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正在緩慢走向消亡:八年內才買兩架飛機
2008年02月18日 09:31 東方網
2000年以來,俄羅斯空軍僅采購了兩架蘇-34。新型的蘇-30、蘇-35乃至米格-35統統與俄羅斯本國無緣
俄羅斯政治與軍事分析研究所分析部主任亞曆山大·阿納托利耶維奇·赫拉姆奇辛日前在《獨立報》上發表文章,對俄軍近年來的發展情況和現狀進行了深入分析。他認為,俄軍目前正在“緩慢地走向消亡”。
俄羅斯武裝力量從1992年5月7日開始正式發揮職能。在過去的16年中,俄軍的發展可大致劃分為兩個階段,且前後均接近8年時間。而這兩個階段的持續時間正好與俄聯邦兩任總統的執政時間大體吻合。通過對比這兩個階段,可以從總體上了解俄軍近年來的發展曆程和現實狀況。
一、“有益的”神話
最近一段時期以來,俄羅斯中央政府利用一係列主流媒體不斷宣傳俄軍事力量複興的觀點。然而,事實卻證明,俄聯邦武裝力量目前仍未擺脫危機局麵。除此之外,俄陸軍、海軍和國防工業綜合體卻顯現出一係列完全相反的發展趨勢,而且這些趨勢還具有一定的不可逆轉性。
需要首先提醒的是,自前蘇聯解體以來,俄聯邦武裝力量已經曆了一段相當長的時期,並且其麵臨的許多任務都與前蘇聯武裝力量存在著巨大差異。
在過去的15年中(1992年至2007年),俄中央政府和軍方一直未能回答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性問題:俄羅斯到底需要一支怎樣的軍隊?根據公開的官方文件,例如《俄羅斯聯邦軍事學說》(2000年版)和《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發展的迫切任務》(2003年),很難推進與目前國際形勢相適應的軍事建設。
就所謂的“迫切任務”來說,從一方麵講,是要“避免俄武裝力量曾準備應對的可能衝突,以及避免全球性的核戰爭或者是與北約及其他由美國領導的集團發生大規模的常規戰爭。”
從另一方麵講,則是指“既然北約目前仍是一個奉行進攻性軍事學說的軍事集團,這就要求從根本上改造俄羅斯的軍事計劃和武裝力量建設原則,包括改變俄羅斯的核戰略。”
很顯然,上述這兩方麵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性。
從總體的感覺上講,前文所提道的兩個政府文件似乎是由幾個平行的且在軍事建設問題上持不同觀點的集體製定的,之後他們的觀點又被機械地揉捏在了一起。很顯然,在俄國防部內部存在著兩種尖銳對立的觀點:一種認識到了最近15年來戰爭特點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另一種則堅持基於上世紀40-50年代所形成的“裝甲坦克”理論。此外,在政治和軍事領導層中也存在著對立的觀點:一部分人否認與美國存在的對立,而另一部分人則持相反的態度。
與此同時,傳播有關現代俄羅斯正在積極地“重新武裝”的神話,不但有益於克裏姆林宮,而且也會給其國外的反對者們帶來好處--後者通常會持有美國和前蘇聯對立時期所盛行的觀點。這一神話有助於各國的軍事部門和特殊機構從議會和政府獲取額外的撥款,就好像“俄羅斯現在的軍事實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同時俄麵臨的軍事威脅也在增加”。
普京時代雖然加大投入,但總共也隻新購買了一架圖-160,期間還因事故墜毀了一架。而較為困難的葉利欣時代卻裝備了八架之多。
二、對比
現在讓我們把目光轉到自2000年開始的俄聯邦軍事機構改革的問題上來。要分析這一變革過程,就需要對2000年前後的局勢進行對比。按照官方宣傳的觀點,葉利欽執政的幾年是所謂的“恥辱和衰落”時期,而最近的八年則是“重建武裝力量昔日實力”的時期。
