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數 + 天書 : 美國評估海軍未來30年造船計劃及艦艇建造項目 zt

(2008-05-05 20:39:18) 下一個
美國評估海軍未來30年造船計劃及艦艇建造項目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8-05-05 
 
美國正在進行的有關“2008海軍未來三十年造船計劃及詳細艦艇建造項目”的評估,結論如下:

■ 實施“2008海軍未來三十年造船計劃”平均每年需耗資227億美元(以2008年美元水平計),比海軍預算目標高出約30%。

■ 過去的經驗(包括最新的經驗數據)表明:這一係列的海軍艦艇建造項目-特別是DDG-1000導彈驅逐艦和未來CG(X) 導彈驅逐艦項目-將繼續麵臨大規模成本費用增長的風險。

概要

根據國會的要求,海軍部最近發布了關於“未來三十年艦艇建造計劃”的年度報告。在去年的報告中,海軍提出一項關於“擴充未來海軍作戰力量”的計劃,即將“2006未來三十年造船計劃”中提到的“285集團”(由285艘艦艇組成的艦隊簡稱)擴充為“313集團”(由313艘艦艇組成的艦隊簡稱)。這項與“2007財年海軍預算報告”相吻合的計劃反映出海軍部關於“未來海軍有何需要及為滿足該需要需建何類艦艇”等問題上的看法。2006年5月,國會預算局發布了關於該計劃的分析及費用評估報告。

“2008財年海軍預算報告”是據“2008未來三十年造船計劃”(以下簡稱“2008計劃”)而製。目前的計劃與去年的“313集團”計劃類似, 但是個別集中類型艦艇在購買時間和規模上有所變動。最主要的區別是海軍計劃在未來三十年購買的艦艇總量從280艘增至293艘(見表一)。“增購13艘艦艇”主要反映出以下兩方麵因素:

■ 某些艦艇建造加速,如用於置換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的DDG(X)導彈驅逐艦;

■ “未來三十年造船計劃”時間段的轉移(海軍打算在2037年比2007年多購一些艦艇,所以由“2007-2036”時間段向“2008-2037”時間段推移時,後一個時間段購買艦艇的數量有所增加)

表一:



2007年造船計劃與2008年造船計劃對照表

盡管“2008計劃”中購買的艦艇數量有所上升,但海軍卻認為實施“2008計劃”的平均每年開銷與實施“2007計劃”相同。

今年三月,國會預算局向小組委員會提交了關於海軍“2008計劃”的分析報告。與海軍的觀點不同,國會預算局認為“2008計劃”在未來三十年建造新艇所需年均開銷要遠多於“2007計劃”所需。費用增長主要源於艦艇購買數量的增加(由於建造速度的加快和實施計劃時間段的轉移而致)。然而,某些型號艦艇(如近岸戰鬥艇)的更高額預算也是導致實施“2008計劃”費用增長的原因之一。

國會預算局與海軍關於“2008計劃”的費用評估差異可歸因於兩個方麵。第一(如以往的國會預算局的報告中所提到的),國會預算局通常認為新艦艇建造的實際開銷比海軍的預期開銷要多。第二,在對“2008計劃”進行分析時,國會預算局重新評估了每艘艦艇的成本,並且根據最新資料提高了一些艦艇的預算。相反,海軍在對“2008計劃”分析時,在艦艇建造成本評估上采用了廣義的“高-低法”,即它假定新計劃艦艇建造的年均開銷與“2007計劃”是相同的。由於新計劃中艦艇建造數量增加了,這個方法暗含的假定是未來建造每艘艇的成本比海軍以前公布的數據要低。因此,從去年開始,國會預算局與海軍關於“2008計劃”的費用評估差異又加大了。

2008海軍未來三十年造船計劃

2007年2月2日,海軍部長向國會遞交了一份關於“未來三十年海軍造船計劃”的“2008財年海軍預算報告”。該報告主張海軍要建設一支有313艘艦艇的艦隊(簡稱“313集團”),這個計劃首次是在“2007財年海軍預算報告”中提出的。計劃中“313集團”將由以下戰艦組成:

11艘航空母艦;

69艘導彈驅逐艦;

19艘導彈巡洋艦;

55艘近岸戰鬥艦;

48艘核動力攻擊潛艇;

4艘戰略導彈潛水艇;

14艘彈道導彈戰略核潛艇;

31艘兩棲艦;

12艘未來海上預置部隊通用艇;

50艘勤務保障艦。

根據目前的計劃,海軍將在2008年購置6艘艦艇(見圖一)並將在2008年到2013年間總共購置63艘艦艇(這個時間段涵蓋在“2008國防部未來國防項目”計劃之內)。根據海軍“在未來三十年內購置293艘艦艇”的長期計劃(即平均每年購置9.8艘),海軍將在2014年到2037年間購置另外230艘艦艇。

