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鬼子想不明白:為什麽戴上鋼盔傷亡反而增加了?zt

(2007-12-22 14:01:37) 下一個
鬼子想不明白:為什麽戴上鋼盔傷亡反而增加了?
鐵血論壇


日本軍事後勤研究專家青木孝治,通過研究日軍的鋼盔,專門寫了一本書,叫《陸軍鐵帽物語》。

鋼盔,就是保護頭部的頭盔罷了,有什麽好研究的呢?為此寫一本書充分顯示了日本人對細節的重視。仔細看看青木的《陸軍鐵帽物語》,裏麵有不少對研究抗戰曆史有價值的描寫,值得一讀。比如,日軍戰鬥帽後麵那個屁簾兒,有人說那個“屁簾兒”是用來防中國大刀隊砍腦袋的。青木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屬於謠傳,真正的作用是為了防曬,分成幾片又可以通風,雖然寒磣,確是不錯的設計。

而日軍的鋼盔,雖然威風,卻給它帶來過不止一次的煩惱。

日軍使用鋼盔的第一次戰爭,是什麽時候?

青木告訴我們,是九一八事變。日軍裝備鋼盔,是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到歐洲觀戰的武官的報告,此後有裝備而一直沒有使用。九一八事變的時候,因為東北軍的不抵抗政策,日軍的鋼盔基本沒有派上什麽用場。真正用上,是在黑龍江和馬占山將軍所部的作戰。

麵對馬占山部的頑強抵抗,日軍不斷增兵,雙方在江橋、齊齊哈爾等地展開一係列激戰。這次戰鬥,日軍試驗了大批新式裝備,不但鋼盔的使用得到了檢驗,還使用了裝甲列車、坦克等武器。這也是日軍第一次在實戰中使用坦克。值得一提的是日軍使用來攻擊馬占山的雷諾NC-17坦克,有相當一部分是從北大營東北軍倉庫裏奪取的。

坦克的使用被證明在突破戰中非常有效,而鋼盔也的確減少了日軍的傷亡。

但是,日軍很快就發現製式的鋼盔存在相當大的問題。

那就是鋼盔的裏襯太薄,在黑龍江寒冷的天氣裏,日兵出汗以後如果不加處理,很快腦袋就會和鋼盔凍在一起,危險而又好笑。強行摘取,無意中會連皮肉扯下。而最初日軍對這種古怪的情況又不會處理,用暖水澆鋼盔進行救護,結果造成被凍結的頭皮直接剝離。日兵形容宿營的時候,經常聽到頭被和鋼盔凍在一起的新兵摘鋼盔時發出陣陣哀號。攻占齊齊哈爾,日軍陣亡三百餘人,因為凍傷減員的卻幾乎達到兩千,其中不少就是這種“鋼盔頭”傷。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軍士兵自發想辦法,在鋼盔裏墊上紗布或者棉布,雖然樣子不好看,但是解決了凍傷的問題,這也是裝備鋼盔後給日軍造成的第一個大問題。

諾門坎之戰,日軍又發現大量日兵盡管戴著鋼盔,依然在作戰中因頭部中彈而死,反而是不戴鋼盔的沒有這樣高的比率。

這可就奇怪了,難道蘇聯人用了帶磁性的子彈,專打鋼盔?莫名其妙的日軍派出專家到前線考察,這才真相大白。

大家知道,鋼盔是保護頭部的,但並不是子彈打不透,真要是子彈打不透的鋼盔,人的脖子就該吃不消了。它主要是防禦彈片,對於子彈,如果對方的子彈不是擊中鋼盔正中,由於鋼盔是一個弧麵,便大多會滑飛。這就是鋼盔的防護作用。