然而,現實情況與官方的宣傳卻並不相符。當然,與2000年相比,俄2007年的國防開支已取得顯著增長,並且最近八年中的平均增幅還超過了1993-1999年時的水平。從總體上講,普京執政時期的國防開支要明顯高於葉利欽時期。但更重要的卻是--這些國防撥款究竟被用在了什麽地方。
後蘇聯時期的俄羅斯國防工業綜合體已喪失了許多工藝和整整一代的高水平人才。這些損失正在逐漸地變得難以彌補。而瞄準國外市場和出口武器則成為維持這一行業生存的主要因素。同時,組建由同一級別的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生產企業構成的控股公司,則會對武器研製和最後產品的質量產生負麵影響。前蘇聯和國際上軍事技術發展的經驗均表明,必須在該領域刺激國內競爭機製的形成。
此外,俄武裝力量目前的人員狀況可以用“嚴重和難以克服”來形容。
在這方麵,軍人們缺乏動力和表現出的非職業性是當前麵臨的主要問題。同時,軍官和將軍(包括高級指揮人員)隊伍的訓練水平也比較低。職業軍官(高等軍事院校畢業生)流失的狀況仍未得到有效遏製。而在2000-2007年間推行的部分部隊職業化進程也沒有顯著提高俄武裝力量組成人員的素質。
三、褪去裝飾的戰略核力量
俄羅斯借以保障國家主權安全的戰略核力量目前正處於令人不安的危機狀態。
此處所說的戰略核力量是指過去和今天都切實具有核遏製力的導彈、潛艇和飛機。1992年初,俄聯邦戰略核力量實力如下:
--戰略火箭兵:裝備170枚RS-18洲際彈道導彈(每枚配備6枚分導式彈頭),204枚RS-20洲際彈道導彈(每枚配備10枚分導式彈頭),46枚RT-23洲際彈道導彈(其中36枚采用鐵路機動式部署,每枚配備10枚分導式彈頭),207枚RS-12M“白楊”機動式洲際彈道導彈(單彈頭)。總計627枚洲際彈道導彈,3727枚彈頭;
--海軍:14艘667BDR型戰略核潛艇(每艘裝備16枚R-29R型潛射彈道導彈,每枚攜帶3枚分導式彈頭),6艘941型“台風”戰略核潛艇(每艘裝備20枚R-39型潛射彈道導彈,每枚攜帶10枚分彈頭),7搜667BDRM型戰略核潛艇(每艘裝備16枚R-29RM型潛射彈道導彈,每枚攜帶4枚分彈頭)。總計27艘戰略核潛艇,456枚潛射彈道導彈,2368枚分彈頭;
--空軍:22架圖-95MS6型戰略轟炸機(每架可攜帶16枚巡航導彈)。總計352枚巡航導彈。
以上總共1083枚洲際彈道導彈和潛射彈道導彈(配備6095枚彈頭),22架戰略轟炸機(配備352枚巡航導彈),核彈頭總量為6347枚。
作為前蘇聯戰略核潛艇驕傲的“台風”級由於不堪高昂維護費用而被迫退役
在1999年俄戰略核力量實力為:
--戰略火箭兵:150枚RS-18,180枚RS-20,46枚RT-23,360枚機動式“白楊”和20枚RS-12M2“白楊-M”井基導彈。總計756枚洲際導彈,3540枚核彈頭;
--海軍:11艘667BDR型潛艇,2艘“台風”(還有1艘被用於測試最新型的“圓錘”潛射彈道導彈,為攜帶作戰用途的導彈),7搜667BDRM型潛艇。總計20(+1)艘核潛艇,328枚潛射彈道導彈,1376枚核彈頭;
--空軍:15架圖-160(每架攜帶12枚巡航導彈),31架圖-95MS6(每架攜帶6枚巡航導彈),35架圖-95MS16。總計81架戰略轟炸機,926枚核彈頭。
以上總共1084枚洲際彈道導彈和潛射彈道導彈(配備4916枚彈頭),81架戰略轟炸機(配備926枚巡航導彈),核彈頭總量為5842枚。
也就是說,在上世紀90年代,俄戰略核力量總共增加了60部運載工具(列入統計的包括新生產的72枚機動式和20枚井基“白楊”導彈,7架圖-160轟炸機,以及回收自白俄羅斯的81枚機動式“白楊”,回收自哈薩克斯坦的40架圖-95MS,回收自烏克蘭的8架圖-160和3架圖-95MS),彈頭總數減少了505枚。
