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姆大叔的倚天劍—美國戰略導彈部隊--它山之石,或可攻玉

(2008-04-11 17:52:58) 下一個
山姆大叔的倚天長劍—美國戰略導彈部隊

來源:互聯網 發布時間:2007-05-04

美國是世界上唯一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它與原蘇聯經過40餘年的競賽,已逐步形成過去30多年中稱為“三位一體”的戰略導彈部隊或戰略核力量。美國的戰略核武器包括水中、陸基和機載3種。

其中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是美軍武器庫中命中精度最高、威力最大的戰略進攻武器。但如果這種導彈僅部署在固定的地下發射井內,那麽,它們就成了容易被摧毀的目標。 ’

在美國,空中戰略轟炸機是受總統指揮或直接使用的戰略武器,極為機動靈活。但飛機總不能一天2 4小時在空中飛行,空中攻擊總受到種種條件的限製。

部署在潛艇上的導彈對方很難探測到,也很靈活機動,因此極受美軍重視。不過,相對而言,它們的命中精度還趕不上陸基導彈或機載導彈。

冷戰結束之後,美國雖然調整了其核戰略,但依然把核武器作為國家安全的基石。在新的核戰略中,美國並未放棄它的核威懾政策,也沒有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因此,美國仍將保持“三位一體”的核力量,並把它作為在“不定期的未來”國家安全的基石。

在當今世界上,能與美國戰略導彈部隊相提並論的隻有俄羅斯戰略火箭軍。在美軍新的核戰略中,仍然將俄羅斯作為主要的潛在對手,保留用核武器襲擊俄羅斯的軍方和非軍方領導機構以及核部隊的選擇。在核武器的使用上,美新的核戰略仍然使美國可在接到襲擊警報之後,來襲彈頭爆炸之前發射其核武器。

美國新的核戰略,並沒有擺脫冷戰的思維模式。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據報道,美國軍方還製訂了把目標對準中國的特別計劃,新的核戰略繼續把中國作為核武器打擊目標。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在俄美發生全麵的核戰爭之後,確保中國不會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霸權主義的邏輯昭然若揭。據美國的一官員說,在新的核戰略製訂中,“在確定中國為目標方麵是沒有爭議的”。這個“沒有爭議”的目標更不知道是什麽邏輯,什麽主義?

在核訛詐中占上風

蘇聯核導彈運進古巴 60年代初,由於美國政府對以卡斯特羅為首的古巴新政權進行經濟封鎖、武裝幹涉,使得美古關係急劇惡化,蘇古兩國來往頻繁,建立起“同誌加兄弟”的親密關係。

1962年7月,古巴最高領導人卡斯特羅的親弟弟勞爾·卡斯特羅,作為負責古巴國防事務的副總理,率領軍事代表團訪問蘇聯,並與蘇聯達成一項秘密協議:蘇聯向古巴提供一定數量的軍事裝備和派遣一些蘇聯軍事專家到古巴指導工作,並決定於1962年秋季蘇聯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彈道導彈。具體步驟是:導彈運進古巴之前,首先運去薩姆—Ⅱ地空導彈和米格21高空殲擊機等先進的防禦性武器,用來保衛新修建的中程彈道導彈基地和阻止美軍高空偵察機的偵察;在這些防禦性武器部署好後,立即從海上運進中程彈道導彈和能夠運載核彈的伊爾—28轟炸機等進攻性武器。

1962年7月下旬,薩姆防空導彈和米格殲擊機都已在古巴基本部署完畢,第1批蘇聯中程彈道導彈經過偽裝,用商船悄悄運進了古巴;數千名蘇聯官兵及其家屬也同時到達古巴。運進古巴的核導彈是蘇聯研製的第1代中程彈道導彈,代號為SS—4,被北約稱為“涼鞋”。該彈長21米,直徑約1.6米,重27000公斤,可攜帶10萬公斤當量的單枚核彈頭,飛行速度1.9馬赫,射程達2000公裏,慣性製導,精度為2.4公裏。具有再發射能力的SS—4的車載型,由20名士兵操作。伊爾—28是戰術轟炸機,最大航速可達9 00公裏/小時,巡航速度為600公裏/小時,實用升限12公裏,最大航程為2260公裏,續航時間4小時13分,最大載彈量可達3000公斤。按照蘇、古協議,將在古巴領土上部署42枚SS—4導彈。運抵古巴的中程導彈和伊爾—28轟炸機,都部署在古巴西部靠近美國一方的聖克魯斯、比那爾德裏奧等地區。古巴北距美國佛羅裏達州僅180公裏,處於美國後院。蘇聯導彈和轟炸機部署在古巴後,可以打擊和摧毀許多美國的重要軍事目標,其中包括美軍部署在南部地區的戰略空軍司令部、戰略導彈基地、機場、海軍基地和包括美國首都華盛頓在內的許多重要城市。這些進攻性武器在古巴的部署,對美國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封鎖古巴海域 正當蘇聯和古巴加緊實施中程彈道導彈布置計劃時,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特工人員從逃往國外的古巴難民口中得知,古巴港口異常繁忙,還增加了許多人民軍警衛,而且其卸載物資大部分是從蘇聯運來的,隨船而至的還有許多蘇聯軍人。中央情報局以此為線索,緊鑼密鼓地進行調查,其電子偵察船在加勒比海截獲了蘇聯帶核彈頭的中程彈道導彈製導雷達的輻射信號,這種獨特的輻射信號是美國早已掌握了的;9月和10月,美國高空偵察機U—2頻繁出動,拍攝了大量航空照片,準確無誤地證實了蘇聯已在古巴部署SS—4中程導彈和伊爾—28轟炸機。在這種情況下,經美國總統提議,組成了一個國家安全委員會執行委員會,簡稱“執委會”,主要負責處理古巴導彈危機事件。“執委會”由政府和軍方要員組成。

10月16日,“執委會”召開緊急會議,研究解決危機的辦法。在會議上提出了多種主張,但最主要的是兩種觀點。以參謀長聯會議主席泰勒將軍為首的主戰派,主張堅決果斷地采用外科手術式的辦法,對古巴的蘇式導彈部署地域進行毀滅性的轟炸,一舉將其摧毀,以回答蘇聯的挑釁。以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為首的主政派則認為,蘇聯的做法是一種軍事試探,美國首先應進行某種形式的外交攻勢,看蘇聯反應如何,然後再作決定。一天的會議與會者神槍舌劍,爭得麵紅耳赤,可是沒有爭出結果。

