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中國導彈可以打到地球上任何地方 zt
(2008-03-12 17:45:34)
下一個
官員:中國導彈可以打到地球上任何地方
來源:人民網 時間:2008-3-12 11:06:30
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梁小虹談神七和嫦娥二號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現在“兩會”正在熱烈的召開,今天非常榮幸地邀請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梁小虹做客人民網“兩會看科技”訪談。就“神舟七號”、中國航天、太空話語權等話題與廣大網友進行在線視頻交流。梁書記您好。
[梁小虹]:主持人好。
[主持人]:您這些天特別忙,忙於“兩會”,參加完這麽多天的“兩會”有什麽感覺?
[梁小虹]:“兩會”已經接近尾聲了,作為一個新的政協委員,感受特別多。這次航天科技公司一共有10名政協委員,4名人大代表,在整個軍工係統裏麵是數量比較多的,我們感覺到,數量多是中央對航天工作的肯定和關心。所以我們感覺到責任很重。這次聽了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講到我們過去五年取得舉世矚目的科技成果的時候,第四條成果,他講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過程和成績,用了我們國家的載人航天工程和首次繞月工程。
應該說,我們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當中,有很多非常了不得的工程。但是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用了這兩個工程反映我們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成果。我感覺作為我們中國航天,應該說,感到非常光榮,同時也感到我們責任很大。
另外,這次我們分在科協界和科技界。凡是熟悉、了解、接觸以後,大家對我們航天都發出了好的評價和讚歎。比如我們住在酒店裏麵和體育界在一起,我們見到了鄧亞萍,見到了葉喬波,見到了謝軍,三位世界冠軍,聽到我們來自中國航天,第一句話就是對中國航天的高度評價和概括,我想,作為航天的政協委員,我們確實感覺這次能夠當選第十一屆政協委員,既是榮譽,是地位,更是責任。所以我們作為一個政協委員,按照政協的三項職能: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努力學習政協的有關知識,努力研究政協的工作規律,關注民生,為國家建設建言獻策,這也是一次非常好的學習。
作為一個“航天人”,您今年有沒有帶來提案?
我們是新委員,因為在當委員之前,對政協工作了解的還是比較少的。所以我們這次沒有準備提案。但是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我們都對討論的內容發表了我們各自的意見。比如在聽了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以後,我感覺到五年中我們國家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特別是總理兩個半小時的報告,我統計了一下,是40次掌聲,有的地方說43次,有的地方說41次,在過去五年工作中,有17次掌聲是對工作的肯定,其中17次掌聲中有11次是對成就的肯定,有6次是對理念的肯定。在做未來的工作中時,有19次掌聲是對代表、對未來政府所準備做的工作的高度支持和讚同。
對總理政府工作報告討論的時候,大家感覺到,雖然我們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還有一些麵臨需要改進的問題。比如我看了一些總理在報告當中談的數據。比如五年中,國家財政在教育、科技、“三農”、減災防災、衛生醫療、社會基本養老保險製度等投入,後來在小組討論中,我談了我個人的意見。
我說,按照我們國家政策是科教興國。科技工作的投入,這幾年國家加大了非常大的力度。2008年中央財政安排了1134億,比2007年增加了134億,我感覺總的很好。但是,目前根據我們國家科技綜合實力發展的情況來看,一方麵投入不足;一方麵效率不高。兩個問題都存在。
我們先說前麵的問題。我們感覺到,今天講科技的投入還應該加大力度。我們作為新委員雖然沒有帶來議案和提案,但是我們就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體製製度、科技人才等這方麵的議題,我們在討論的時候積極談出我們的個人建議,我想,這次主要是學習。
我們這些代表也研究了一些話題,準備今年加強調查研究。明年在“兩會”上,我們將要提出我們的議案。
我們的導彈可以打到地球上任何一個想打和應該打的地方
[主持人]:就是關於對未來的設想。我們知道去年11月16日,火箭研究院迎來了50華誕,回顧50年的發展曆程,研究院在航天事業發展中的作用是什麽?
[梁小虹]:研究院在航天事業發展中的作用,去年11月16日是我們建院50周年,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馬興瑞同誌在紀念大會上對我們做過概括,他講,一院在航天事業發展中起到了龍頭帶動作用、核心支撐作用、戰略基石作用和技術拉動推動作用。
這4個方麵的作用,比較準確地反映了我們院在航天事業發展50年當中所起的作用。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成立50周年,如果用最簡單的話概括起來,第一,我們可以把我們的導彈打到地球上任何一個想打和應該打的地方。第二,我們可以把我們的有效載荷,送入空間的任何一條軌道。第三,我們可以把我們中國的宇航員,坐我們自己的火箭和飛船,送入太空。這是我們50年來三個方麵的成就。
在這50年中,我們走了三個裏程碑:1970年4月24日,我們完成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使我們中國有了自己的火箭和自己的衛星。2003年10月15日我們用自己的火箭把我們的宇航員送上太空。去年,我們又完成了首次“嫦娥繞月”工程。去年6月份,又經曆了“長征”火箭的100次發射。100次發射使我們國家在發射數量上進入了“世界俱樂部”的前四名。這就是我們50年所走過的路程,也是我們應該起到的作用。
[主持人]:同時我們也知道,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是人才輩出,是人才密集的航天高科技人才高地,請您簡單介紹一下,在人才隊伍建設上,有哪些好的經驗?