到2007年初,俄戰略核力量實力如下:
--戰略火箭兵:123枚RS-18,76枚RS-20,246枚機動式“白楊”(其中包括3套“白楊-M”),44枚井基“白楊-M”。總計489枚洲際彈道導彈,1788枚彈頭;
--海軍,667BDR和BDRM型潛艇各6艘(另有一艘用於測試“圓錘”導彈的“台風”潛艇)。總計12(+1)艘潛艇,192枚導彈,672枚核彈頭;
--空軍:15架圖-160,圖-95MS6和圖-95MS16各32架。總計79架轟炸機,884枚巡航導彈。
以上總共681枚洲際彈道導彈和潛射彈道導彈(配備2460枚彈頭),79架轟炸機,884枚巡航導彈,彈頭總數為3344枚。
從以上統計可以得出,在2000-2007年間,俄戰略核力量總共裁減了405部運載工具和2498枚核彈頭。在最近的8年中,俄總共生產了27枚戰略導彈(比最艱難的上世紀90年代末減少三分之二)和一架圖-160(僅為90年代的七分之一)。銷毀的裝備包括:洲際彈道導彈和潛射導彈440枚(攜帶2483枚彈頭),圖-95MS兩架。還有一架圖-160在事故中墜毀。
分析稱美國已能準確跟蹤俄“白楊-M”洲際導彈,
而後者是俄羅斯目前唯一值得稱道的戰略核打擊力量
顯然,在葉利欽執政時期,俄羅斯繼承自前蘇聯的戰略力量在總體上得到了成功地維持,而自2000年以來,俄戰略力量則在不斷縮減,而且勢頭非常迅猛。應該承認,形勢的發展趨勢是非常負麵的。
在發展戰略火箭兵這一問題上,俄羅斯的領導層最初仍遵循著前蘇聯時期製定的計劃。這主要是指有關發展機動式RS-12“白楊”導彈係統的決定。之所以要發展該係統,是由於目光戰略導彈打擊精度的提高降低了俄井基洲際彈道導彈的作戰安全性。而新研製的“白楊”導彈具有很高的機動性,能夠在危急情況下躲避打擊。
然而,今天的美國已經擁有能夠實時傳遞情報的光學、紅外和雷達偵察衛星,這導致“白楊”係統的安全性也完全喪失。美國對“白楊”最初部署地的了解精度已達到了厘米級。機動式“白楊”導彈係統從離開儲存倉庫那一刻起便會受到敵人的全麵監控。重百餘噸、長度達22米的機動式“白楊”在可見光、無線電和紅外波段均非常容易被發現,那些相信它能夠在遼闊的俄羅斯大地上獲得良好隱蔽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隻要在一定高度引爆一枚核彈頭就可以在瞬間使整整一個師的離開了儲存庫的機動式“白楊”徹底失效。
與隻攜帶有一枚核彈頭的“白楊”相比,配備有10枚彈頭的RT-23型鐵路機動式導彈則具有較高的作戰穩定性。處於行進狀態下的RT-23看起來就像是一節普通的冷凍車廂,因此,要想探測到它幾乎是不可能的。需要強調的是,美國領導層對俄戰略火箭兵裝備的機動式“白楊”係統表現的相當平靜,但卻堅持要求俄羅斯領導人銷毀RT-23。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的要求並未得到滿足,所有的RT-23仍然在戰略火箭兵中服役。然而在葉利欽辭職後,RT-23卻在三年內全部退役並被銷毀。與此同時,多彈頭型號的“白楊”(即RS-24)目前仍處於試驗階段,其裝備時間最快也要等到2009年以後。
如果保持目前的發展趨勢(極低的新型導彈生產速度和老式導彈的加速退役),在最近10年內,俄戰略火箭兵可能將隻剩下100-200枚單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遺憾的是,現有的軍事政策根本無法扭轉這一勢頭。