10月17日,會議繼續緊張地進行。心情平靜下來的“執委會”成員,經過心平氣和的討論和分析,提出了對付蘇聯的6種可供選擇的方案:或按兵不動觀察發展;或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或接觸卡斯特羅看其態度;或對古巴進行海上封鎖;或使用美國空軍對古巴進行空襲;或大規模入侵古巴。究竟選擇哪種方案,還是爭論不休,莫衷一是。不過,大多數人已傾向於在海上封鎖與空襲兩種方案中擇一。

到了10月19日,即會議的第4天,以麥克納馬拉為代表的封鎖派的觀點,取得了越來越多的支持。他們指出,空中轟炸和海上封鎖雖然都是軍事行動,但封鎖留給對方的回旋餘地大,至少在最初階段可以避免流血,使蘇聯有改變初衷和做出新選擇的機會。最後,會議決定采用“封鎖古巴海域”的方案。肯尼迪總統在做出最終決定之前,多次召見美國空軍司令部的將軍們,向他們了解空襲的可行性。當他從將軍們那裏了解到,即使采取大規模空襲,也很難全部摧毀蘇聯人部署在古巴的導彈時,他更加堅定了采用“封鎖古巴海域”方案的決心。

在實施封鎖計劃之前,美國政府開展了廣泛的外交活動,以取得西歐各國的支持;美國海軍在加勒比海地區調集了近200艘戰艦,在佛羅裏達州港口集結了2000多名海軍陸戰隊,準備前往古巴作戰;美空軍B—5 2轟炸機奉命掛載核彈,在空中晝夜執勤飛行;美陸軍第1裝甲師開赴臨近古巴的美國港口附近,準備登船,另外還有數個師處於戰備狀態。

10月22日,美國總統肯尼迪寫信給赫魯曉夫,措詞強硬,表達了美國“清除對本球各國安全威脅的決心;下午7點,肯尼迪在白宮向美國和全世界發表了電視廣播講話,不僅告訴了人們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的事實,還提出了美國將要采取的7項隔離措施:A、對一切正運往古巴的進攻性軍事裝備進行海上“隔離”;B、加強對古巴本島的監督;C、從古巴發射任何導彈將被認為是蘇聯對美國的攻擊;D、加強美國在關塔那摩基地的軍事力量;E、立即召開美洲國家組織會議,討論對西半球安全的威脅;F、建議召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緊急會議,審議對世界和平的威脅;G、呼籲赫魯曉夫放棄這種“統治世界的方針”。肯尼迪還威脅說,封鎖僅僅是初步的行動,他已命令五角大樓做好後期行動準備,其中包括轟炸和占領古巴。他在演說最後再次強調美國“決不會選擇投降或屈服的道路”。這一講話,火藥味甚濃,使全世界都深感震驚。

赫魯曉夫沒有料到,如此秘密地在古巴部署導彈,美國人會了解得如此清楚;他更沒有料到,美國會如此強硬地實施海上封鎖。肯尼迪的電視廣播講話之後,蘇聯有了初步反應。10月23日下午3時,塔斯社開始發表蘇聯政府的聲明,譴責美國的海上封鎖是海盜行為,並警告說:“如果侵略者挑起世界核戰爭,蘇聯將給予最堅決的回擊。“蘇國防部命令戰略火箭軍、空軍、國土防空軍和海軍艦隊處於緊急戰備狀態。華約武裝部隊總司令格列奇科則命令聯合部隊進入戰鬥準備。赫魯曉夫這時還嘴硬,在給肯尼迪的回信中,指責“美國的舉動對各國的和平和安全是嚴重的威脅”、“粗暴違反聯合國憲章”、“違反公海航行自由的國際準則”等。

肯尼迪收到信後,馬上寫了回信,向蘇聯提出最後通牒,告訴赫魯曉夫,美國海軍將按照美洲國家通過的規定,對蘇聯艦隻進行檢疫,這一規定於格林威治時間10月24日下午2點生效,並要求蘇聯艦船遵守檢查。

10月24日上午10點,美國陸、海、空軍緊急行動起來,派出一支由90艘艦艇和8艘航空母艦、6 8個飛行中隊組成的混合艦隊,代號為“特遣—136”,把大西洋通往古巴的5條航道,全部封鎖得水泄不通,在距古巴東北300多公裏的一條巨大的弧線上,擺開了美軍的兵力。

美國人采取了咄咄逼人的態勢,已下定冒一場打核戰爭的巨大風險。它之所以敢冒這個風險,主要因素有:首先,當時美國的核實力明顯超過蘇聯,美國擁有的洲際彈道導彈是200枚~2 50枚,而蘇聯僅有50枚~75枚;美國的導彈核潛艇發射彈道導彈的能力已達144枚,蘇聯還不具備這方麵的實力;美國還擁有600架遠程戰略轟炸機,蘇聯隻擁有190架。其次,蘇聯外交部負責人羅高壽在與英國代表談話時泄露了天機,他說蘇聯在古巴的行動,完全是想考驗一下美國政府的意誌和決心,言下之意蘇聯並沒有真正打算和美國動武。加之,美國通過蘇聯高級情報人員潘考夫斯基出賣的情報獲悉蘇聯並沒有做好全麵打核戰的準備,這使美國的軍事冒險更加肆無忌憚。

這一天,蘇聯運送各種武器的船隻正迅速駛近美國所劃定的“檢疫”線,赫魯曉夫再次回信,批駁了美國的武力威脅,拒絕美國的海上“檢疫”。兩國軍隊劍拔弩張,核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這是第2次世界大戰以後,兩支具有強大實力的戰略導彈部隊最嚴重的一次較量和直接對峙。

“俄國人先眨了眼” 美國特遣隊封鎖古巴海麵以後,向古巴方向行駛的20條蘇聯貨船被迫停了下來,並先後掉頭返航。

10月25日,雙方仍處於僵持狀態。這天雖有1艘蘇聯船隻“布加勒斯特”號通過封鎖線,但美軍艦並沒有攔截,隻是尾隨其後,進行監視。這天上午,在美國本土美國人發生了一場虛驚:原子彈襲擊警報響起之後,整個美國陷入戰爭恐慌,事後人們獲悉,這是一次試驗性演習,不過真正的核戰爭隨時可能爆發。於是,美國人在做核戰爭爆發的一切準備。