圖一



購買計劃

國會預算局調整了個別海軍艦艇購置計劃以反映出國會服務部最近關於“改變近岸戰鬥艇的采購進程規劃”的決定。現在,海軍準備放棄在2007年購置兩艘近岸戰鬥艇的計劃(以償還在建造頭四艘近岸戰鬥艇時過度支出的費用),並將原計劃在2008年購買三艘近岸戰鬥艇的計劃改為購買兩艘,將“2008計劃”中準備在2009年購買六艘的計劃改為購買三艘。國會預算局假定在2007至2009年海軍放棄購置的六艘艇將會在“近岸戰鬥艇購置項目”結束之前的2017年購置。

即使是按上述方案執行,海軍“2008計劃”仍不能在長期內實現(更不用說超額完成)“313集團”的建設目標。如圖一所示,計劃實施初期戰艦數量會上升,從目前276艘的數量上升到2020年時326艘的最高點。但是到2031年時,艦隊艦艇數量將下降至293艘,在三十年期限到時可能最終保有309艘艦艇。

特別是,相對於“313集團”由各式各樣的艦艇組成的目標,海軍還會經曆個別艦艇數量不足的短缺,如核動力攻擊潛水艇(到2028和2029年時需求量為48艘,實際隻有40艘),戰略導彈潛艇(在2028年後需求量為4艘,實際卻一艘也沒有),導彈驅逐艦(到2037年時需求量為69艘,實際隻有60艘)。這些短缺是由於沒有在合適的時間購買足夠的艦艇去置換那些將在二十一世紀二、三年代退役的洛杉磯級攻擊潛水艇和伯克級驅逐艦而造成的。海軍的計劃中還缺少一艘LPD-17“聖安東尼奧”級兩棲運輸船塢。

另外,在海軍的計劃中,從2027年開始,SSBNs型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數量也將低於該潛艇在那時14艘的需求量。這項短缺是由於該型潛艇采購進程不夠快而導致新潛艇在舊潛艇退役前還不能及時服役。不過,到2041年時海軍將重新擁有14艘彈道導彈戰略核潛艇。然而,最近海軍作戰部長麥克.默倫上將表示:由於未來的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核反應堆足夠用於潛艇的整個服役期(而不用在服役期內中途補給燃料),這些核潛艇將減少在幹船塢的時間,而能花更多的時間在海上。因此,海軍對彈道導彈核潛艇的需求量可以減少至12艘。

最後,海軍“2008計劃”中不會置換目前四艘在役的SSGNs戰略導彈潛艇。這些由前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改造而來的SSGNs戰略導彈潛艇將在21世紀20年代退役。在提到不實施置換計劃時,海軍在報告中稱“將俄亥俄級潛艇改造為戰略導彈潛艇的計劃已被推延,直至這些艇的操作和戰鬥性能被試驗證明可行。”這個聲明提供了兩種可能性:一種是“30年計劃”在未來將一並置換這些潛艇;另一種是海軍可能認為戰略導彈潛艇不值得被置換。無論哪種情況,這些潛艇大概都被排除在“313集團”的需求之外。

“2008計劃”與“2007計劃”的區別

總體來說,海軍今年提交的“未來三十年造船計劃”和“2007計劃”相似。關於航空母艦,核動力攻擊潛艇,彈道導彈核潛艇,戰略導彈核潛艇及未來海上預置部隊通用艇的采購進程規劃和購置數量並沒有實質性的變化。但對於其它艦種,“2008計劃“與”2007計劃“有很大區別。

■ DDG(X)新型導彈驅逐艦的采購數量,將從21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由每年購置2艘增加至每年購置三艘。這將緩解未來導彈驅逐艦短缺的困境,到2034年海軍將擁有10艘該型艦(如果2037年以後繼續保持每年三艘的采買量的話,2042年將有12艘)

■ 雖然兩棲攻擊艦(LHAs and LHDs)在未來30年的購置總量沒有變化,海軍在2008計劃中還是對其采購進程進行了更合理的規劃,即每三年購置一艘兩棲艦(僅有一個“四年購買一艘”的例外)。相比之下,“2007年計劃”中卻有一個“11年購置一艘”的缺口-從2013年到2024年-海軍沒有采買一艘LHAs或LHDs型兩棲攻擊艦。“2008計劃”為建造兩棲攻擊艦的私營造船所提供了一個更穩定的建造時間表。

■ 原計劃於2020年代後期購置的四艘大型戰鬥勤務艦在“2008年計劃”中被取消。這些艦原計劃置換四艘AOE-6級勤務艦(AOE-6級勤務艦本來要在新艦服役後退役)。然而“2008年計劃”中卻沒有任何關於“AOE-6級勤務艦會在2037年前退役”的說法。這表明AOE-6級勤務艦服役年限期超過四十年(40年是原設想的服役年限)。