較之戰略火箭兵,俄海基戰略核力量的狀況要更加糟糕。最新型的R-30“圓錘”到目前為止仍未“飛起來”。而為其配套研製的955型核潛艇--“尤裏·多爾戈魯基”號(1996年開始建造)、“亞曆山大·涅夫斯基”號(2004年)和“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號(2006年)現仍在建造之中。軍事專家們一直在爭論“圓錘”是否已經研製成功的問題。繼續研製該係統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到目前為止,所有的飛行測試都以失敗告終。
到2015年,俄戰略核力量可能將僅剩下不超過300枚洲際和潛射彈道導彈,核彈頭的數量也將不足600枚。其結果是,俄戰略核力量的核遏製能力將會遭到嚴重置疑。
在最近八年中,俄空基戰略核力量保持得比較穩定。但很快這一局麵就會發生改變。一些政府高官曾正式宣布,到2015年,俄空基戰略核力量將裝備的圖-95MS和圖-160轟炸機的數量將增加至50架。但前麵的介紹已經非常清楚,俄空軍目前共裝備有79架圖-95MS和圖-160轟炸機,也就是說,到2015年,戰略轟炸機的數量將減少29架。
在戰略核力量發展過程中唯一積極的因素是“沃羅涅什”型新式導彈攻擊預警係統的開始建造。不過,重要的並不是該係統運用了多少技術創新,而是它可以使俄羅斯在一定程度上擺脫獨聯體其他國家在經濟和政治上的勒索。目前,俄戰略核力量擁有的8座導彈攻擊預警係統隻有3座位於俄境內,其他則分散在其他獨聯體國家--烏克蘭境內2座,白俄羅斯、阿塞拜疆和哈薩克斯坦境內各1座。而在如此敏感的問題上依賴於鄰國未必行得通。
四、八年內兩架飛機
在常規武器領域,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采購總量也出現了顯著(數倍)的下降,國家武器裝備更新計劃不但被打亂,而且其中的內容也不斷減少。
例如,在1992-1999年期間,俄陸軍總共裝備了120輛T-90(4個營)和30輛T-80U(1個營)的主戰坦克。在2000-2007年間,T-90的裝備數量不超過90輛(3個營)。目前,俄陸軍總共擁有大約200個坦克營,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坦克處於封存階段。現在的疑問在於,到底應以怎樣的速度合理地更新坦克群。
俄空軍(這裏主要講前線航空兵,圖-160戰略轟炸機的裝備問題前麵已經有所涉及)的情況要糟糕的多。在葉利欽執政時期,空軍共獲得了100架新機(包括圖-22MS、蘇-24M、蘇-27、蘇-30、蘇-35、米格-29S和米格-31B)。而在2000-2007年間,空軍僅購買了兩架蘇-34。目前,俄空軍總共裝備有約1700架作戰飛機,其麵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同樣是極低的戰機更新速度。此外,隻有30-40架蘇-27和蘇-25得到現代化改裝並開始於2007年底裝備部隊。
類似的問題也同樣存在於地麵防空部隊之中。從2000年開始,俄空軍官方代表就不知疲倦地宣布,S-400防空導彈係統將在最近一、兩年內裝備部隊。但實際情況卻是,S-400直到2007年中期才開始交付使用。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導致現行的國家武器計劃(2007-2015年)遇到大量問題。如果考慮到之前所有的國家武器計劃都未能順利實施完畢,那麽我們將很難理解現行武器計劃中列舉的武器采購型號和具體數量究竟有何依據,以及其是否具有可執行性。例如,不清楚采購1400輛T-90坦克的計劃是否能夠順利施行(要想按計劃采購如此數量的坦克,必須將采購速度提升為現在的6倍),為什麽要采購這麽多按照現代標準已經算不上先進的T-90(根據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的規定,俄最多隻能裝備6350輛坦克)?
