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筆代槍的特殊部隊——中國軍事智庫
時間:2008-3-22 10:09:35 軍事天地
1958年3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宣告成立,院長兼政治委員葉劍英元帥在成立大會上講話。
視點提要
這裏沒有金戈鐵馬,卻集合著一支以筆代槍的特殊部隊;這裏沒有炮火硝煙,卻不啻為一處激烈對抗的寂靜戰場。
50年來,“軍科人”紅山著青史,白紙繪藍圖,贏得了“中國軍事智庫”的美譽。
走進軍科50年的時空隧道,追尋中國軍事科研50年的風雨征程,抬眼可觀風雲變幻的時代棋局,側耳可聞金戈鐵馬的戰爭博弈,俯身可察和平發展的脈絡軌跡……在世界軍事學術界眼中,這裏臥虎藏龍、達觀天下;這裏湧動的學術思想,為中國軍事變革提供有力的軍事理論支撐。
軍事科學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軍事戰略能力的重要體現,是最重要的軍事“軟實力”之一。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深入研究新的曆史條件下建軍治軍特點規律和人民戰爭戰略戰術,繁榮和發展軍事科學。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於春光)
第一章國之大事
■大國策:為製定國家不同時期軍事戰略思考謀劃
兵者,國之大事。任何一個國家,為了應對戰爭威脅、維護國家安全,無不需要對“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慎思明察。
從某種意義上說,軍科的成長史,就是為不斷充實完善我國軍事戰略指導提供理論支撐的漫漫征程。
在軍科院史館,記者看到了一份珍貴的報告。這是老院長宋時輪1980年9月9日上書中央軍委的報告,紙張已經泛黃,字痕清晰如昨。根據國家建設的新要求和戰爭方式的新發展,他提出不宜把“誘敵深入”繼續作為軍事戰略方針內涵,為軍委重新確立“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提供了重要參考。寥寥3000字,字字重千鈞。
據軍科大事記記載,軍科先後在1980年、1993年和2004年的軍事戰略方針調整中都提出重要谘詢建議。
在軍科的最新研究報告裏,關於“拓寬積極防禦軍事戰略基本內涵、實現由國土防禦型向全麵維護國家利益型轉變”的前沿思考,再次受到全軍的關注。
建國以來,每個曆史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的擬定,都有他們的智慧和貢獻:
上世紀90年代初,軍科完成了《2000年中國的國防係列研究》“航母課題”,1個主報告、120個分報告,為“九五”、“十五”期間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
新世紀曙光初現,軍科又推出了《21世紀初期中國軍隊建設發展研究》,1個主報告、14個分報告,為《2020年前軍隊建設總體規劃》奠定了理論基石;
如今,軍科數十名專家正聯手展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中國和平發展中的強軍戰略》研究,一條實現富國與強軍相統一、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和平發展大局的中國特色強軍之路的藍圖設計正在他們的筆端延伸……
■大裁軍:為專注和平發展的中國科學規劃軍隊規模
1985年,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一聲令下,我軍啟動了震驚世界的百萬大裁軍。從那以後,我軍又經曆了兩次大裁軍:1997年,裁軍50萬;2003年,裁軍20萬。
3次大裁軍的決策背後,有著怎樣的曆史脈絡、現實背景和理論根據?和平發展的中國究竟需要多少軍隊?
