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雞雜碎
(2007-11-30 19:12:22)
下一個
在我們四川,炒雞雜碎是美味。
過去都自己殺雞,我們家是父親負責操刀,母親則司廚。小孩的任務是接血。也就是用一隻大洋瓷碗,裝小半碗清水,加點鹽。放血後,一隻大紅公雞,一般能接下來大半碗血。雞腸子用筷子穿過挑破,加鹽和醋洗幹淨。雞胗子剖開後,剝下來的黃色內膜,曬幹後是中藥。據民間說放火裏燒焦了拌糖吃,可以治小兒積食(四川叫停食病)。所以這玩意兒攢上十來個後,歸我賣錢換糖吃。
雞胗子加上雞肝雞心雞腸,是雞雜碎裏的主要內容。記得雞胗應該用滾刀切成腰花狀,雞血先用開水汆一下定型,然後改成小指拇大小的條。
當然主菜還是那隻大紅公雞,可炒可燒,自然是美味。母親一般在主菜快上桌前,才開始炒雞雜。程序是熱油爆鍋,下泡椒薑絲蒜片,最好有點鮮花椒。炒香後,下雞胗雞腸爆炒,約九成熟,漏瓢撈起。然後熱鍋裏加一大勺雞湯,燒滾後下粉絲,雞血,雞肝。燒約5分鍾,待湯變赤濃,下雞胗雞腸就可以起鍋。
記憶中,小時候打牙祭吃雞,總有一大盆炒雞雜碎先上桌。小孩子喜歡雞血,大人更愛雞腸雞胗下酒。其實,那一大盆菜,大部分是粉條,雞雜碎隻是點綴。吃到最後,小孩子尋寶似的從粉條裏找出雞胗雞腸,總會伴隨有小小歡快的驚喜。
所以一直以為炒雞雜是吃雞必不可少的,有次跟父母到別人家作客,桌上隻見辣子雞丁,不見雜碎伴侶,便小聲問炒雞雜被誰吃了。不好意思的主人連連解釋,忘了炒忘了炒,下次一定補起。
認識的長輩中,喜食炒雞雜的莫過陳老前輩了。陳老是川劇名角,在川北一帶無人能出其右。一折“滾燈兒”把川劇武醜的功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更為傳奇的是他居然不識字,幾百出傳統劇目他都憑記憶默熟。有人曾對著劇本驗證,一字不差!文革時,他到我家吃飯,第一句話肯定是:沒得雞雜碎兒我不得來哈!我那時太小,不知道他那末有名,隻記得他是跟我爭雞雜碎吃的人。
後來知道,陳老小時家裏很窮,幾歲便被父母送到草台班子學戲。挨打挨餓是經常的事,過年過節能有點雞零狗雜的開開葷,就算不錯了,怪不得愛吃雞雜碎兒。
陳老的名言是,一道菜就象一折戲。
我給他發揮一下,說這炒雞雜碎就象一折西廂記:
[末上雲]那一盆鮮花也似的好飲食,雞血(那末的)軟玉溫香似鶯鶯,雞腸(那末的)脆爽麻辣如紅娘;
[青歌兒]顛倒寫雞胗兩字,方信道“厚皮綿韌”是張生。[末雲]那哪個是馬公子泥?[雞腸唱]看雞心喜怒其間覷個意兒,不是馬公子是誰泥?
[醉春風]則見粉絲堆雪,湯煮芙蓉開。血旺猶自不明眸,胗子是懶、懶。[雞血做起身長歎科 ][雞腸唱]半晌抬身,幾回搔耳,一聲長歎:
[齊唱]開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