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明年太空行走 驚人航天成就引西方猜忌 zt

(2007-12-04 07:51:16) 下一個
中國明年太空行走 驚人航天成就引西方猜忌
2007-12-04 15:15:49 國際先驅導報   

12月2日,根據“嫦娥一號”傳回信號所繪製的第一幅月麵三維立體效果圖亮相。同一天,中國有關方麵宣布,我國將在2008年發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屆時中國航天員將首次出艙進行太空行走。中國的探月和載人航天同時讓世界媒體注目。

中國2008實現太空行走

據報道,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航天技術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12月2日透露,“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已進入整船綜合測試階段,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已突破眾多關鍵技術。

馬興瑞同時表示,我國將在2008年發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屆時中國航天員將首次出艙進行太空行走。馬興瑞說,目前,氣閘艙等核心技術難關已被攻克,整船已進入綜合測試階段,用於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火箭預計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全箭總裝。

德國《柏林日報》3日評論說,太空漫步是中國航天事業繼“東方紅一號”、“載人航天”、“嫦娥一號”之後的第四個裏程碑,也是中國國家實力不斷增長的標誌。

技術難關已經攻克

《柏林日報》在報道時提到,此前不少西方專家曾不止一次對中國太空漫步的技術表示懷疑,這將是一個耗資巨大的工程。的確,由於“神舟七號”將第一次實現中國宇航員的太空行走,對技術的要求可想而知。據專家介紹,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閘艙和宇航服是關鍵點。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研究員尹懷勤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一般來說,航天服會安裝動力裝置和“安全帶”。人類在地麵上行走,靠的是腳與地麵的摩擦力,但太空中就不能用這種方法了,要想向前後移動或者向左右旋轉,就得依靠航天服上的動力裝置,這種動力是利用火箭發動機的反推力來實現的。另外,初期進行太空行走,一般都需要“臍帶”來連接飛船和航天員的艙外航天服,防止航天員飄走。

而由於航天服內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低,有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內的氮氣釋放,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導致減壓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員在穿好航天服以後,必須在氣閘艙內充分吸氧,協助工作的航天員回到內艙(即軌道艙),關閉內艙門,然後氣閘艙開始泄壓到真空,與飛船外的真空狀態保持一致,此時航天員可以出艙活動。而完成艙外任務回到艙內時,還要對航天服進行一定的減壓,再對氣閘艙充氣。對於這些技術,其原理是人所共知的,但涉及到具體的應用,各國的技術都是保密的,而我國在神七上應用的技術也完全是自主知識產權。

美俄仍是第一梯隊

太空行走是載人航天的一項關鍵技術。美國人曾通過太空行走修複了“天空實驗室”、“太陽峰年衛星”和“哈勃”空間望遠鏡。蘇聯航天員則通過太空行走修複過“禮炮號”空間站和組裝、維修“和平號”空間站。太空行走是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中第二步的重要內容,如果太空行走成功,我國還將進行飛船與空間艙的交會對接試驗,為載人航天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間試驗室打下技術基礎。

第一個實現太空行走的是蘇聯人。1965年3月18日,蘇聯宇航員列昂諾夫成為第一個太空行走者。同年6月3日,感覺受到侮辱的美國太空總署趕緊將愛德華-H-懷特送上太空。目前宇航員已實現了近百次太空行走。

值得注意的是,蘇聯和美國都是在第8次載人飛行的時候進行太空行走的。而我國則是在第三次把航天員送上太空的時候就將進行太空行走。尹懷勤表示,我國出於國力的考慮,在航天上的投入不及美蘇,飛船的發射頻率不可能太高,這就要求我們每次發射都要在空間技術領域向前邁出一大步,經過兩次載人航天,我國已經具備了太空行走所需的技術儲備。

專家表示,目前,從一些具體的技術上來看,如載人航天技術,我國已經列入世界第一梯隊。但從整體的技術規模、投資力度等方麵衡量,我國與歐洲、日本同屬世界的第二梯隊,第一梯隊還是美俄兩國。

西方複雜看中國航天成就

太空探索的熱浪近來正呈現逐步升溫的趨勢。亞洲各國以及歐美各國都在紛紛推出自己的太空計劃。韓國11月底剛剛公布了一項名為《宇宙開發項目實施路線圖》的龐大計劃,要於2020年發射首顆月球軌道衛星。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日前宣布,要在2031年派人登上火星。而據《印度時報》報道,如果得到政府的支持,印度可能將於2015年前後向火星發射無人探測器。德國《南德意誌報》則報道,德國的一隻不載人飛船將於2013年登陸月球。

也有一些人對中國的航天技術發展心存戒心。有的稱中國的太空計劃意在能源,有的甚至將其與軍事行動聯係起來。甚至最正常的商業衛星發射也遭人猜忌。歐洲衛星發展機構阿麗亞娜航天公司的負責人11月30日警告說,要警惕中國利用優惠的發射價格,在這個市場上搞“傾銷”,並建議美歐聯合起來,應對這個“非常、非常重大的問題”。據俄新網報道,截至今年10月31日全球共進行52次衛星發射,中國以9次穩居世界第二,美國和俄羅斯則各占31%,並列第一。(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青木 本報特約記者 王曉雄 本報記者 張 妮)

中國太空事業經曆巨變 發射能力不亞於發達國家

新華網專稿:中國“嫦娥”正在“太空航道”中開辟一條新航路,今後,還會有越來越大的航天器緊隨其後。中國已在開發包括火箭和宇宙飛船在內的各種太空交通工具來完成這一旅程。

解讀“嫦娥”的戰略震撼

國際先驅導報:當“嫦娥”真的奔月時,她承載著中國人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也在向世界發出自信的發展宣言。專訪:“嫦娥”奔月世界如是評說新華網專稿:“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一千多年前,詩仙李白如此表達了不能登月的遺憾。中國人就是想起了這句詩,將征服月球稱為“千年夢想”。如今,滿載國人“千年夢想”的“嫦娥一號”飛向月球。世界航天問題專家由衷讚歎,“嫦娥”奔月將開辟中國宇航事業的新紀元。不僅如此,正如香港《明報》載文所說的,2007年10月,當“嫦娥”遨遊在飛向月球的旅程中時,30首中國經典曲目的播放預示著中華民族又一個揚眉吐氣時代的來臨。本網駐法國、美國、俄羅斯和日本記者就中國“嫦娥一號”飛向月球的意義采訪了有關專家。外國媒體記錄的中國航天之路

新華網專稿:公元2007年10月24日,在中國西昌,這個有著月亮城之美譽的川西小城,“嫦娥奔月”從傳說成為現實。此時此刻,當我們回望中國航天探索的發展之路,不禁讓人想起曾被舉世關注的那些裏程碑式事件。當年外國媒體對這些重大事件的報道雖然不太客觀,但也清晰地折射了國際政治環境的變遷。

美國:嫦娥一號不是威脅

國際先驅導報消息:“嫦娥奔月”的傳說對美國人而言十分陌生。不過,中國即將發射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卻為很多美國人所知。對此,美國方麵的反應既有欽佩,也有擔憂。然而,不論是熟諳太空探測的美國專家,還是普通民眾,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采訪時都不約而同地發出對中國的讚歎。 (來源:環球時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