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刊揭秘被台灣軍方視若珍寶的雄風-3, 源於美軍“處理物資” zt

(2008-01-08 18:27:09) 下一個
台刊揭秘雄風-3內幕:源於美軍“處理物資”
2008年01月09日 09:10 中青在線


在去年10月的台軍“雙十節”閱兵活動中,被台灣軍方視若珍寶的“雄風”-3型超音速反艦導彈首次公開亮相。作為台軍最具神秘色彩的新式裝備,該導彈被宣傳為“境外決戰”的“神兵利器”,引起了眾多軍事觀察家的關注。2007年11月出版的台灣《全球防衛雜誌》,首度披露了“雄風”-3的技戰術性能與研製內幕。

源於美“處理物資”

盡管台灣近年來格外強調“自主國防”,但其“自行研製”的導彈一般都有國外的參照型號,如“雄風”-1改進自以色列的“迦伯列”反艦導彈,“雄風”-2則和美國“魚叉”反艦導彈存在關聯。“雄風”-3在閱兵式上現身後,其外型也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全球防衛雜誌》證實,它的核心技術主要來源於美國上世紀70年代研製的“小型衝壓試驗彈”(ALVRJ)。

據了解,ALVRJ原本是美國海軍為驗證衝壓發動機技術而實施的科研項目,1974年開始進行發射試驗。這種導彈通常由飛機掛載,最大速度約2倍音速,射程可達160公裏,整體性能比較出色。不過,由於美軍此後將興趣轉移到亞音速的“戰斧”巡航導彈上麵,ALVRJ在競標中屢戰屢敗,因無法取得訂單而被打入冷宮。

另一方麵,出於提升自製武器威力的考慮,台灣從1980年也涉足超音速導彈領域,並由“中山科學研究院”(簡稱“中科院”)牽頭,陸續開工建設了大型風洞等配套設施。但因為始終無法在至關重要的導彈發動機領域取得突破,“中科院”在無奈之下轉向外國求助。考慮到身陷困境的ALVRJ項目剛好符合需要,美台雙方一拍即合,遂於1984年以“處理多餘物資”的名義秘密實施了技術轉讓。


在雙十閱兵式上亮相的“雄風-III”導彈

開發過程一波三折

美國的支援使台灣的導彈研發能力躍進了10年左右。盡管如此,台軍超音速導彈的開發過程仍然一波三折。文章透露,“中科院”最初打算將引進技術用於開發“天弓”地對空導彈,數年之後才發現對方提供的樣品原來是作為反艦導彈設計,根本不能對付空中目標,先期投入的數百億新台幣(新台幣與人民幣比例約為4比1)就此打了水漂。這次失敗還引發了“中科院”下屬電子所和火箭導彈所的“內訌”,後經“參謀總長”郝柏村居中調停,總算平息了風波。

1990年,超音速導彈的試製任務轉由新成立的“擎天計劃室”負責,該部門後來又和設計反艦武器的“雄風作業室”合並,“雄風”-3的開發計劃至此走上正軌。在這一時期,“中科院”將主要精力集中於“整體式火箭衝壓發動機”方麵,首先解決了助推係統和彈體的整合問題,又以ALVRJ為藍本開發出“擎天”載具,並在此後數年中完成了4次試飛,驗證了製導和航路控製等關鍵技術的可行性。

奇怪的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雄風”-3卻再度從外界的視線中消失,在七八年間音訊全無。直到2004年,台灣當局才放出其首次試射成功的消息。在這之後開展的一係列工作倒是順風順水,隨著該彈的“真身”在去年“雙十節”上曝光,20年來被台軍寄予厚望的“雄風”-3超音速反艦導彈終告“修成正果”。


在雙十閱兵式上亮相的“雄風-III”導彈

高速攻擊有失有得

《全球防衛雜誌》結合已知線索,在文章最後對“雄風”-3可能達到的水平做了簡單分析。

從閱兵式現場拍攝的照片觀察,“雄風”-3的尺寸比ALVRJ更大,但二者的外形相似,最大的差別是彈體側麵加裝了兩支固體火箭助推器,給人以較為臃腫的印象。文章認為,之所以采用這種設計,主要是因為“雄風”-3采用艦艇或地麵發射方式,在起飛階段需要更大推力來克服重力影響。據稱,科研人員早先曾將助推器“串聯”在主發動機後方,後來基於方便運輸的考慮才改為目前的式樣。

與原型相比,“雄風”-3為補償增加的重量而攜帶了更多燃料,在發動機性能不變的前提下,至少能以兩倍音速持續飛行100公裏以上。得益於更高的巡航速度,“雄風”-3在實戰中可以顯著壓縮防禦方的反應時間,強大的動能也有利於彈頭威力的提升。但超音速飛行所帶來的副作用,也使得該彈存在紅外特征明顯,容易被攔截和摧毀;導彈射程受限以及難以實施二次攻擊等不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