[梁小虹]:大家談中國航天的時候,無一例外談到中國航天的這支隊伍。因為我們現在也看到,中國航天發展有賴於這支隊伍。反過來說,這支隊伍在中國航天事業中,得到了自己的空間和平台。就是事業培育了人才,人才推動了事業。這是我們想講的事業和人才的基本關係。
因為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高度重視航天工作,給航天工作者報效祖國、實現自我價值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在曆史上,我們有一批同誌埋頭苦幹、兢兢業業、無私奉獻、勇於攻關,推動和促進了航天事業的發展,使航天事業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總結50年,我們講到底在這裏是怎麽做的:第一,有一個根據事業發展的好的人才規劃。我們這個研究院“文革”前來的設計人員主要是1960年前後和1966年前後這兩個階段的設計人員。他們是同時間步入航天領域,有一個大的問題,就是到了“文化大革命”以後,我們整個事業出現需要新老交替和青黃不接的時候。在80年代,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人數的問題。要補充大批新鮮血液加入航天隊伍,要滿足我們日益增加的科研生產任務。這時候我們每年大體都從高校增加幾百個畢業生。這時候主要解決的是數量的問題。
到了90年代,在第一個“十年”中,我們完成了數量的補充。它為第二個“十年”,90年代,打下了一個基礎。90年代我們要解決人才的問題。這時候,很多年輕同誌走到這個領域來,都是20多歲、30多歲,院裏提出“培養啟用青年,關心依靠中年、尊重照顧老年”的方針,又提出來優培、優導、優育的方針。又提出了很多特殊的培養政策,使一批年輕人在技術和管理崗位上迅速得到成長。現在我們很多在崗位上的總設計師、總指揮、我們的常所長、我們的院領導,都是在這個時間鍛煉成長起來的。
到了世紀交替以後,我們在數量上解決了新老交替問題。這時候,就要解決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人物問題。我們要培養我們的領軍人物,培養我們的帶頭專家,培養我們的精英,培養我們的骨幹。80年代,我們解決的是人數;90年代,我們解決的是人才;本世紀前10年,我們解決的是人物。這個規劃保證了我們從數量上到骨幹方陣到領軍人才有一個良好的規劃設計。目前來看,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這裏還有一個注意把年輕人推到重要崗位上。在我們航天領域,老同誌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他們完成了航天的創業。到了新老交替以後,我們的老同誌由於年齡原因,退出了曆史崗位。怎麽解決交班的問題,敢不敢把重任、重擔壓在這批年輕人身上,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到90年代的後期,我們在進入新老交替的時候,實際上那時候,我們整個45歲以下年輕人占的比例都比較少,絕大多數還是以50歲以上同誌為主,那時候在院裏麵占63%。這時候,我們就要發揮老同誌的傳幫帶作用,同時,把一批有培養前途、思想好、技術精的同誌放到重要的崗位上去培養鍛煉,老同誌幫助他們把關。到了本世紀,我們45歲以下的年輕同誌由生力軍已經變成了主力軍,我們現在全院45歲以下的年輕同誌,已經占到了68%。
我們的總體設計部將近1000名同誌,平均年齡33歲,平均在航天工作的時間是6到7年。我們現在的新研製大運載的總師、總指揮40多歲。我們的載人航天火箭總師、總指揮40多歲。我們的“長三甲”係列的總指揮40多歲,我們的院領導班子40多歲,就是把年輕人放到重要崗位上去培養鍛煉,使他們更好的成長,這是保證我們事業常盛不衰的一個很重要的經驗。
今年將要發射15箭17星一船
[主持人]:剛才咱們談到咱們院的人才建設問題,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獲。去年建院50周年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隆重的慶功會,如果對這50年的成就,做一句話的形容,您會用哪句話?
[梁小虹]:主持人提的這個問題,回答起來並不輕鬆。50年濃縮到一句話,實際上就是“為了祖國、追求卓越”。這八個字可以把我們50年整個曆史概括起來。因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誕生之初,就承擔著國家使命。在它誕生之初,它是在我們國家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開始創業、發展,去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所以在它的整個過程中,體現了一種追求卓越的理念。當然,每個時期的卓越,有不同的標準、不同的內涵,但是,在整個研究院這個團隊當中,在我們工作當中,在大家的理念和價值觀當中,祖國和卓越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信念。
無論是早期創業,還是到了我們自己研製運載火箭,以及到後來的載人航天,以及其他的一些工作。國家利益是院裏全部利益的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任務,而在國家利益中,很多同誌無私奉獻、默默無聞地工作了一輩子,一批年輕人,我們說的“80後”,也走到了我們的團隊,“90後”也走到了我們的團隊。在他們裏麵,以後在逐漸接受“祖國”和“卓越”這個理念。我相信50年用“卓越”和“祖國”概括,今後這種理念,將依然可以用這兩個詞來概括。
[主持人]:回顧以前的卓越和輝煌,我們感到非常振奮,但同時,我們以後的路依然很艱巨。今年年初公布的計劃,我們今年將要發射15箭17星一船,有人計算說,這是中國曆史上航天活動最密集的一年,這種說法準確嗎?