然而,諾門坎之戰,日軍頭部中彈的士兵,多半是頭盔正中被蘇軍一槍命中,鋼盔洞穿,鋼盔裏麵的腦袋當然也就一塌糊塗了。

那麽,蘇軍怎麽會打得這樣準呢?日軍研究以後恍然大悟。原來,日軍當時使用的鋼盔,前麵正中有一個很大的紅色星星,這是日軍的標誌。

大家知道,紅色在所有光線中是最醒目的。

於是,蘇軍老遠就能發現日軍的士兵,並且瞄著紅星星開火。蘇軍使用的納幹式步槍笨重而且後坐力大,但是也有優點,那就是彈道穩定,穿透力大。因為紅星正好在頭盔正中,一槍命中,日兵大多數糊裏糊塗就見天照大神去也。

諾門坎戰後,吃了大虧的日兵被迫改小了鋼盔前麵的紅星。這方麵中國軍隊的鋼盔塗飾就好一些,是將軍徽漆在側麵,所以沒有出和日軍一樣的問題。

關於鋼盔,比較離奇的,大概要算日軍“軍神”飯塚國五郎的死了。

飯塚國五郎,日本陸軍少將(特晉),101師團101聯隊聯隊長。戰中有一段時間日本東京各大電影院連續放映“軍神飯塚聯隊長”的戰地錄影。這老鬼子相貌猙獰,胡子拉茬頂著個破鋼盔,揮戰刀又衝又殺的,上鏡得很。

按說,做到聯隊長,手下好幾千人,沒事兒扣鋼盔在第一線擺酷的機會不是很多。不幸的是飯塚的命比較奇,自己不用操心,有人來催他擺酷了。

來的就是日本著名戰地記者小悮行男。 那是在武漢會戰前期,1937年9月3日,小悮一行到廬山前線采訪飯塚。

廬山一線中國軍隊奮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與日軍頑強周旋。日軍雖然裝備精良,無奈廬山是李四光特別偏愛的那種冰川造山,形狀雄奇,道路險峻,中國軍隊把迫擊炮搬上山頂,日軍形容中國軍的迫擊炮“如同雨點從天而降”。這戰鬥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飯塚麵對的是中國陸軍160師,師長華振中,這是廣東粵軍唯一一支也戴鋼盔的部隊,從這個特點也可以明白這絕對是一支精兵。雙方在東孤嶺浴血苦戰,飯塚連續發動了15次進攻,依然無法拿下中國軍隊的防線,損兵折將。

所以,采訪的時候,飯塚訴苦極多。按說,離軍神的標準差的可不是一點兒半點兒。
不過,飯塚的形象很吸引小悮。因為苦戰,飯塚曬得極黑,眼睛裏全是血絲,胡子已經多日不刮,顯得相貌猙獰。尤其是天氣酷熱,這位聯隊長大人上身赤膊,顯得頗為凶猛。 記者的眼光就是和常人不一樣,戰場上蓄須的軍人有獨特的魅力。多少年以後,大興安嶺救火,吳長富師長也是因為沒刮胡子,被記者當場看中,節目出來後,“大胡子師長“的美名天下傳揚。

日本記者顯然也是想讓飯塚的形象天下美名揚,於是就建議飯塚給他們比劃幾個Pose,給東京的老鄉看看。 被幾個記者一捧,飯塚推辭不過,記者們選了附近一個比較符合戰場氣氛的高地,飯塚拔出指揮刀,又吼又叫,又躥又跳,記者們的膠卷很快拍完了,大家都很滿意。後來從影片效果看,這拍攝效果的確不錯,如果飯塚活到戰後,可以考慮去演電影。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也發生了。這個高地雖然適合拍攝,卻在中國陣地對麵。而且,對麵高地上就有160師一個哨所。飯塚的“外景地”(秀峰寺西方高地)正在哨兵的視線之內。 視線內也就罷了,視線內的目標太多,中國哨兵也未必注意得到。 但是日本記者為了表現效果,給飯塚扣上了一頂鋼盔!當時日軍鋼盔的塗漆有些問題,華中正是炎熱季節,長期暴曬,偶爾又是一場大雨,使用久了,鋼盔的綠漆剝落,露出鋼底,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中國哨兵就發現遠處有一個燈泡似的東西在那裏又吼又叫,又躥又跳,定睛細看——哦,是個鬼子啊!

