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美:從南海撞機到軍事熱線 zt

(2007-12-07 20:01:16) 下一個
中美:從南海撞機到軍事熱線
2007年12月06日 10:38:07  來源:《環球》

11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曹剛川上將在北京與來訪的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 舉行會談。這是在會談前,曹剛川為蓋茨舉行歡迎儀式。 新華社記者 李濤 攝

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外國軍隊間的第一條軍事熱線,中美軍事熱線11月5日正式確定建立,這從一個側麵反映出中國治軍思想近些年的發展,也預示著今後更多的類似熱線也可能在中外軍隊間搭建。

中美建立軍事熱線始末

改革開放以來,中美兩國間的政治經濟關係逐漸走向平穩發展,而其間兩國軍事關係幾經波瀾起伏。1996年台海危機、1999年我駐南聯盟使館被炸、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幾度使中美兩軍關係降至冰點。


“海空衛士”王偉 (解放軍報 阮國琴 攝)


殲擊機空中編隊加油 (王偉攝於2001年3月31日)


長期以來,中美兩軍間的溝通、交流主要是通過雙方的武官處進行協調。通常情況下,這是一條有效的途徑。不過,一旦出現突發事件或危機,就會出現溝通不暢、協調不靈的情況。

2004年2月,時任美國助理國防部長道格拉斯費斯作出建立軍事熱線的提議,但中方未予回應。利用2005年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拉姆斯菲爾德訪華、2006年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代表團訪華,美方又表達了這一願望,中方表示理解,但認為時機尚不成熟。2006年6月,在第八次中美防務磋商會議上,美國助理國防部長羅德曼正式提出建立軍事熱線問題。一年後的2007年6月,時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章沁生中將在新加坡出席第六屆亞洲安全會議時宣布,9月中美第九次防務磋商會議將最終敲定建立軍事熱線方案。

近幾年來,中美兩軍交流、交往增多,高層互訪不斷,相互間增加開放基地和軍事設施,逐漸增加透明度,增強相互了解和信任。尤其是美國現任國防部長蓋茨上任以來,一改其前任對華強硬的口吻,高度重視對華關係。兩軍高層的密切交往,為軍事熱線的設立奠定了互信的基礎,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另一方麵,美軍始終對中國的軍力發展感到不安,這在其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及年度中國軍力報告等官方文件中都有所體現。美軍在對華接觸的同時,提防心態不減,同時不可避免地加強了對華軍情的偵察、監視和遏製等行為。在此情況下,摩擦、誤判意外衝突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甚至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突發危機事件。

除了提議建立軍事熱線,美方還提出建立兩國間危機管理製度和軍事演習事前通報製度等,避免兩軍在海上發生偶發事故時,因處理不慎擴大衝突。

事實上,中美兩國間已經建立起政治和經濟的戰略對話機製,1998年,中美兩國元首的熱線電話正式開通。2004年,兩國又在美國國務卿和中國外長之間建立起直撥電話。



3月22日,中央軍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梁光烈在北京舉行儀式,歡迎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彼得·佩斯訪華。 新華社記者 李濤攝

中美軍事熱線,與兩國元首的熱線電話及兩國外長間的直撥電話不同,它是兩國間在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一項新的機製性舉措,旨在減少因突發事件造成危機甚至戰爭。美方開通軍事熱線的目的非常明確:謀求中美兩軍“經常交換意見”,防止因對對方意圖“產生誤解而陷入危機”。

中美軍事熱線也不同於美日、美台之間的熱線。前者是通過“增信釋疑”來降低風險、化解危機,防止意外衝突;後者則是為進一步溝通信息與情報,加強交流與協調,從而進行所謂“協調一致的行動”。雖然都叫軍事熱線,但中美與前兩者間是有質的區別的。



美軍佩斯上將坐進中國99式主戰坦克 [資料圖片]

熱線的操作還是未知數

對於中美熱線的具體操作機製,目前尚無公開報道。國防部外事辦公室主任錢利華少將透露,電話終端是否設在國防部、是由兩國國防部長通話還是由部級領導之間進行溝通、多長時間通一次話、談話內容除軍事安全問題外是否還涉及政治問題等,都有待通過雙方協商達成共識。而據海外媒體報道,美國原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佩斯將軍曾建議參照冷戰期間美蘇熱線的模式,采用電傳或電子郵件的方式,而能拿起電話與中國軍官通話“也很好”。



2006年11月17日,隨美國軍艦訪問湛江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來到中國海軍陸戰隊某旅訓練場,在雨中與中國海軍陸戰隊同行進行比武與軍事交流。中美雙方各挑選出20名隊員混合編成兩隊進行通過索橋、穿越水障、攀越斜牆、輕武器射擊等項目的“較量”,場麵緊張激烈,扣人心弦。這是中美海軍陸戰隊員比武結束後相互擁抱。新華社記者 查春明 攝

中美軍事熱線將有利於兩國軍方及時溝通,處理危機和突發事件,增進軍事互信。美國前太平洋總部司令丹尼斯布萊爾上將表示,“軍事熱線的設立有其象征性的意義,因為它展現了雙方對彼此建立互信的承諾。”

