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揭秘中國常規武器銷毀: 子彈卡入彈膛非常危險 zt

(2007-12-24 05:45:30) 下一個
揭秘中國常規武器銷毀: 子彈卡入彈膛非常危險

2007-12-21 09:51:26來源:中青在線
  

  下了國道,顛顛簸簸的吉普車七彎八繞,才把我們拉到了一個“軍”字號崗門前。

  “沒錯,這兒就是濟南軍區報廢武器銷毀中心。”前來迎接的中心主任康永華熱情的笑臉,把我們一路的顛簸之苦和深冬的寒意,一下子暖化得蕩然無存。

  “其實,我們這兒擔負的主要任務是軍械器材的倉儲和收發,退役報廢武器銷毀隻是兼任的工作,因為並不是每年都有武器銷毀任務的。”中校協理員董守亭在一旁認真地介紹說,按照要求,退役報廢武器分兩種情況才可以銷毀,一種是因性能落後型號淘汰,或者因質量達不到性能要求;另一種是直接被批準退役、報廢,從編製序列中退出現役。

  “退役報廢武器銷毀是一項非常嚴肅和帶有政治性的特殊工作,事關國情、軍情和社會穩定,各級首長都非常謹慎,並不是說銷毀就銷毀。”康主任接過話題嚴肅地說。

  是啊,每一把槍、每一門炮,從誕生、服役,到被宣布退役銷毀,凝聚著太多人的心血、情感和血汗,又豈是一個“毀”字了得!

  每一支槍的背後,都有一段光榮的曆史

  “這是今年剛銷毀的一批輕武器。”康永華說著帶我們進了一間大庫房,眼前的景象讓筆者驚歎不已。

  56式半自動步槍,67式重機槍,81式衝鋒槍……隻見各種型號的報廢槍支,分類後被一捆捆用鐵絲綁在一起,又被整整齊齊地碼垛成堆,成了一座座“槍牆”。有的沒處理完,放在武器箱內,一排排放著,陣勢煞是壯觀。

  “我們倉庫的戰士,整天與大山作伴,雖然槍炮射擊比作戰部隊少,但操槍弄炮,卻不比他們少。”庫房保管員、三級士官孫再濤微笑著說。

  參觀這些退役的槍炮,本身也是一種教育,因為每一支槍的背後都有一段感人的曆史。康永華拿起了一把已被拆掉護木的56式衝鋒槍,給我們講了起來。

  這種槍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衝鋒槍,仿照蘇聯AK-47型衝鋒槍研製,裝彈30發,雖然從外形和裝彈量上比不上美國的M-16,但經過實戰檢驗,要比老美的可靠得多,在中印和中越自衛反擊戰中,這種槍立下了赫赫戰功。

  “再如這種槍”,他又拿起一把56式半自動步槍說道,這種槍是56式槍族的代表作,也是我軍發展史上服役時間最長的輕武器,參加過中印、中蘇邊境作戰,81槍族出來後才被宣布退役,現在,除了作為禮儀槍使用外,仍然在民兵、預備役部隊供教學訓練用。你看,它最有標誌的是獨具特色的槍刺,呈三棱錐型,刺入身體,血即流出,極具殺傷力。如果你看過李連傑演的《中南海保鏢》,應該對這種殺人利器有印象。

  “槍是有生命的。有的經曆過戰火考驗,有的保衛過人民的生命財產,無論是彈片橫飛的戰場,還是冷月相伴的邊疆哨卡;無論是研製生產時槍械專家們智慧的身影,還是泥濘的訓練場上戰士們的颯爽英姿,透過它,你會看到太多太多的東西。”董守亭不愧是政工幹部,每一句話,都帶著濃厚的“思想性”。

  正因為它們有太多的教育和啟示意義,所以,有些槍炮退役之後不是被立即報廢銷毀,而是會被送進博物館供參觀展覽,尤其是一些軍事將領、英模人物用過的鋼槍,參加過重大戰事的功勳槍炮。康永華接過話頭補充道:“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武器的從誕生到銷毀的生命曆程,不僅見證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史和發展史,也凝聚了每一代使用過它們的官兵太多的心血和汗水,所以,每當接到一批要銷毀的武器時,我們的心情總是十分凝重。”

對槍械的處廢,最怕的是“流失”

  “這些退役的槍支,盡管有眾多的曆史意義,但它首先是一種武器,在戰場上對敵人,退役後仍然具有傷人的‘本能’。所以,對報廢槍支的處理,必須帶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康主任認真地說。

  對槍械的處理,不像彈藥銷毀那樣,需要冒著生命危險,但由於怕流失社會,所以處理程序非常繁瑣,盡管單項任務量不大,但需要一支支核對、登記、處廢,總的任務量就不小了。

  康主任告訴我們,對槍械的處理,依據總部下發的《退役報廢武器處理技術規範》,主要分四個大步驟。

  第一步,檢查驗收。要有領導幹部在場監督。對計劃銷毀的裝備,逐件檢查、清點、分類,將名稱、品種、批次、主要部件的號碼、數質量及配套情況,進行詳細登記檢查,銷毀工、技術員以及現場負責人要在交接單上簽字。