[梁小虹]:非常準確。去年我們院裏麵完成了八次發射。我們把這八次發射叫做“高密度發射”。今年,院裏麵要完成10次發射,我們管它叫“連續高密度發射”。“高密度和發射”和“連續高密度發射”對我們院是比較大的挑戰。過去我們通常情況下,一年完成三到四發火箭的發射,就已經很緊張了。去年,我們“長三甲”火箭連續一年完成了6次發射。6次發射,一次發射20多天,6次發射還挺寬鬆。殊不知,我們6次發射是什麽概念。我們去年的6次發射,不僅要完成計劃任務的發射任務,同時我們還要準備好今年的發射任務。因為火箭生產要有周期,不能說下個月發射,我們下個月開始齊套、生產、總裝、測試,那就來不及了。我們現在把發射計劃用三年時間編製起來,叫“滾動發射”計劃。今年對我們來講,挑戰比較大。雖然數量上變化有一些,但最重要的挑戰在於數量。
今年我們的載E型號,我們有“長2丙”、“長2F”,有“長三甲”、“長三B”、“長三C”,這五種火箭今年都要上場亮相。過去或者以前,這是我們沒有的。就是你的可靠性不是僅是一枚火箭和一型火箭,你的可靠性要保證你所有的載飛火箭都得是可靠的。
第二,對我們的挑戰,就是下半月馬上要出場,到4月份,我們要完成首飛的“長征三號C”火箭。這枚火箭是1994年開始投入研製的,由於1996年,我們出現了兩次失利,這枚火箭中途停止了研製,以後又恢複研製。今年,從1994年到現在我們已經經過了十幾個年頭,今年去實現首飛。它的首飛風險是非常大的。因為我們知道,一個火箭如果它飛行次數多,它的可靠性就相應提高,問題就暴露的比較多,解決起來就解決的比較全麵。而火箭的首飛主要考驗火箭的總體方案。火箭首飛這麽大風險,首飛就要完成發射任務,這對它來講,今年是考驗上的考驗,風險上的風險。除了這個以外,它不僅要飛一發,今年還要飛三發,就是新兵出征就要打大仗、打惡仗,這就是對“長三C”火箭麵臨的形勢。
今年我們還要完成載人航天的“神舟七號”發射,這是繼奧運會、殘奧會以後,我們國家一個重大的事件。我相信,“神舟七號”的發射,不僅國內關注,全世界也關注。這枚火箭要執行發射任務,依然是責任很大。所以今年我們的火箭不僅是數量比去年多,而且我們今年火箭發射的箭種也是比去年的變化大。除了這個以外,我們現在的研製任務也非常重。因為,發射火箭僅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大家看到的一部分。但是,除了這個以外,我們還要研製火箭。在我們鏡頭的桌子上,擺著我們的大火箭,這是2006年批準立項的,它要在2014年首飛,這是一枚全新的火箭。它的首飛將對我們國家提高運載能力有極大的幫助和躍升。
除了這個以外,我們今年還在積極地論證小運載火箭的研製和立項。因為我們知道,現在小衛星、微小衛星市場非常大,小衛星通常講的是500公斤以下的衛星,如果用這麽大的火箭去打500公斤以下的衛星,這真是高射炮打蚊子了,所以我們要研究適應小衛星發射市場需要的火箭。今年爭取立項。大運載、小運載,積極向前推進。而今年大運載研製,對我們來講,也是比較大的考驗。因為它要在短短的七年時間內,完成這麽複雜的火箭研製,過去我們還是沒有遇到的。
今年是航天曆史上活動最密集的一年,應該說,是很準確的。
我們還要謹慎工作、縝密安排
[主持人]:由此可見,今年的任務是特別特別繁重。麵對這樣繁重的任務,我們如何應對呢?
