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的經驗教訓與啟示 zt
(2008-04-30 18:02:33)
下一個
伊拉克戰爭的經驗教訓與啟示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8-04-30
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至今仍未結束,美軍也沒有贏得勝利。戰爭實踐證明,美軍的軍隊轉型和網絡中心戰等理論概念在伊拉克戰爭中效果不佳。信息時代的戰爭不是容易控製而是更難控製,戰爭仍充滿了不確定性,近距離作戰和陸軍仍占有重要的地位。軍事勝利並沒有換來戰後重建的成功。戰爭啟示世人不能照搬美國的軍事理論概念,一定要從自己的國情出發。
一、伊拉克戰爭的現狀
美軍2003年3月20日發動入侵伊拉克的戰爭,4月9日即推翻薩達姆政權。2003年5月1日,美國總統布什宣布美軍在伊拉克的主要軍事行動結束。但自那時起4年半又過去了,至2007年11月6日,美軍在伊拉克已陣亡官兵3855人,伊拉克戰爭至今沒有結束,美國也沒有贏得這場戰爭。
1.伊拉克戰爭還在進行中,仍沒有結束。伊拉克戰爭給伊拉克帶來了內戰、難民、失業和混亂。雖然美軍在戰爭第一階段僅用21天時間就推翻了薩達姆政權,達成了大規模作戰階段的軍事目的,但隨後在戰後重建問題上由於投入兵力不足和戰略指導失誤,眾多問題諸如暴亂等尚無法解決,現今伊拉克已陷入內戰和分裂的狀態。美軍雖然建立了親美的伊拉克政權,但這個政權不能有效控製伊拉克全境,而且離開了美軍就無法生存。美軍改變了原來錯誤的作法,從2007年2月起開始向伊拉克增兵3萬人。現駐伊拉克的美軍地麵力量已達到16.8萬人,仍不能保持伊拉克的穩定,並且遭到反美武裝持續不斷的襲擊和各種抵抗。可以認為,伊拉克戰爭已使美軍陷入泥潭。但從長遠看,美國占有了中東地區石油資源和水資源最豐富的伊拉克之後,在幾十年內是不會撤出伊拉克的。對美國而言,要贏得這場戰爭,還要投入更大的兵力和財力,否則無法取得勝利。當前,在伊拉克增兵還是撤軍已成為美國總統大選辯論的一個重大問題。美國總統布什也從戰爭初期宣布伊拉克戰爭主要軍事行動結束取得勝利的說法轉到現在承認伊戰美軍還沒有勝利。大部分民眾認為美國不但沒有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並且陷入了類似越戰那樣的泥潭。
伊拉克戰爭使伊拉克的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災難。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英國女作家萊希說美國總統布什是世界的災難。伊拉克死亡的官兵和民眾近5萬,有300多萬難民逃往境外。4年多來,駐紮在伊拉克的美軍不能控製伊拉克全境,反美武裝每天都在襲擊、暗殺和製造汽車及路邊炸彈爆炸事件。至2007年11月6日,美軍2007年在伊拉克陣亡的官兵達852人,比美軍陣亡最多的2004年的850人還多2人。2007年成為美軍發動伊拉克戰爭以來官兵陣亡最多的一年,表明美軍在伊拉克麵臨的形勢仍十分嚴峻。
2.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是一場非法的侵略戰爭。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理由之一是,伊拉克擁有核、化學和生物武器等大規模毀傷性武器;理由之二是,薩達姆與“基地”組織有聯係。戰爭事實說明這兩項理由都是不成立的。美國在沒有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以錯誤的理由發動了入侵伊拉克的戰爭。伊拉克戰爭是一場更迭政權的戰爭,美國的政治目的是推翻伊拉克政府,用另一個親美政府來代替薩達姆政府;其戰爭的主要經濟目的是為了石油。美國發動戰爭之前就派出了特種部隊進入伊拉克境內保護伊拉克的油田,在美軍推翻薩達姆建立起親美政權後不久就開始製定對美國及其盟國石油公司極為有利的石油法律。