26日下午1點,僵局開始打破。後來有人評論說,在蘇、美大眼瞪小眼的對視中,“是俄國人先眨了眼”。從下午1點到27日,赫魯曉夫接連給肯尼迪寫了3封信,表示蘇聯方麵願意接受吳丹秘書長的和平談判建議;如果美國政府願意公開宣布不入侵古巴,蘇聯方麵將宣布不再往古巴運送武器;蘇聯正準備從古巴撤出導彈,條件是美國應從土耳其撤走進攻性武器,蘇聯保證不入侵土耳其或幹涉其內攻,美國應保證不人侵古巴。

美國以強大的壓力,迫使赫魯曉夫步步退讓接受了美國的屈辱通牒。10月28日上午9時整,莫斯科電台廣播了赫魯曉夫給肯尼迪的公開信。在公開信中,赫魯曉夫表示,古巴導彈發射場的工程將予停止;被認為是“進攻性”的導彈將在聯合國的監督下裝箱運回蘇聯;立即在聯合國舉行談判,商討最終解決古巴危機的方案。赫魯曉夫這種先是軍事冒險主義、後是屈膝投降的“政治家風度”自然受到美國人的稱讚。美國人懂得什麽是實質性勝利,其司法部長羅伯特·肯尼迪私下向蘇駐美大使多勃雷寧提出3點建議:①蘇聯首先從古巴撤去導彈;②美國保證不入侵古巴;③美國按照計劃撤走已經過時的部署在土耳其的“丘比特”導彈。但這決不是同蘇聯交換的條件,美國不會在威脅壓力下做出撤走導彈的決定。

11月8日至11日,在美國軍艦和飛機的監督下,蘇聯船隻從古巴運走了導彈;在美國的壓力下,11月21日,赫魯曉夫又答應,在30天內從古巴撤走所有伊爾—28轟炸機。這樣,美國才善罷甘休,終止了海上封鎖,加勒比海又恢複了往日的平靜。

然而,此番爭奪世界霸權居於下風,蘇聯人內心並不平靜,反使他們對核武器及導彈的研製和發展更加重視,同美國開始了新一輪的激烈爭奪。

美軍核彈知多少

蘇聯使導彈和原子彈結合起來早於美國。美國人在震驚之餘奮起直追,加快了導彈武器的研製。1953年,美國第1種近程彈道式地地導彈試射成功,命名為“紅石”PGM—11,每枚價格35.7萬美元,可攜載3噸重的常規彈頭或核彈頭。“紅石”於1957年正式裝備炮兵部隊,以營為作戰單位,每個營下設2個導彈連;每個導彈連配備1部發射架,整個導彈係統得用9輛車運載。這便是美國最早的地地彈道導彈部隊。

1957年,美軍地地戰略導彈部隊裝備了“宇宙”地地戰略導彈,它的射程超過1萬公裏,仍屬於第1代地地戰略導彈,技術性能較差。為提高生存能力,“宇宙神”F型采用了地下井儲存方式。可是,要發射時還得設法將它提升到地麵。它采用無線電一慣性混合製導係統,圓概率誤差達2770米。美國第1代地地戰略導彈均采用不能儲存的液體推進劑,隻能在發射前臨時加注,準備時間較長,從而減慢了發射速度。

美、蘇等國研製、部署第2代地地戰略導彈都是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美研製的“大力神I”便屬於第2代,於1959年2月試射成功。它首次采用可儲液體推進劑,是兩級液體導彈。它和“宇宙神”一樣,平時貯存在地下井內,發射時才將導彈提升到地麵。全套發射裝置是個複雜係統,包括1枚導彈、1個地下井、1個推進劑室、1個儀器設備室、1個可控製3個地下井的控製中心、天線地下井、動力室等。

1962年3月,“大力神—Ⅱ”試射成功,和“大力神I”比其技術性能有顯著提高,不僅可儲存在地下井內,還可從地下井內直接發射,從而大大提高了生存能力,簡化了地麵設施。這種導彈的發射井深44.5米,直徑16.7米,井口用750噸重的滑動門密封,能抗得住核攻擊。

“大力神Ⅱ”率先采用全慣性製導,克服了無線電製導易受幹擾、精度低的缺點,射程達11700公裏,圓概率誤差降低到930米。

“民兵I”地地導彈也屬於第2代,它是以波音公司為主承包商研製的,是一種3級液體地地導彈,最大的優點是設計簡單、可靠、經濟,發展潛力較大。和“宇宙神”相比,操作人員可減少7/8,價格也降低了2/3。

“民兵Ⅱ”的性能比“民兵I”又有顯著提高,1965年底開始部署在美國懷特曼·馬姆斯特羅姆等空軍基地上。它的命中精度大大提高,圓概率誤差降到560米,在第2代地地戰略導彈中是佼佼者。

“民兵Ⅲ”是美國於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研製的第3代地地戰略導彈。它是世界上第1種裝有分導式多彈頭的地地戰略導彈,它攜載在MK12母彈內,裝有3枚子彈,每枚子彈的爆炸力為17.5萬噸TNT當量,具有較強的突防能力和打擊多個目標的能力。“民兵Ⅲ”的母彈在240公裏的高空,按計算機預定的程序調整方向和高度,然後依次投放子彈頭,落點之間的距離為60~90公裏,命中精度可達185~220米。

在第3代中,美軍“北極星”A1潛地中程導彈的特色是率先采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為動力裝置。在它之後,美國又發射了“民兵I”固體火箭地地戰略導彈。

第4代地地戰略導彈,於7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在美國得到發展,主要型號有“潘興I”和MX。它們都較明顯地提高了生存能力和摧毀目標的能力。其中,MX是大型固體洲際彈道導彈,攜載10個MK21子彈頭,每個子彈頭的爆炸力為50方噸TNT當量,命中精度更是驚人,圓概率誤差僅有90米。

70年代末期後,美軍第5代地地戰略導彈被研製出來並得到了發展。第5代不僅提高了生存能力,而且具有小型化、機動化、高突防能力和高精度等特點。“侏儒”是第5代的主要型號。它彈長16.15米,彈徑1.17米,起飛重量僅16.8噸,射程1.2萬公裏,是一種小型固體洲際彈道導彈。90年代初,“侏儒”用於裝備美國空軍。“侏儒”總設計師的基本指導思想是,要通過機動性,提高導彈的生存能力。因此,馬丁公司為它設計了一種加固機動發射車,以公路機動發射為主,機動發射車時速達80公裏,打了就跑。該導彈首次采用輕型高級慣性參考球加中段和末段修正製導方式,對導彈飛行全程加以製導,使之在9250公裏的射程內,命中精度高達30.5米。