[梁小虹]:如果說任務這麽重,主持人提出了問題,能不能完成?我們說不僅要完成,還要出色地完成。具體說,你到底采取什麽措施去完成?我想,也跟網友匯報一下,也請大家對我們的工作支持、幫助。
第一,認識形勢,做好準備。我們剛才說,我們的火箭涉及到“長征二號丙”火箭、“長征二F”火箭、“長征三號甲”火箭、“長征三號B”火箭、“長征三號C”火箭,作為火箭的研製隊伍都要提早策劃、提早準備。因為每一個火箭的重點、難點和風險以及工作周期、工作要求是有區別的。所有的火箭都要按照今年的工作任務,要做好策劃和統籌安排。這時候就要把形勢和大家講清楚。今年,我們是什麽樣的形勢,我們今年麵臨著什麽挑戰和什麽風險,大家一起努力,把困難克服,完成好2008年中國航天史上最不平凡的一年。
除此以外,我們還要謹慎工作、縝密安排。我們可以說,我們今年要完成多少,我們可以說我們今年任務多大。但是具體做起來工作,要謹慎再謹慎,小心再小心。我們現在提的叫嚴、慎、細、實,我提出以慎為主,什麽叫“慎”,就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當一個人、一個組織麵臨前麵是深淵的時候,當一個人戰戰兢兢如踩在薄冰上的時候,他那種謹慎的態度,是我們今天應該有的心態。以這種謹慎的工作,縝密地安排我們的工作。我想就可以做好。
除此以外,我們還要係統策劃、動態調整。今年連續高密度發射,工作中會出現很多想不到的困難和風險。麵對這些困難和風險,就應該係統地策劃,而且要動態地調整。我們說計劃一定要趕上變化,不管什麽樣的變化,都應該是在我們預案當中,都應該有對策去解決。
最後,要改變作風,要吃透技術。前者講我們的領導幹部,講我們的管理者,要深入一線,要走到設計、生產、研製、試驗的一線,幫助解決困難。後者,我講的是我們的技術人員。要對我們今天火箭發射中的技術問題,吃透狀態、吃透規律,同時要吃透技術,以自己的出色工作,支撐我們今年高密度的發射。
我們非常期待。剛才梁書記曾經提到過“運載”兩個字,我們知道新一代的運載火箭自2006年10月立項以來,一直非常受大家關注。新研製的進展如何?而且運載能力的提高,究竟意味著什麽?
剛才主持人問的是我們新一代運載火箭。我們通常說的大運載火箭。現在,我桌子旁邊這枚火箭就是大運載火箭。我不知道網友看了這個火箭以後感覺怎麽樣,我很喜歡這枚火箭。火箭的外形,我不講氣動外形,我就講它的外形,非常漂亮。我們這枚火箭是2004年開始啟動研保條件、論證工作的。再往前推,這枚大運載火箭在什麽時候提出來我們要上馬、要設計、生產自己的大火箭?是1986年。1986年到2006年,整整走了20年的時間,很長的一段時間。不管多長時間,最後我們統一了對中國生產大火箭的認識。我們為什麽要生產大火箭?有些同誌見到我麵,說我們國家火箭、我們的航天和世界上到底處於一個什麽水平?
我跟他們說,我們的總體技術處在世界第三,我們的單項技術處在世界第二和第三之間,但這裏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運載能力。現在,我們的火箭有200公裏低軌道的運載能力,最大運載能力是10噸,我們的高軌道,遠地點軌道,36000千公裏軌道最大運載能力是5.1噸,而這個運載能力正好和發達國家運載能力相差一半。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要把更重的、更大的載荷運到空中去,那就需要大推力火箭。而這枚火箭就適應了我們這方麵的需要。
這枚火箭是2007年科工委正式批準啟動生產,2006年中央專委正式批準立項的,今年這枚火箭要完成從方案設計階段轉到初樣設計階段。我們火箭設計有四個階段:第一方案論證階段,論證一個什麽樣的火箭,這裏它關鍵技術是什麽,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能不能完成這枚火箭,你要論證。這裏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精力,保證論證方案是科學的。
第二個階段就是方案設計階段。中央批準了以後,我們要設計。比如現在的芯級是五米,這個助推器是三米三五,這個助推器是二米二五,而我們現在的火箭,我剛才說的火箭,直徑都是三米三五的,大家想,我們五米的火箭加上兩個三米三五的助推器,過去的助推器是二米二五,芯級是三米三五,現在我們是助推3.35米,助推2.25米,芯級是5公裏,這樣一個大火箭它就可以完成我們未來國家航天事業發展的需要。這枚火箭是在天津濱海新區建設的產業化生產基地,天津批給了產業化生產基地3000畝地,在3000畝地濱海新區這個地方,我們不僅要設計中國的大火箭,根據未來發展需要,我們可能將來還要設計生產我們的重型火箭、巨型火箭。
這枚火箭要在海南發射場發射。2014年,它首飛將大大提升我們國家的發射能力。而且大家非常關心我們的“繞月”工程。我們“嫦娥一號”順利地完成了它的任務,我們的首張月圖也已經發回來了,按照“繞月”工程分三階段,通常講就是繞、落、回。它的“落”和“回”,都要通過這枚大火箭去完成。因為,它要把我們自己的月球車發到月球上去。現在,我們的火箭能力是不夠的。就要靠我們的大火箭。
大火箭生產出來以後,我們未來國家30年到50年發展空間技術和和平利用空間,這個需要就能夠滿足。同時也能夠實現我們運載技術跨越式的發展和航天可持續的發展。我希望大家關注這枚火箭的研製,對它們給予更多的支持。
長征“2F”火箭做了大量適應性的修改
[主持人]:今年是2008年,“奧運年”。除了奧運之外,大家非常關注的就是“神舟七號”的發射。它的發射對我們火箭來說會不會有新的挑戰?會不會有新的難度?難點在哪?
