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不是中國唯一的榜樣 zt

(2008-02-28 06:18:18) 下一個
美國不是中國唯一的榜樣
時間:2008-2-27 19:20:34 中外博覽

對於後進國家來講,如何向榜樣學習,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一個容易被誤導的事情

近代以來,中國作為一個後進國家,就處於一個持續不斷的“找榜樣”的過程中。越是往前追溯,我們就越會發現,中國“找榜樣”受到了曆史、傳統等諸多方麵的限製,它又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榜樣選好了,大家就照著這個榜樣做事,實際上這會導致一些非常嚴重的後果,雖然當時選榜樣的時候,用心往往是好的。

從中國最早決定要維新開始,就始終對於選什麽樣的榜樣有著很沉重的負擔。在這一點上,日本和中國非常不一樣。日本在曆史上從來沒有像中國一樣成為大文明的中心。從一開始啟蒙的時候,日本就有很清楚的樣板,就是當時的唐朝。選這個樣板,日本一點也沒有選錯,因為當時的技術條件使日本不可能看到地球上的第二個文明中心,希臘和羅馬。等到西風東漸的時候,英國海軍不遠萬裏跑到東亞來,一下子把清朝這個龐大的帝國打敗了。對於日本來講,它沒有任何負擔,重新選擇樣板也沒有任何痛苦,所以馬上就“脫亞入歐”,拋棄中國的老樣板,學習西歐新樣板。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敗給了美國,它又第三次選擇了新的樣板。日本整個曆史上最重大的三次轉變可以歸功於它選對了樣板,轉變的時候也沒有感情上的負擔。但中國不一樣,中國在被英國打敗前,從來沒有考慮過還有其他的樣板。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才開始找樣板,但中國找樣板不像日本一樣幹淨利落,從心理上拋不開曆史負擔,這也造成了中國往往不清楚應該向樣板學什麽。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也試圖以英國為樣板。清朝末年,中國最早派往外國的公使郭嵩燾就是到英國。郭嵩燾曾在英國寫信給李鴻章,大意是,日本人也往英國派了很多學習的人,但和這些人比,我們派的人是學人家的“兵”,學人家的“兵”為什麽強,而日本派的人是學人家的製度,比如國民教育、郵局、銀行、交通,這些都是國家工業化過程中的基本建設。他說“兵乃末也”,我們把本末搞顛倒了。工業文明是製度化的東西,比如稅收、銀行、國民教育,離開了這些,“兵”怎麽能強大呢?但這些很好的建議,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這是中國一個很慘痛的教訓。當時俾斯麥也曾評論說,日本到歐洲來學習的人都是問我們“怎麽做”,但大清王朝派到歐洲來的人都是一家一家地買東西,買炮彈、買船,比較價格,看哪家更便宜。俾斯麥因此得出結論,僅僅從這一點看,人們就可以預知,再過幾十年,日本將是亞洲的首強。可見,對於後進國家來講,找什麽樣的榜樣,如何向榜樣學習,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一個容易被誤導的事情。

我們不能把學習榜樣這件大事變成單線思維,排他性的,如果這樣,時間越長危害越大,就越得不償失

中國轉向學美國,是從改革開放之初就開始的。鄧小平認為,要推行開放的政策首先就要對美國開放,不對美國開放,對任何其他國家開放都不會有巨大的效果。這是非常英明的。鄧小平是一個十分務實的人,他反對靠空洞理論吃飯,他看重實踐,所以他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講“黑貓白貓”。他之所以把對美國開放看作是中國對外開放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因為看到了中美關係的重要性,看到了美國當時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此外,還有一個事實值得一提:華人天生適合做市場經濟,二戰結束以後,所有和美國結盟的華人社會都發展起來了,比如新加坡、台灣、香港。因此,從改革開放開始,中國從上到下都把美國看作主要的樣板,我們對這個樣板的積極作用必須承認。

但是,對美國的開放並不意味著全方位地向美國學習。英文中有這樣一個諺語:“好的最大的敵人是最好”,就是說不要走極端。在改革開放中,越來越多的人體會到,中國若把學習的來源過多鎖定在美國身上是不合適的。為什麽?原因很多。比如,美國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隻有30人左右,但在中國,把西部那些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撇開,東南沿海地區每平方公裏是230人,這和美國沒法比。