美國的軍事戰略家極重視潛地彈道導彈的發展,把它視為確保反擊能力的最重要的武器裝備之一。

1959年,美研製出“北極星”A1潛地彈道之後,便於次年將它們部署在5艘核潛艇上。在1960年7月20日的射擊試驗中,“北極星”A 1從水下發射,飛往2000公裏外的目標區,圓概率誤差為1850米。這是世界上第1次從水下成功地發射彈道導彈,也是美國的第1代潛地彈道導彈。

“海神”是第2代潛射彈道導彈,於70年代初裝備美國海軍,射程達到4600公裏,采用MK 3分導式多彈頭,可以同時攻擊10個目標。

“三叉戟”係列導彈,是美軍現役潛射彈道導彈中最先進的,其中,“三叉戟”Ⅲ型(D—5),是一種3級固體導彈,最大射程為1.1萬公裏。它采用星光慣性製導係統,依靠新設計的星光監控器,通過複雜的程序,對導彈實施精確的末製導,命中精度在世界潛射導彈中是最高的,圓概率誤差為90~120米。

1962年10月24日,美軍混合艦隊封鎖古巴海域時,美軍導彈部隊也全部奉命處於高度戒備狀態,在發射台上聽候指令的導彈,有100枚“阿特拉斯”、50枚“大力神I”和1 2枚“民兵”。

美國從1945年第1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開始,前後總共製造了約7萬枚核彈,其中5萬多枚已經被注銷和拆除。1998年,美國所擁有的作戰用戰略核武器約7250枚。

當《消減戰略武器條約》第2階段開始實施後,美軍戰略核力量將被削減至3500枚,但這一變化並不是真正的削減,僅僅是部署彈頭與儲備彈頭數量之比的變化。當進入《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第3階段時,將另有1000枚至1500枚戰略核彈頭從現在作戰係統中退役。這些彈頭是被拆卸還是僅僅轉入儲備行列,現在還是未知數,這要取決於美俄雙方在簽訂條約時,是否把彈頭與發射架或運載工具區別開來,並且列入被銷毀的行列。

1967年前後是美國核庫存的頂點,擁有3.2萬枚核彈頭。那時候,美國的核武器分布在25個州和本土外的7個國家。1992年以來,從阿拉斯加、阿肯色、佛羅裏達、夏威夷、堪薩斯、緬甸、邁阿密、新澤西、紐約、南卡羅來納10個州撤出了儲存的核彈。因此,美國現有核彈的儲存庫,國內的分布在15個州,其中新墨西哥州、佐治亞州、華盛頓州和內華達州儲存的核彈數量最多。

1985年,美國在歐洲部署了大約12種型號總計6000多枚核彈,分別部署在德國、英國、意大利、土耳其、比利時、荷蘭、希臘。現在,部署在歐洲的核彈數量銳減,但部署的國家沒變,在上述7個歐洲盟國隻保留了150枚戰術核航彈。

美軍核彈數量減少,除了冷戰結束這個原因之外,還有以下原因:某些核武器運載係統終止執行核作戰任務;一些空軍基地和核彈儲存基地被關閉;一些核武器運載係統已退役;核力量結構進行了調整。有報道說,由於受預算緊縮和不斷縮小的安全威脅的驅使,五角大樓的官員們正在悄悄建議克林頓政府單方麵縮減核武庫。

根據《第2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美俄將把核彈頭的數目削減到3000枚至3500枚。可是從1993年至1998年底的6年以來,俄羅斯議會一直拒絕批準《第2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實施,美國法律也阻止單方麵削減核武器。這樣,就迫使五角大樓正在花費數以億計的美元,來維修和保養美國已經同意銷毀的核武器。1997年和1998年,美國為此已花費近1億美元1999年還要花費這麽多;到2000年,可能在這些核武器上得花10億美元。尤其是海軍,從1999年到2003年,可能不得不花費50多億美元來更換核反應堆燃料和在4艘本來要拆除的“三叉戟”潛艇上安裝新的導彈。軍方一位高級官員認為,花在更新那些武器上的錢是“白白浪費”。

美國一些官員主張單方麵縮減核武庫,主要是為了節省經費和資源。同時,美國戰略家們也得出結論,規模更小的核力量已足以保衛美國。他們主張把更多經費和資源用於冷戰後對美國安全“至關重要的常規力量上”。

冷戰結束後,美國核武器研製和發展的一個新動向是、重視發展低當量的核武器,用來對付“第3世界的暴君”和可能出現的危機。與常規武器相比,低當量核武器既能達到較高的戰鬥性能,又不必花費高昂的代價;美國不但擁有模擬核爆炸的先進技術,而且具有豐富的模擬核爆炸的數據和資料,不用通過核試驗也可以製造出低當量核彈頭;美國的核武器運載工具也已達到相當精確的程度,可以大大降低核武器的當量。美國洛斯·阿拉姆斯核武器研究所所長紐克斯斷言,麵對21世紀可能的地區性衝突,一個新的核時代正在到來,這個新時代的特點是需要“新的最小的致命性核武器”。

目前,美國低當量核武器研製突出了兩個重點:一是研製新一代陸、海、空都可發射的、核常規武器都通用的運載工具;二是研製低當量的特殊用途的核彈頭。美軍有關戰略計劃主要強調發展3種低當量的核彈頭。第1種,當量為10噸級的微型核彈頭,包括定向爆破彈、鑽地彈,它具有很強的穿透能力,可以爆破成坑,可以作為地區性進攻核武器;第2種,當量為百噸級的極小型核彈頭,如防空核彈頭、X射線激光武器等,可作為反彈道導彈的地區性防禦武器,也可以用來摧毀來襲的核、生、化彈頭;第3種,當量為千噸級的小型核彈頭,可做成地區性攻擊核彈頭,也可以做成奇特技術核彈頭。在不久的將來,低當量核彈頭必將成為美國核威懾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戰略導彈部隊的洲際導彈

20世紀60年代,彈道導彈成為美蘇的主要戰略武器。初期的戰略導彈是從地麵上的掩體發射的。這種導彈發射陣地很容易遭到敵方彈道導彈的攻擊,所以專家們便將戰略導彈部署在加固的地下發射井或潛艇等機動平台上。60年代末以來,戰略導彈在提高命中精度的同時還有效地提高了突防能力。美、蘇研製的集束式和分導式多彈頭都有較好的突防效果。不過,集束式多彈頭隻能攻擊1個目標,而且有可能被1枚攔截導彈摧毀;分導式多彈頭則可以攻擊多個目標,突防效果好,而且可以在不增加導彈數量的情況下增加威懾力量。.到70年代初,美、蘇的多彈頭導彈,特別是分導式多彈頭戰略導彈,獲得了迅速發展。現在,美、俄的戰略導彈可以有10個甚至更多的子彈頭。

