小吃店。

  危險指數:★★★

  應對措施:注意飲食衛生和公共場所的衛生,在外就餐一定要注意,不要去衛生條件差的餐館、街頭大排檔就餐,剩飯剩菜要經過高溫消毒。

  5號通緝犯--乙腦

  嫌犯特征:乙腦(全稱流行性乙型腦炎)急性起病,發熱、頭痛、嘔吐、意識障礙、脖子發硬等。

  危害:病程發展到第3到5天會出現驚厥或昏迷,重者出現呼吸衰竭。

  可能藏匿地點: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於7、8、9月份。乙腦多數為隱性感染,豬是主要的傳染源(人作為傳染源的可能性小),病毒通過蚊蟲傳播,潛伏期4至21天,一般為14天。

  危險指數:★★★★

  應對措施:預防關鍵是滅蚊防蚊、乙腦滅活疫苗接種,同時注意清潔、通風,室溫控製在26度左右。保持皮膚清潔幹燥,防褥瘡

  6號通緝犯--傷寒和副傷寒

  嫌犯特征及危害:主要表現為持續發熱,還可能有胃腸炎的表現,如惡心、嘔吐等。還可能出現神經、精神係統的中毒症狀,表現為淡漠、不愛說話等; 此外還可能表現為心血管係統的中毒症狀,如體溫高但心率較慢,出現皮疹、肝脾腫大等。病程發展到10日以上會出現高燒持續不退,並引起玫瑰疹。

  可能藏匿地點:主要通過帶菌者糞便汙染水源以及食物傳播;也可因與患者或帶菌者密切接觸或接觸蒼蠅、蟑螂汙染的用具而感染。(來源新華網)

  危險指數:★★★

  應對措施:注意日常飲食衛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