美國政府參與起草的伊拉克石油法案中規定,伊拉克80個油田中的65個將由外國石油公司開發,伊拉克將與這些外國石油公司簽署“產品分成協議”,合同期長達15~35年,外國公司最初的利益分成將達75%。伊拉克探明石油儲量1125億桶,未探明儲量2150億桶,位居世界石油儲量第二。一旦該石油法案得到伊拉克議會批準,伊拉克的主權和統一將麵臨威脅。有西方石油公司參與的伊拉克油氣委員會將決定伊拉克的石油生產規模及合作對象,伊拉克地方當局有權與外國石油公司直接貿易,中央政府將失去對伊拉克石油資源的控製而加劇伊拉克什葉派和庫爾德人的分裂傾向。
早有美國記者指出,布什家族及副總統切尼等代表著美國石油商、軍火商和投資商的利益。美國原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在2007年10月出版的《動蕩時代》一書中批評布什,說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石油。
3.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的軍費開支已接近5000億美元,美國還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美國用於伊拉克戰爭的軍費開支已接近5000億美元。自2003年3月發動伊拉克戰爭到2007年11月份,美軍的軍事行動開支已接近5000多億美元,是海灣戰爭開支610億美元的8倍。海灣戰爭開支的610億美元中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日本支付了500多億美元,美國僅支出不到100億美元。而這次伊拉克戰爭軍費則都是美國自己開支。4年多來,美國國會已經為伊拉克軍事行動批準撥款4550億美元。美國會參眾兩院2007年11月6日達成一致,決定在2008財政年度給國防部撥款4600億美元。這筆撥款不包括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行動經費。布什總統向國會提出希望在2008財年獲得1964億美元戰爭撥款的要求,其中的絕大部分將用於伊拉克戰爭。
美國對伊拉克戰爭的開支估計不足。伊拉克戰爭開戰之初,美國當時的白宮管理與預算辦公室主任斷言戰爭開支在500~600億美元之間,事實是伊拉克戰爭的軍費開支不斷追加,已成為美國曆史上軍費支出最多的戰爭。為了把伊拉克戰爭支撐下去,美國納稅人的負擔日益加重。美國國內已爆發了眾多的反戰示威。美國民眾對伊戰的支持率已下降到30%以下。
美軍的戰爭行動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威懾與接觸階段,奪取主動權階段,決定性作戰階段和轉換階段。在威懾階段,美軍沒有達成軍事目的,薩達姆沒有退卻。在奪取主動權和決定性作戰階段,由於伊拉克沒有進行認真的戰爭準備和抵抗,美軍基本達成了作戰目的。但在轉換階段和戰後重建過程中,美軍遇到伊拉克反美武裝力量的挑戰,軍事目的和政治目的均沒有達成。駐伊拉克的美軍厭戰情緒日益增長,士氣日益低落。美軍國內征兵困難,許多年輕軍官離開軍隊,怕被派到伊拉克執行任務。美軍駐在伊拉克的部隊,對伊拉克不斷惡化的安全形勢無能為力,美軍本身還不斷遭到炸彈襲擊。2007年10月29日,美國駐伊拉克的一名準將也遭到炸彈襲擊,成為美軍遭到襲擊的最高將領。戰後重建階段的軍事任務至今沒有完成,目前駐紮在伊拉克的美軍隻能躲在步戰車裏進行巡邏。美軍及其盟國如不撤出伊拉克,就要麵臨一場沒有休止、代價高昂的戰爭。
4.伊拉克戰爭使伊拉克國內陷入混亂。伊拉克戰爭暴露出美軍在戰後重建伊拉克方麵缺乏戰略籌劃。美軍一些將領指出,美國將軍們重複了在越南戰爭中所犯的錯誤。美軍在發動伊拉克戰爭時,主觀上認為伊拉克人民會因為推翻薩達姆政權而歡迎美國,沒有派出足夠的地麵部隊來保證伊拉克人民戰後的安全,不能穩定戰後局勢。美國軍隊無視伊斯蘭人民的感情和伊拉克的尊嚴,導致大多數伊拉克人民既反對薩達姆政權也反對美軍對其國家的入侵。加上美軍在伊拉克濫殺無辜,人民生活無法恢複正常,使其得不到伊拉克人民的支持,導致美軍在伊拉克戰後重建的行動中困難重重。伊拉克國內教派之間、民族之間的衝突此起彼伏,也給美軍戰後重建任務增加了難度。