在提高戰略導彈的機動性方麵,美軍除將導彈部署在潛艇上外,還和原蘇聯一樣,在大型輪式運輸車或鐵路運輸車上,進行過戰略彈道導彈的機動試驗。

采用液體推進劑的“大力神I”是美國研製的第2代洲際彈道導彈,它可以打擊地球另一側的目標,但它在美國空軍中隻使用了很短的一段時間。“大力神Ⅱ”不僅具有較大的運載能力,而且結構比“大力神I”簡單。美軍曾經裝備了5 4枚“大力神Ⅱ”。

“民兵”導彈最初計劃采用機動發射方式,但是為了更快地使之具備作戰能力而放棄了這項計劃。1988年2月29日,美國陸軍在加利福尼亞州範登堡空軍基地,進行了不帶實彈的“民兵Ⅲ”導彈試驗。該導彈飛行6600公裏後到達太平洋的預定目標區。“民兵Ⅲ”是1973年至1975年部署到部隊的。“民Ⅲ兵”洲際彈道導彈作為美國戰略威懾力量的核心和骨幹已有26年,估計還將服役20年以上。對“民兵”係列的導彈,美軍進行過638次發射試驗,證明了它是成熟的、理想的導彈。為了延長其服役年限,美軍仍在繼續對其進行某些改進,包括改進它的電子設備和發射控製中心,即使發射中心一體化、改進計算與輔助信息處理及快速目標再定位係統。

美軍大約擁有“民兵”導彈950枚。1998年,美軍按計劃將部署在4個基地的500枚“民兵Ⅲ”合並到3個基地。到1997年11月中旬為止,已有121枚“民兵Ⅲ”從北達科他州的大福克斯空軍基地的發射架轉走;原計劃於1998年9月完成的部署轉移工作,到1998年4月就已完成。馬姆斯特羅姆空軍基地的第341空間聯隊,部署了200枚“民兵Ⅲ”洲際彈道導彈;此外,北達科他州邁諾特空軍基地的第91空間聯隊/部署150枚;懷俄明州沃倫空軍基地的第90空間聯隊,部署150枚。

根據《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協議,“民兵Ⅱ”洲際彈道導彈發射架的銷毀工作也在進行當中。南達科他州埃爾斯沃斯空軍基地的發射架,銷毀工作已於1996年9月完成;最後一批150個發射架,於1997年底在懷特曼空軍基地銷毀;至此,隻剩下大福克斯基地曾用於部署“民兵Ⅲ”洲際彈道導彈的空置發射架沒有被銷毀了。

當《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第2階段開始實施時,根據其中的有關協議,每枚“民兵Ⅲ”導彈的彈頭數將由3個減少到1個。

美軍目前正對“民兵Ⅲ導彈實施三步走的改進計劃。第1步已經完成,所做的工作是為發射控製中心配備新型的快速執行與作戰瞄準係統;第2步改進導彈的製導係統,目前正由波音公司的自動化小組承擔,計劃於2002年完成。這項改進,將使“民兵Ⅲ”的精確度與現有的MX導彈不相上下,即徑向誤差為100米;第3步涉及第1、第2級發動裝置的更換,最新的發射架推進劑與裝藥界麵粘結技術的利用。據估算,這些技術改造大約需要耗資70億美元。

MX導彈又譯為“和平衛士”,它是美國空軍最新最大的洲際彈道導彈。它裝備了全球定位係統接收機,可接收4顆衛星發出的信號,這些信號經處理後,用於修/E導彈的飛行方向和速度,大大提高了導彈的可靠性和命中精度。

MX導彈還裝備了1個體積很小,但每秒鍾能處理30億條指令的高速電子計算機。MX已成為目前命中精度最高和最先進的洲際導彈。它與“民兵”導彈的熱發射方式不同,采用冷發射方式,即利用高壓氣體從地下發射井中拋出,在離地麵45~60米時導彈發動機點火,使導彈繼續飛升。除固定發射外,部分MX導彈還可以采用鐵路機動部署方式,能在鐵路上運行,使敵方無法連續測出其所在位置,使導彈獲得了更高的生存能力。

1988年,美軍在沃倫空軍基地等處設有50枚MX。美陸軍把MX安裝在經過改造的“民兵”導彈發射井中,或安裝在機動發射係統上,首批10枚已於1 986年底處於戒備狀態。

美軍的導彈列車包括機車在內,至少有7節車廂。其中包括:導彈發射車廂2節,警戒車廂2節,維修車廂1節,發射控製車廂1節,總重227噸,長約28米。平時,這種列車分散停留在各個軍事基地的“圓頂建築”內,一旦發生戰爭危機,它們就緊急出動,呈扇形分布在全美2000多萬公裏的鐵路網上,以免被敵方的間諜衛星發現。

“侏儒”小型固體洲際彈道導彈雖然隻配有1個核彈頭,但它比MX導彈小得多,很容易運輸,可利用一種可在各種地形行駛的輪式機動發射車運載。在爆發危機期間,它可在美國的中部和西部的公路上機動,使敵方很難發現和攻擊。

美軍空基戰略核力量

美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一直是美國所仰賴的核武力平台之一。第2次世界大戰後,美軍不斷推陳出新研製出許多種大型戰略轟炸機,使美軍維持著最強大的空基戰略核力量。

美軍空基戰略核力量共有21個轟炸機聯隊,360枚核炸彈,約5070枚核彈頭。其中,有4個聯隊B—I B型飛機96架;4個聯隊B52“超級空中堡壘”飛機260架。

蘇聯的解體反而使氣勢逼人的美國空軍失去了強勁對立麵。1991年7月24日,戰略空軍停止了延續275000小時的“觀鏡”空中警戒行動。E—4國家緊急指揮機堅持輪流升空,隨時準備著一旦戰略空軍司令部的指揮所被核戰摧毀,便迅速接替指揮。這樣崩緊核大戰準備之弦一直堅持了29年。根據1993年簽署的第2階段《削減進攻性戰略核武器條約》規定,美國的空基導彈將由1993年的3908枚減至1272枚。