親身經曆過裁軍調研的軍科專家王法安告訴記者,一個國家的軍隊規模和結構,有著一套完整的分析和計算方法,尊重科學,才會有科學決策。
上世紀80年代,軍科關於國際局勢和戰爭走向的研究成果,成為中央定下裁軍方略的基礎依據。
後來,軍科又依據我國的人口總數、國土麵積、經濟實力、周邊環境等10大國情要素,運用國際通用的“多元回歸方法”,經過大量縝密計算,得出我軍規模的理論數據;並對軍兵種比例、官兵比例、機關與部隊比例、作戰與非作戰人員比例等展開量化論證,推算出一個個“黃金分割點”。
伴隨著裁軍進程,軍科完成了《武裝力量總體建設的使用問題研究》、《軍隊體製編製調整改革研究》、《國防費論證和預算理論支撐》等研究報告,為我軍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的曆史轉型和跨越發展,提供了一整套科學的“參照係”和“度量衡”。
■大轉型:為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曆史使命的履行獻計獻策
2007年夏,“和平使命-2007”聯合反恐軍演在俄羅斯舉行。
這是我軍第一次派出較大規模的部隊,陸空萬裏機動,參加境外演習。
這次軍演,我軍參演部隊組織嚴密,表現優異,廣受稱道。然而,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軍科專家自始至終參加了導演部的工作,而且,早在軍演前1個月,軍科就舉辦了“中外聯合軍演理論研討會”,為軍演進行了及時的理論準備。
反恐、維和、救災……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曆史使命的確立,把多樣化軍事任務推向全軍官兵麵前。由此,軍科的視野,開始向國家發展利益延伸,向“陸海空天電”多維空間拓展,向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聚焦;軍科的大腦,開始圍繞國家安全戰略指導由“被動應付威脅”向“主動塑造安全環境”的轉變高速運轉……
和著時代節拍,軍科加速推進科研轉型,從“機械化觀念”跨入“信息化思維”,從“跟進式研究”走向“先導式思考”。而轉型中的科研視野,百川歸海般向著同一目標聚焦:和平時期,如何指導軍隊通過非戰爭軍事行動營造有利的安全態勢;戰爭狀態,如何指導軍隊通過戰爭行動和非戰爭軍事行動的綜合運用控製戰局、贏得戰爭。可以說,國家利益的邊界在哪裏,人民軍隊的方向在哪裏,軍科的關注視野就跟進和延伸到哪裏。
圍繞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曆史使命的拓展,軍科連續推出了《堅持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若幹重大問題研究》、《關於新世紀新階段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若幹問題研究》、《大國崛起和發展中的國家安全戰略選擇》等研究成果,創新和提煉出一批內涵豐富的“核心理論”和“黃金概念”,為我軍前進道路標繪出機遇的高地、挑戰的塹壕。
2003年以來,軍科8位專家應邀登上中南海講台,講解國家安全戰略和我軍有效履行曆史使命的方略。他們的思想,體現在高層決策的字裏行間;他們的聲音,匯入了時代洪流。
■潮頭觀瀾:曆史機遇期的轉型路標在哪裏
在軍科50年的發展詞典裏,有這樣一組關鍵詞:國家隊、信息源、思想庫、智囊團……
這些字眼兒,與其說是“軍科人”的光榮與夢想,不如說是他們為中國軍事“軟實力”奉獻的“大地坐標”和“精神圖騰”。
上世紀70年代末,時任軍科政委的粟裕大將深入研究國際戰略形勢和機械化戰爭發展,抱病用半年時間驅車數萬公裏,進行實地考察,撰寫出轟動全軍的論文《對未來反侵略戰爭初期作戰方法幾個問題的探討》。這篇論文1979年5月15日在軍報刊登,後來被總參列為全軍高級幹部必讀篇目。
溫故而知新。50年來,在我軍每一次建設轉型和跨越發展的曆史關口,都可以看到“軍科人”潮頭觀瀾、登高望遠——
上世紀90年代初,軍科對世界軍事動態敏察慎思,提出了“高技術局部戰爭”概念,推出《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特點規律及其戰略指導》、《21世紀初國際戰略格局與我國安全環境分析》等研究報告,為我軍軍事鬥爭準備的立足點轉向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當信息化浪潮掀起新軍事革命之際,軍科又在全軍率先成立了信息化作戰理論研究室,率先推出了《信息化作戰概論》等6部奠基性專著,牽頭舉辦了兩次高規格的全軍性信息化作戰理論研討會,成為我軍信息化作戰理論當之無愧的奠基人。
2006年,全軍軍事訓練會議上,軍科牽頭撰寫的3份專題材料,以其寬廣的視野,嚴密的論證,支持了我軍“從機械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向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轉變”的戰略決策。