但至於是不是有實質上的意義,要看它將來會如何運作。有些熱線隻是眾多溝通方式中的一種罷了,但有些熱線能夠在危機時減少彼此聯絡上的時間,消除誤會的產生。至於美中的熱線會屬於哪一種,還有待進一步證明。

建立中美軍事熱線,標誌著兩軍在加強對話、增進互信、推進關係的道路上邁出了新的一步。雖然此舉並不意味著兩軍關係將會急速提升,但確是兩軍關係發展曆程中一件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重要事件。

不過,期望一條熱線就能解決所有的相互猜疑、消除“中國威脅論”,並不現實。它不能完全解決西方關注的中國軍費開支透明度、武器采購、軍隊現代化、戰略意圖等方麵的問題,也解決不了美國對台軍售、對華冷戰思維、導彈防禦係統部署、美軍在西太平洋部署調整等一係列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訪華回國後不久,美國國防部便通知國會,決定對台出售武器。



2006年7月18日,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左)在五角大樓舉行儀式,歡迎中國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新華社記者呂明響 攝

建立軍事熱線是國際普遍做法

半個多世紀以來,軍事熱線製度有了長足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都意識到及時溝通的重要性。美俄、法俄、美日、法德等許多大國之間或是世界上衝突和潛在危機較多的地區,如朝鮮半島、南亞地區,都建立了層次不同的軍事熱線機製。僅美國一家就與世界上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熱線聯係,既有歐洲、日本這樣的傳統盟友,也有以俄羅斯為代表的重要對象國,還包括中國的台灣地區。

近年來,中國已開始認識到軍事熱線的積極作用,並開始嚐試與有關國家建立熱線。在中國國防部長曹剛川今年8月底訪日期間,中日雙方同意成立研究小組以開設軍事熱線;之前的5月份,梁光烈總參謀長訪韓期間商定,兩國在海軍和空軍分別開通軍事熱線,出於防範海上突發性危機的目的,兩國海空軍指揮部門將成為首批試點單位。



5月11日,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上將在北京會見來訪的美軍太平洋總部司令蒂莫西基廷海軍上將一行。中新社發 任海霞 攝

即使曾經是對手,隻要雙方真心希望和平,軍事熱線在促進互信、防止意外衝突、確保和平方麵也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就存在兩條軍事熱線,一條連接著兩軍作戰部門的首長,另一條連接著邊境地區的駐軍首腦機關。它們的作用是,及時向對方通報即將開展的演習、計劃進行的兵力部署調整等情況,從而做到相互通氣,避免誤判。印巴之間的根本分歧到今天並沒有得到解決,但近幾年來能實現停火,相安無事,熱線的作用功不可沒。另外,在印度和斯裏蘭卡海軍之間,也有一條熱線,連接著兩國海軍作戰部長的辦公室,這條熱線已經存在8年,其主要作用是相互通報各自艦艇活動的路線及攜帶的物資等有關情況。


資料圖片:美國總統肯尼迪與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在維也納舉行會談。


全球第一條軍事熱線

全球第一條軍事熱線建於冷戰時期的美蘇之間。

1962年10月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美蘇兩國劍拔弩張,戰爭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當時,美蘇兩國領導人之間的信息傳達途徑不暢,由於相互隔絕,缺乏聯絡,相互間的恐懼、錯誤情報和互不信任隨時都可能引發戰爭。為了避免因誤判或錯誤決策而爆發戰爭甚至核戰爭,美蘇兩國領導人意識到雙方有必要建立直接聯係渠道。1963年6月,美蘇於在日內瓦簽署《建立熱線機製備忘錄》。雙方同意在緊急情況或特殊事件發生時,使用直接聯係渠道,保證快速向對方提供相關信息。



古巴導彈危機中,美國U-2飛機拍攝到的蘇聯向古巴運送導彈的船隻。 [資料圖片]

初期的美蘇軍事熱線並不像有些電影裏所描述的那樣,兩國領導人拿起電話就可以通話。備忘錄規定建立一條24小時雙工有線電報線路(華盛頓-倫敦-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赫爾辛基-莫斯科),用於發送電報;另一條雙工無線電報線路,從華盛頓經丹吉爾到莫斯科,作為預備連線。熱線起初是通過光纜連接的電傳打印機。發送方的領導人先用本國語言草擬文稿,經翻譯成對方語言後再進行傳送。

但該條熱線建成後,直到1967年第3次中東戰爭中,蘇聯黑海艦隊、美國第6艦隊開進地中海後,相互間距離太近,容易產生危險。兩國領導人想避免因意外導致對抗才首次使用。

確切地說,美蘇此時的軍事熱線應是一條元首熱線,但由於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在軍事領域的尖銳對峙,因此它更多地發揮了軍事熱線的作用。

隨著通信技術的改善,美蘇兩國於1971年達成協議,對熱線進行升級,加裝語音電話,啟用衛星連線,再增設兩套衛星通信線路,以加強聯係時效。1986年熱線又增加了高速傳真傳送能力,今天兩國領導人可以快速交流大量信息,包括作戰地圖、圖表及表格。 (賀從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