美軍的B—52“超級空中堡壘”飛機和60架FB—11 1超音速飛機,不僅可裝掛核航彈,還能攜帶空中發射的戰略巡航導彈。

美空軍花4190萬美元購買了23部通用旋轉式導彈發射裝置。這種裝置主要安裝在B—5 2“超級空中堡壘”戰略轟炸機上。它可存放6枚空中發射的巡航導彈。核巡航導彈和常規巡航導彈都可使用這種裝置發射,它還可適用於B—1轟炸機和B—2隱形轟炸機。

B—2是美軍界推崇的一種全新戰略轟炸機。1988年11月才公開亮相,1989年7月進行地麵滑行、測試和首次試飛。從外表看,它沒有尾翼也沒有機身,頭部呈三角形,尾部好像鋸齒;中間的流線型座艙可以坐2~3人。該機長約21米,翼展52米,機高5.2米,自重180噸。由於隱形和抵近轟炸目標發射戰略核導彈的特點,其命中精度幾乎達100%。有專家認為,它的出現是軍用飛機的一次重大變化。據估計,它可以次音速飛行於15250米的高空,航程超過1.2萬公裏。它沒有外掛架,武器以內藏式彈艙攜帶,飛翼設計的機艙容積甚為龐大,可以割分為3個武器艙,每個能容納8枚巡航導彈或8枚氫彈。

隱形可以說是B—2的最突出的特點。機體大部分由複合材料構成,以減少雷達微波的反射。據說,連B—2攜帶的武器都塗有吸收雷達波的保護漆有人把B—2說成是“美國空軍現代化的裏程碑”。

B—2是當今世界最昂貴的飛機,加上科研費每架價格高達24.5億美元。原來空軍預計在90年代將有1 32架B—2服役,由於價格昂貴而減到了20餘架。

更叫美國人泄氣的是,他們把能逃避追蹤的隱形飛機視為寶貝,可是不久以前俄羅斯就宣布,俄已研製成功一種新型雷達,在它麵前任何“隱形飛機”都要原形畢露,沒有藏身之處。這樣一來,被吹得神乎其神的隱形飛機,其價值就得大打折扣了。

F一117A隱形戰鬥轟炸機是美國空軍80年代中後期才少量裝備的飛機。機長20.5米,翼展12.8米,前緣後掠角為67.5度。機上攜帶2枚激光製導射程為900公裏的導彈。飛機整個表麵塗上了可吸收雷達波的塗料,進氣口安裝了格柵,噴氣口呈寬扁狀,內部還設置了隔板,能使噴氣流形成的火舌迅速消失在空中,並減少紅外射線,能有效地躲避雷達的探測。這種飛機,能用於偷襲預警係統和火力控製雷達,還能執行戰略偵察任務。目前,美軍隻裝備了59架這種飛機。它在1989年12月底美軍入侵巴拿馬的軍事行動中,在1991年2月的海灣戰爭中,據說表現不俗,沒想到會在1999年3月空襲南聯盟的戰鬥中,1架造價4500萬美元的F一117A折戟沉沙,變成了廢鐵。一位南斯拉夫大娘踩在飛機殘骸上高興地跳舞,F—117A戰機不再是神話。美軍能聊以自慰的是,被擊落的戰機飛行員被突擊隊救回了美國,沒有成為南斯拉夫人的俘虜。

美國空軍研製的空射巡航導彈有AGM—8 6A、AGM—86B等。AGM—8 6B導彈長6.36米,彈徑O.693米,最大有效射程為2500公裏。戰鬥部采用W80—1小型核彈頭,可用於攻擊俄內陸地區的導彈地下井、轟炸機基地、核倉庫等戰略目標。

其後,美國空軍又研製了更先進的巡航導彈ACM,每枚造價超過200萬美元。ACM的主要尺寸與AGM—8 6B相近,射程更遠,達到2750~4-200公裏,巡航速度為高亞音速,以超低空貼近地麵障礙物上空飛行,理論上的命中精度小於16米。在90年代,改用更先進的發動機之後射程增加至9600公裏。它的戰鬥部也用W80—1小型核彈頭。

W80—1重1 22.5公斤,當量可調節,約為20萬噸TNT。它是美國戰略空軍空射巡航導彈和海軍戰斧導彈通用的標準核彈頭。W80—1於80年代初開始裝備美軍,它體積較小,安全性好,配有6位密碼鎖,並具有一定的抗打擊能力。

美軍潛基戰略核力量

美國海軍所建立的潛基戰略核力量,是一支全球性的戰略威懾力量。

美軍對戰略導彈潛艇的可行性論證始於1956年,60年初夏首次進行了核潛艇水下發射戰略彈道導彈試驗,迄今為止已發展了4代戰略核潛艇,在役量為3 9艘,計配載中遠程和洲際潛射導彈700餘枚,其中洲際彈道導彈504枚,戰略核彈頭4572枚。根據俄美第2階段《削減進攻性戰略核武器條約》規定,美國在2003年前,將把自己的潛基戰略核導彈由1993年的3584枚減至1728枚。

美軍潛基戰略平台主要有:

“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11艘,這種核潛艇是美海軍現役最新級別主力戰略核潛艇,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它全長170米,寬128米,吃水10米,水下排水量1.87萬噸,航速30節,每艘可配載24枚C4型“三叉戟一1”潛射導彈,射程為7400公裏,每枚導彈攜帶8個10萬噸核當量的MK4型核彈頭。這種核潛艇噸位大、載彈多、續航力大、自給力強(海上70天)、航行噪音低、隱蔽性好。

“富蘭克林”級潛艇1 2艘。其中6艘配載9 6枚“海神”導彈,每枚導彈攜6~10個核彈頭,射程4600公裏;另6艘配載“三叉戟”導彈96枚。

“麥迪遜”級戰略核潛艇8艘。其中6艘配載“三叉戟”導彈96枚;另2艘配載“海神”導彈32枚。

“拉斐特”級潛艇8艘,共配載“海神”導彈128枚。

從1989年起,美國政府又批準續建16艘最新型“三叉戟”戰略核潛艇。它們將全部配載1.13萬公裏射程的“三叉戟一Ⅱ”型導彈,每枚導彈攜帶有8~15個威力大於47.5萬噸核當量的MK 5型核彈頭,可同時攻擊8~15個不同目標。