[梁小虹]:航天飛行任務已經完成了6次,4次不載人,2次載人飛行。這6次都是我們院裏的長征“2F”火箭完成的。每一次火箭的發射,都不是100%的,任何科學實驗,都有風險。我們這枚火箭盡管由於適應載人航天需要而言之的火箭,它的可靠性要大大高於別的火箭。但畢竟它的可靠性沒有100%。沒有100%,這裏就需要我們用100%的工作去把99.7%的可靠性變為100%,要保證發射的圓滿成功。
從“神舟六號”發射結束以後,火箭做了大量適應性的修改,對飛行當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又進行了大型地麵試驗,又進行了分析,又進行了提高可靠性的工作。所以這枚火箭能夠出色地完成下半年“神舟七號”宇航員出艙活動的運輸任務,還是能實現我們過去提出的“準確入軌”的口號。
[主持人]:我們中間稍微看一下網友的提問。因為今天做的是視頻直播,很多熱心的網友已經在電腦前麵等了很久了。
[主持人]:網友說:“嘉賓很精神,航天人風貌就是不一樣。”
[梁小虹]:非常感謝網友。
[主持人]:網友說:“請問梁書記,什麽時候我們也能夠去太空看一看?有沒有這樣的可能?”
[梁小虹]:我們中國人都有喜歡神話和幻想的習慣。過去有後羿射日、女媧補天和嫦娥奔月等等。我們古人都有這種想法,什麽時候我們能到太空看一看,這個問題很難準確地用時間描述出來。但是我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這個日子很快會到來的。因為現在的科學技術是在爆炸性的發展,很多科學技術的變化和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不是我們傳統思維能夠想到的。今天我們說要到太空去轉一轉、看一看、旅遊一下,今天好象還是一個“天方夜譚”,對一般人或者是對宇航員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們的航天技術在不斷地發展,大家回顧看一下,我們從60年代,人類開始登月以後,我們這幾十年做的事情,為我們人類走出地球奠定了很多基礎。很多技術都在不斷地成熟和發展。
我們中國人都有喜歡神話和幻想的習慣。過去有後羿射日、女媧補天和嫦娥奔月等等。我們古人都有這種想法,什麽時候我們能到太空看一看,這個問題很難準確地用時間描述出來。但是我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這個日子很快會到來的。因為現在的科學技術是在爆炸性的發展,很多科學技術的變化和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不是我們傳統思維能夠想到的。今天我們說要到太空去轉一轉、看一看、旅遊一下,今天好象還是一個“天方夜譚”,對一般人或者是對宇航員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們的航天技術在不斷地發展,大家回顧看一下,我們從60年代,人類開始登月以後,我們這幾十年做的事情,為我們人類走出地球奠定了很多基礎。很多技術都在不斷地成熟和發展。
齊奧爾科夫斯基說過,人類是生於地球,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能總待在搖籃裏麵。這句話後麵就是網友提的問,有一天,我們一定要走出地球。但這一天是哪一天,我們大家一起努力。
我把“長2F”看成工藝品
[主持人]:一起努力,一起期待。我相信網友的提問,包括很多網友,包括我的期待,什麽時候能到太空玩一下。去年金牌火箭——“長三甲”完美地完成了發射“嫦娥一號”的任務,但是哪一支火箭會執行這次“神舟七號”的發射任務?
[梁小虹]:網友可能對火箭不是特別了解。現在中國的“長征”火箭一共有12種,我們院生產了10種,其它9種都是滿足不同的衛星需要,而隻有“長2F”火箭,這枚火箭是專門為載人航天工程而定製生產的。一枚火箭針對一枚飛船,“長2F”第七發火箭,我們火箭已經總裝完畢,目前正在測試。火箭生產流程,首先是單機生產,單機生產完了以後,到係統總裝、調試,係統總裝、調試完了以後,要交到總裝廠進行總裝測試,各個係統間要協調匹配,測試要根據火箭發射任務要求,從一遍到十幾遍,反複地測試,對於測試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問題,都要按照歸零的標準去把它解決。
有些網友問,什麽叫歸零呢?你說的太專業。我們聽不懂,我現在就講一下,比如說一個問題出現了,好,我們航天人,有五條標準把它解決,你說問題解決,你要滿足五個方麵的需要,第一個方麵就是問題複現。有的網友可能問,問題複現還不容易嗎?其實不是很容易,特別是電器產品,有時候我在測試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多脈衝,我最後做了幾千次這個脈衝不出現,但是我們的標準是問題要複現,在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條件下,一定要出現這個問題,你才能把環境條件說清楚,將來注意它的問題。
問題複現了以後,第二條標準就是定位準確。定位準確,在一個大的火箭幾萬個零部件裏麵,這個問題是在什麽地方,一定要定的很清楚。因為火箭有七大係統,火箭互相之間都有一個相關的聯係,到底哪個係統的問題,需要很好的研究、分析。