二、伊技克戰爭的經驗教訓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在兵力部署、戰略投送、精確打擊、快速機動、信息獲取處理和決策、後勤保障和官兵素質等諸方麵都表現出很高的水準,體現了其超級大國的軍事實力,其諸軍兵種之間的聯合作戰能力仍然是其他國家難以與之相比的。在實力懸殊的對比之下,伊拉克軍事上的失敗是必然的。但戰爭的勝利不僅取決於軍事力量,還要取決於人民是否支持。由於美國發動入侵伊拉克戰爭的理由不成立,遭到伊拉克和世界人民的反對,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仍不能取勝。
1.美國戰略決策和戰略指導錯誤。美國政府高估了美軍入侵伊拉克戰爭計劃的可行性,高估了軍事力量所能發揮的作用,對全球和中東地區人民的反美情緒估計不足,對軍事占領後伊拉克人民的反抗鬥爭準備不足,美軍在戰後重建行動中遭到挫折時,也未能及時進行戰略策略的調整,導致其被動,是伊拉克戰爭無法取勝的重要原因。美軍重新犯了在越南戰爭中的戰略錯誤。越南戰爭時期的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認為越南戰爭美軍失敗的原因是:對敵人的意圖進行了錯誤的估計,用自己的經驗模式看越南人民和領袖;低估了人民的力量、忽視了當地的曆史、文化和信仰;沒有認識到高科技裝備在非正規作戰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實施軍事行動之前和之後沒有與國內公眾進行深入討論,沒有認識到美國也不是萬能的;沒能組織一個高效的領導班子去處理戰爭中一係列複雜的政治和軍事問題。
美軍占領伊拉克的代價遠遠超過美國最初的估計,而且至今還沒有結束。美國即將離任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佩斯陸戰隊上將2007年9月14日說,自己在伊戰初期錯誤估計形勢,認為伊軍和老百姓都會歡迎美軍的“解放”,對形勢估計過於樂觀,導致駐伊美軍數量不足,使伊拉克局勢不斷惡化。美國先發製人的戰略已遭挫敗,所依據的兩個假設被伊拉克戰爭證明已不可行:一是美國能獲得對手能力和意圖的可靠情報;二是美軍有技術優勢使戰爭的代價顯著減少。戰爭初期此一理由似乎還有說服力,但到了今天,證明其假設是錯誤的,拉姆斯菲爾德倡導的軍隊轉型計劃已遭到重挫。
2.美軍的轉型計劃和一係列作戰理論存在著局限性在戰爭中遭到挫敗。美國切奇準將2006年6月在《陸軍》雜誌上指出:海灣戰爭後,一些時尚的概念抓住了國防部官員和公眾的想像力,它們依次是:“震懾論”、“全球力量、全球到達”、“由海向陸的機動”、“快速決定性作戰”和現在提出來的“基於效果作戰”。盡管這些理論都包含著少許的智慧,並以新式武器技術帶來的一些證據為支撐,但也包含著對對手的錯誤假設和對技術能力的實實在在的狂妄自大。這些花哨的概念都是工程師們為解決結構複雜的難題而設計的。他們依據的思維模式導致線性和確定性的預期結果。今天,這些過於片麵的和基於技術的現代戰爭概念已失去吸引力,戰爭又被認為是在日益複雜的全球環境中人類集團間複雜、你死我活的鬥爭。
戰爭是否能達成目的是以軍隊所能達到的效果來劃定的。應當放棄那些過於不切實際的先敵發現,並決定性地結束戰鬥的頌歌,以及諸如“信息優勢”或“製信息權”等狂妄自大的術語。作戰理論必須要強調對作戰之初了解敵方的程度持懷疑態度。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的作戰理論社“網絡中心戰”、“基於效果作戰”、“快速決定性作戰理論”,“震懾論”、“五環理論”在伊拉克戰爭中都不完全成功。這些理論在這場戰爭實踐中尤其戰後重建中效果有限。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情報係統,並對伊拉克進行了十多年的全麵深入的情報分析,但戰時美軍的情報與實際情況之間仍然有巨大的差距,存在著嚴重的情報問題。美軍靠衛星、無人偵察機、雷達預警機等技術手段難以全麵搞清敵情。缺少中東問題研究專家和語言專家,無法在任何級別上最佳地使用傳感器和接收係統。