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層麵戳穿“康乾盛世”的真相
(2008-04-10 07:39:39)
下一個
不知怎麽回事,“康乾盛世”這個詞在最近幾年越來越流行,不知不覺中,很多人開始認為清朝確實曾經有過這樣一個盛世。甚至,我對這個詞也達到了耳熟能詳的程度,有種似曾在曆史課上學過的感覺。後來,我翻了翻以前的曆史課本,經查沒這個詞,我這才釋然了。
現在,我經過多方學習,開始懷疑康乾盛世的真實性了。為了落實這種想法,我多方查找相關資料,經過分析、計算,終於得到這樣一個結論:所謂康乾盛世隻是一個謊言,曆史上根就沒有這回事。
下麵就由我一步步地從經濟層麵來戳穿這個謊言。
我準備從兩個方麵來說明問題:一是計算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間真實的經濟狀況,;二是將史學界經常並稱的明朝與清朝在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稅收負擔進行一下對比,可以高下立見。
清朝的主要流通貨幣是白銀,稅收也是以白銀的形式征收,但計算其國民生產總值卻不需要知道它的年稅收數額。因為清朝前期國家幾乎沒有工商業存在,農業差不多構成清朝的全部生產力,因此隻要知道清朝的糧食產量就差不多可以計算出結果了。
清朝相對人均GDP最高的時間是康熙年間。有人可能要問了,康熙年間戰爭頻繁,怎麽可能是清朝最好的時期呢?這一點很容易解釋,首先,農業受戰爭影響比較小,一旦戰事結束可以馬上恢複生產;其次,受戰爭影響較大的工商業在清朝幾乎已經絕跡,無影響可受;另外,清朝發生的戰爭幾乎都是冷兵器對決的局部戰爭或是本土外作戰,對農業生產的破壞十分有限,加上明末引進的番薯等適應力強的高產作物,我們幾乎可以忽略戰爭的影響。
那麽,清康熙年間的全國糧食產量是多少呢?按照《清聖祖實錄》卷227中的相關記載,在1706年時國家已經全麵穩定,全國耕地總數為55195萬畝,當時糧食平均畝產約為182公斤,兩者相乘可以算出當時糧食總產量為1004億公斤。按照現代糧食平均價格4元/公斤,可以算出清康熙年間的國民生產總值為4016億元。當時人口約為8165萬,可以算出人均GDP約為4918元,折合約692美元。
之後人口數增長一直很快,其速度一直遠高於經濟增長,造成人均GDP的持續下降。如果不信可以看《大清一統誌》中的記載:乾隆在位期間的1784年,耕地總數達到了7億畝,人口達到2.87億。可以按上文方法算出那一年國民生產總值為5264億元,人均1834元,折合約258美元。
這跟我在《其實宋朝經濟遠勝於當代中國》的文章中計算出的兩宋5500美元左右的人均GDP相去甚遠,隻能達到兩宋1/8-1/22的水平。我不禁要問了,既然連經濟高度發達的兩宋都從來沒有過哪怕是一丁點的時間被稱作盛世,那麽康乾時代又怎麽可以被稱作盛世呢?!
再來看看長期被史學界與清朝並稱的明朝是怎樣的一種情況。說起來明朝的經濟狀況比較複雜:前期白銀匱乏,以銅錢作為本位貨幣,同時糧食也可以代替貨幣進行流通(例如,官員工資就以糧食的形式發放);中期之後,明朝經濟迅速發展,與海外貿易量激增,白銀逐步成為本位貨幣。而明朝的稅收也比較複雜,銅錢、白銀、糧食以及土特產均可以用於稅收。更嚴重的問題是,明朝的商業稅存在嚴重的偷漏稅行為,以及大量針對平民、散戶的免稅措施,所以無法根據稅收計算出明朝的經濟總量。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明朝末年與清朝用於流通的白銀數目是幾乎一樣的,但明朝滅亡不久,白銀就一下子貶值了。為什麽呢?因為生產力嚴重下降,在明末數量合適的白銀在清朝就產生了通貨膨脹。那麽我們可以根據明清兩朝白銀的購買力比值來計算其國民生產總值之比。
明末就以萬曆年間為例,當時米價為一兩白銀可以購買2石大米(明清時1石大米約相當於現代94.4公斤),所以明末一兩白銀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94.4*2*4=755.2元人民幣;清朝就慘了,以康乾時代的正常價格來看,一石大米可以賣到2-2.5兩白銀,其購買力隻有明末的1/4-1/5,即“康乾盛世”時代,一兩白銀的購買力隻相當於現在的151-189元人民幣。那麽我們可以認為明朝的國民生產總值是清朝的4-5倍,由於明末人口遠少於康乾時代,所以其人均GDP是清朝的5倍不止。所以,你也不能怪清朝人民整天“反清複明”了吧。好好想想吧,要是現在讓你的生活水平突然下降到原來的1/5以下,你會怎麽樣?要是全國大多數人都這樣,國家又會發生什麽大事?
然後看明清兩朝的稅率。如果是盛世,那麽國家隻要以很低的稅率就可以維持國家運轉;反之,稅率過高,就可以拆穿其盛世謊言。
先看明朝。明朝萬曆年間中國耕地總數約為11億畝,明朝畝產略低於清朝,大約為174公斤(清朝約為182公斤),那麽明朝的糧食總產量為1914億公斤,折合20.3億石,而萬曆年間每年的農業稅收入約為3300萬石,可以算出平均稅率為3300/203000=1.63%。至於商業稅就更低了,明朝工商業產值超過農業,在張居正改革的時代也隻能收到400萬兩白銀,平均稅率連0.3%都不到。
然後看看“我大清”“欣逢盛世”之時的表現吧。乾隆年間,每年財政收入5000萬兩白銀,外加火耗歸公之類的政策,能達到8000萬左右,約折合人民幣120億元。名義上人均稅負為41元。
但清朝還有一個問題:國家征稅不收糧食,農民賣糧食隻能賣給官府,官府處於壟斷地位,可以任意壓價,實際上價格往往壓到半價,甚至更低,賣完糧食之後還隻能得到銅錢。更嚴重的是,清朝貨幣政策很不完善,國家強製規定一兩白銀可以換2000錢,但實際上隻能換到800錢。這樣經過兩層盤剝,農民實際上要交出至少5倍的錢。這樣算來,實際人均稅負大於205元,平均稅率高達205/1834=11.2%以上。所以,清朝人民在生活水平遠低於明朝的情況下,負擔又遠遠高於明朝。
經過人均GDP以及稅負的綜合比較,清朝的經濟狀況遠不如宋明。既然宋明兩朝也隻有一個不太出名的“仁宣之治”,那麽康乾時代又憑什麽成為廣為流傳的“康乾盛世”呢?!對此我隻能說,“康乾盛世”是中國史學界最無恥的謊言。
我的博客:
文章引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