軍事科學的魅力,不但在於總結曆史、透視現實,回答“當世之問”,更重在預測未來、知變在先,登臨“未戰先勝”的戰略境界。這是軍事科學的魅力,也是“軍科人”的永恒魅力所在。
■依法治軍:如何構建與時俱進的我軍條令條例體係
提起軍科的發展史,不能不說起葉劍英元帥,不能不說起他親自領導的軍科成立以後的第一件盛事:創編我軍戰鬥條令。
據軍科大事記記載:當年,直接領導和參與我軍戰鬥條令編寫的,有1位元帥、兩位大將、5位上將和一大批將校軍官,可謂將星閃耀,風雲一時。
1959年盛夏,素有火爐之稱的南京酷熱難當。葉帥白天主持條令稿的審議修改會議,晚上躲在地下室裏,穿著大褲衩,手搖大蒲扇,親自動手修改條令稿。在全軍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凝結著我軍數十年實戰訓練經驗的《合成軍隊戰鬥條令概則》等我軍第一代戰鬥條令終於誕生,成為全軍訓練、戰備和作戰的基本依據。
持一支筆,撰三尺法。從那時起,“軍科人”薪火相傳,我軍一代代條令條例不斷吸取時代的營養,脫胎而生——
1987年,出版了我軍第一部《戰役學綱要》;海灣戰爭後,創編了我軍第一部《聯合戰役綱要》;2006年,推出了我軍第一部適應信息化時代要求的《司令部條例》。
如今,我軍條令條例已經從十幾種發展到今天的200多種,形成了涵蓋戰爭行動和非戰爭行動,規範作戰、訓練、政工、後勤、裝備諸方麵的完備體係。
吸納最新成果,與時代俱進,是條令條例的生命。據全軍條令編修委員會辦公室的同誌介紹,我軍信息化時代的首批條令條例的編修已經初具規模。為了確保質量,每一部條令條例都經過了“學術調研、擬製綱目、撰寫初稿、部隊試用、評審報批”等嚴格程序。毋庸置疑,新一代條令條例必將為我軍加快向信息化轉型提供可靠的行軍路線圖和羅盤。
■放眼世界:遠方的戰火給我們帶來了什麽
伊拉克戰爭,向人們展示了信息化戰爭的無限風光,也給人們帶來了難以捉摸的戰爭迷霧。
2003年3月19日,伊拉克戰爭爆發前夜,軍科緊急召開了伊拉克危機研討會;十幾天後,硝煙未散,軍科又舉辦了第二次專題研討會。戰爭,似乎離我們很遠,然而,世界上的每一場戰火,都在“軍科人”心裏燃燒。海灣戰爭以後,軍科最先向國內係統推介了“世界新軍事革命”這一全新概念,以後,關於世紀之交的戰爭風雲和軍隊建設轉型的專著譯著和研究報告,又一次次推開了觀察各國軍隊、展望未來戰爭的窗口。
新世紀之初,一份係統回答什麽是一體化聯合作戰及其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研究報告《對一體化聯合作戰的認識與思考》,引發了我軍關於一體化聯合作戰訓練的探索,為我軍開展一體化訓練實踐點燃了第一簇烽火。
近年來,“軍科人”憑著對世界軍事的冷靜觀察和成熟認知,又接連推出了《關於完善優化我軍領導與指揮體製問題的研究》、《健全聯合作戰指揮體製問題的思考和建議》等一批重量級研究報告。
日新月異的世界軍事發展,無疑是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參照係;遠方的戰火,不啻為我們投身軍事鬥爭準備的烽火台。軍科,是一雙永遠睜著的眼睛。
第三章創新之路
■軍事科學體係:集中國特色軍事文化之大成
不是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軍事科學體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軍事“軟實力”的一張名片。
50年來,軍科致力於構建具有我軍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充滿發展活力的軍事科學體係。翻看《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二版,這個體係正好涵蓋了101個學科分冊。
數字雖然枯燥,但記者卻分明感受到其中的學術重量:在基礎理論領域,軍科推出了我國第一部《國家軍製學》、《戰略學》等200多部學科基礎理論著作,翻譯了《戰爭論》等280多部外國軍事名著和外軍法規,編纂了《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等100多部軍事工具書……
有件事,值得特別記錄下來:
1997年《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一版,曆時11年完成,11卷、1500餘萬字、配圖表1萬幅。這套獲國家圖書獎榮譽獎、全軍軍事科研特等獎的“工具書之王”,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事百科全書。《全書》第二版計3600多萬字、2萬餘幅圖片,目前,全書各學科分冊已基本出齊。此外,還有《大百科·軍事卷》的編撰、《辭海·軍事卷》四個版本的修訂……