美軍不具有查明建築物內部藏有什麽,裏麵的人在幹什麽和對建築物進行目標定位的能力,美軍情報、監視與偵察係統錯誤地確定了打擊伊拉克領導人所在的地點,也誇大了打擊伊拉克C4I係統的重要性。對伊拉克安全部隊、非常規部隊,對步兵及輕型裝備的探測十分困難。美國對這些理論的局限性也進行了批評和檢討。“網絡中心戰”和“基於效果作戰”可以改變作戰的特征,但是不可能改變戰爭的本質,代替不了摧毀敵人的火力、機動和防護力量。“震懾論”的作者厄爾曼認為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沒有用好其理論。美國中央司令部大規模戰爭處處長博靈認為,不是建立在實際作戰情況的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礎之上的理論,該理論矛盾重重,許多問題都不能自圓其說。
“網絡中心戰”理論在阿富汗戰爭中隻得到了有限的應用,在伊拉克戰爭得到了較多的應用。經過伊拉克戰爭的檢驗,尤其戰後應對反美武裝的襲擊,證明其是無效的。
拉姆斯菲爾德和塞布羅夫斯基2001年開始推行的美國軍隊轉型計劃中存在的問題在伊戰中顯示得更加充分。美國企業研究所的軍事分析家卡根認為,“轉型”是一個比較缺乏說服力的概念,轉型除了改變之外,沒有別的含義。2006年卡根在《發現目標》一書中,對美軍目前的轉型理論提出了質疑,認為美軍的轉型計劃喪失了威脅和目標,成為一種抽象的創新,使軍事發展步入歧途,所以美軍在伊拉克戰後的重建中困難重重。他認為美國軍事轉型計劃根本不適宜用來解決美國在戰爭、反暴亂和維持伊拉克戰後和平行動中所麵臨的困境。美軍在實施伊拉克的軍事行動時,沒有考慮美軍在主要軍事行動後將要麵臨的諸多明顯的危險和問題,網絡中心戰對伊拉克戰爭帶來了災難性的不利影響。轉型意味著巨大的改變,甚至能改變戰爭的性質,使網絡中心戰具有遠距離精確打擊目標的能力,打擊關節點使敵力量崩潰。戰爭證明,伊拉克戰爭中網絡中心戰沒有起到這個效果。
美國五角大樓內部,關於戰爭理論也存在著激烈的爭論。托夫勒是信息時代戰爭的早期預言家,是未來學者。受其影響,戴維·艾伯茨、約翰·加奇特卡和弗雷德裏克·斯坦三位學者1998年首次闡述了網絡中心戰思想,該思想得到了塞布羅夫斯基海軍中將(退役)的支持,拉姆斯菲爾德也接受了這一思想。2001年1月,網絡中心戰成為指導美國軍事思想、計劃和預算的依據。同年成立了國防部部隊轉型辦公室,所有部隊轉型項目的重點都被放到了與網絡中心戰相關的能力發展上。隨著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使美軍地麵部隊深陷困境,美國戰略和軍事理論在20世紀90年代就業已存在的矛盾,如今在實踐中轉化成了現實問題。部隊轉型理論和“網絡中心戰”在伊拉克被證明沒有多大效果,轉型計劃在伊拉克戰場上被證明是失敗的,美軍轉型與在伊拉克戰後重建中美軍腹背受敵、傷亡慘重、達不成戰略政治目的有直接關係。美國的“網絡中心戰”理論,隨著拉姆斯菲爾德的下台和國防部部隊轉型辦公室的撤銷,也正在接受新的檢驗。有專家認為,“網絡中心戰”理論的支持者可能誇大了其作用,低估了敵人。許多將領經過伊拉克戰爭的實踐認為,為信息交換而實現網絡化,並不能完全替代作戰機動,同時信息優勢和態勢感知也不是戰鬥力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認為信息時代的技術正在使時間和空間距離變得不那麽重要的說法是不準確的;認為大量的信息可作為實施軍事行動的有效資源而被過高評價了,並且重大的軍事決策不一定總能依賴於信息的理性分析,而且過分依賴信息也是有風險的。更多的美國將領認為未來戰爭是網絡中心戰和第四代戰爭的結合。第四代戰爭主要是暴亂戰、遊擊戰。無論什麽戰爭,網絡和計算機在戰爭中隻是手段,網絡中心戰在暴亂戰中效果不佳。
3.正確認識信息時代戰爭的特點和軍事革命。任何戰爭都是非對稱戰爭,戰爭的對手之間都是不對稱的,沒有完全對稱的對手。當今世界任何國家與美國之間的戰爭都將是非對稱的,因為沒有對手能與美國的戰爭實力相對稱。弱小的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反抗外來入侵的戰爭都是不對稱戰爭。
