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促進世界和平國際合作 專家權威解讀我國軍費增長 zt

(2008-03-05 17:12:09) 下一個
促進世界和平國際合作 專家權威解讀我國軍費增長
2008年02月26日 10:57:07  來源:解放軍報


任何國家的軍費,都隨該國經濟狀況的盛衰而同步漲跌,這是一條普遍規律。近一個時期我國軍費的增長情況,曾經在國外引起熱議。那麽,我國軍費增長到底是一種什麽性質呢?

內容提要

●在過去一段特定曆史時期,我國軍費曾長期負增長或微小幅度增長,使國家資源配置出現較大缺口,需要通過增加軍費彌補曆史欠賬

●當前,我國軍費實際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仍有較大差距,需要通過適度增加軍費使兩者相協調,以便對曆史欠賬作補償

●我國軍費的補償性增長,對維護世界和平、維護祖國統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正效應

不同時期的國際戰略環境與國內社會經濟狀況,使國家會采取不同的軍費政策,以滿足國家利益需求

戰爭對軍費的拉動最為明顯。進入和平時期,軍費規模與軍費增長水平一般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如1984年,我國軍費占GDP的比例為2.51%,比較適中。而1984年後,我國軍費經曆了相當長時期的負增長與低水平微弱增長。這就是一種非正常狀態。鼓吹“中國威脅論”的人,把我國軍費最近18年的兩位數增長作為所謂威脅的“依據”,但他們看到的僅僅是軍費的名義增長。事實上,剔除價格因素,以1985年消費價格為基數考察我國實際軍費增長,便可以看出,1984-1998年,我國軍費規模大約近15年沒有明顯增長,一段時期還明顯負增長。隻是到1998年後,軍費才出現了正常增長趨勢。

一般來說,因為經濟增長,經濟活動範圍擴大,經濟的國際交往深化,國家的社會財富增加,便需要增加軍費保衛國家的生產力要素配置,保衛國家利益和國民財富。而我國軍費在特定時期的負增長與低水平微小幅度增長,大大低於正常增長水平,這說明當時我國以經濟為中心,國防建設必須服從經濟建設大局,做必要的犧牲。因此在資源配置上出現了缺口,這種缺口在經濟條件好轉時,是需要加以彌補的。否則,會帶來嚴重後果。現在,已經到了必須增加軍費來彌補曆史欠賬的時候了。

1984年後,我國經濟增長率一般在10%左右,如果軍費增長的規模與經濟增長相協調的話,那麽,軍費理想規模應當為8%的增長率,略低於經濟增長,才是比較合理的。但從1984年至今,我國軍費實際規模與理想規模距離不斷拉大,1998年前後差距已經拉到了最大,之後軍費才有所增長,使差距縮小,但直到2007年,實際軍費規模仍然低於每年8%增長率的理想軍費規模。如果按這種趨勢增長,至少還需要再過若幹年,才能達到正常意義上的理想軍費水平。而隻有達到正常增長的理想軍費水平之後,才有可能通過適度增加軍費對曆史欠賬進行補償。

我國軍費還沒有真正實現補償性增長,原因是目前還沒有達到正常的軍費增長水平

可以說,我國未來的軍費增長,實質上是一種補償性增長,因為用“軍費周期增長理論”來解釋,軍費的增長必須考慮到與經濟增長相協調,尤其是在軍費經過一段絕對負增長以及相對低水平增長之後,為了補償曆史欠賬,應當適度超過經濟增長速度,以補償長期以來軍費增長的不足,最終使軍費增長保持周期性平衡。在模型上,表現為超過正常增長的部分恰好等於(低於)正常增長的部分,在整個周期內,達到軍費增長與經濟增長大致同步的效果。

當年,在國家剛剛轉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後,軍隊處於“忍耐期”,軍費呈現負增長或者大大低於正常水平的微小幅度增長,鄧小平同誌就英明設計了等經濟實力強了再加強國防現代化的方針。這一時期,不可避免地形成軍費缺口與軍費欠賬。補償欠賬,當然需要高於經濟增長水平的軍費補償性增長,即軍費增長速度超過經濟增長速度,唯此才能收到補償效果。那麽,何時才能夠完成補償性增長呢?粗略設想在兩年後(到2009或2010年)軍費達到與經濟同步正常增長的規模,然後,按大致對稱原則,通過20年(到2029或2030年)完成補償性增長,從而避免過大的經濟壓力。由此可見,當前我國的軍費增長,僅僅是使軍費增長接近與經濟增長同步,以便縮小軍費支出缺口,但還遠未達到完成補償,閉合缺口。如果把2009-2029年間的實際軍費增長模擬成二次函數,根據超正常增長部分等於(低於)正常增長的缺口,我們就能大概預測出每年體現補償性增長的軍費規模。

我國軍費的補償性增長,是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要求,既必要,也可行

首先,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我國有自己的大國地位與責任,需要維護世界和平,維護區域穩定。特別是近年來恐怖活動猖獗、國際犯罪日益增多,為了減小其危害性,我們需要加強與其他國家的軍事合作,更多地參與國際維和、聯合反恐演習等活動,軍費增加將為這些活動提供保障。

其次,有利於捍衛國家利益、維護祖國統一。隨著經濟發展,國家利益的體現有了新方式,各國爭奪重點集中於空間利益、海洋利益以及經濟貿易利益等。各國對太空的爭奪曆來就很重視,相對來說,美國、俄羅斯和西方國家在空間技術上具有較明顯的優勢。前不久,一些國家對北冰洋的一係列考察活動,表明了各國對海洋利益的看重。至於經濟貿易利益的爭奪,更是此起彼伏了。為了在利益維護中不處下風,必須有強大的國防作支撐。尤其對於那些極端分裂勢力,沒有國防的強大,對分裂勢力遏製作用就會減弱,不利維護祖國統一。

第三,有利於加快軍隊改革,提高國家的戰略能力。完成機械化與信息化的雙重曆史任務,不僅要提高國家的軍事科技水平,改進軍隊的信息化裝備,而且需要強化人才投資,推進兵役製度、軍人待遇與軍人社會保障製度等一係列改革。擁有一支信息化裝備的現代化軍隊,是一個國家具有較強戰略能力的重要方麵,如果沒有適度的軍費增長作保證,就達不到目標。

第四,有利於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我國經濟運行的現狀是固定資產投資率偏高,消費拉動力弱,內需不足。2007年1-4月累計,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為25.5%,仍然高位運行。對外貿易逆差繼續擴大,對外貿易環境存在不確定性,需要繼續擴大外需。而我國居民消費率已從2000年的48%,下降到2005年的38.2%,2007年1-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雖然同比增長15.5%,但這種勢頭需要保持。為經濟良性運行,需要繼續擴大內需,提高消費率,而軍費用於工資、福利和社會保障等的支出,正好有助於消費增加,適應經濟良性運行的需要。另外,軍隊通過後勤保障社會化、軍品采購市場化、軍費管理科學化、軍地政策一體化,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現有軍費的市場能量,促使軍事經濟對國民經濟產生積極影響。 (黃瑞新 張希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