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朝鮮戰場我軍“戰爭之神”獻給板門店的厚禮 zt

(2008-03-05 17:41:28) 下一個
朝鮮戰場我軍“戰爭之神”獻給板門店的厚禮
2008-03-06 07:01:02 中軍網


大中小炮兵作為一種重要的兵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曾被當時的蘇軍主帥斯大林譽為“戰爭之神”。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炮兵同樣顯示了巨大的威力,為板門店談判獻上了一份厚禮。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國人民在中國黨的領導下,非常珍惜和熱愛和平,並希望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以治理戰爭創傷,恢複和發展經濟建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然而,長期與中國人民為敵的美帝國主義者,不甘心在中國和亞洲的失敗,糾集英國、土耳其、澳大利亞、泰國、菲律賓等16個國家的軍隊,打著“聯合國軍”的旗號,在南朝鮮李承晚集團的配合下,於1950年6月發動了侵朝戰爭。與此同時,美國派兵侵占中國領土台灣。

美帝國主義者不顧中國政府的一再警告,肆意將戰火燒到中朝邊界的鴨綠江邊,並以其侵朝的飛機頻繁地對中國東北地區的城鎮和鄉村進行轟炸掃射,直接威脅了中國大陸的安全。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中國人民被迫出兵參戰,組成了以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偉人主席和中央軍委的直接指揮下,於1950年10月出國入朝,進行了一場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第一次規模最大、時間最長、作戰最激烈、最殘酷的現代局部戰爭——抗美援朝戰爭。

戰爭開始後,麵對武器裝備現代化、氣焰十分囂張的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及南朝鮮李承晚軍隊,中國人民誌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並肩英勇作戰,在不到8個月的時間內連續實施了5次大規模進攻戰役,殲敵23萬餘人,把敵人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三八線”,並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經交戰雙方代表商定,1951年7月10日上午10時在戰線西部中朝軍隊一側的重要城市開城來風莊(10月25日移至開城以東的板門店),開始舉行停戰談判。這就是世界現代戰爭史上著名的板門店談判。

美帝國主義為了適應國內政治鬥爭的需要以及為在停戰談判中撈取更多的政治、軍事資本,在長達兩年之久的打打談談、邊打邊談的特殊時期內,頻繁調動兵力,調整部署,多次發動進攻。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頑強抗擊、積極反擊,大量殲滅敵人,粉碎了美軍的企圖。使美軍深深地認識到了在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在戰場上也同樣得不到。

1953年6月18日晚,正當朝鮮戰爭停戰談判已全部達成協議準備簽字之際,南朝鮮李承晚集團出爾反爾,公然破壞協議,企圖阻撓停戰的實現。他以所謂“就地釋放”的名義,脅迫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2700多人離開戰俘營,押到南朝鮮軍隊的訓練中心,從而使即將結束的停戰談判陷入僵局。

此時,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已由北京啟程赴開城,準備辦理停戰協定簽字事宜。6月20日,彭德懷途經平壤時向偉人主席發電,建議再打一仗,消滅南朝鮮軍1.5萬人,打掉其囂張氣焰,以配合停戰談判,促使戰爭早日結束。根據偉人主席的指示,中國人民誌願軍首長決定,第二十兵團在金城以南地區的有利戰場實施進攻戰役,拉直金城以南戰線,並大量殺傷南朝鮮軍,狠狠打擊李承晚集團。

金城以南地區,是敵方防線的突出部。其東北部山高坡陡,易守難攻,北部、西北部山勢較低;金城西南地形開闊,不易隱蔽,其東有北漢江,水深達1.7米,不能徒涉,西有南大川,位於交戰雙方陣地之間,金城川從金城以西折向東南與北漢江匯合,平時水深不足1米,雨季水漲時,大部不能徒涉,成為縱深戰鬥的較大障礙。

南朝鮮軍擔任金城以南這一突出部防禦的是南朝鮮軍的王牌部隊第三、六、八師。南朝鮮軍在基本陣地普遍構築了坑道、半坑道工事和大量的明暗火力點、地堡群,以蓋溝、塹壕、交通壕相連接,陣地前還設置了3~15道鐵絲網,埋設有各種類型的地雷,縱深達150~300米,是比較完整的、支撐點式的堅固環形防禦體係。

戰役準備時,中國人民誌願軍第二十兵團司令部在組織周密偵察的基礎上,認真細致地計算了交戰雙方的兵力兵器:第二十兵團有各種火炮近400門,南朝鮮守軍有各種火炮531門,在數量上處於1:1.3的劣勢,在22公裏的進攻地段上,第二十兵團炮兵每公裏正麵平均僅有18門火炮。兵團參謀長肖文玖將軍向剛到任不久的兵團司令員楊勇將軍匯報了這一情況。

