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伊戰五周年的血色記憶 zt

(2008-03-19 12:52:54) 下一個
伊戰五周年的血色記憶
北青網 - 北京青年報:楊曉 (08/03/19 08:58)


  17日,隨著“轟”地一聲巨響,伊拉克中部城市卡爾巴拉一座什葉派清真寺旁變成一片狼藉,沾滿鮮血的殘肢、衣服碎片散落一地,空氣中彌漫著血腥味和傷者的哀號。這次炸彈襲擊事件,造成至少49人死亡,73人受傷,為最近一周以來頻頻遭受自殺式爆炸襲擊的巴格達再添血淋淋的一筆。3月20日是伊拉克戰爭5周年,飽受戰爭之苦的巴格達普通居民們剛剛才放下的心再次提到了嗓子眼:仗都打了5年了,難道剛剛好轉的安全局勢就這樣輕易地失去了?

  ■平均每天40人死於暴力事件卡爾巴拉市一些醫療人員和警員稱,17日的襲擊由一名女性自殺襲擊者發動。“暴力襲擊事件最近又增多了。”一名住在巴格達西部地區的33歲伊拉克男子哈奇姆·伊斯梅爾擔憂地說。雖然現在伊拉克暖洋洋的天氣最適合戶外活動,間,平均每天有65名伊拉克人在暴力襲擊中喪生。隨著遜尼派民間武裝紛紛調轉槍口反抗“基地”組織、薩德爾停火協議等一係列因素的奏效,伊拉克的安全局勢有所改善,日平均死亡人數穩定下降,2008年1月更降至兩年來的最低點:平均每天有20名伊拉克人死亡。但近來,伊拉克平民的傷亡數字又大幅上升,2月,伊拉克日平均死亡人數升至26人,而截至目前為止,3月的日均死亡人數更上升至39人。

  ■美國人每月為伊戰買單125億伴隨著伊戰爆發5周年的臨近和再度上升的暴力事件數量,各方要求美軍撤軍的呼聲也再度高漲。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顧問、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近日在他的新書中披露了伊戰的驚人內幕。他說,為了打伊拉克戰爭,美國數字每月125億美元

  美國納稅人給這場戰爭買單的平均費用每天有65美元

   伊戰後所找到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件數。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美國發動伊戰重要原因. 超過4000人駐伊聯軍在伊拉克戰場上死亡,其中美軍3705人.伊斯梅爾卻不許自己的3個孩子出門玩耍,“我寧可把他們關在屋裏,也不願冒險讓他們出去玩,誰知道哪天就會碰上爆炸。”與他有同樣感受的伊拉克人不在少數。

  從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以來的5年時間裏,不斷上升的暴力流血事件奪去了伊拉克民眾享受歡樂、溫馨的權利,成為他們腦海之中揮之不去的夢魘。數月前,隨著暴力事件數量開始顯著下降,伊拉克民眾也重新燃起了回歸平靜生活的希望。然而,數日來巴格達及伊拉克一些地區相繼發生的爆炸襲擊,讓已經被嚇壞了的伊拉克人民又開始擔心,一年前的那種暴力襲擊猖獗的局麵是否會再次降臨巴格達。

  據媒體發布的統計數字顯示,從2006年11月至2007年8月期軍費支出已經高達3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全年GDP的20%。

  他說,2003年,伊戰軍費為每月44億美元,而現在,美國納稅人每個月需要為這場戰爭買單125億,已經比2003年漲了近3倍。5年來,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所用軍費相當於1991年海灣戰爭費用的10倍、越戰的3倍,甚至等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部軍費的2倍。到現在為止,世界各種戰爭中唯一能夠超過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花費的,隻有第二次世界大戰。

  麵對去年下半年伊拉克相對減少的暴力事件數量和國內的反戰呼聲,美軍也開始考慮削減駐軍的問題。駐伊西部地區美軍指揮官凱利3月10日說,美軍在安巴爾省駐軍人數正在不斷減少,已經“非常接近於”將安全責任移交給伊拉克部隊。凱利說,美軍將在今年7月底前逐步從伊撤回去年增派的4個作戰旅,將駐軍總人數從目前的15.5萬人減至14萬人左右,而減少在伊西部的軍事力量也是為了配合這一行動。

  ■撤軍是否導致“基地”重來?但是也有人擔心,駐伊美軍在一些地區減少駐軍,會使得“基地”組織等極端組織卷土重來,給當地安全帶來威脅。既厭惡美軍對自己家園的占領,但又擔心失去這一軍事“依靠”後伊拉克會再度陷入混亂,是普遍存在於伊拉克民眾之中的矛盾情感。為了維護如今易碎的安全局勢,一些伊拉克的政治力量開始求助於國際社會。12日,伊拉克一群部落長老和前政府官員聯名簽署請願書,呼籲聯合國在美軍撤退後接管伊拉克,以維持伊拉克的局勢。

  這份寫給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請願書說:“把伊拉克人從黑暗中拯救出來的唯一機會,就是求助於國際社會,這一步是讓美軍離開、結束長達5年的占領的一條出路。”但是,此舉也被視為一種權宜之計。教師亞辛認為,不論駐伊美軍繼續駐軍伊拉克,或是聯合國介入,伊拉克人都要學會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因此,伊拉克要首先實現民族和解,因為政治僵局不被打破,伊拉克就不會實現真正的安寧。

  ■不再是美國媒體報道熱點

  近幾個月以來,伊拉克戰爭幾乎從美國的電視屏幕上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關於總統競選和經濟疲軟的報道。