軍科人,是耐得寂寞的人。資深專家趙建華帶領一個精幹的課題組,在軍用信息檢索語言領域一個猛子紮了20年,硬是把我軍信息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這個“冷板凳”工程拿了下來,創立了國內領先的“軍用信息檢索語言”係統。這個龐大係統的50個分課題,有一半獲得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
■科研協作圈:“大聯合”撐起“大舞台”
機械化時代的科研機製,已經很難跟上信息化時代理論創新的步伐。
“時移則世異,世異則備變”。近年來,軍科啟動了影響深遠的科研機製創新工程。
打造開放式科研平台。軍科發揮計劃協調全軍軍事科研工作職能,與總部、部隊和院校等數百個單位建立了科研協作關係,先後6次牽頭召開全軍軍事科研工作會議,成立了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和下屬的10個分會,搭建起嶄新的科研協作圈和創新平台。
開放式科研大格局,讓研究力量、情報信息和科研平台共享成為現實。過去的“單兵作戰”方式漸成曆史,“一個課題,八方之力”,從全軍到全國,從跨軍兵種到跨學科,一批重大綜合性課題研究頻頻聯合攻關。
從“百舸爭流”到“聯合攻關”,一些過去不敢想象的鴻篇巨製相繼問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層出不窮。近5年來,軍科完成的課題逐年增加,質量逐年走高,100多項受到軍委總部表揚或進入決策,200多項獲得國家和軍隊科研成果獎,複雜電磁環境對作戰行動的影響、作戰需求分析、作戰能力評估、戰爭風險預測等未來信息化戰爭的大量理論難題迎刃而解……
今天的軍科,來自陸地、天空和海洋的不同軍事思想在這裏交匯碰撞,一支“三軍聯合科研艦隊”揚帆遠航。
■戰爭實驗室:從“戰爭預實踐”中學習戰爭
上世紀70年代,一個名叫軍事運籌分析研究所的機構在軍科悄然掛牌。2007年7月,這裏已成為軍委審批的全軍惟一的聯合作戰研究實驗中心。
這座建立在高技術平台上的戰爭實驗室,讓作戰研究從談兵論劍式的智慧思辨,走向計算模擬式的科學實證,開啟了軍事科研由定性分析為主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結合轉變的新時代。
戰爭實驗室究竟帶來了什麽?記者走進了這個神秘的實驗室。專家告訴我們,他們致力於探索信息化條件下我軍聯合作戰的未來戰場,先後完成了幾十個從陸軍分隊、師團、集團軍到諸軍兵種聯合作戰等不同規模的“未來作戰模擬”。其中,《聯合火力打擊論證支持係統》等10項成果分獲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
過去,作戰行動很難做出定量描述;如今,戰爭能否打贏,先用實驗說話。借助這一平台,一場戰役的進程變成虛擬作戰空間中的一組組數據,從作戰編成到作戰方案,都在數字化的仿真模擬中經受著縝密的計算檢驗和動態的推演論證。
2006年,一場複雜電磁環境下的聯合火力打擊模擬論證,在這一平台上燃起戰火。親曆這次“戰爭預實踐”的專家喬傑告訴記者,這場在計算機上推演的“戰爭”,為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和作戰提供了重要對策建議。第二年,這一成果便成為“全軍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專題集訓班”近百名將軍學員的教材。
實驗室裏的戰爭仿真,讓人領略到現代軍事科學的無窮奧妙。
■學術無國界:中國的聲音與世界的目光
中國需要了解世界,世界同樣需要了解中國。尤其是走出冷戰時代的軍隊,隻有增進了解才會加深理解、增強互信。
學術無國界,軍科以其獨特的優勢,與50多個國際著名智庫建立了學術聯係,搭建起一座座中外軍事交流的平台——
從1989年到2007年,成功舉辦了7屆孫子兵法研討會,成為世界最大的孫子兵法盛會;
2006年,成功舉辦了首屆香山國際論壇,來自14個國家的100多名代表相聚京郊,縱論天下;
記者采訪期間傳來消息:中國與東盟“10+1”高級防務學者對話,已經落戶軍科,2008年首次對話,就贏得了中外學者的高度評價。
多年來,軍科專家學者足跡遍布全球40多個國家,在世界這個舞台上,“軍科人”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展示著中國軍人的思想魅力。
2005年2月25日,總參召開駐華武官大會,軍科專家應邀為78位不同國籍的武官作了《中國和平發展道路與國防政策》的主題發言;軍科專家的一批研究成果,被美國國防部收入軍事戰略文庫。
一次,軍科女專家姚雲竹到美國參加國際學術座談會。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問她:“有人說,中國人民解放軍把美國當做敵人,是這樣嗎?”