在通常情況下,美軍戰略潛艇編隊保持有19~20艘,它們處於臨戰準備。一旦接到戰令即可一次性傾射出3000餘枚核彈頭。

1990年,美軍曾用“戰斧”係列導彈裝備了62艘潛艇和32艘水麵艦艇。“戰斧”巡航導彈,分為攻擊地麵設施的戰略型和攻擊水麵艦船的“戰術”型。戰略型BGM—109A的戰鬥部為W—80核彈頭,靠觸發引信爆炸,殺傷區域半徑為3公裏。它的射擊精度高,核彈頭當量大,可有效地摧毀防禦較強的小麵積目標。蘇聯解體後,美海軍已把所有裝備核彈頭的“戰斧巡航導彈,從水麵艦艇和潛艇上撤走。

指揮中心與導彈操縱手

美國國家軍事指揮當局有4個指揮中心,即國家軍事指揮中心、國家預警軍事指揮中心、北美航空空間防禦司令部作戰中心和戰略空軍司令部地下指揮中心。它們指揮作戰的一般過程是:北美航空空間防禦司令部收到由預警衛星和遠程彈道導彈探測雷達提供的警報信息後,立即與其他3個指揮中心舉行“會議”,以查明警報信息的真實性和襲擊的嚴重程度。正式“會議”有3種:

導彈顯示會議(MDC):這種“會議”與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會議很不一樣。實際上,就是由戰略空軍司令部的首席控製官,即值班軍官之間對必須加以鑒定的警報或有關數據進行討論,時間非常短促。討論的目的是為了查明這些警報或數據是否與構成威脅的發射活動有關。會議期間,戰略空軍司令部的值班軍官有權命令轟炸機和加油機起動發動機。當北美航空空間防禦司令部的司令官,根據所獲得的一切資料,判斷是否存在對美國進行核攻擊的威脅後,導彈顯示會議即告結束。

威脅估計會議(TAC):MDC結束時,如果斷定可能存在著對美國進行核襲擊的威脅,就緊急召集由包括參謀長聯係會議主席在內的高級司令官,對威脅進行估計,並下令部隊進入戰備狀態。如果確定威脅依然存在,便采取確保生存的措施,即戰略空軍司令部司令官,有權指示轟炸機和加油機“在積極控製下出動”;參謀長聯席會議可以批準進行疏散和空中戰備。

導彈襲擊會議(MAC):在斷定存在對美國的真實威脅後,采取最後的行動,即召開導彈襲擊會議,總統和國防部長均參加。從預警衛星探測到發射活動時起隻需五至六分鍾,就能證實是不是導彈襲擊,並且準確查明要襲擊哪些目標。探測到襲擊後,彈道導彈預警係統和遠距離導彈探測雷達係統的導彈彈著計算機,立即開始區分數以百計乃至千計的彈頭,及時向國家指揮當局各指揮中心提供準確的襲擊情報;最外圍搜索雷達定性係統,將在導彈飛行的末段予以探測,並提供十分詳細的襲擊定性資料,大約在襲彈道導彈飛行到半途時,決策人即可獲得已探測到的各種數據和資料,其中包括:來襲彈頭數量、彈著點和彈著時間、彈著經緯度、被襲擊目標的類型、每枚敵導彈的發射點及它在美國境內爆炸的時間等等。以此為根據,在30分鍾內國家指揮當局就可及時確定最後方案:如何作出反應。這就是美國國家指揮當局,指揮戰略導彈部隊作戰的全過程。

如果國家指揮當局決定向對方實施核打擊,其指揮命令將由各式導彈發射場的指揮中心發出。這個指揮中心處於60英尺深的地下,用混凝土構築而成。這是一個由無數地下控製站和洲際彈道導彈群組成的向四方輻射的蛛網係統。隱蔽在福克斯特洛核導彈基地地下的蒙大拿操縱站就是這樣一個係統。這裏有2名導彈操縱手。他們掌握著可以啟動以50枚為一組的洲際導彈群樞紐;這些洲際導彈一共有20組。每一枚導彈都配有8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此類導彈群的爆炸威力有多大是不難計算出來的。

能夠啟動導彈的導彈操縱手是否有人膽敢或錯誤地違背操作規章,在沒有得到正式簽署的命令的情況下,就擅自發射具有巨大殺傷力的導彈呢?是否會出現導彈手冒昧從事,略動指尖,就使無數座城市化為烏有的悲劇呢?

原來,啟動核導彈樞紐並非人們想像的那麽輕巧。啟動樞紐的鑰匙共有兩把,分別鎖在兩個紅色保險櫃內。一個發射艙想要轉動鑰匙,必需取得另一發射艙的認可。另一發射艙不在附近,而是隱蔽在數十英裏外的某處。而且,兩地值班人員互不相識,是由兩個係統分別領導的。為了防止萬一,各發射艙的每一值班導彈手均隨身攜帶防身武器。假如其中有一人膽敢違背規章,膽大妄為,另一人即可開槍射擊,格殺勿論。

美軍導彈手伯特樓說:“我們理解人們深為不安的隱憂。不過事實並不如人們所想像的那樣簡單。我們兩人中無論是誰,無論想出什麽辦法,也無從獨立發射導彈。這個發射係統的全過程中安有難以數計的防衛措施。首先我必須破譯發射密碼;接著得從明尼亞(另一名操作手——引者注)那裏取得鑰匙;再下來,我還必須會破譯由1600萬種密碼程序編製的戰爭密令;最後一關更加困難,我的發射命令要經過位於50英裏外的另一發射艙內值班人員的確鑿認可,缺少任何環節都會功虧一簣。”

導彈手的鑰匙雖然關係到千百萬無辜生命的生死,但他們對於是否啟動導彈並無自主權,他們對自己所操作的導彈究竟要飛往何處,始終無法預測,將來也作不了主。將來核導彈如果犯下滔天大罪,他們委實承擔不了也不應承擔全部責任。

謀求單方麵的核優勢

蘇聯解體之後,兩大軍事集團的對抗已不存在,美國對它的核戰略進行了某些調整。

1997年11月下旬,美國總統下達指令,決定調整美國現行的核戰略,包括調整核武器打擊目標。

美軍新核戰略進行的主要調整是:

·改變以往準備與蘇聯打一場核戰爭的戰略。1981年,裏根政府製訂了擴充軍備、重振軍威的國防政策。在核戰略方麵,立足於準備和蘇聯打一場核大戰,對蘇采取強硬政策。這年10月裏根總統秘密簽署的國家安全決策令就明確指出,一旦威懾失效同蘇聯爆發核戰爭,美國必須取得勝利,能迫使蘇聯在有利於美國的條件下早日尋求停止軍事行動,必須保障美國的戰略力量能使蘇聯的整個軍事和政治力量處於無能為力的地位;在整個衝突期間和衝突結束之後,能使美國具有打擊蘇聯工業和經濟基地的能力。