  據美聯社報道,盡管在伊戰爆發5年後的今天,美軍仍然在伊拉克作戰和流血,但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媒體已經不再關注伊拉克戰爭。在今年前10周裏,這場戰爭隻占電視、報紙和互聯網報道的3%。而在2007年同期,伊拉克局勢占到新聞報道的23%。

  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報道中,這一差別表現得更為明顯。去年報道伊拉克戰爭的時間占到CNN報道總時間的24%,今年則僅為1%。

  負責該項調查的湯姆·羅森斯蒂爾說:“關注程度下降並不令人驚訝,但是相關報道幾乎完全消失,這是我沒有料到的。”

  ■綜合新華社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報道伊戰五周年青年最受傷

  對於在戰亂和暴力衝突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伊拉克年輕人,他們的青春年華卻深深烙上了夢想破滅的絕望和失去親人的苦痛。“5年了,當初的‘救星’成了魔鬼,當年的夢想也變成了噩夢。這真是一個悲哀的笑話。”20歲的伊拉克青年馬讚·塔希爾悲憤地說。

  ■五年前穿二手服裝現在還是

  一說起當年的情景,馬讚·塔希爾就露出一副自嘲的表情。他說,當時自己年僅15歲,為了終於擺脫掉薩達姆的專製統治而激動不已,認定美國人就是自己的“救星”,可5年過去了,他的看法卻徹底改變了:“盡管薩達姆倒台了,但伊拉克仍然很糟糕。每天不停地有殺戮發生、政客也像小偷一樣……現在的伊拉克就像受到了真主的詛咒!”22歲的伊拉克女孩法提瑪·阿卜杜·邁赫迪則說,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時,剛滿17歲的她正處於女孩子最愛美的年紀。“當薩達姆倒台時,我以為幸福之門就要向我打開了,我以為我可以不用再穿二手服裝,可以打扮得像電視裏的那些女孩一樣了。”可5年過去了,已經成為一名教師的法提瑪卻發現,自己少女時期的這個小小的心願至今都沒能實現,“直到現在,我仍然在穿二手服裝,甚至,我的家庭比5年前薩達姆統治時期更加貧困了。隻要我能在國外找到工作,哪怕是在蘇丹或索馬裏,我就會立刻逃離伊拉克。我真希望我沒有出生在伊拉克!”

  ■年輕一代存在嚴重心理問題

  有精神學家指出,對於這一代在戰亂中成長起來的伊拉克年輕人來說,在他們人生觀世界觀正在形成的青少年時期,希望和夢想被現實無情地擊碎,可能會使他們選擇逃避現實,或者尋求更為激烈的手段來發泄自己的痛苦。

  巴格達伊本·拉希德醫院的精神科醫生穆赫欣數年來一直關注著伊拉克年輕一代的生存狀況和精神狀態。他表示,盡管無法準確地統計,但他的病人確實比2003年以前增加了許多。他說,5年來自己接待最多的,是伊拉克青少年憂心忡忡的父母。這些束手無策的父母們,發現自己的孩子要麽正在遭受失眠的折磨,要麽在用毒品麻醉自己,要麽幹脆就是發現孩子已經出現了精神不正常的症狀。

  ■易成極端分子“培養”的目標

  夢想的破滅和生活的貧困,迫使許多青少年過早地離開學校。而心中充滿苦痛卻又缺少指引,使得年輕人成為極端分子最中意的“培養”目標。

  醫生海迪爾·阿卜杜·穆赫欣惋惜地說,一些青少年因此被一些武裝分子拉入夥,被灌輸錯誤的“理想”後開始實施暴力襲擊,從暴力行為的受害者轉變成為施暴者。“對極端分子來說,青少年是個最有開發價值的‘金礦’。”一名伊拉克政府官員曾說過,“我們現在輸掉年輕的一代,就等於輸掉了伊拉克的未來。”




背景資料﹕美國為伊拉克戰爭付出的代價


北京3月19日電 5年前的3月20日,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在過去的5年間,美國深陷戰爭泥潭,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麵付出了沉重代價。

在當年攻打伊拉克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中,美軍隻有100多名軍人喪生。但此後,美軍頻繁遭到伊拉克境內反美武裝的襲擊,傷亡人數不斷攀升。迄今,駐伊美軍死亡總數已近4000人,另有近3萬人受傷。在此期間,由於伊拉克安全局勢不斷惡化,美國被迫數次向伊拉克增兵。目前,駐伊美軍人數約為15.5萬,至今尚不知何時才能擺脫泥潭。

除人員傷亡外,天文數字的軍費開支也給美國經濟造成沉重的負擔。按照美國國會估算,到今年9月,美國用於伊戰的開支累計將達6070億美元,是布什政府原先估計的10倍。如果布什政府新財年預算案中提出的戰爭撥款獲得通過,美國用於伊戰的總撥款數額將增至8760億美元左右。

此外,美國對伊拉克動武一直受到國際社會的批評。事實證明,美國發動戰爭時所謂的“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理由根本不成立。美國國防部本月13日也發布報告,承認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和“基地”組織沒有直接關係。戰爭的非正義性使得美國在伊拉克問題上逐漸變得形單影隻。迄今,由30多個國家組成的駐伊多國部隊中,至少已有15個國家先後完成了從伊撤軍工作。

此外,布什在國內的支持率也因伊拉克戰爭而節節下降。據《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廣播公司最近公布一份民意調查結果,布什的支持率已跌至32%。在受訪者中,隻有30%的人贊成他的伊拉克政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