在美國政治學中有一個概念,就是“美國例外”。因為在全世界主要國家中,很少有像美國那樣發展起來的國家,它的發展條件不具有普遍性。這體現在三點上:第一,當初歐洲的移民離開母國,一定是選擇到地廣人稀的地方去,這就決定了美國人均資源的優勢。第二,在美洲大陸,當歐洲移民到來時,這裏並沒有什麽曆朝曆代固結下來的沉重遺產(印第安人很快被抹掉了)。在很多國家,曆史遺產往往是阻礙變革和進步的障礙,這一代人要變革,還要考慮上一代,上上一代。這也是為什麽當年魯迅會說:在中國,你就是在房子上開一個窗戶,大家都不會允許。第三,當歐洲移民來到美洲大陸時,他們的母國就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因此他們帶來的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經驗和技術。

中國在這幾個方麵與美國存在基本的不同。因此,中國的發展要尋找榜樣,一定要是多元的榜樣。即便我們第一個找的榜樣是正確的,也不能把學習的榜樣變成單一的、排他的,如果這樣,時間越長危害就越大,就越得不償失。在50年代初,我們自上而下地學習蘇聯,這其中並不是沒有合理因素,但一旦走向極端,完全照搬蘇聯模式,負麵影響就大大超過了受益,我們費了很大力氣後來才扭轉過來。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我們千萬不能忘記這個教訓。

歐洲有些地方比我們的人口密度還要大,但是它們能把自己的家園建設得使你有天人合一的感覺,這就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最強大的也一定是最吸引人注意的。美國的強大不僅表現在軍事力量上,還表現在它的大眾文化上。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根本區別就是,精英文化無論多麽優秀,影響的人總是不多,但大眾文化易於被人理解和模仿,影響麵則要大得多,可以是幾億人,甚至是幾十億人。比美國文化更精英的文化有很多,但美國文化的影響力卻無人能及。正因為這樣,如今在中國無論是學者、官員還是老百姓,一說起國外如何如何,就總會先想到美國。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需要保持頭腦的清醒。即使美國是世界第一大國,其他國家也有很多好經驗。剛剛提到,中國的人口密度和美國無法相比。但在歐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是荷蘭,每平方公裏超過340人,還有英國、比利時和盧森堡,這些地方人口密集,但是它們能把自己的家園建設得使你開車、步行的時候感覺到天人合一,這就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20多年前我看到過一篇很好的文章,作者說,中國片麵發展汽車工業和高速公路是不合理的。中國人口那麽密集,土地資源緊張,為何不學學德國建造鐵路網的經驗?德國的汽車工業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但它全國鐵路網的高效、準時給人們帶來的方便卻是無與倫比的。我當時就十分希望這篇文章能在中國引起大討論,但是這個建議卻沒有受到關注。中國很快將麵臨汽車工業過度發展帶來的許多問題,比如堵車、汙染、油價,還有社會公平的問題。鐵路的發達其實促進了社會公平,因為它是公共交通。開汽車就不同了,有車的人和沒車的人,開好車的人和開破車的人,差別太大了。在這一點,我們的確應當多學學歐洲。

任何國家都不能成為中國唯一的榜樣

中國學習的榜樣必須是多元的,至少可以從一些方麵改變我們對美國榜樣的過度傾斜。即使是學習美國,我們也要考慮美國模式與我們國情的相關性,要有一個清醒的判斷。日本當初向歐洲學習,就建立在清晰的判斷之上,比如,日本的海軍效仿的是英國,陸軍學的卻是德國;大學教育效仿的是英國,而中小學教育則向法國學習。這種對學習榜樣的判斷和取舍是很聰明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在取舍的過程中,學界和傳媒尤其要起到好的引導作用。

美國在某些方麵值得中國學習,但不應是中國唯一的榜樣,事實上,任何國家都不能成為中國唯一的榜樣。中國太大了,這就決定了中國和任何國家都可以找到相似性和不相似性。在一定的階段,我們有優先學習的對象,但我們不能把其他的對象從視野裏排除掉,一旦錯誤發生,扭轉的代價是很高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