姚雲竹反問:“請問現在是中國強大還是美國強大?”
基辛格很自信:“當然是美國!”
姚雲竹正色道:“我想在國際舞台上,還沒有哪個國家主動願意以強國為敵!但如果有人一定要把中國當敵人,我們將接受挑戰,做一個稱職的敵人!”
基辛格若有所思地說:“看來,美國人需要考慮該不該把中國當做敵人了。”
■國防白皮書:世界的疑問與中國的回答
中國的和平發展究竟會不會帶來“威脅”?
麵對這樣的疑問,我國從1998年開始,醞釀推出了多份政府公告:《中國的國防》白皮書。
從那時起,軍科專家陳舟已連續擔任5部《中國的國防》白皮書擬製工作專家組組長。他帶領課題組創製了我國第一部國防白皮書5個部分的最初框架。
此後,每版都有創新。2000年,將“國防政策”內容增至7項;2002年,概括了國防政策中的5項國家利益;2004年,首次強調國防要服從於國家的發展戰略和安全戰略;2006年,係統闡述新世紀新階段的國防政策,並首次宣示了中國自衛防禦的核戰略……
這就是中國的回答。
在新加坡舉行的一次東亞安全政策會議上,美國一位前國防部長無端指責中國:“既然沒有國家對中國構成威脅,中國為何要增加軍事投入?”代表中國軍方參加會議的陳舟,當即麵對傳媒駁斥了對方的言論,受到廣泛認可。
2005年12月19日,美國國防部發表的《中國軍事力量報告》再次鼓吹“中國威脅論”。根據軍科的對策建議,國務院新聞辦3天後就發表了《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有力地批駁了種種無端指責。
■“止戈為武”:中國的智慧與世界的共鳴
2007年冬,軍科世界軍事研究專家羅援率團訪德。在一次高級軍官安全政策研討會上,有人問及中國的安全戰略。他圍繞3個字精心作答:“武,止戈為武”;“和,人人有飯吃”;“諧,大家都有發言權”。
3個字,贏得一片掌聲和深深認同。
近年來,軍科一批批專家學者利用各種機會,不斷向世界傳遞了中國關於建設和諧世界、促進和平發展的聲音。
一次,青年研究員劉琳博士,到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參加“絲綢之路”項目做客座研究,為瑞典和丹麥有關研究人員作了關於中國的國防政策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代化等方麵的專題講座贏得好評。
眾所周知,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部隊人數最多的國家,為世界和平發揮著積極而重要的作用。然而鮮有人知,從1990年中國首次向維和任務區派出軍事觀察員,到兩年後中國第一支維和部隊踏上征程,軍科推出的關於我軍參與維和的大量研究報告,為中國軍隊的這一進程鋪就了理論通途。
一部《孫子》雖係兵法,但不乏論“和”之道。“軍科人”秉承的正是這種中國智慧:俯視戰爭,仰望和平。建設和諧世界,中國的聲音引來越來越多的世界共鳴。(丁海明 於春光 包國俊 特約記者 薑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