第三條,我們講,要機理清楚,問題出現了,什麽是機理,問什麽叫機理?打個簡單的比喻,假如今天我頭疼,頭疼是什麽機理,是血壓高頭疼,是腦袋裏長了瘤頭疼,還是情緒不好頭疼,還是睡眠不足頭疼,不管什麽引起頭疼,必須把機理搞清楚,這個機理不能搞錯,搞錯了,問題就搞不準。這方麵搞清楚,搞完了以後,你要措施有效。解決問題的措施一定有效,不能說我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我用這條措施,好象有效,下回又出來了,這不叫有效。一定要一勞永逸地采取措施,把它徹底解決。
第四條,網友說,不是解決問題完了嗎?還沒有。最難的一條也是最讓我們頭疼的一條,舉一反三,什麽樣的情況出現人頭疼的問題。我頭疼,你不能頭疼。怎麽去杜絕?怎麽去防止?這個舉一反三,是比較難的。一個火箭出現了問題,我要在所有的火箭上都要舉一反三,都要防止和注意出現這個問題。這個係統出現問題,我在相關的係統上,都要注意解決,不要出現問題,這叫舉一反三。就從開始定位準確,最後到舉一反三,我們把它做完。
這發火箭,“長征2F”遙七火箭,我把它形象地比喻成工藝品,我們其他的火箭都是組批生產,火箭的箱體,火箭的發動機,打“嫦娥”也好,打其它的衛星也好,我趕上枚火箭就滿足它的要求,我是組批的,而隻有“長2F”是為載人航天工程定製的,我把它看成工藝品,工藝品的概念是精雕細琢,不僅是一個人命關天的問題,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對我們國家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經濟意義和拉動中國航天技術發展的意義。意義太大了,有不得半點影響。當然,別的火箭也不允許失敗,但是由於我們這是載人航天飛行,它的標準要比較高。比如別的火箭是93%、94%的可靠性,而這枚火箭可能要達到97%、98%的可靠性,要加嚴措施。所以這個工藝品,為了完成下半年的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我們提出“三杜絕、一出色”,個人杜絕差錯,個人的工作不能出差錯;係統杜絕誤差,一般來講係統是有誤差的,但是今天我們用嚴上加嚴的標準,去衡量、判別,不能出現誤差,否則誤差放大,可能就導致整個火箭可靠性下降,而且導致發射失敗。
這枚火箭不能出現問題,個人要杜絕差錯、係統杜絕誤差,火箭杜絕問題,應該是比較難的。整個火箭上萬個零部件,有幾萬個人的協作,它的七大係統不能出現問題。最後出色完成本次發射任務。所以我相信,我們這枚火箭,以前六次發射的基礎上,在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麵,做了大量工作的基礎上,一定能夠很好地完成這次任務,也請網友在發射的那一天關注我們這枚火箭的升空。
我相信梁書記這麽詳盡的解釋,網友應該非常滿意了。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不能夠再就更多的網友提問作出解答。
努力從“航天大國”完成向“航天強國”的轉變
[主持人]:去年“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為我們國家贏得了不少榮譽,總理在慶功大會上也讚揚培養了一支年輕、得力的航天隊伍,如何評價您手下的這支隊伍,而且就科研界經常遭到指責的聲音,比如急功近利、浮躁,但是這樣的指責聲音,在航天隊伍中的評價中,卻很少有人提及,為什麽咱們有這樣好的口碑,主要得益於什麽?
[梁小虹]: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的問題。
反過來看一下,事業的發展造就了人才,人才的工作推動了事業。這支隊伍怎麽去評價他?這支隊伍的成長得益於什麽?這個問題說起來比較複雜。我想,在載人航天慶功大會上,胡總書記講了“四個始終”,在首次“繞月”工程慶功大會上,總書記又提出“四個始終堅持”,實際上他把我們這個隊伍的特點概括出來了。這個隊伍到底是一個什麽隊伍?大家有一些了解,但是我作為一院的黨委書記,如果我對我們院的工作還能滿意的話,最滿意就是有這麽一支敢打硬拚、無私奉獻的隊伍。我上次和有些同誌交換意見,我已經做了黨委書記,做了五年多時間了。如果說回過頭來總結,我們在工作中有成績,也有缺點和錯誤,如果在總結成績上,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我就說隊伍建設。
隊伍建設到底得益於什麽?總書記給我們提出“四個始終”,他評價航天工作者。什麽始終?始終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始終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始終勤於探索、善於借鑒,始終依靠科學,加強管理。在“嫦娥繞月”工程慶功大會上又講了“四個始終堅持”,講了我們的經驗。到底得益於什麽?第一,敢於挑戰的精神。我跟我們這些無論是白發蒼蒼的老同誌,還是剛剛走出校門不久的年輕同誌,跟他們交往的時候,有一種東西感動著我,就是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多大挑戰、多大風險,包括多大壓力,他們始終敢於挑戰,不怕困難。這個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十個人、幾十個人,而是這麽一個團隊的特征。
