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我家理財”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看了不少姐妹的理財經驗。越來越多的感覺到我家在理財上太遲鈍了,也因此,錯過了最好的財產增值時間。
好在是雖然醒悟得晚,但現在畢竟是有意識了,想想總比現在還對理財沒意識的好。>>進我家理財一起聊聊!
縱觀結婚這些年,我家基本上奉行著的是先管自己用,有剩的就存入銀行的原則,也就是說過的是毫無理財頭腦的生活。認識LG以後,他說的“錢是賺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的觀念影響了我。所以一窮二白的我們在婚後想的是如何提高收入,完全忽視了“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話。
截止到2007年初,在我和LG名下有房產四套(注:完全是我和LG兩人收入所得而買,不存在啃老,兩邊家裏也沒有條件讓我們啃老)。但是,這不是因為我和LG認為房產會保值而買回來的,完全是因需要而買。所以,這些房子也不存在投資一說。
我為什麽要把把時間定格在2007年初,因為那是我對理財的重要性開始有了一點意識的時間--這個時間對我家至關重要!
2001年中在我和LG結婚時,我們剛剛首付了一套住房。首付款是LG的多年積蓄再加向朋友借的一些錢。買這套住房,今天看來有得也有失,後麵我會細表。以當時我和LG的收入來看,每月還貸4000多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但是因為我從小到大就覺得借人錢是不好的,而且竟然30年,因此一想到60多萬貸款這個當時對我而言的天文數字,我的心裏就備感壓力。從那個時候走過來的人應該能理解我的想法。當時大多數的人觀念如此。
那個時候賣的房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大戶型反而便宜,100平方左右的房子最貴(因為這個平數的房子需求量是最大的)。我們之所以當時背上60多萬的貸款也是基於想一次到位。當時真的是覺得將來一輩子要住這套房子了,所以在LG的堅持下買了這套房子。
不過,婚後我就從公司辭職,跟隨LG到了外地。他工作,我學習。這段時間是手頭上最緊張的。其實當時本不想出租,因為房子交樓時是精裝修標準。可是LG的父母當時需要一筆錢,我們隻好將來來要還貸的錢給了LG的父母,無奈之下將新房出租。當時租金是4000多元,正好用來抵房貸。這是個得不償失的事,後而我將會提到。
在我和LG在外地的這一年半裏,LG的收入雖然還不錯,但是因為我沒有收入,而且學費花費也頗高。所以這一年半裏,我們平時沒存到什麽錢,隻是留下了LG的年底獎金。
等我們回到家裏,想把房子收回來的時候,發現房子已經被租房住得亂七八糟。LG前往談租約停止的事後,回來以後告訴我房子收回來以後沒有辦法住了,必須裝修。就是否裝修的事,我和LG反複討論。最後他的享樂主義至上以及一次到位的想法讓我們最終決定收回房子後還是得裝修。
這套曾經是精裝修的房子先被弄成了毛坯,然後重新裝修(我們不想留下一點前麵租客的痕跡,所以進行了徹底的重裝修)。可想而知,這套房子的裝修成本是下不來的。
最後,這套房子裝修大約花了15萬,正好是租金的一倍。雖然比開發商的所謂精裝修要漂亮,但是畢竟是多花了一筆冤枉錢。更重要的,沒想到這套裝修加家電耗資將近30萬的房子不是我們要住一輩子的房子,而且隻住了四年。那時候,我們還是月供著房子,背負著銀行60多萬的債務。
住了一年多以後,到2004年年底的時候,我們有了一筆30萬的存款。因為兩個人一起掙錢,而且我畢業後的月收入也很不錯。所以房貸是很輕鬆的,生活質量也不錯,也能存下這筆錢。至於理財這個詞,還是離我們很遙遠。
有了這30萬元後,是還房貸還是用這30萬元做什麽呢。我和LG都很茫然。那時候離城區開車20多分鍾路有一個別墅盤開了,我硬拉著LG去看。當時沒想到換房什麽的,我想的是養老,希望老的時候能和LG住在環境好一點的地方養老。
