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箭十星”之後再看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zt
(2008-05-10 06:53:11)
下一個
印度“一箭十星”之後再看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
新浪論壇 > 軍事論壇
4月28日9時20分,一枚印度PSLV-C9火箭搭載10顆衛星升空。對此,印度國內的歡呼雀躍,中國網民的鄙夷不屑,但誰都應該承認,以印度的航天技術的發展和核技術的逐步成熟,印度直接對中國核心地區構成核威脅已經成為現實。將來“烈火3”彈道導彈的發射成功,也就是在補充一個明確的宣言而已。
由此,我感覺中國處理和印度的邊界問題將越來越棘手,原因在於:我們在使用武力時,風險成倍的加大了;而采取和平談判的手段,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溫和的國家,信奉的是防守反擊,因此,在解決邊界問題時要抓住契機。解決中印邊界問題,1962年的時候有這樣的契機。
當時印度侵占中國領土,已經瘋狂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印軍的哨所竟然設立在我軍哨所的後方,印度政治領導人、軍方和民眾已經完全失去了理智。這就是我們打防守反擊的最好機會,正好可以連本帶利一舉收回。戰場上的態勢也正是如此,中國軍隊第一次接近的中引邊界傳統習慣線。
但是後來我軍又大幅後撤了,不是從當時雙方的交火線後撤,而是主動撤退到1959年11月中印實際控製線後20公裏,這樣,我軍從火線實際後撤的圖上距離肯定是超過了20公裏,如果考慮到山區的地麵距離,那就更多了。對此外國人評論,印度這個失敗者得到了勝利名義以外的一切。
對於當初的後撤爭論很大,我們當時的確麵臨著很大的困難,但有些困難是可以克服的。
困難一,後勤補給困難?
我軍打了一個多月,消耗掉了新疆、西藏兩個戰區3.6萬噸的戰前儲備,內地緊急支援了3萬噸,消耗的確很大。但是從實際情況看,根本的問題不是補給送不上去,是運送補給的成本太高。我國當時已經有三條進藏公路,在戰場上我軍有能力在一個月內搶修一條81公裏的臨時道路,在一天內搭建一座臨時橋梁的能力。在戰爭的最後階段,我軍的大口徑榴彈炮、加農炮已經可以參戰了。可見,後勤雖然困難,但還是可以解決的。
印軍也同樣困難,據印度方麵的回憶錄說,在中印邊界第二階段邦迪拉戰場,印軍機槍攜帶的彈藥量隻能維持戰鬥半個小時。
即便過了11月大雪封山,我軍無法支持大兵團作戰,印軍也是一樣。困難是雙方的,隻我方更大一點而已。
有趣的是,印度人也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後勤,他們撰文道,“中國以其獨特的作風,在西藏東部廣泛實施公路和機場的修建計劃,這對於印度是有深刻影響的。公路網能使中國集中和維持大兵團直達邊境,………因為西藏那邊的地形是一片高原,許多地方很平坦,便於軍車行駛,在這樣的地麵上修路,不會成為大的問題,…….。相反,在我們這一邊,必須越過叢林密布、陰雨連綿的幾座祟山峻嶺,才能到達主要的分界線區域;而中國人可沿雅魯藏布江一線,長驅直入,幾乎直達我們的邊境。他們隻要進行有限的工程,就可使現有的驢馬小道行駛車輛。顯然,這是一個不平等的對抗。”
我軍如果想堅守,除了可以臨時從後方增補之外,還有一個有利的條件就是繳獲甚多。從我軍交還繳獲印軍武器裝備清單看,繳獲各種火炮300餘門,各種槍6300餘支(機槍600多挺),炮彈2.2萬發,槍彈400萬發,可以計算出,單門繳獲火炮平均配彈70多發,單支繳獲槍械平均配彈600多發;還有手榴彈1.9萬顆,地雷1800顆,坦克10輛,汽車400輛,軍用大衣、毛毯1900件,軍服2760餘件…………..敢情這運輸大隊長還不止老蔣一個呀!哈哈哈…….遺憾!咱們也是太大方了!
困難二,守不住?