因為我們知道,中國航天發展是經過了一個非常曲折的過程,今天我們看到,我們很輝煌,我們今天可以講我們國家的成績。但是這50年走的路確實很艱辛,也很艱難。我們也遇到了非常多的挫折,在最困難的時候,很多同誌流過淚,但是不管遇到多大問題,但是不管遇到多大問題,我們這個團隊從來沒有言敗過,不管遇到多大挑戰,不管遇到多大的壓力,有些失敗以後的壓力,隻有我們自己能夠知道。就是在這種失敗壓力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敢於挑戰、敢於戰勝風險,我認為這是一種氣概和精神。這是我們隊伍的第一個特點。
第二個特點,就是無私奉獻。今天市場經濟情況下講無私奉獻,很多同誌聽起來很陌生。但是我想告訴大家,在我們這個團隊裏講無私奉獻,形容我們很多很多同誌,不為過。上次有一位老同誌跟我交換意見的時候,是航天領域以外的同誌,他說對老同誌,我們都了解,他們有很多優良的傳統,我不了解年輕人,我不知道他們能不能繼承這種傳統。我跟他講了一個例子。我們有些“80後”、“90後”走出學校,他們在三十出頭、二十八九承擔了主任設計師、副總師的崗位,在他們執行發射過程中,遇到了失敗,也遇到了成功,他們在外執行任務的時候,家裏的孩子很小,有的同誌都不是北京人,夫婦雙方都不是北京的同誌,孩子托給組織、朋友來照顧。特別是遇到了失敗和取得了成功,這些年輕同誌激動的都流淚了,失敗了,黯然傷心落淚。成功了,喜悅的流淚。我們這裏有男同誌,也有女同誌。男同誌有淚不輕彈,但是當一個事業取得了巨大成果的時候,他的這種感情都流露出來了。當他看到做了這麽多工作,結果出現了問題,出現了失敗,出現了挫折,他感到深深的內疚。我認為,從他的淚裏麵看到這種無私奉獻。沒有人叫苦,沒有人講條件,沒有人講自己的價值,都融合在這個事業當中去。這還是我們的主流。
第三個特點,我認為講科學的特點。因為航天是高風險、高投入的事業。來不得半點馬虎,要講求科學,要實事求是。錢老給我們提了兩條:第一條係統工程;第二條技術民主。在這個型號研製過程中,有這麽複雜的、開放的大係統,是一個大的係統工程,這裏麵一定要紮紮實實、嚴謹認真,這種特點培育了我們這些人。
具體說,敢於挑戰的精神、無私奉獻的氛圍,以及講求科學的特點,我們得益於這方麵。最主要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使我們這個事業不斷地向前發展,使我們的人才在這樣的事業和平台空間上能夠更好的報效祖國、成長,同時實現自我價值。
[主持人]:聽得使我自己內心感到非常感動和振奮。因為時間的原因,我們再向您問最後一個問題。外界對中國的航天有諸多的評價,年初西方有媒體將中國今年的計劃稱之為“充滿雄心的宣言”,路透社還把中國列入航天大國精英俱樂部,如何看待這些評價,我們自己“航天人”對自己的定位又是怎樣的?
[梁小虹]:我也聽到一些國外的評論。我想談一些看法。不管是別人怎麽評論。第一自己要清醒。因為航天不是航天自己的航天,它的發展要有賴於國家整個科技實力的躍升和發展做支撐。現在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相比,依然有距離。我們必須正視,同時也必須承認。西方媒體怎麽去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冷靜,我們要清醒,我們中國航天和發達國家的航天還是有一些距離的。
除此以外,你看到距離,你不能妄自菲薄。中國航天50年,我們正在逐漸縮小與發達國家航天技術的距離,我們有了自己的飛船,有了自己的火箭,有了自己的宇航員,我們是太空俱樂部的第三名成員,我們的火箭發射數量居於世界前四位,我們的衛星有了長足的進步,美國的衛星現在在天上有400多顆,我們有距離。但是在國家的領導下,在國家綜合實力大大提高的情況下,我們的航天事業、我們的衛星事業,又出現了一個新的生機。我們在科協組,中央氣象局鄭局長對我們提出了很多希望和要求,希望航天的衛星能更好的為中國氣象事業服務;還有很多領域都需要我們的衛星。我們在“十一五”、“十二五”,甚至更長的時間,我們國家的衛星將有長足的發展,我們將超過某些國家,大大提升我們國家的衛星應用事業。
我想,第一、要保持清醒;第二、不妄自菲薄。不管西方怎麽評價,我們還要紮紮實實、埋頭苦幹,努力把中國航天事業推向新的進步。努力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領導下,我們用不長的時間,從“航天大國”完成向“航天強國”的轉變。
“長征五號”研製成功後不久,中國就會建立自己的太空站
[主持人]:謝謝梁書記在“兩會”期間,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作出人民網科技頻道。在采訪即將結束之際,我想用網友的留言做最後的總結。就是“我為中國航天而自豪”。
[梁小虹]:非常感謝主持人,也非常感謝網友在這麽晚的時間,依然關注、關心中國航天,中國航天的發展還需要全國人民,也包括網友的關心和支持。謝謝!
[我是航天謎]:請問梁書記:我國今年將要進行15次航天發射.是否包括北鬥2號?具體到一院要進行幾次發射?謝謝!