■ 總之,“2008計劃”比“2007計劃”增購的13艘艦艇可歸因於“2008計劃”中更大的采購規模和兩個計劃所覆蓋的時間段的不同。在兩個計劃重疊的29年(從2008年到2036年)間,海軍增購了12艘驅逐艦,並取消購置四艘大型戰鬥勤務艦。另外,2008年計劃不包括2007年原計劃采買的7艘艦艇,而增加了計劃采買10艘艦艇的2037年。最後,國會預算局在“2008年計劃”評估中包括了2007年被取消購置的兩艘近岸戰鬥艇。

海軍關於實施“2008計劃”的預算

盡管有上文提到的這些變化,海軍關於實施“2008計劃”的預算卻和實施“2007計劃”預算數額相同:平均每年用於艦艇建造的開銷約為154億美元(以2008年美元水平計),即相當於2005年時的134億美元(如表二)。這些用於新船建造的開銷,不包括給核動力的航空母艦和潛艇補給燃料所需的花費。另外,海軍的費用預算還忽略了對大型水麵艦艇(巡洋艦和驅逐艦)進行現代化改造所需的費用以及為近岸戰鬥艇配置任務模塊的費用,這兩項費用海軍試圖從其它項目中得到資金。若將這些相關的費用包括在內,海軍實施“未來三十年造船計劃”的年均開銷將增加到173億美元(以2008年美元水平計)-這比海軍在2007年得到實際撥款總額高出45%,比其在2008財年的預算多出約20%。

在完善“未來三十年造船計劃”時,海軍設想它的預算授權總額-最高預算額-將同國防部的各項目一樣每年需增加約2%的通脹費用。換句話說,海軍設想未來三十年裏它的預算不會有實際(在通脹率之上)性的增長。

自1990年以來,海軍每年拿其總預算的8.5%用於艦船建造。在“2008計劃”中,海軍將在未來三十年裏平均每年要拿出12%還多的預算用於艦船建造。海軍為保證向艦船建造提供更高的預算份額,提出以下四個設想:

■ 用於維持現役艦艇的日常運轉和保養的費用增長不會超過總的通脹率;

■ 用於艦艇研發的費用-在2006年曾達200億美元的曆史峰值-需要減少40億或50億美元,並在未來30年中保持與此相適應的年均水平。

■ 若用於海軍人員工資和福利增長的費用支出超過總的膨脹率,將通過裁減末等海軍人員來抵消這部分費用。

■ 從短期看,艦艇建造項目不會經曆費用增加;從長期看,該計劃會執行嚴格的預算目標。

表二:



造船成本預算

在海軍“未來三十年造船計劃”中,大部分近期艦艇建造項目的預算都是參照現有艦艇的研發費用評估而來的。但是有關2013年以後購置艦艇的成本預算通常不能反映現有艦艇及構想中的艦艇的研發費用。為了計算未來艦船的成本費用,海軍采用了“高-低”法。它將未來三十年實施該計劃所需要的預算總額根據各類所需建造的艦艇(水麵艦艇,兩棲艦艇,核動力攻擊潛艇,彈道導彈潛艇及航空母艦)在曆史上所占海軍用於艦艇建造的預算比例進行分配。然後根據海軍所要購買的各類艦艇的數量把該類艦艇所得預算進行再分配,計算得出未來每支艦艇的成本費用。

一方麵,實現這些預算目標需要海軍減少目前在產的各級別艦艇的費用(如維基尼亞級核動力攻擊潛艇及LHA-6型兩棲攻擊艦等)。另一方麵,實現這些計劃還不得使新艦艇的成本費用高於被置換的艦艇的成本費用。海軍意識到“未來三十年造船計劃”與其預算目標並不一致,於是在關於此項計劃的預算報告中稱:“為了使有關新型艦艇(如彈道導彈戰略核潛艇X型等)的費用評估更加精確,海軍可能需要調整年均開銷預算目標或者適時修訂對未來作戰力量的需求。

艦船建造中的通脹率

艦艇建造時的通脹率是海軍和國會預算局在進行費用評估時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海軍調查了以往艦船建造項目中通貨率對成本增長的影響並得出結論:國防部在評估各項目成本增長中所用的總體通貨率低估了通貨率在過去十年中對艦艇建造項目的影響,在海軍艦艇建造項目中實際通貨率年均約1.8%。海軍向國會預算局提供了一個複合通貨率,這個通貨率反映了在過去海軍在艦艇建造項目上所經曆的勞動力和原材料的價格增長導致的費用增加情況,海軍預期這個數字至少要用到2013年。該通貨率年均(至少從2008年到2015年)比國防部使用的總體通貨率約高出1.4個百分點:國防部所有項目總體通貨率為2.1%,而艦船建造項目中的通貨率則為3.5%。海軍在2008年及未來的國防項目預算請求中使用了更高的通貨率。海軍和國防預算局的分析都認為,高通貨率會造成未來艦艇建造中成本費用的實質性增長。比如,建造同一艘艦艇,在2008年需要25億美元,到2020年時將會需要29億美元(以2008年美元水平計)。