LG耐著性子開了20多分鍾的車,敷衍的陪著我把各種戶型的別墅看了一遍。提出了諸如“樓間距過窄”,“房子外形不漂亮”“裝修不好看”以及“太遠”等多個缺點。當時我很喜歡一套203方的獨立別墅,賣價是180萬。我們湊點錢也就拿下了,但是,LG這次堅決反對。說再欠銀行140多萬的債超出了我們的承受能力。在他的勸說之下,我也就放棄了。(老實說,我家的大項開支方麵LG的意見為主,倒不是一定要按他說的辦,而是我比較容易被他勸說成功)。
為什麽我說前麵買第一套婚房買得大了,有得也有失呢。如果當時我們買的是100方左右的房子,那麽2004年的時候,我們一定會換一套大一些的房子,那套別墅也許就買下來了。當時價值180萬的那套別墅如今價值400萬。這就是我們的失所在。我們的得在於畢竟在市中心擁有一套四居的房子,這套房子也升值一倍了,超過買100方左右房子的升值,而且將來市中心的大房子畢竟還是稀缺的。
最後,我們將這30萬元用於了提前還貸。
時間到了2006年年底,此時我們的房貸已經還清了,手頭也有些積蓄。那時候我們已經打消了買房的念頭了。
一次意外的陪朋友看房,竟讓我們又一次置業了。我們對那套房子一見鍾情,雖然離市中心開車要十幾分鍾,但是小區環境很好,裝修得也很好。那時這個房子已經是尾房了,所以賣得也不貴,均價8000多。雖然為買不買這房我們也掙紮了一番(因為在這次看房之前我和家裏人合買了一套小戶型的房子,所以還是有些壓力的),但最後還是買下了這套房子,買的原因主要是基於:1)我們有對安靜環境的需要;2)我們的工作已經不需要我們一定要住在市中心了;3)市中心的房子太貴,我們有一套就夠了,而這套均價才8000多的房子我們有信心房價再怎麽跌,也不至於跌到我們吐血的程度;4)裝修一次過後知道裝修是如何的費心費力,不想再折騰一次了。而這套房子從衛浴用品到灶具都是國際知名品牌,我們自己裝修沒有20萬是裝修不出來的。而買婚房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我們曾經花大血本裝修的,以為會住一輩子的房竟然最後連5年都沒有住到。所以,我們決定,除非是買了可以住上一大家子而又各有空間的房,我們不會再折騰裝修的事。再怎麽說,雖然不懂理財,但是我們還是能看得出什麽是顯而易見的浪費。
因此,我們再一次成為房奴了。
這次置業可能是我們最成功的一次置業。成功之處不在於我們買了以後房價大升,如今已經上漲到要13000元左右一方;更重要的是我們搬進去住以後感覺別以前的房子住得更舒服。我和LG一直認為,住得舒服的房子就是好房子。所以,我們對這次置業非常滿意。
2007年年初,很偶然的機會我與一個朋友相見。這個朋友在我的理財道路上至關重要,因為她是我的理財啟蒙老師。雖然,她並沒有告訴我什麽理財方麵的專業知識,隻是告訴了我一句話“2006年基金漲得不錯,我買了。如果你手頭有閑錢,不妨買一點”。那是我在生活中認識的第一個買基金的人,而且她告訴我當時的收益,我很吃驚。回家之後我上網查詢了一下,才發現基金此時已是很多人的投資方式之一。另外也是出於對朋友推薦的信任,我決定要買一些基金。
因此,當我和LG去房產公司簽合同的時候,就是否多貸一點款我進行了精準的計算。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如果我們可以在幾年之內還清房款,那麽,房貸時間越長越好,多貸多好。而我們多貸一點,就能有多一點資金去買基金。事實上,那時候我們忽略了婚房的價值,後來我知道很多人用房子抵押借錢買基金,炒股票。但是,即使我知道可以這樣辦,以我的保守性格,我還是不敢這麽做的。直到現在,我買基金,股票都是本著:1)不向朋友借錢;2)做好套幾年的準備;3)房貸隻能欠一處。因此,我的投入風險都是在我家能夠承受範圍之內的。對股市如今的大跌也沒有太多的感覺,總之堅決不割肉。
因為我的保守投資風格,所以我家在基金和股票投入上不算大。而且我們入市晚,所以和那些利潤達到幾倍的人不能比。我在2007年10月左右把基金全部賣掉,與基金最高價值相比已經降了20%,但是我不與別人比,隻與我的投入成本比。我的基本要求就是投資利潤率必須高於房貸利率(當時是6%多一些),所以,我們的基金投入所得自然比我的要求還是要高很多。
