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軍防空導彈陣地十分脆弱 實為死靶
2008年03月07日 11:27 環球網
暴露無餘的台軍“霍克”防空導彈陣地
台灣“國防部”在春節前曾首次高調向媒體開放了位於三芝的“天弓”防空導彈陣地,意圖炫耀其防空實力。然而據台灣《聯合報》3月3日報道,台軍引以為豪的“天弓”導彈陣地的防禦實際十分脆弱,難以抵禦解放軍導彈的直接攻擊,而生存力不足是台軍防空係統普遍存在的問題。
《聯合報》稱,三芝“天弓”導彈營中整個“天弓-2”型導彈的垂直發射室和戰術控製中心都修建在地下淺處,作為最主要防護的強化型鋼筋水泥層厚度僅有半米,出入大門為鋼板,這樣的防禦對於新型導彈來說如同虛設。報道舉例稱,所有俄製空對地導彈都有高爆、穿透兩種彈頭,其中H59TE電視製導空對地導彈對鋼筋水泥層的穿透厚度深達4米。《漢和情報評論》認為,與防護薄弱的台防空導彈基地比起來,解放軍擁有的導彈不僅攻擊能力大為提高,而且從解放軍空軍實施仿真攻擊的圖像判斷,解放軍武器的準確度也在日趨提高。該刊據此主張,台軍整個“天弓”陣地必須重新修築。
盡管“天弓”導彈陣地的防禦能力薄弱,但在台軍目前所有的三種中遠程地空導彈中,它的防護能力已經算是最強的了。台軍宣稱其“天弓”係列導彈陣地指揮區全部使用地下掩體,雷達置於掩體內,全部人員均可在掩體內進行操作,掩體具有防爆、防震以及核生化防護能力。而台軍采購自美國的“愛國者”和“霍克”防空導彈陣地全部照搬強調快速部署的美國標準。
作為空中打擊的首要目標,防空導彈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存力是重中之重。對於台灣防空導彈部隊而言,“天弓”導彈和“愛國者”導彈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部署思維。以“固守”為目的天弓導彈陣地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防護能力,但這種加固陣地需要耗費巨額資金不說,還加大了目標特征,使得攻擊方很容易發現和識別,被發現後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撤離。在“發現即摧毀”的高技術戰場上,再怎麽加固陣地也作用不大。而以“愛國者”為代表的美俄新型防空導彈則強調保持防空導彈係統的機動性,並讓多部發射架盡量疏散部署,以機動和適當的偽裝求得生存。不過以台灣的狹小腹地,“愛國者”導彈能機動的範圍太狹小,其戰場生存能力同樣受到懷疑。
台軍首次曝光“天弓”防空導彈陣地,但也暴露出其防護措施不足
從公開的資料來看,“愛國者”導彈發射陣地不僅完全沒有實現地下化,而且其發射裝置周圍也隻有用來防止發射時的氣流破壞其他設備的簡易掩體。
台軍的“愛國者”導彈采用了和美軍同樣的開放式陣地,此舉初衷是強調導彈部隊的機動性。但在地形複雜而且狹小的台灣島內,這種無處躲藏同時幾乎無遮蔽的方法令人質疑
台軍的“愛國者”和“霍克”導彈雖然都比較強調機動性,但僅僅采用了較簡單的機動底盤或者拖車方式,離“自行化”相差甚遠,因此實戰中的機動效果並不佳。
台灣軍隊的近程防空導彈情況相對較好,基本采用了機動底盤。圖為“捷羚”防空導彈發射車。
在大陸方麵,即使是重型防空導彈都采用了全部自行化的底盤,其生存能力和機動能力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