在分析海軍“2007計劃”時,國會預算局就假定艦艇建造項目中的費用增長會在開始的很多年中都繼續高於平均水平,但到2025年時該項目費用增長率又會逐漸回到國防部所有項目的總體通貨率。國會預算局在分析“2008計劃”時也做了同樣的設想。

國會預算局關於實施“2008計劃”的成本評估

國會預算局預計:“在2008年到2037年間總共購置293艘艦艇(年均購買9.8艘)”d的計劃僅在新艇建造上平均每年就要耗資208億美元(見上文表二)。這個數量比海軍年均154億美元的預算目標要多三分之一還要多(見圖二),是2002到2007年間年均用在艦艇建造上的96億美元的兩倍還要多。如果加上為核動力航空母艦和潛艇補給燃料所用的費用,國會預算局關於未來三十年計劃的評估預算額將增至年均219億美元。

這些數據還不包括對現役的巡洋艦和驅逐艦的現代化改造所耗用的費用,也不包括為提高近岸戰鬥艦的戰鬥力而要配置的作戰任務模塊的費用。如上文提到的,海軍計劃從艦艇建造之外的其它項目中獲得資金來支付這幾項費用。但是在過去,進行這些現代化改造所需的費用都是從艦艇建造費用裏支出;在其它新型艦艇(如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建造項目中,提升戰鬥力的費用都被包括在艦艇建造和維護的成本中。國會預算局估計,如果把補給核燃料,水麵艦艇現代化的改造,為近岸戰鬥艇配置作戰任務模塊等所需費用同新艦艇建造的費用加在一起,國家該計劃年均耗資將達227億美元。

根據國會預算局的分析,實施“2008計劃”要比“2007計劃”平均每年要多花費13億美元。在這13億美元中,有4億美元是因為2007年美元不同與2008年美元水平造成的。剩下多出的9億美元要歸因於艦艇(如近岸戰鬥艇)更高的購置費用及“2008計劃”要多購置的艦艇(在2025年到2036年間將額外購置12艘DDG(X)級導彈驅逐艦更換伯克級驅逐艦)的費用。

圖二:



暗含的年度預算

各種艦艇建造計劃

為了對“2008未來三十年造船計劃”進行成本評估,國會預算局采用了海軍有關在建艦艇的實際成本的數據,並用曆史“成本與噸位”的關係來考察未來艦艇的成本費用(下麵將有更詳細討論)。為了能將此關係運用於考察那些甚至還在概念設計中的未來新型艦艇,國會預算局必須得設想未來艦艇的規模和性能。

航空母艦

在海軍“313集團”計劃中,CVNs航空母艦的數量將從12艘降至11艘。減少的那艘是在2007年已退役的約翰肯尼迪號。為了維持該級別航母的規模,海軍計劃在2008到2037年間購置七艘CVN-78福特級航空母艦,平均每艘花費101億美元(見表三)。

為了評估這些新航母的成本費用,國會預算局考察了現有最新型的CVN-77航母的實際成本,並根據過去的成本增長率及艦艇建造項目中更高的通脹率調整了建造新航母的預算總量。頭兩艘CVN-78型航母需要充實的資金來進行詳圖設計,但是剩下幾艘就可以省下這筆費用。國會預算局預計在“2008未來三十年造船計劃”中建造這七艘航母平均每艘將花費101億美元,這與海軍的預算是一致的。

然而,國會預算局認為海軍有關首艘CVN-78福特級航空母艦的成本預算是有些樂觀的。在海軍向國會提交的預算報告中,海軍預計建造第一艘CVN-78型航母將會花費約100億美元(以2008年美元水平計),這100億美元包括用於工程和詳圖設計的22億美元。海軍認為CVN-78型航母的建造時間和所需費用會少於它的前輩,現役的CVN-77布什級航母。相反,國會預算局對新航母的成本評估卻達110億美元,這是考慮到影響以往艦艇建造項目的成本增長情況而計算得出的。即便是建造CVN-78型航母時成本增長與海軍在過去十年建造其它艦艇首艦的成本增長大致相同,建造CVN-78型航母成本還是會更高些。還有,海軍官員告訴國會預算局,他們的評估與預算目標相吻合的可能性低於50%,這也意味著成本會增加。另外,建造CVN-78型航母的一係列關鍵技術仍在研發中,將各種新技術應用於新型航母的困難也可能會增加。

表三:


成本預算及評估數據對比表

水麵艦艇

總體來說,海軍和國會預算局在費用評估方麵的某些大的差異是由對新型水麵艦艇評估差異造成的。在未來三十年計劃建造的水麵艦艇包括:DDG-1000導彈驅逐艦,CG(X)巡洋艦,DDG(X)驅逐艦(計劃中要置換伯克級導彈驅逐艦)以及近岸戰鬥艇。

DDG-1000導彈驅逐艦:海軍計劃在2009到2013年間每年購買一艘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導彈驅逐艦,還有兩艘該型艦在2007年已經獲得購買權。2008年的預算報告中表明,海軍將在前兩艘艦中每艘投入30億美元,餘下五艘平均每艘計劃花費20億美元,也就是這七艘艦,平均每艘預算為23億美元。相反,國會預算局卻認為前兩艘艦將平均每艘花費48億美元,其餘五艘將平均每艘花費35億美元,即國會預算局的評估認為這七艘艦平均每艘將花費39億美元(見上文表三)。

海軍關於前兩艘DDG-1000型導彈驅逐艦的預算相當於每千噸空載排水量(不包括燃料,有效載荷及全體船員的重量)耗資約2.3億美元。這個數字低於首艘 DDG-51驅逐艦的花費以及首艘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的花費(見圖三)。而國會預算局關於這頭兩艘DDG-1000艦的成本評估-每千噸排水量花費3.8億美元-是參照首艘 DDG-51驅逐艦的花費並根據兩種艦的規模差異調整而定的。

海軍曾爭論說,拿新型DDG-1000導彈驅逐艦與DDG-51驅逐艦相比可能是無效的,因為舊型驅逐艦在初期建造時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單這個就增加了不少花費。特別是,舊艦在最初設計時爭議不斷,且由於新設計工具不完善也沒有被完全理解而導致了設計的拖延。最後不得不放棄這個思路而重新采用了更傳統的設計工具。相比之下,DDG-1000型在設計進程上進行的要順利的多,海軍預期在建造開始時大部分的詳圖設計都已完成。另外,海軍稱DDG-51更小型,更緊湊,采用“一噸對應一噸”的設計思路,這比起DDG-1000的建造來要難的多。

然而在國會預算局看來,幾個理由就能駁斥了這些爭論。第一,正如海軍官方所稱,首艦通常在建造上都會遇到很多困難。幾艘新型近岸戰鬥艇以及LPD-17兩棲運輸船在建造時遇到的困難(這兩類艇在技術上的複雜性遠不如DDG-1000)就充分闡明了這一點。一份關於首艦建造項目的調查稱:即使在每型艦艇設計和建造時都會遇到類似的困難,但類似的這些困難在每個項目中還是各不相同。換句話說,建造DDG-1000的首艦遇到的困難不可能和建造DDG-51首艦相同,它還會有自己的問題,這些問題將會增加成本費用並且拖延建造時間。

圖三:



艦艇成本費用

第二,DDG-1000型導彈驅逐艦的建造融合了10項新技術,這些技術在當前各類驅逐艦中都沒有應用過,其中包括:分布式供電係統,內傾船體(在吃水線以上向內傾斜以使艦艇在雷達麵前不易探測),更先進的火炮係統,新型雷達以及艙麵船室的合成材料和神秘外衣。海軍在過去已經為新型水麵艦艇引進了三四項新型技術。

最後,海軍關於購買額外兩艘DDG-51s驅逐艦和第七艘DDG-1000(將於2013年購買)導彈驅逐艦的預算比較證明了在新驅逐艦建造項目成本增長的風險。海軍已表明如果國會批準並額外購買兩艘DDG51型驅逐艦-即該型艦的第63和64艘艦-這兩艘艦的費用將需30~31億美元,即每艘大約花費15~16億美元(以2008年美元計算)。同時,海軍在向國會提交的“2008預算報告”中預計在2013年購買第七艘DDG-1000型驅逐艦將花費21億美元(以2013年美元水平計)。若按2008年美元水平計算,這艘艦大概需要16億美元,也就是相當於額外購買一艘吸取第62艘該型艦的經驗教訓的DDG-51改進型驅逐艦。DDG-1000驅逐艦的空載排水量比在建中的DDG-51型多出5000噸。事實上,海軍的預算相當於DDG-1000驅逐艦多出的5000噸排水量及10項新技術都是免費的。