非線性作戰也並不是信息時代戰爭的主要特點。在毛澤東領導進行的中國革命戰爭中,遊擊戰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戰方式主要就是非線性的。美國2006年9月頒布的《聯合作戰綱要》規定,美軍當前和未來戰場的作戰仍是線式作戰和非線式作戰的結合。
非接觸作戰也並不一定就是信息時代戰爭的主要作戰樣式。非接觸作戰在小規模的、以強對弱的戰爭和衝突中經常使用,而在大國之間的戰爭、推翻國家政權的戰爭中,沒有近距離的接觸作戰就不可能取得勝利。伊拉克戰爭的實際是美軍實施了大規模的接觸作戰,戰爭初期投入了40多萬兵力,至今還有16.8萬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駐守在伊拉克。伊拉克戰爭表明,在推翻國家政權的戰爭中,空軍、海軍、導彈部隊和太空衛星等軍事力量都是支援性和保障性力量,隻有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等地麵力量才是決定性力量。
美國國防部原部隊轉型辦公室主任塞布羅夫斯基指出:美國軍隊轉型的重點問題可歸為六類戰鬥要素:①火力,②機動,④防護,④指揮、控製與通信,⑤情報、監視與偵察,⑥後勤。美國國防轉型的整體目標是拓寬美國的軍事能力基礎。這些能力隻有在近戰中經過檢驗才能夠證明轉型是否成功,隻有在近戰中才能發現問題。網絡中心戰在與運用遊擊戰術的小股部隊作戰中,高技術優勢就無法發揮。美軍根據伊拉克戰爭的經驗教訓,在新的聯合作戰綱要中增加了“約束”、“持久”、“合法”三條非戰爭軍事行動的指導原則。
伊拉克戰爭並不是信息化戰爭,美軍在作戰中存在眾多的問題。在伊拉克戰爭主要軍事行動結束之後的2004年2月,美國陸軍在首份伊戰報告中指出,戰爭中的情報信息工作問題很大。戰爭中隻有師一級指揮官之間的聯絡保持通暢。下級軍官間的聯絡,尤其是快速突進部隊的電台脫離了信號範圍,前線指揮官隻得用手機來保持聯絡,對巴格達伊拉克軍隊是如何布防的,指揮官和情報人員都不清楚,直到美軍裝甲部隊冒險突入巴格達市區偵察,美軍才知道巴格達根本沒有伊軍重兵把守。戰爭中的後勤和裝備的問題也很多,還談不上集中後勤。美軍裝備的配件嚴重不足,戰爭中陸軍飽受後勤難題困擾,有時靠從伊軍裝備上拆下配件來獲得補充。美軍心理戰的效果也遠遠低於軍方預期的水平,由於印刷新傳單的審批程序過於繁瑣,美軍前線心理戰部隊隻能完全依靠擴音喇叭向伊軍喊話。所以戰爭中什麽樣的武器裝備和作戰手段有效就用什麽手段,在信息時代的戰爭中仍是如此。
4.信息技術的進步隻能改變作戰的特征,但不能改變戰爭的本質。幾千年的戰爭實踐證明,一些基本的戰爭原則是簡單的,不變的。盡管技術在不斷進步,當今戰爭的性質與孫子和克勞塞維茨時代的戰爭原則並無二致。戰爭的本質在政治上仍是流血的政治,在軍事上仍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戰爭仍將是充滿風險、阻力、不確定性和流血的暴力對抗,認為傳感器、通信和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將消除戰爭的迷霧和不確定性是不準確的。不管技術如何進步,“慎戰”、“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知彼知己”、“突然性”、“主動”、“目標”、“欺騙”、“士氣”等經受過無數次戰爭檢驗的原則是不變的。
戰爭是人類間的暴力對抗,戰爭仍是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所謂不再是攻城掠地,不以打擊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而以打擊敵指揮控製係統和關節點為主的觀點不符合伊拉克戰爭的實際。伊拉克戰爭實踐表明,美國空軍部隊空襲行動中有80%的彈藥是針對伊拉克地麵部隊的。美軍將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和其他伊軍地麵部隊作為美英聯軍空襲和使用精確武器打擊的主要目標。美國中央司令部空軍司令邁克爾·莫斯利空軍中將表示,在伊拉克戰爭中1800多架飛機發動了約2萬次襲擊,其中1.58萬次是直接針對伊拉克地麵部隊的,1800次針對伊拉克政府設施,1400次針對伊拉克空軍和防空司令部目標,800次針對可能藏有導彈的地點及陣地和設施。作戰的細節及特征可以因技術的進步而有變化,但戰爭結局的不可預測,戰爭充滿阻力和不確定性則是不變的。