印度當時有總兵力50-60萬之間,在中印邊界受到我打擊的有11個旅約5萬,理論上印軍還是有相當實力的。但應考慮到如下幾點:
1.印軍戰鬥力較弱。開始我軍對印軍也不摸底,但是交手後認為,印軍相當於國民黨軍中等部隊的戰鬥力,根據戰後雙方損失比看,我軍可以和印軍一對三。
2. 中印邊界地區地形易守難攻。我軍的勝利主要是依靠縱深穿插合圍,而印軍被包抄後對要點堅守不堅決。
3.由於地勢險要,戰場條件不適宜大兵團作戰。雙方約10萬人的較量,估計是戰場容量的極限,再增加兵力隻能在崎嶇的山路上排隊而無法全麵展開。
在1999年印巴卡吉爾衝突期間,印度動員了二十萬名士兵,但由於自然條件的限製,無法在當地展開軍、師一級的部隊,大多數戰鬥的規模在團級或營級。印軍直接參戰的人數接近三萬人,但是攻擊5000多穆斯林遊擊隊把守的山頭遲遲不能得手,損失慘重。這一衝突可以作為一個旁證。
即便雙方以較大規模會戰,我軍也是不怕的。1962年中印邊界第二階段的戰爭,就是印度不接受停火,意圖反功引起的。當時印度在一線部署了14個旅,意圖發動攻勢,我軍斷然反擊,殲滅2個旅,重創3個旅,擊潰3個旅,可見,我軍是可以擋住印軍軍一級的全麵進攻的。
關於空軍的問題,首先,在世界屋脊上空地區作戰,對當時的空軍來說就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其次,有使用空軍便利條件的印度決定在1962年的作戰中不動用空軍,是因為他們害怕遭到中國空軍的報複行動。這表明印度方麵實際是想控製交戰的規模,避免升級。
1971年以前,印軍在東部地區的演習,著重演練防禦動作,即先在前沿地區遲滯我軍的進攻,爾後有計劃地撤至預定地區,憑借有利地形和既設陣地進行阻擊。可見,1962年對印軍的打擊給其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由此可見,印度當年雖然態度強硬,但是否真的敢大打是一個問題,能否打贏還是一個問題。
困難三、國際環境極端不利?
這的確是事實,國際上還是反對我們的聲音大,英國、前蘇聯直接進行軍事支援,美國除了軍事援助,還把航空母艦開到了孟加拉灣,尼赫魯也跪求美國直接軍事幹涉。我們的壓力的確很大。
但是反過來思考,後撤就壓力不大了嗎?
中印一仗,並沒有打出預期的和平。
中印之間在1962年之後還爆發了3、4起較大的邊界衝突;
前蘇聯繼續蠶食我領土,從1960年到1969年,挑起各種邊境事件近4500起,終於釀成珍寶島之戰和鐵克列提事件;
中美關係也是雙方在越南明裏暗裏打了十年才逐步走上正常化。
客觀的說,整個中國的安全形式並未也我們的高姿態變的好轉。
國際關係的好轉,讓是一個方麵,打也是一個方麵。
困難四、國內環境不利?
的確如此!當時經濟相當困難,台灣的蔣介石還策劃反攻大陸。
但是縱向比較,比起1951年的抗美援朝條件要好的多,比起1969年的珍寶島之戰壓力要小的多。
對於當時的後撤,深層次的分析不是筆者擅長的,但現在極端的評論非常多,或指責為妥協退讓,或拔高為高瞻遠矚,我覺得走極端都是不好的。
也許原因很簡單,講究仁義理智信的中國遇見了信奉“人至賤則無敵”的印度,不小心吃了虧;想搞一出“七擒孟獲”, 結果演砸了,沒想到尼赫魯是潑皮加滾刀肉,不打他鬧的歡,打他他就撒潑打滾鬧的更歡。
維護主權有時候需要狠狠心、咬咬牙,當年老蔣如果狠狠心、咬咬牙就是要琉球,世界曆史恐怕都要改觀了;1962年時候如果前輩能夠冒一次險,他們的後代在處理問題時將主動的多。維護主權是要付出代價的,假如靠談判就能維護主權,那外交部裏的民族英雄豈不是成堆了?
客觀的分析,1962年中印邊界衝突的前後,中國失誤的地方,在於對印度過分的克製、忍讓,助長了印度擴張的氣焰。如果早打一個小仗,也許能避免一場大仗。
現在,印度對中國腹地構成了核威脅,我們再想要回失去的更加困難,打幾乎不可能,談絕對沒可能。對我國來說,1962年沒有冒險,今天更不可能冒更大的風險;對印度來說,有了原子彈底氣更足,同樣野心會更大;對世界來說,兩個擁有核武器的大國正麵衝突,更加會引發國際社會的憂慮和關注。假如毛澤東能夠預見到印度也會有導彈和原子彈,當初一定會“宜將剩勇追窮寇”!
現在,我們評論前輩的意義,不是想追究什麽責任,在於對現實處理問題要有所啟示,盡管局麵不利,我們不能絕望。主權真正的失去,在於人心的絕望。
首先當然要有危機感、緊迫感,要牢牢抓住有利的契機。防守反擊的策略,本來破門的機會就不多,一旦出現就不能浪費。
當問題實在無法解決的時候,把問題留給下一代也是無奈之中的辦法。在處理主權問題上,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可以作為為政者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