未來CG(X)型巡洋艦:海軍計劃分別在2011和2013年各購買一艘對空導彈防禦型水麵艦艇,即CG(X)型巡洋艦。國會預算局和海軍均預計該型艦將采用和DDG-1000型驅逐艦相同的船體,且在購置成本上也與DDG-1000型驅逐艦相似。因而,海軍預期2011年購買的艦將耗資26億美元,2013年購買的艦耗資24億美元。然而海軍在就CG(X)型巡洋艦將具備何種性能的兩種版本進行分析論證。采用DDG-1000型驅逐艦的船體和技術隻是備選版本之一;海軍還在論證另一種版本的可行性,即將CG(X)型巡洋艦設計的更大,性能更佳,包括采用核動力(這顯然不是在設計比DDG-1000型驅逐艦小很多的艦)。任何比DDG-1000型驅逐艦還大的設計建造都需要比建造那艘艦多得多的費用。若采用與DDG-1000型驅逐艦相同的設計方法,國會預算局預計建造CG(X)巡洋艦的首艦將花費49億美元,即平均建造每艘該型艦將花費40億美元(見表三)。

然而,國會預算局關於CG(X)型巡洋艦的費用評估可能還是有些樂觀的。海軍曆史上最近一次將同一個船體設計運用到兩種水麵艦艇上是在20世紀70年代,那是在建造神盾級驅逐艦和提康得羅加級導彈巡洋艦時,它們采用了同樣的船體卻承擔了不同的使命。神盾級驅逐艦用於在戰時護衛其它艦艇,同時特別加入了反潛能力。提康得羅加級導彈巡洋艦配備了火力防空體係,SPY-1型雷達,艦對空導彈以應付來自蘇聯海軍航空兵的航母戰鬥群。盡管兩種水麵艦艇采用了相同的船體設計和許多相同的機械係統,但由於提康得羅加級導彈巡洋艦比神盾級驅逐艦配備了更複雜的作戰係統,提康得羅加級導彈巡洋艦首艦的建造比神盾級驅逐艦的建造多花了60%的費用。

未來DDG(X)型導彈驅逐艦:除了建造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導彈驅逐艦,海軍的“313集團”計劃還要建設一支由62艘伯克級驅逐艦組成的艦隊。國會預算局預計這些艦將被進行現代化改造並將服役約35年。這個設想與海軍的計劃是一致的,海軍計劃在2022年購置第一艘用於替換伯克級的DDG(X)型導彈驅逐艦。在分析該型艦的成本和性能時,國會預算局假定滿載的DDG(X)型導彈驅逐艦要比DDG-51型驅逐艦(滿載排水量為9200噸)略大也略重些。特別是,他們預計DDG(X)型導彈驅逐艦的滿載排水量為11000噸,不能承載兩個配置在DDG-1000型驅逐艦的高級火炮係統。國會預算局預計DDG(X)型導彈驅逐艦每千噸的排水量所耗費用與伯克級導彈驅逐艦每千噸的排水量所耗費用一樣,即:如果按每年購買三艘的比率來看,平均每艘DDG(X)型導彈驅逐艦要花費22億美元。而海軍暗含的建造DDG(X)型導彈驅逐艦的成本目標要低:即平均每艘DDG(X)型導彈驅逐艦花費16億美元(見上文表三)。

近岸戰鬥艇:“2008計劃”預想在2005到2017年間購置55艘近岸戰鬥艇。這些艇的預想服役期是25年,因此海軍要在2030年開始得到新艇以置換舊艇。這些近岸戰鬥艇不同於常規戰艦之處在於:計劃中該型艇由兩部分組成:艦艇本身部分和任務模塊部分。該艦在建造時設計了可以轉換的不同的任務模塊以便在有不同需要時執行不同任務。在目前計劃中,海軍預想采用三種不同的任務模塊:對抗戰鬥,反潛戰鬥及反水麵艦艇戰鬥。然而,海軍尚未決定在每支艦艇上購置幾種任務模塊。

海軍希望近岸戰鬥艇在設計和建造上相對容易且費用在可負擔的起的範圍之內。起初,海軍預計每艘近岸戰鬥艇將花費2.5億美元(以2008年美元計),相當於2005年的2.2億美元。然而,海軍在“2008計劃”中預想在2008-2013年間購置32艘近岸戰鬥艇,平均每艘大約花費略少於300億美元(不包括配置任務模塊的費用)。然而就在提交給國會不久,海軍就稱該項目將遭遇比已報道的成本高的多的費用上漲。在2007年初,海軍論證表明首艘近岸戰鬥艇的艦艇本身花費將在3.5億美元到3.75億美元之間。

幾個月之前,有新聞報道說建造前兩艘近岸戰鬥艇的艦體將耗費超過400億美元。最近,海軍稱建造第五和第六艘艦體的花費將增至4.6億美元,這意味著海軍評估購置前兩艘近岸戰鬥艇的艦體的預算為每支艇耗資約6億美元。