信息時代戰爭的精確控製仍然是不可能的。戰爭是解決國家間關係的最後手段,不管技術如何進步,戰爭本質沒有改變,戰爭持續的時間比預計的要長得多。戰爭一旦發動,就不受單方麵的控製,它是戰爭對抗雙方之間的互動。戰爭與作戰活動曆來不如預期的那樣迅速、有效和富有成果。戰爭的結局和持續時間大多出乎戰爭發動者的預料。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已持續了4年8個月,超過了美軍在二戰中的參戰時間。
5.戰爭的勝負仍然取決於人民的支持而不是高技術。伊拉克戰爭中高技術武器在大規模作戰中是有效的,但在戰後重建中應對暴亂戰則效果是有限的。
戰爭勝負仍然取決於人民是否支持,戰場上的主動和被動仍取決於人而不是技術和信息。美軍得不到伊拉克人民支持的原因是:美國與中東地區的政治和軍事關係主要集中在石油貿易和保護以色列上,如果中東沒有那麽多石油,美國軍隊就不會到中東去;美國入侵伊拉克雖然擁有高技術的武器,美軍不尊重當地的伊斯蘭文化,不能保護當地人民的安全是其失敗的重要原因。
網絡中心戰將戰爭視為一種瞄準訓練,將戰爭的基本問題定義為為了迫使敵人投降而識別並摧毀正確的目標,隻考慮了軍事目的而忽視了政治目的。精確打擊隻有當敵人軟弱不堪或鬥誌薄弱時才可能奏效。若對手略為強大,那麽以敵人意誌脆弱性的設想作為製定進攻一方戰略的基礎,則是危險的。精確打擊顯然不可能發現某個能導致整個係統或戰爭崩潰的“關節點”,認為隻要單次摧毀關節點的行動而無需通過交戰便可贏得戰爭的想法是危險的,這樣的節點是否存在也是值得懷疑的,如果設想依靠這種方式達成作戰目的,那麽這樣的設想則是不明智的。網絡中心戰是否有效,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都未得到證明,因為這兩個對手力量太弱。所以,美軍深知這一點,並沒有因為進行部隊轉型而減少對大型艦船、飛機和坦克等作戰平台研製的軍費支出。
信息時代的戰爭,武器裝備再先進,手段再發達,現代戰場仍是不透明的,戰爭中仍然充滿了阻力。地形、天氣、敵情、通信、指揮、運氣等都會造成戰爭迷霧。不論技術如何進步,戰爭迷霧仍不能完全驅除。影響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仍然是人而不是信息。戰爭的勝負仍然取決於人心,取決於人民的支持。
網絡中心戰不是信息時代戰爭的唯一標誌。網絡中心戰的神話需要破除。網絡中心戰的最早提出者艾伯茨等人指出:事實上,如今網絡中心戰還僅僅處於構想狀態,遠未成為現實。當將網絡中心戰概念用於軍事行動時,一項主要任務就是要將想象與事實區別開來。他們還指出,網絡中心戰這個概念本身也產生了一些歧義,以致有人誤將重點放在通信網絡上,從而忽視了本應強調的戰爭或作戰。網絡隻是一種達成目的的手段,它從一個地方向另一個地方傳輸信息,這屬於技術人員的職責。網絡中心戰並不是以網絡、計算機和通信為重點,而是重在信息的流動,先於敵人了解戰場空間,從而獲得靈活性和抓住機遇的能力。此外他們還指出:網絡中心戰不會改變戰爭的本質,戰爭的基本原則不會改變,隻是對其中的集中和機動原則有所影響。網絡中心戰的實現還須克服眾多的困難,如信息基礎設施和聯合作戰能力的建設。
網絡中心戰不是萬能的,網絡中心戰在近距離作戰、城市作戰、遊擊戰、反恐行動、暴亂戰、營救人質和混合的非戰爭軍事行動中效果有限,這些行動仍需要大量人力和裝備,並易於造成傷亡。