克林頓總統的新核戰略,已將核戰略的重點從以前的打贏一場核大戰,轉向以威脅使用毀滅性報複手段的辦法阻止核戰爭的爆發,阻止核武器和化學、生物武器的使用。新核戰略依然把核武器作為國家安全的基石,美國並沒有放棄它的核威懾政策,也沒有放棄首先使用核武器;而且,仍然將俄羅斯作為主要的潛在對手。美俄的戰略武器,從1994年以來,雖然不再瞄準對方,但核武器仍然是美國軍事力量的支柱。即使美俄按條約在2003年前分兩階段實現了戰略核武器削減計劃,世界上仍將存有核彈頭7200至7700枚,當量大致仍在3億噸TNT以上,足以反複毀滅地球多次。1993年6月,克林頓總統明確表示:美國可以通過談判和其他互利的行動大幅度削減核武器,但美國必須保留足夠的核力量,以遏製任何可能設想到的核攻擊。1994年9月克林頓總統批準的《核態勢評審報告》也指出,到21世紀初,美國部署的戰略核武器為31OO件,戰術核武器約為1000件。屆時,俄國也將部署相當規模的戰略戰術核武器。世界還談不上永久和平與安全,地球仍然籠罩在濃重的核陰影之中。

·美國謀求單方麵的核優勢。蘇聯和華約解體後,美國成了世界上僅存的超級大國,它的政策的主要目標不再是尋求與俄國核力量的均勢與穩定,而是開始追求獨享單方麵的核優勢。兩國簽署的第一個削減和限製戰略武器條約,允許美國比俄羅斯多部署數百枚戰略核彈頭,使美國的潛射多彈頭和機載核力量的優勢成了既成事實。可是,美國並不以此為滿足,它在冷戰後尋求更大軍事優勢的企圖,還在繼續膨脹,不遺餘力地力圖實現建立絕對核統治的目標。在未來戰爭中,核打擊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比以往更具有現實性。這是因為美國具有核優勢,它對第三世界運用核打擊手段的製約因素大大減少了,它自身遭受核報複的危險性比以前降低了。據悉,美軍一直在研究在地區性衝突中,使用小型核武器的可能方案,並且致力於提高核武器的質量,使之小型化、精確化。

·用NMD和TMD取代“星球大戰計劃”。1983年3月23日,前美國總統裏根發表著名的“戰略防禦倡議”的30分鍾電視講演。他說:“我們的安全不建立在旨在抑製蘇聯進攻的隨時報複這種威懾上麵,而是在戰略彈道導彈飛抵美國或者其盟國的領土之前,就知道能夠攔截並摧毀,因而能安心生活。”他主張,要用“攔擊從宇宙飛來的彈道導彈,保護國民免遭敵人襲擊”的“太空戰略防禦”,取代多年來以“第2次打擊”為主的“相互確保摧毀戰略”。裏根的“太空戰略防禦”計劃又被稱作“星球大戰”計劃。它以反彈道導彈防禦為“盾”,以核進攻武器為“劍”,謀求能攻善守,立於不敗之地。它試圖發展多層次、多手段的綜合反導彈體係,建立一個包括反衛星和反彈道導彈在內的多層次綜合防禦係統。這一計劃搞了10年,投進去550億美元,但沒有搞出什麽名堂。

1993年,克林頓上台不久,便宣布“星球大戰”時代結束。不過,並沒有放棄彈道導彈防禦計劃,而是以TMD和NMD取而代之。

TMD是個綜合性的武器係統,它包括了大部分:

一是保護小區域的“低層點防禦係統”,主要用於對高度40公裏以下的彈道導彈,在飛行終端進行攔截,以保護戰術戰役目標,包括兵營、機場、港口、軍事基地和指揮控製中心等。

二是“高層麵防禦係統”,主要用於對高度在40公裏到160公裏的彈道導彈在飛行末段進行攔截,以保護較大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和目標。

三是“助推/上升段攔截係統”,主要用於攔截發射不久仍處於助推飛行和上升飛行中的戰區彈道導彈。

按美國防部的說法,搞TMD是“用來保護美國海外駐軍及同盟國人員與重要資產的安全”,借以降低某些政權左右區域局勢的實力。

美國在海外有6個戰區,目前隻在遠東戰區部署TMD。

NMD是用來保護美國本土免受彈道導彈攻擊的防禦係統。NMD與“星球大戰”計劃一脈相承,不同的是,“星球大戰”計劃依賴的是空中防禦係統,而NMD是陸空結合,以陸地防禦係統為主。有關材料表明,NMD包含6大部分,即地基攔截導彈、地基雷達、天基傳感器、改進型早期預警雷達,以及作戰管理,指揮、控製係統和通信係統。這一計劃,尚處於論證階段,根據計劃的設想,敵方導彈發射的瞬間,美國通過NMD,就對它進行偵察、跟蹤,定位、鎖定,在它進入美國領空之前,就將其摧毀。

然而,對於這一計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美國有許多人持懷疑態度。有的國會議員把這一計劃比作一把漏雨的傘;也有的人指出,沒有多少國家會發射洲際彈道導彈,更值得擔心的是,個別城市可能發生手提箱炸彈爆炸事件;即使這道屏障攔截洲際彈道導彈有效,也難免核武器或生化武器彈頭以低技術進行發射。“一個胡作非為的國家”可能會把一枚核彈裝進卡車或藏在貨船中偷偷運進紐約,或者在20海裏開外的近海向曼哈頓發射一枚裝滿毒氣的導彈。這種導彈很可能在導彈防禦的網底,輕而易舉地人侵美國,發生爆炸。

美國TMD和NMD,找了一些不成其為理由的借口。例如,說這兩個計劃都是防禦性的,不影響別國;又如,說朝鮮、伊朗已研製成或即將研製成遠程導彈,目前可打到夏威夷和阿拉斯加,對美國本土的威脅已迫在眉睫。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些理由隻是毫無說服力可言的借口。

美國這樣做不僅明顯違反它與俄、蘇簽訂的這樣那樣的核不擴散條約,可能引發新的軍備競賽,也不利於國際局勢繼續走向緩和,因而遭到更加廣泛的反對,是自己孤立自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