至於股票,我躲過了530。之後一直沒有再買。但是前段時間又進入了,如今平均虧了25%。因為我量力而行,所以家庭生活沒有因為股票大跌而受影響,夫妻兩人也沒有為此有過爭執。我家在股票和基金方麵全權是由我處理的,我定期向LG匯報情況即可。因為他知道我相對比較保守,所以對我也比較放心。
基金方麵,我賣掉之後暫時沒有再買入。雖然買基金的時間不長,但是我感覺基金的漲跌與大盤股指密切相關。如果沒有看到大盤有明顯的上升趨勢,我不會再買。我比較偏好股指型基金,而不考慮每年收益6%左右的基金。因為個人覺得意義不大,通貨膨脹都不隻這個數,倒不如自己看看有沒有別的投資渠道。
存定期方麵,老實說,我家這些年從來沒存過定期。前些天我媽媽告訴我銀行和她說存半年定期4%多,讓我存一點。我聽了以後告訴她。4%意味著十萬一年才4000多,還趕不上通貨膨脹,有個急事需要用錢時還那麽麻煩。我媽媽聽我這樣一說,也覺得確實沒什麽必要存定期。所以這事就作罷了。
自從去年年底說要加息後,房貸的利息超過了7%了。眼看基金和股市情況也不好,也沒別的地方好投資的,就把基金和股票賣了以後再加上投資所得還了一部分房貸。可以說是趕上了股市的末班車吧,讓我們可以還貸比預想的快。雖說對理財知道得有點晚,不過至少算是趕上了,而且也積累了一點經驗。深刻體會到,如果人不去理財,財也不會理人。
作為一個理財的新鮮人,我有的這點經驗不足以可以告訴這裏的資深人士怎麽做才是對的。況且,每個人的理財風格都不一樣。據我所知,有很多收入也許比不上我家的家庭理財好得多,資產情況也好得多。不過,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這些看法影響了我家一路走來所選擇的道路。
現在我想總結一下我的看法:
1)永遠不要預想某套房子將會是自己住一輩子的房子。
中國居民的生活是不停改善的,試想現在還有多少年輕一代的人住是的房齡30年以上的老房子的。個人以為中國開發商的房子是否在30年以後還能住人需要時間的檢驗。所以,對於目前我家關於房子的投資,我想是到此為止了,當然不排除賣掉一套做住房升級。這個得看將來家庭的經濟情況了。而目前,我覺得是夠用就好,住得感覺舒服就好。既然如此,可能會有姐妹們問為什麽我們還買了4套房呢。我們這四套房,全部沒有出租,兩邊父母各住一套,隻有一套是用於投資所用,而這套用於投資的房子在交樓之後我們會賣掉我們其中一處房產,賣房我將用於投資他處。自從美國次貸危機,而人民幣不斷升值,我們打算明年賣掉一處房子,去國外買一套房。畢竟那裏的房子是真正的房產,而且價格比我所在的城市的房價要低得多(備注:我們的目標是美國小鎮,那裏大城市的房子還是很高的)。
2)買房要量力而行,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每個人對生活的要求各有不同。對節儉能忍受的程度也各有不同。不要因為買房而影響生活質量,生活質量的影響可能最終會影響夫妻感情。一個家庭如果最根本的基石動搖了,還談什麽建設呢。
3)年輕的時候要努力拚搏,為自己在學業,工作經驗上多積累,工作要踏實,生活中要結交投緣的朋友。這樣,也許在早些年在物質上看不到太大改變,可是,後麵的受益和在物質生活的提高上是很可能在短短的時間內上幾個台階的。對於象我們這樣要靠自己奮鬥的年輕人來說,安小家,齊心協力,努力上進,不會入不了小康。一切,都是時間問題。大家都是從20多歲走過來的,困難的日子都經曆過。
4)我對LG說的“錢是賺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這一看法持中立態度。對於比較注重生活安逸的人來說,初期積累真的隻能是靠賺出來。而對於對生活質量要求不高的人來說,省是有用的。因為我們對生活質量要求高一些,所以比和我們同等收入的家庭積蓄都少。但是我們也並不後悔,畢竟人活這一輩子,不能對自己太苛刻。一切,我們都本著量力而行的原則。當有了初始的積蓄以後,錢就不但是賺出來的,更是理出來的。姐妹們從我前麵所寫的內容也不難得出個結論。