經驗表明近岸戰鬥艇的建造成本很可能會增加。特別是,曆史“成本-噸位”的關係(參照FFG-7佩裏級護衛艦的首艦建造的數據)表明,海軍關於近岸戰鬥艇的費用評估是有些樂觀了。建造第一艘FFG-7護衛艦,包括它的作戰係統,總共花費6.5億美元(以2008年美元計),即每千噸排水量要花費2.35億美元。將此數據應用於近岸戰鬥艇的費用評估表明:建造首批近岸戰鬥艇平均每艘將花費5.75億美元,包括配置一個任務模塊(與FFG-7有可比性的作戰係統 )的費用。在這個案例中,依照“曆史成本-噸位”的關係來評估前兩艘近岸戰鬥艇的費用,所得數據是低於表麵成本的,但也遠遠高於海軍最初的費用預算。

到現在為止,海軍也沒有公開發表有關近岸戰鬥艇的最新預算數據,除了那次要求為第五、六艘艇增加預算之外。CBO的評估認為,包括為第五、六艘艇增加的預算在內,建造前兩艘近岸戰鬥艇平均每艘要花費6.3億美元,這費用不包括配置任務模塊卻包括全套裝備,建造首艦所需要的一些不再重複的花費等。項目的不斷推進使設計更完善同時使年產率更高,可能會使平均每艘艇的花費有所降低。根據CBO的預算,不包括配置任務模塊的費用在內,海軍計劃建造的55艘近岸戰鬥艇平均每艘艇預計會花費4.5億美元。

在這個項目中,相對簡單的近岸戰鬥艇的設計與大規模成本費用增加的對比意味著海軍在建造更大、更複雜的水麵艦艇(如DDG-1000型導彈驅逐艦和CG(X)型驅逐艦)方麵,要想達到預算目標方麵可能會遇到不少麻煩。

潛艇

攻擊型核潛艇仍然是海軍作戰力量需要的主力軍。根據“2008計劃”,從2012年開始,海軍將購置兩艘攻擊型核潛艇(包括將在2024年建造的改進型的維基尼亞級潛艇)。這個進程將持續至2028年。海軍目前計劃在2020年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退役後不再繼續使用戰略導彈核潛艇。

有海軍高級官員稱,且“2008計劃”也設想,在有能力一年購置兩艘核潛艇之前,要降低維基尼亞級核潛艇15%的成本費用,每艘花費要少少於23億美元。然而,海軍卻在“2008財年預算報告”為下一艘維基尼亞級核潛艇申請約27億美元的撥款。其中30%(約8億美元)用於購買政府供給的裝備,其餘的用於支付該艦造船所的建造費用。如果必須從給造船所的費用中減少一部分,那隻有減少20%多的建造費才能達到海軍關於維基尼亞級核潛艇的預算目標。

國會預算局預計,在2008~2037年間平均建造每艘維基尼亞級核潛艇將花費27億美元,這是根據目前該級艇的費用,從2012年起每年建造兩艘該型艇的速度,以及影響艦艇建造的實際費用增長情況來評估的。國會預算局認為建造改進型的維基尼亞級核潛艇比按原型建造要多花出20%的費用。

除了攻擊型核動力潛艇之外,“2008計劃”提出要在2037年之前用有14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因此,海軍預計在2019年購買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用於置換退役潛艇,並從2024年起每年購買一艘(“2007計劃”是從2027年起)彈道導彈核潛艇。海軍和國會預算局的分析認為,這艘用於置換的核潛艇在設計,成本及性能等方麵都有很大程度的不確定性。海軍預計第一艘SSBN(X)型核潛艇將耗資41億美元,接下來的平均每艘大概花費32億美元。這14艘SSBN(X)型核潛艇加起來算,平均每艘將花費33億美元。

有一些負責督察潛艇項目的海軍高級官員稱,在設計新型彈道導彈核潛艇時最具性價比的戰略是大規模參照維基尼亞級核潛艇的設計思路。維基尼亞級核潛艇的艦首和艦尾的設計,以及核反應堆的設計都可以融入到SSBN(X)型潛艇的設計中。但是,應該重新設計導彈發射倉以更適合潛艇的需要。用維基尼亞級潛艇做新型潛艇的參照物的可行性尚待證實,海軍隻好開始考慮新型潛艇新的設計思路。評估沒有任何概念型的或被置換的潛艇數據來參考。參與新潛艇研發的人員以及外部觀察員們都一致認為新潛艇應該比現役的俄亥俄級核潛艇小的多。

基於這樣的設計思路,國會預算局假定海軍將購的14艘SSBN(X)核潛艇比俄亥俄級核潛艇要小。他們認為該潛艇將攜載16枚導彈(俄亥俄級攜載量是24枚),在水下有15000噸的排水量,這在規模上相當於俄亥俄級的2倍,但新潛艇的重量卻比俄級輕4000噸。以海軍目前在維基尼亞級核潛艇的投入來看,CBO預計平均每艘SSBN(X)核潛艇將花費63億美元,少攜載12枚或8枚的核潛艇將分別減少14億或7億的花費。

