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08大國航母計劃:航母雄心考驗國家意誌 zt

(2008-02-17 20:15:56) 下一個
解密2008大國航母計劃:航母雄心考驗國家意誌
2008年02月18日 10:34:33  來源:《環球》


如果手頭有一部“2008年各國軍工行業年鑒”,人們可能會無意中發現,在這一年,無論大國小國,老牌海軍強國還是新興海洋國家,或多或少都會在航母發展史中記上一筆。

力推新航母

這一年,美國CVN21“未來型航空母艦”(Future Aircraft Carrier)即將開工建造,這將是美國繼尼米茲級之後打造的新一代航母。它的首艦以美國第38任總統的名字命名為“傑拉爾德·R·福特”號,編號CVN78,預計於2012年下水,2015年服役。隨後,2號艦計劃於2012年開工,2016年下水,2019年服役。該型排水量為十萬噸的巨艦,無疑將繼續代表世界航母發展的最高水平。

同樣在2008年,法國和英國也將不約而同地推進其航母計劃。兩國將在共同的設計基礎上,分別建造自己的下一代航母。對法國而言,這是為了給現在“形單影隻”的“戴高樂”號航母配一個搭檔,確保在“戴高樂”號檢修或修整時法國海軍仍有航母可用。對英國而言,則是為了避免海軍的實力衰退過快,從而以新一代航母替代現有的3艘無敵級輕型航母。

其中,法國的新一代航母被稱為PA2(Porte-Avions 2,即“戴高樂”級第二艘),計劃建造一艘;英國的“未來航母”被命名為伊麗莎白女王級(Queen Elizabeth Class),計劃建造兩艘。這兩型航母的排水量均在6萬噸級,雖然質量和數量不比美國,但從英法兩國的財力和海外用兵的需求來看,兩三艘航母,從可能性和必要性上都已經足夠了。

除了老牌海軍強國,2008年,還有一些國家也在推進他們的航母事業。

比如在日本,直升機航母16DDH的2號艦將於2008年開工。16DDH型直升機母艦雖然被日本海上自衛隊稱為“直升機驅逐艦”,但其18000噸的滿載排水量、直通甲板的外形、同時搭載和起降多架直升機的航空支援能力,都無法掩蓋其直升機航母的定位。該型艦的首艦已於2007年下水,目前正在測試之中,預計於2009年服役,本次開工的2號艦預計將於2011年投入使用。屆時,日本的直通甲板艦數量將達到5艘,其中包括兩艘18000噸的16DDH型艦和三艘滿載排水量14000噸的大隅級兩棲攻擊艦。

而在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戰略投送艦也將於2008年12月服役。這艘排水量27500噸的新艦之所以不稱為航母,是因為它不僅是一艘航母,也是一艘兩棲攻擊艦,它能夠攜帶6架固定翼戰鬥機,並能同時裝載大量人員、裝備和物資,將成為西班牙海軍有史以來噸位最大的船隻。

“節儉計劃”

對一個國家而言,造什麽樣的航母,如何建航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國家需求與實力。大國或是中等國家,出於不同的需求,基於不同的實力,選擇了不同的航母發展道路。

美國需要維持一支全球性的海軍,因此,它在航母方麵的投入也總是大手筆:CVN21首批共建造三艘,總采辦費用達到了360億美元。其中,論證設計、開發的費用為42.51億美元,建造費317.49億美元,均攤下來,單艦建造成本約105億美元,包括設計費用後,將達到120億美元。雖然300多億美元幾乎相當於不少國家一整年的全部軍費,但相對於美國每年數千億美元的軍費總規模,分攤在十幾年中,仍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當然,美國人也學會了節儉。CVN21設計理念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降低全壽命費用,這首先要減少艦上人員。相對於尼米茲級3200人的艦員數量,CVN21的艦員在2300~2700人之間,這可以節省一大筆開支。

財大氣粗的美國尚且如此,法國無疑更要精打細算。雖然後者也曾經是老牌海軍強國,但現在每年的軍費比美國整整小一個數量級,因此有了與英國合作的需要。

早在1999年,法國就曾向英國尋求合造下一代航母。但由於此前法國自己建造的“戴高樂”號耗時良久,造價飛漲,法國雖然明知需要下一代航母,卻遲遲無法從軍費盤子中撥出足夠的額度。合造航母,不僅可以與英國分擔研製費用降低各自的建造成本,還能擴大同一型航母的建造數量。

對此,英國較為慎重,因為雙方在合作研製裝備方麵曾有過教訓——起初合作時都是真心實意,但研發建造過程耗時耗資巨大,彼此又有不同的作戰需要,所以最終導致雙方在一些項目上“分道揚鑣”。因此,英國一直都在獨立進行航母的前期論證,直至2005年選定了泰利斯公司的方案。這期間,法國於2004年與英國達成一致,在英國方案的基礎上共同研製新航母。

實際上合作建造航母會涉及到複雜的技術困難——英法兩國使用的艦載機不同,航母的定位不同,甚至艦載武器也不相同,航母的設計遷就一方,就可能影響另一方的使用。法國人一向心高氣傲,當年在戰鬥機問題上寧願撇開歐洲其他國家也一定要自己搞一型“陣風”式戰鬥機,如今卻能夠容忍基於別國方案來合作建造航母,說到底,還是出於財力考慮。

考驗大國意誌

航母一直是很多瀕海國家追求的目標。當一個國家的國家實力與國家意誌達到一定程度,而這個國家又需要海洋時,航母自然會成為一種必然選擇。

但因為種種原因,各國的航母計劃或多或少都麵臨著不同程度的困難,俄羅斯也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案例。

如今,滾滾而來的石油美元讓俄羅斯財政有了一些起色,也給俄軍的恢複提供了一定物質基礎。俄軍方已多次表示,要為海軍裝備“幾個航母戰鬥群”。

然而,俄羅斯的困難也很明顯:原蘇聯門類齊全配套完善的工業體係已經解體,曾經建造了蘇聯所有航母的黑海造船廠現在屬於烏克蘭,而大量上遊配套工廠則分屬於多個原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俄羅斯雖然擁有航母,但已不再擁有完整的航母生產線。

當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曾要求烏克蘭移交未完工的“瓦良格”號航母,而黑海造船廠廠長馬卡羅夫則表示,這艘艦已經不可能再完成,因為要建好這艘艦,需要“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會委員和9個國防工業的部門”。

從這句話中也能夠體會到,俄羅斯海軍要實現航母理想,不僅需要俄工業部門的艱苦努力,而且還需要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和堅強的政策決心。(《環球》/劉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