5)反對夫妻AA。可能我的這個觀點很多男人會堅決反對。但是且慢著,我所說的反對夫妻AA並不是指財權就要交到妻子手上,而是交到兩個人之中消費更理性的人手裏。這也是我的經驗之談。
在我和LG結婚之前,LG的年收入已經上了二十萬,可是令人吃驚的是結婚時連一套首付的錢(不到20萬)都不能完全出自自己的積蓄,還向朋友借了一點。可想而知,他工作十年過的是什麽樣的享受生活的日子。
所以結婚後,他主動把家中財權交給了我。我讓他過上了和以前一樣吃吃喝喝,一樣可以出去旅遊玩樂,但是小家庭卻能有積蓄的日子。他沒錢的時候就到我這裏拿,到了一定的數目我會提醒他一下,但是不會因此就和他吵,或者不取給他。因為他最大的問題是花錢沒譜,以前沒有人告訴他某個時間段他花了多少。我在他累積到一定數目時會告訴他一個他覺得比較驚人的數目。然後他會有所節製。時間長了,他也大概算出來在某個預算內哪些東西他不能買,一個月在外麵和朋友吃吃喝喝要控製在什麽次數之內。另外,隨著年紀大了,以前小年青時的消費也越來越不能吸引他。我們結婚這麽多年,除非是我不想跟著,否則一定是一起行動。我們有共同的朋友,我們對人和事的觀點在幾經磨合後達成了一致。我們所有的收入都是共同開支,給兩邊父母的都是兩人商量後完全透明的。小家庭裏兩個人的心是往一處使的,這一點讓我們這幾年渡過了很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艱辛日子。我始終認為,結婚這麽多年,最大的成就是我們的感情仍然象結婚時那樣,我們做到了把對方看得比自己所有的家人更重要,我們知道對方才是陪自己相依相伴一輩子的人。
我身邊也有AA的朋友,或者LG拿生活費給LP。我不太喜歡這種方式。這讓感情生分,更讓投資分散,也容易讓兩夫妻少一些共同努力的向心力。當然,非AA的前提是兩個互相肯定對方的人品,互相理解。但是,如果連對方的人品都懷疑的話,那還結什麽婚呢。
6)奢侈品購買要三思而行。我身邊有朋友收入比我們低的開的是比我們好得多的車。但是對於車這個奢侈品,現在我和LG的觀點完全一致。有過在結婚之初LG不理性的去交了一部車的定金,而我計算器一拔讓他打消念頭的過往;也有在去年我們基金賺錢後我想把家裏的車升級讓他開開好車而被他勸說放棄的事。我們最後一致同意,小家庭有一部車是方便的,而且經濟條件允許的話是應該的,但是沒有必要去追求侈華。大,開得順的家庭用車對我們來說足矣。所以,至今,LG開的仍然是四年多前買的家庭用車。
對於很多女人喜歡的鑽石珠寶什麽的,我也沒有需求。因為有的那些都被我放在抽屜裏,實在是沒有使用價值。而象什麽LV,CHANEL之類的名牌包我倒是有,不過都是LG送的,此刻也是沉睡家中。現在他已經不再為我買這類奢侈品。(可能會有姐妹們問,錢都是我管的,他怎麽送禮物啊,哈哈,他有一張消費限額很高的信用卡)。不過,我並不是說奢侈品不能買,我是覺得要根據需求來買,如果買回來的東西用不上,那也就沒有必要買了。我的筆記本倒是年年更新,也舍得在這上麵消費。每個人需求不一樣。但是不可能所有的奢侈品都追求(大富翁除外:)),對於我們這種平凡人,總會有所選擇。
我們多年來的大項消費(不含買房)主要是在如下方麵:
1)資助兩邊父母(這讓父母們過得更舒服,這種消費還是值得的);
2)我的學習(這幫助我學成後薪水有了更高的起點,也是一筆劃算的投資);
3)婚房的徹底裝修和家電(裝修投資與所得相比是失敗的,如果那套房子可以再住五年,那還算是物有所值)
4)新買房的家電(目前在享受中,也是我和LG覺得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暫時感覺不錯:))
5)家用車一部,目前使用狀況良好。(讓我們的出行方便,這個消費還是不能省的)。
總得來說,我們的節流工作方麵,在保持我和LG想要的生活質量的前提下基本合格。前些年,開源方麵做得很不夠,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這也是我時常在“我家理財”的原因,希望能從姐妹們這裏多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