這位時年不足40歲,但卻身經百戰、戰功顯赫,深受廣大官兵愛戴的將軍沉思了片刻,用濃重的湖南口音說:“進行這樣大的一場戰役,400門大炮怎麽夠用?恐怕至少還需要向誌願軍司令部再申請400門才行,要知道,這次戰役打好了,就是我們向板門店談判獻上的一份厚禮,也可能就會成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仗。多調用一些炮兵,讓我們強大的炮兵首先獻上一份厚禮吧!”待肖文玖參謀長轉身剛要離去的時候,他又風趣地補了一句:“同誌哥喲,再多申請一些炮彈來,免得停戰以後還要往國內運。”


中國人民誌願軍首長批準了楊勇司令員的請求,很快給第二十兵團配屬了近500門大炮,使火炮數量達到880多門。第二十兵團火炮數量對南朝鮮軍形成了1.7:1的優勢,進攻地段每公裏正麵也平均達到了40多門火炮。另外,中國人民誌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也為第二十兵團補充了7000噸炮彈,共計70餘萬發。

楊勇司令員對炮兵非常看重,十分了解炮兵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他特別指示各攻擊集團,把炮兵集中使用於主要攻擊方向上,加大主突方向進攻正麵的火炮密度,以強大的炮兵火力支援步兵、坦克兵作戰。根據楊勇將軍的指示,西集團第二O三、二O四師和中集團第二OO師,每公裏進攻正麵的火炮達到了100~120門,從而對南朝鮮軍形成了局部絕對優勢。

1953年7月3日晚,朝鮮半島的金城以南地區濃雲密布,天色昏黑,大雨欲來,悶熱得令人窒息,偶爾傳來幾聲低沉的雷聲使人焦慮不安。中國人民誌願軍第二十兵團指揮部裏的馬蹄表“嗒、嗒、嗒”地走著,指針剛剛指向21時,身材高大、堅毅果敢的楊勇司令員立刻下達了進攻發起的總命令。隻見近千門火炮以排山倒海之勢,鋪天蓋地地向南朝鮮守軍猛轟,密集的炮火形成無數條火龍,劃破沉悶的夜空,映紅了半邊天。兩個卡秋莎火箭炮兵師的連續3個齊射,像刮起10級暴風似的“嗚、嗚、嗚”地飛向敵人的防禦陣地,把炮火準備推向了高潮。

經過7~28分鍾強烈的炮火襲擊,各突擊集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後從東、西、中三個方向向南朝鮮軍發起多路攻擊,不到1個小時即全線突破南朝鮮軍的防禦陣地。隨後,第二十兵團按預定作戰計劃,大膽穿插分割,經過21小時激戰,至14日18時全部占領南朝鮮軍3個多師的防禦地帶,殲敵1.4萬餘人,完成了拉直金城以南戰線的任務。

中國人民誌願軍首長鑒於戰役第一階段發展順利,為貫徹“穩紮穩打”的指導方針,鞏固既得陣地,於14日17時電令第二十兵團主力轉入防禦,同時以一部兵力向南朝鮮軍防禦縱深擴大戰果。從7月14日夜到16日15時,第二十兵團乘勝擴大戰果,遲滯了南朝鮮軍大規模的反撲,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在預定地區組織防禦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中國人民誌願軍發起金城以南地區進攻戰役後,戰役發展對敵方極為不利。16日,敵方總司令克拉克和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泰勒匆匆趕到前線,親自整頓敗軍,組織反撲。當天下午,南朝鮮軍先後以第三、六、八師殘部及第五、七、十一師等部開始向誌願軍第二十兵團反撲,企圖恢複陣地。

中國人民誌願軍全體官兵不畏犧牲,英勇抗擊,打退了南朝鮮軍大小反撲1000餘次,致敵以重創,牢牢地守住了陣地。至27日,金城反擊戰役勝利結束。中國人民誌願軍第二十兵團在全線共攻擊南朝鮮軍39個目標,殲敵5.2萬餘人,毀傷敵機250餘架,繳獲各種火炮236門,收複土地178平方公裏。

《美軍第八集團軍簡史》也對中國人民誌願軍金城反擊戰役作了如下描述:“令人難以置信的大量炮火在頭上呼嘯,在呼嘯聲中他們前赴後繼攻擊這個地區的大韓民國防線,在共軍的猛攻下,前哨陣地一個接一個地被打垮了。”

金城反擊戰役的勝利,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拉直了金城以南防線,造成了對中朝方麵極為有利的態勢,迫使美方不得不向中朝方麵作出了實施停戰協定的保證。

1953年7月27日,朝鮮時間上午10時,交戰雙方談判代表在板門店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及其臨時補充協議。隨後,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日成,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和所謂的“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分別在停戰協定上簽了字。至此,曆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了。

恰被中國人民誌願軍第二十兵團司令員楊勇將軍言中,金城反擊戰役成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最後一仗,也是中國人民誌願軍及其炮兵部隊獻給板門店談判的一份厚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