類似的問題同樣出現在采購58架蘇-34殲擊轟炸機一事上。前任國防部長(2001-2007年)謝爾蓋·伊萬諾夫曾多次宣稱,1架蘇-34能夠替代10架蘇-24。而通過比較這兩種飛機的技術指標可以發現,1架蘇-34在做戰飛行過程中事實上隻能替代1.5-2架蘇-24。換句話說,要全麵替換現役的500架蘇-24,需裝備200-300架蘇-34,而非58架。
是否還會采購其他型號的飛機,在最新的國家武器計劃中並未說明(除雅克-130教練機以外)。
被渲染為近年俄軍事成就的“尤裏·多爾戈魯基”號
實際已開工10多年,中間因資金不足一度停工
至於最新型的S-400防空導彈係統,目前計劃的采購量不但無法覆蓋主要的行政和工業中心,而且也無法保護戰略核力量。
有關裝備米-28新型武裝直升機以替換米-24的決定同樣讓人感到非常奇怪。要知道,早在1987年12月舉行的競爭中就已經決出了勝負:卡-50當時取得了對米-24的明顯優勢。根據俄總統1995年簽署的命令,卡-50開始裝備部隊並已經小批量生產了5架。有兩架卡-50還順利參加了2001年在車臣境內開展的做戰行動。而米-28則隻是在2006年才首次在白俄羅斯境內舉行的聯合演習中亮相。盡管在2006年中期便有首批米-28交付部隊的消息傳出,到目前為止,實際上還沒有一架量產型的米-28正式裝備部隊。
俄羅斯海軍也遭遇了類似的局麵。在1992-1999年間,俄海軍總共從工業部門獲得了大約50艘做戰艦艇(在前蘇聯解體前便已開始建造),其中包括14艘核潛艇和1艘1144型導彈巡洋艦(“彼得大帝”號)。期間,還建造完畢和開工建造了數艘潛艇及十餘艘快艇。在1992-1994年間,部署在“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航母上的俄海軍唯一一個艦載殲擊機航空團還配齊了24架蘇-33殲擊機。另外,上世紀90年代還開工建造了其他一些新型艦艇的首艦,包括885型核潛艇、677型“聖彼得堡”級常規動力潛艇和1244型護衛艦。
從2000年開始,新型艦艇服役的數量急劇下降。從那時起,僅完工了三艘自前蘇聯解體前便開始建造的新艇:1艘971型潛艇,1艘導彈艇和1艘掃雷艦。而在此期間,俄海軍卻損失了一艘從1995年才開始服役的949A型“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在上世紀90年代開工的艦艇中,僅建造完成了6搜快艇和1艘“聖彼得堡”級常規潛艇(在最近兩年內,還有兩艘同級潛艇開始建造)。首艘“聖彼得堡”級潛艇目前正在接受測試。不過,由於嚴重的技術問題,新艇的測試工作遭到了延誤。
俄海軍唯一一艘在2000年後開始建造並建造完成的軍艦是21630型“阿斯特拉罕”號小型炮艦。目前還有兩艘同型艦艇在建。所有該型炮艦都將被部署在裏海地區。除此之外,裏海區艦隊還獲得了一艘1166型護衛艦。該艦最初是專門為印度建造的,但其後來被印方以武器太過薄弱為由放棄。
從上麵的介紹可以看出,如果俄羅斯武裝力量保持目前的武器更新速度和質量,在今後8-10年內,俄軍常規力量的實力將下降到歐洲中等國家武裝力量的水平,根本無法保障國家的國防安全--尤其是在戰略核力量也在同步衰落的情況下。
俄羅斯大批重裝備已經到了退役年限,為了節省
保養經費,數十架圖-95已經退役拆解
我們的結論是非常讓人失望的。在“後葉利欽的8年”中,俄聯邦武裝力量實力遭到了明顯削弱,已無法有效履行其肩負的使命。對俄羅斯現在的統治集團來說,軍隊已經成為了累贅。
要徹底改變俄武裝力量目前的衰落趨勢,隻有一種可行且正確的方案--組建一支新的武裝力量。
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聯邦國防支出情況統計:
1993年:31.15億盧布(33.4億美元)
1994年:406.26億盧布(184.3億美元)
1995年:593.78億盧布(130.4億美元)
1996年:801.85億盧布(156.5億美元)
1997年:1043.17億盧布(180.3億美元)
1998年:817.65億盧布(84.2億美元)
1999年:937.02億盧布(38.4億美元)
總計:807.5億美元
2000年:1430億盧布(50.8億美元)
2001年:2189.24億盧布(75億美元)
2002年:2824億盧布(90.1億美元)
2003年:3457億盧布(112.7億美元)
2004年:4137.01億盧布(143.6億美元)
2005年:5501.33億盧布(191.7億美元)
2006年:6683億盧布(237.4億美元)
總計:901.3億美元
俄羅斯海軍2000年後唯一新建下水的隻有一艘“阿斯特拉罕”號輕型護衛艦
俄羅斯核彈頭和核彈載具數量也急劇下降,而且新型“圓錘”潛射洲際導彈(上圖)接連試驗失敗也加劇了更新換代的困難。
俄羅斯陸軍新裝備的換代工作也受到質疑,一方麵T-90坦克的新服役數量八年間不到9輛,另一方麵號稱未來將采購1400輛這種並不太先進的坦克令人感到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