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劉良華
1.中國的幾個神話、戲劇故事:
《天仙配》
《牛郎織女》
《寶蓮燈》
《白蛇傳》
2.西方神話、戲劇故事:
《灰姑娘》
《睡美人》
《小人魚》
《美女與野獸》
《白雪公主》
《森林公主》
《青蛙王子》
3.中國故事的主題:精英社會不能下嫁到平民社會。
精英社會與平民社會不能通婚。
通婚意味著平等地交流、取消等級製。
這倒是西方的源頭柏拉圖的《理想國》的製度。
4.西方故事的主題:下層的平民的小人物隻要善良、誠實,就能夠獲得上層的貴族的接納與承認。
而且,接納與承認的方式是經由“愛”而結婚。
5.不同之處:
第一,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仙女愛上凡間(平凡)的善良的男人。西方人的思路是:王子愛上平凡的灰姑娘。
6.第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仙女愛上凡間的男人之後,必受懲罰。實施懲罰的是上天(製度)的王母娘娘或玉皇大帝。西方人的思路是:王子因自身的缺陷遭受詛咒而變成難看的動物(野獸或青蛙),實施詛咒的是巫婆。
7.第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最後的結局是悲劇,夫妻被拆開。西方人的思路是:最後的結局是喜劇。
8.第四,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遭受懲罰的是仙女本人,仙女所愛的凡間的男人不受直接的懲罰。西方人的思路是:善良而美麗的姑娘解放了王子。
9.第五,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女人是“仙女”,男人是文弱的白麵書生。西方人的思路是:女人是弱者,卻因為善良而成為拯救男人的強者。男人是有權勢的人,但因受挫而處於暫時的弱勢。
10.……?
《聖經》、《哈姆雷特》、《獅子王》與《封神榜》、《西遊記》
本文由 廣南子 在 2008-3-17 18:01 發表於: 倍可親.美國 ( backchina.com )
1.西方的《哈姆雷特》與《獅子王》是典型的西方式的成長故事:
第一,父親必須死掉,兒子必須自己長大。
第二,兒子長大之後,承接父親的權力和地位。
第三,父親是被“叔父”害死的。叔父代表自己身邊的某個親近的人。這個人是自己的近親,也是自己的父親的近親。它暗示,最容易奪取父親權力的人,往往是那個跟自己比較親近的人。
第四,叔父害死“我”的父親之後,他霸占了“我”的母親。弗洛伊德所關心的“戀母情結”在這裏以變形的方式呈現出來。
第五,自己愛戀的女人(母親),竟然跟自己的敵人(叔父)在一起。
2.《西遊記》是比較典型的中國式的成長故事:
第一,父親一直在,但父親在很遠的地方。他在遠遠的地方做自己的事情,也偶爾分身,守望著兒子的成長,絕不輕易出麵。
第二,兒子的成就很難超過父親。
第三,沒有“壞叔叔”迫害自己的父親,但有很多“小妖怪”陷害自己。
第四,沒有“壞叔叔”霸占自己的母親,母親總是在危險的時候及時趕來幫忙。
3.《哈姆雷特》是《獅子王》的原型。它們幾乎是同一個故事。《獅子王》是《哈姆雷特》的動畫版。
4.《西遊記》的原型是《封神榜》(也稱《封神演義》)。
5.在《封神榜》裏麵,哪吒對父親的挑戰,也以歸順告終。這就是中國式的成長故事。哪吒的父親也一直“在世”。
6.《聖經》、《哈姆雷特》、《獅子王》與《封神榜》、《西遊記》實際上是用不同的語言書寫和傳遞的同一個故事。
7.在《西遊記》中,妖怪往往來自“天神”的“坐騎”。那些“坐騎”,也就是“秘書”。
這樣看來,《西遊記》講述了大量的“秘書政治”故事。
8.在《西遊記》中,有些妖怪是可以免死的,他們最後被各路神仙收服、帶走。
比如“黑熊精”、“紅孩兒”都被免死。
原因是:這些妖怪代表了人類的合理欲望。比如“黑熊精”代表了人類的“權力欲”、“紅孩兒”代表了人類的“年輕氣盛”、“不可一世”,這些欲望是人性中可以原諒、可以理解的欲望。
9.在《西遊記》中,有些妖怪是不可以免死的,他們最後被打死。
比如“白骨精”、“蠍子精”最後都被打死掉了。
原因是:這些妖怪代表了人類的不可原諒的欲望。比如“白骨精”代表了人類的“長生不老”欲。期望“長壽”是合理的,但追求“長生”則不可原諒的死罪。
“蠍子精”代表了人類的“篡權”欲、追求“權力”是合理的,但篡權、篡位是不可以原諒的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