  這一步很重要,不能忽視任何一個細節。有時候需要銷毀的各類型號的槍上萬支,要一支一支核對檢查,前來送銷的部隊人員有時候需要住幾天,什麽時候查對完了,才能回去。

  有一次,他們曾檢查出一支手槍,一顆子彈卡在彈膛裏出不來了,彈體已經有些變形,稍微一碰就走火,十分危險,後來請專家連槍帶彈直接進行了銷毀。

  第二步,拆解毀形。這一步是工作重點。康主任強調說。主要采用燒、拆解、切割、鑽眼等一些安全、省工和破壞性手段讓武器失去戰鬥性能,然後分類裝箱。

  拆解完後的工作是毀形,對槍的毀形重點是槍管。“拆解毀形後的每一樣槍械部件都再次登記造冊。”康主任指著一捆已經捆好的廢槍上的一塊白布說,“你們看這塊號碼布,詳細登記了這一捆的槍號、數量和類型,這在投爐前核對時就方便了。”

  接下來的第三項工作便是投爐銷毀。這項工作相對簡單,需要注意的是,鋼廠都是指定的具有相當冶煉能力的大型鋼廠,整個投爐過程,需要有人監督,直到熔煉完畢。

  最後一步便是統計上報。即是對武器銷毀情況進行統計存檔,上報上級業務部門進行備案。

  整個銷毀工作,一環扣一環,非常繁瑣精細,由於處理槍支涉及到社會安全,除了嚴格按照銷毀製度要求落實外,還要求每位銷毀人員有強烈的責任意識。“比如,今年銷毀的各類槍支達5000多支,從接收到上報完畢,我們前前後後一個多月沒顧上洗澡,身上都餿了。”康主任笑著說。

  實施槍械銷毀,對人員的思想素質要求非常高。據了解,該中心負責保管槍械的骨幹,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除了熟悉業務外,其家庭情況、社會交往情況,以及個人有沒有不良嗜好等,都要經過嚴格而長期的考察,不合格不上崗。參與銷毀的人員,必須經過1周的培訓,未經培訓的人員不得從事銷毀作業。

  康主任說,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執行每一次銷毀任務前,我們都要製定詳細的工作方案,成立相應的組織,人人簽訂責任書。還有嚴格的保密紀律,任何人不得向地方人員和親朋好友透漏有關銷毀的任何情況。而且參與銷毀的人員,在離開倉庫前,個人物品幾乎每月都要進行一次突擊點驗。
“這種考驗,不亞於上戰場。”康主任嚴肅地說。

  對火炮的處廢,最擔心的是“安全”

  “比起槍械來,對火炮的處廢,過程要簡單得多。”康主任領著我們來到火炮處廢室。裏麵非常寬敞明亮,牆上掛著各種地炮、團炮、高炮的構造圖,還有銷毀作業流程圖。房間一頭頂梁處是新式電動航吊,下麵堆放著已經被拆解的炮體部件。

  這間火炮處廢室是去年剛建成的,占地150平方米,自動化程度也比較高。以前對火炮拆解,都是在室外進行,很受天候影響,現在,無論刮風下雨,大家都可以在室內安心作業了。

  “對火炮的處廢工作,主要是拆解、回收。而拆解工作最擔心的是安全。”康主任說,因為火炮的零部件比較大且非常沉重,稍有不慎就會被擠傷、砸傷,一般都是靠多人合作或借助機械外力。

  他指著一門已經拆解完畢的130加農炮進一步介紹說,像這種炮,炮體重6.3噸,單一個炮輪就重310公斤,一個下架就重666公斤,一般需要吊車或航吊。

  對炮體大部拆解之後,需要對各種部件進行技術鑒定,對一些可以繼續利用的零部件進行分類回收。

  考慮到社會安全問題,槍械的零部件一般不做回收處理,而火炮的舊件回收率是挺高的。像炮閂裏的彈簧、下架裏的銷軸、撥動器,表尺,搖架等,回收率都在80%以上。

  康主任說這主要取決於兩個條件,一是我們國家並不富有,搞好戰備物品的回收再利用,能節省很多的資源。另一個是火炮這幾年的更新換代相對較緩,一批火炮被宣布退役報廢時,仍有大量的同類火炮在繼續服役,回收的舊件能繼續在修理時用得上。

  他指著槍械包裝車間裏的一台台鏈接在一體的作業機器說,“我們倉庫的本身就擔負著軍械物資的存儲和收發任務,所以,回收來的火炮可利用零部件,可以直接進入我們先進的保養包裝流水線。”

  他拿著一根轉動軸一邊說,一邊在包裝作業平台上,饒有興致地給我們演示起了用壓模機密封的技術。

資料圖:國產56式7.62毫米衝鋒槍

資料圖:國產54式7.62mm戰鬥手槍已經淘汰
資料圖:中國殲6型戰鬥機已經基本退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