兩棲艦艇

海軍在“313集團”中計劃建設一支有31艘兩棲艦組成的九個遠征打擊團的作戰力量。每個團將包括:一艘大型兩棲攻擊艦(LHA或LHD級),一艘兩棲運輸船(LPD級),一艘海灘登陸艦(LSD)。在“2008計劃”中,九艘LPD-17兩棲攻擊艦將被除役-比海軍公布的數量少一艘-並將另購置九艘LHA或LHD級兩棲攻擊艦來補充,約每三年購買一艘。

特別是,海軍計劃在2017年購買一艘LHA-6兩棲攻擊艦―除2007年已購的一艘和將分別在2010年和2013年購買的兩艘外―以便在2020年後完成置換六艘黃蜂級兩棲攻擊艦的目標。此外,還有12艘也列在長期購買的計劃內(用於置換LSD-41及LSD-49型艦,這兩個型號的艦目前還在服役,將於15年之後開始退役)。海軍關於每艘兩棲艦的預算成本為15億美元。這個數目是平均了大型LHAs和LHDs兩棲艦(排水量分別約為40萬噸和45萬噸)的成本費用和相對較小的被置換的LSD型(排水量約為20萬噸和25萬噸)的成本費用而得來的。

國會預算局假定未來的兩棲攻擊艦不會再比07年購買的LHA-6艦首艦(與現役的LHD設計不同)大很多。根據海軍的說法,在當前的建造計劃中,未來大型兩棲攻擊艦將與LHA-6首艦非常相似。國會預算局據此預計平均每艘兩棲艦的成本(將LHA-6s,LSD(X)s的費用及用於置換的LHD的費用平均而得)為23億美元(見上文表三)。

LPD-17型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艦的換代經曆將很好的闡明在新一代艦艇置換舊一代艦艇時(基於每千噸排水量的花費)成本是怎樣增加的。這個例子同樣也能說明減少成本費用以適應海軍的預算有多麽困難。按每千噸排水量的花費來看, LPD-17型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艦首艦平均每千噸排水量需要花費1.3億美元,這要比曆史上兩棲艦首艦所耗費用要多的多(見圖四)。參照LSD-41或LHD-1兩棲艦的數據用曆史“成本-噸位”的關係分析得出的評估數據與LPD-17首艦的實際成本非常接近。餘下的LPD-17型兩棲艦總共花費在14億美元到17億美元間,即平均每千噸排水量耗資9000萬美元。

若想達到“2008計劃”中建造兩棲艦預算為15億美元的目標,未來兩棲艦平均每千噸排水量耗資需約700億美元。然而,海軍預計LHA-6型兩棲艦的首艦每千噸排水量將耗資900億美元。

表四:



兩棲艦成本費用

海上預置部隊通用艇

海軍在2005年向國會提交的報告中曾提到過未來海上預置部隊。它由12艘艦艇組成,這些艇大部分是基於現有的兩棲或勤務艇設計的。這個中隊包括兩艘LHA-6s兩棲攻擊艦,一艘LHD兩棲攻擊艦;三艘改進型的高、中速滾裝船;三艘改進型T-AKE彈藥船;三艘移動型登陸平台(運載中隊登陸艇的大型船);還有兩艘船來自現有海上預置部隊。

然而,海軍“2008計劃”中卻放棄了改進T-AKE彈藥船的設計。取而代之的是,海軍在未來要建造與在建的型號相同的彈藥船,這將使每艘船的費用比“2007計劃”中平均每艘降低2億美元。海軍還向在調用一艘在其它預置部隊服役的LHD型兩棲攻擊艦。計劃調整後,海軍預計配置這樣一個中隊大概需要120億美元。然而,CBO卻認為配置這個中隊至少要花費140億美元,反映在購買各種船隻更高的成本上,比如LHA-6s兩棲攻擊艦以及當前設計樣式的T-AKEs彈藥船等。

“實際成本-噸位”的關係在評估未來艦艇建造成本中的價值

如上所述,國會預算局著眼於依照曆史“成本-噸位”的關係(特別是每千噸排水量的成本)來根據舊型艦艇的成本費評估未來新型艦艇的成本費用。廣義的說,這個方法假定過去發生的事情在將來也會發生。國會預算局很重視在艦艇建造的實際過程中的各種變化和效率的提高,但是這些變化常被抵消,比如,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的增加,意想不到的生產問題,增加的需求以及新技術等。

在國會聽證之前,一些海軍官員將國會預算局的評估描述為用“以最壞的打算”或“極端保守”的方法試圖將所有可能的成本增加的風險都算進來。然而,拋開這謠傳的保守主義不說,這個方法曾有節製的計算出近岸戰鬥艇,LPD-17兩棲戰鬥艇以及CVN-76和CVN-77型航空母艦的實際成本,也非常接近的評估了維基尼亞級攻擊性核潛艇的首艇的建造成本。

來源:美國國防部網站、

作者:知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