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保持善良,惠人惠己
盡管人是高級動物,但細想想動物界,隻有人類的嬰兒最無能——頭無法抬、四肢不能翻、吃喝拉撒都不能獨立完成,都需要別人幫助,從社會撫養關係和撫愛中中長大,建立情感關係,培養人性。依戀是最早出現的情感,孩子半歲開始認人,他會特別依戀某一個人;隨著年齡長大,情感豐富撫養多溝通的孩子,由於聽得多,看的麵孔多,表達會好,就會喜歡多結交小夥伴,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進行最初的社會性嚐試。隨著年齡的長大,孩子的社會交際圈增大,情感依托發生變化,在不斷分享、交流和肯定中,從愛身邊的人開始慢慢擴展,發展到運用同理心去善待陌生人。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成長過程,童年經曆對於人的一生影響深遠,如果這個期間被忽略和不正當引導,往往會帶來很大的麻煩,甚至會走上犯罪的道路。調查顯示因為兒童幼年不穩定的撫養關係和撫愛缺失使某些人的人格出現障礙甚至於出現一係列惡性事件。而良好愛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人,尤其是家長注重孩子關心他人的同理心教育,更容易使人心地善良,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保持善良是很重要的一課,“惠人”才能“惠己”。
2) 勇於承擔、培養獨立意識
很多人認為,教育孩子承擔和獨立意識是年齡大一些才應該注意的事情,事實卻不是這樣的。最近一檔親子節目《爸爸去哪裏?》因五個萌孩形象各異、個性不同的原生態體現十分火爆,林誌穎的兒子kimmy隻有4歲,十分可愛,但貌似周全的全優老爸卻同樣出現了的孩子遭受挫折幫孩子開脫的一幕,看似小事,但讓孩子養成出現問題推托責任,視承諾為兒戲的習慣。有些家長為孩子報興趣班,後來發現不喜歡,首先做得不是思索原因,與孩子溝通,而是立刻與學校交涉退課事宜,這樣幾次下來,孩子對於承諾會不以為然,養成凡事不必認真,不必負責的習慣。孩子的心晶瑩剔透,成人的一言一行孩子會照單全收(對低齡兒童而言)。言必行、行必果,讓孩子從小養成勇於承擔,有明晰的獨立意識,家長尤其應該首先做到。學習尊重他人,就從尊重他開始,這與年齡無關。
3) 學會觀察、思考,培養良好素質
“玩”是孩子最重要的活動,好奇是人類的本能。人類天生具備探索學習的自我學習能力,孩子的每一個進步都是他不斷嚐試的結果。“學習”並不是一件特別有儀式感的事情,不要把課堂學習與“玩”對立起來,在很多情況下,“玩”也是一種學習,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在看、在聽、在觸摸、在思考,孩子猶如海綿,隻有盡可能多的汲取,才更有利於學習中的轉嫁、變通、理解。因此,對於孩子的教育而言,不能以他掌握多少書本知識和技能來衡量,重要的應該是培養孩子的能力,諸如觀察力、記憶力、分析力、思辨力等等,這才是人們學習任何知識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琢玉苑的教學理念就是愉悅式教學法,課程以興趣為導向,以遊戲和兒歌為載體在笑聲中傳授知識。我一直認為針對低齡兒童最好的教育是化整為零的滲透式教育,家長是和孩子呆得時間最多的人,想辦法給陪伴增加內容,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往往是最事半功倍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琢玉係列的課程盡管采用“玩”得形式,但卻是有品質的課程,它既體現在科學有效的時間利用上,同時還體現在課程結構注重綜合素質培養上,例如琢玉珠心算,表麵上看是數學,其實並不盡然,它是均衡左右腦的圖形訓練,使孩子集中力、記憶力、反應應變力提高,心算隻是水到渠成的結果;數感訓練則通過自由組合的遊戲方式培養孩子反應力、思辨力和綜合分析的思維習慣;快算側重於邏輯力、分析力和快速解決問題及快速反應思維模式的培養。
4) 自由精神、參與意識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事無大小,點滴做起,不卑不亢,平和友善。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就要開始教育他,可為與不可為,更重要的是要和他討論,要他明晰事理,保持內心的自由,不為強權低頭、不為利益折腰。引導孩子關懷他人,幫助他人,積極參與集體活動,承擔任務,但不隻是簡單參加。
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格拉說過“人是萬物的尺度”,隻有從“人”出發,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塑造人,才能成為一個內心平和的真正意義上的有品行的人,培養孩子也同樣要從此出發,做有教養、有責任、懂自由、有學識的具有“公民精神”的人要從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