[梁小虹]:一院今年進行十次發射,長征二號丙火箭發射三次,長征2號F火箭發射一次,長三甲火箭發射一次,長三B火箭發射兩次,長三C火箭發射三次。
[網友苗先生]:請問梁書記,在中國航天事業蒸蒸日上的今天,為何還要大力發展民用產業?航天一院民用產業發展思路?
[梁小虹]:在大力發展航天的同時,一定要發展民用產業,這本身是不矛盾的一對命題。因為航天技術也是為國民經濟服務的,航天技術是可以軍民結合的,民用產業發展的思路是歸核化、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
[網友shujunf]:專家好,我來自浙江,我現在想知道的是火箭在民用方麵,除了種子之外,還有哪些用途,太空遊?以後是不是私人也可以有衛星?
[梁小虹]:除了種子之外,火箭可以發射衛星,衛星有不同的用途,有通訊衛星、海洋衛星、氣象衛星、偵察衛星、減災衛星、國土資源普查衛星等等,沒有火箭所有的衛星都打不上去。所以,衛星市場要發展,火箭大有作為,不僅是打一個種子星的問題。
[網友]:我聽說航天火箭要上市,請問梁小虹書記,我們什麽時候可以買到中國火箭股份?
[梁小虹]:國家發改委對國有企業改製有明確意見,鼓勵條件成熟的企業整體上市,這為我們下一步發展提出了方向,我們院現在不具備整體上市的條件,但火箭作為民用產業是可以上市的,通過資本市場和科技的結合,能使中國火箭做大做強。我們在經過一係列改造之後,將在A股上市,希望大家多買我們院的股票。
[網友]:我為中國航天而自豪!
[梁小虹]:謝謝你對中國航天的肯定和支持,同時,也希望今後繼續關注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網友位卑未感忘憂國]:請問梁書記,一院火箭概念上市,是否進入實質操作階段?一院員工如何分享這一發展成果?
[梁小虹]:上市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要有一定的時間,目前隻在策劃階段,但一定會完成上市工作。如果我們火箭發射永保成功,一院的員工一定能在資本市場中得到應有的回報。
[網友航天人]:請問運載火箭研究院未來有搬遷的計劃嗎?
[梁小虹]:沒有,我們現在地址要建成北京南苑航天城。
[網友歡歡]:請問中國甚麽時候有自己的太空站。
[梁小虹]:“長征五號”火箭的研製,目的之一就是為將來把中國的太空站送上太空做準備,你可以了解一下“長征五號”的研製計劃,它的研製成功後不久,中國就會建立自己的太空站。
[網友]:大運載係列也包括3.35米芯級的小火箭,能不能先研製它們,替換掉現有的劇毒燃料的火箭係列,然後再開發5米芯級的。
[梁小虹]:你說的非常好,現役的火箭推進劑有毒、有汙染,“長征五號”的火箭是無毒、無汙染的,我們正在研製液氧煤油發動機和氫氧發動機,同時,我們也正計劃進行對現役火箭進行改造,使我們的推進劑都做到無毒、無汙染。
[網友]:除了火箭這一運載工具,我們國家是夠還有類似美國航天飛機這樣再入式的運載工具研製計劃?
[梁小虹]:目前暫時沒有,但不排除未來研製其他形式的航天運載工具。
[網友]:梁小虹院長好帥!希望你能講一些專業一點的東西搞科普的不要到2015年我國的航天綜合實力能超過俄羅斯嗎?
[梁小虹]: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不是沒有可能的。
[網友中國航天]:梁書記您好,我想問一下我們航天兩大集團將來合並,對我們五院的影響?
[梁小虹]:我認為不會有什麽影響,具體問問李書記。
[網友pao]:我國的火箭推力目前還比較低,我想以後會對我們的航天事業造成影響,能談談我國火箭發展計劃嗎?
[梁小虹]:今天的訪談內容已談到了您的問題。
[網友]:請問,我們有沒有專門的航天消息網站?像“嫦娥”的消息隻能看門戶網站發布的,平時想查看最新消息不太容易。
[梁小虹]:我們有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網站,您可以上網查一下,雖然我們的網站辦得還不是太理想,信息更新還不太及時,但我們會改進,滿足社會各界對航天的關注。
[網友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的一名普通員工]:我想知道,在航天騰飛的推動下,我們員工的待遇能否也與航天的社會地位相符,總感覺作為八院的一名員工,工資收入與風險完全不成正比,雖然航天強調奉獻精神,可也該改善一下員工的待遇問題吧?
[梁小虹]:我在和袁院長和王書記交談過程中,我感覺他們對提高員工收入還是有很多措施的,事業發展的同時員工的收入應該得到合理的增長,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網友wang]:據聞航天科技集團要進行專業化重組,大概會分為那幾個專業?謝謝?
[梁小虹]:目前正在進行動力重組,其餘的還沒有聽到什麽計劃。
感謝網友多年來對中國航天的支持,有講錯的地方歡迎各位網友“拍磚”,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