新軍事變革的主要標誌就是快速的獲取戰場態勢信息,能夠對戰場態勢進行快速準確的認知,為指揮決策和打擊目標服務。但是,這個目標的實現及應用是有條件的。傳感器對固定目標和一定的機動目標,尤其是空中和海上目標的發現有較好的效果,但對複雜地形及城市中的敵方目標則發現較難,而要了解敵人的作戰企圖則是不可能的,再先進的傳感器也無法實現。所以,發現目標就意味著摧毀是有條件的。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官兵的大量傷亡證明,技術手段如衛星、預警機、雷達、無人偵察飛機再先進,也無法識別汽車炸彈和自殺性襲擊者,主戰坦克仍然是近距離作戰中最具殺傷力的武器。戰場傳感器對對方是否有襲擊美軍的意圖也是無法搞清的。伊拉克戰爭表明,大量的網絡化信息不能代替殺傷力和內在的生存能力,戰場上的士兵永遠不可能完全知道他們所處的戰場上所發生的一切。即使在使用大量精確製導武器進行空襲的時代,地雷、機槍、火炮、裝甲防護,以及防空係統對於防範地麵部隊仍然有效。美國新任國防部部長蓋茨不再遵循拉姆斯菲爾德削減陸軍的軍事轉型計劃,已經開始實施加強陸軍建設的計劃,探索實施新的應對伊拉克戰爭被動局麵的新戰略和新的理論。
6.國家近期的戰爭準備和實施必須以現有的實力為基礎,不能過高估計自己軍事力量的能力和作用。戰爭計劃的製定和作戰行動的實施必須實現目的與手段的協調,不能脫離現有的實力去追求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在大仗打不起來的和平年代,軍事理論越來越注意研究未來戰略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軍隊能力,這自然是必要的。然而用未來的軍事能力來打未來戰爭的遠景戰略規劃不應與打一場明天就可能爆發的戰爭計劃混淆起來。後一種情況下,在應對現實的軍事威脅,應對危機和突發事件,以及局部戰爭實施有限軍事行動,必須使用現有的軍事力量及其能力。從本質上來說,戰役一級的作戰理論不涉及未來軍隊編製體製及軍事能力的籌劃,而應著眼於利用現有的軍事力量。軍事力量如何建設及武器裝備如何發展應當是戰略層次籌劃的問題。如果把消滅現實敵人,打贏現實戰爭的希望寄托在未來的裝備和軍事能力上,則戰爭風險就會加大,使控製局勢、遏製戰爭的能力不足,從而可能會失去應急作戰的主動,可能導致戰爭的失敗,影響到國家的發展機遇和生存。薩達姆就輕信了科學家的建議,認為伊拉克可以研製出先進的武器和核武器,高估了自己軍隊的能力,是其失敗的重要教訓之一。此外,如太空軍事化和太空武器的使用,目前的發展有很多製約因素,政治上、軍事上和技術上都有,或者在幾十年內戰役指揮官都不可能直接掌握,所以過多的探討太空武器在現實戰爭中的使用就有些脫離戰爭實際。
新軍事變革隻是極少數技術先進的大國才能實施的變革,沒有自主創新關鍵技術的國家,沒有技術和裝備上的突然進步,要想跨越時代基本是不可能的。信息係統之間的對抗不可能成為戰爭對抗的根本目標,信息係統仍然是戰爭中的保障手段,不是戰鬥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戰爭涉及具體的暴力,它不可能降至信息係統之間的競爭。在大部分戰爭和作戰中,地麵力量同高技術火力和信息一樣重要,有時甚至比火力和信息更重要。
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軍事變革,隻有美國具有進行這場革命的軍事技術和經濟基礎,其他國家因為沒有掌握核心信息技術而被邊緣化。美國與西方發達國家擁有的軍事優勢主要體現在高質量的火力上。信息優勢隻是屬於“力量倍增器”,它是使現有火力達成較大效益的一種手段。如果戰爭中沒有火力這個基本力量投入使用,信息倍增的效果也就無從談起。因為美國擁有強大的火力和機動力,而對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在軍隊的火力和機動能力都不夠的情況下,投人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去盲目的追求信息能力,而這種能力因發展中國家缺少核心技術都難以在近期達到追求的目標。所以,發展中國家一定要冷靜地思考軍事變革的方向,在機械化與信息化的關係中機械化仍是根本。
7.正確處理好軍事力量建設之間的相互關係,提升聯合作戰能力。大國之間的戰爭是生死存亡的戰爭。冷戰時期,大國之間沒有戰爭,核武器的巨大能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大國間戰爭勝敗的決定性力量仍然是陸軍,陸軍是軍事力量的基石。空軍、海軍、導彈部隊在特定條件下是決定性力量,但更多的時候,則是支援性力量。要控製一個國家,如伊拉克這樣有40多萬平方公裏國土麵積的國家,空軍和海軍力量是支援性力量,沒有足夠的地麵力量就無法達成目的。
信息時代的戰爭由於信息傳媒的發達,戰爭中有更多的力量卷入戰爭,除了美國及其盟國的軍事力量,戰場上也能看到眾多媒體、跨國公司、軍火集團、石油集團和信息技術公司的身影。在信息充足的戰場上,戰爭的控製更加困難了,戰爭的初戰並不是決戰,初戰的勝負對於大國隻影響戰爭的進程不影響戰爭的結局。
由於戰爭是一種人類社會活動,戰爭是受人性支配的,人的本性沒有改變,因此戰爭本質就不會改變,基本的戰爭指導原則就不會過時。
美國先進的技術手段沒有發現和阻止“9.11”事件中恐怖分子對世貿大樓和五角大樓的襲擊;伊拉克戰爭大量的路邊炸彈美軍也無法發現,造成了大量官兵的陣亡,就證明了戰爭中的迷霧及自然條件如距離、複雜的城市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海峽環境、高寒山區等仍對軍事行動有重要的影響。
信息在戰爭地位中顯著上升,但信息仍然是火力、機動力和防衛力量的倍增因素,而不是戰鬥力的決定性因素。如果沒有足夠的機動能力部署部隊形成有利態勢、奪占有利時機,沒有足夠的火力摧毀敵人的有形目標和有生力量,信息的作用就無從談起。指揮決策需要信息,但任何時候的信息都不可能充分滿足指揮官決策的需要。此外信息可以不斷生成,要想完全獲取敵方信息達到透明戰場的目的,不但發展中國家辦不到,就是美國也辦不到。所以,對信息要有正確客觀的認識,信息、通信和計算機隻是一種手段,不能當成軍隊建設發展追求的目的。
指揮控製的手段及其效果對於聯合作戰十分重要,沒有聯合指揮控製的有效手段就無法指揮信息化條件下的聯合作戰。所以,提高聯合指揮作戰能力需要先進的信息技術,但任何事物都需要辯證地看。指揮控製手段並不是越先進越能打勝仗,也並不是指揮速度越快越好。指揮控製係統仍是指揮官的手段,如果沒有可靠的打擊敵方目標的火力和機動力,隻追求指揮控製手段的一體化的和指揮速度也並不一定就能提高戰鬥力。指揮有效性的關鍵是指戰員之間的上下相互信任,諸軍兵種能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齊心協力的投入戰鬥。速度要與作戰效果結合起來才有用,如果隻追求指揮速度,而達不成作戰目的也是無效的。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在諸多條件齊備的情況下,從發現目標到摧毀目標最快可以在10多分鍾內完成,但大多數情況下達不到這一水平。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兩次對薩達姆實施斬首行動都沒有成功,就說明了這一點。
一個國家麵對什麽樣的威脅,準備打什麽樣的戰爭一定要有科學的符合國情實際的戰略判斷。美國是世界上最有實戰經驗的國家,準備的戰爭樣式因對手的不同而不同。針對大國不同的戰爭是總體戰爭,也就是全麵戰爭,戰時不但要使用軍事力量也要使用非軍事力量,如政治、經濟、外交和盟國的力量,常規軍事力量和核力量都要使用。對侍伊拉克這樣的中等發展中國家采取的是大規模戰區戰爭,是有限戰爭,動用的軍事力量在50萬左右。對巴拿馬和格林納達這樣的小國實施的是的低強度有限戰爭,動用的軍事力量在1~2個師之間,幾萬人的規模。
美國在戰略上采取先發製人的進攻性軍事戰略。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同樣的一場戰爭,對於美國來講是局部戰爭,而對於伊拉克、巴拿馬、格林納達這樣的被侵略國家就是全麵戰爭,戰爭的失敗就是國家的滅亡。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由於與美國存在巨大的實力差距,在戰略上必然要采取防禦戰略,確保國家的生存與發展安全,要力避戰爭,一旦避免不了戰爭也要力保在戰爭中不輸。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講,戰爭中不輸就是贏,而美國勞師遠征不贏就是輸。因此,發展中國家在製定戰略時必須牢記,不能高估自己的實力,隻能采取防禦性的軍事戰略。(薑春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