看見是看見了,中國兵也沒什麽辦法,距離太遠,中國軍隊手裏沒炮,漢陽造又夠不著。幾個哨兵看著飯塚表演,越看越別扭,弟兄們一致認為,這鬼子太出風頭了,得教訓教訓他。要說飯塚真是死催的,你堂堂聯隊長上前線又蹦又跳這麽刺激弟兄們幹嗎? 要說也是活該,飯塚就算這次不死在國軍手裏,下次也會踩上八路的地雷,您看他這名兒起的—— “犯中國我狼”啊! 叫這名字再讓他囫圇回去,這就太欺我中華無人了。 那哨兵班長看著鬼子耍酷正又堵氣又沒轍的時候,忽然眼前一亮。 為什麽眼前一亮呢?哨兵班長正看著飯塚咬牙呢,就瞧見幾個老兵晃晃蕩蕩沿著戰壕走過來了,他們背的可不是漢陽造,而是三八大蓋兒。 三八大蓋兒,即日本造三八式步槍,因為槍機上有一個防塵罩而得名,侵華日軍步兵的標準裝備,射程遠,射擊精度高,飯塚所在的那個高地,漢陽造打不著,三八槍的射程可是正好合適。

這位哨長的理解是有科學依據的。三八式步槍的標尺射擊2400米,而漢陽造隻有2000米,三八式步槍子彈初速760米/秒,漢陽造是600米 /秒。更重要的是日本工業技術發達,因此製造工藝精良,漢陽造的設計雖然不錯,材質和製作水平則無法相比,理論上有效射程600米,實際那是樣槍的數據,發到士兵手裏的,能打四五百米就不錯。而三八槍的彈道,無風天氣在800米上取準依然相當準確。淞滬戰役,裝備漢陽造的國軍結壕阻擊裝備三八槍的日軍,沒少吃射程近的虧。

問題是160師的國民黨兵怎麽會有三八式步槍呢? 繳獲的?中國軍隊的確抗戰中繳獲過不少三八式步槍,不過國軍對繳獲武器的利用一向不佳。比如日軍投降的時候交給國軍不下三百架飛機,國軍能在一年之內把這些飛機全部玩成廢品賣了零件。國軍用三八槍,主要是兩個來源,一個是抗戰開始之前,日本有個軍火商叫泰平組合唯利是圖,曾經賣給中國不少武器,其中就有三八式步槍。戰爭發起後,日軍內部大罵泰平組合上下該全體自裁;另一個是1936年陳濟棠在廣東試圖獨立反蔣,日本人支持了一大批軍火給他,其中也不乏三八式步槍。考慮到160師出自廣東,這玩意兒多半是鬼子送給陳濟棠的那批槍。

不管怎麽來的,這位哨兵班長趕緊把幾個老兵攔下,給他們看飯塚的表演。哪兒?喏,就是那個一閃一閃發亮的東西。飯塚隻扣著個鋼盔,赤膊根本沒穿軍服,幾個老兵也辨不出他的身份,但是看他耀武揚威的樣子,一致覺得這赤膊鬼子太猖狂了。老兵油子槍法好,說著說著就動了真格的,把槍一摘就瞄上了。這時候,飯塚的采訪已經到了尾聲,正在和記者們道別。不知怎麽的,飯塚聊起了他的前任,也是好友的加納治雄(原101聯隊聯隊長,1937年8 月在大場和88師交戰時陣亡。)。他說,聽說加納死後陰魂不散,常常在家裏鬧鬼,自己要是戰死了,希望不會像加納那樣,一定安安靜靜的。 大家聽了哈哈一笑,記者們作別下山。飯塚也準備往回走,一轉身,正好把一個大光膀子亮給國軍了。

這時候,那老兵也瞄好了,一扣扳機, “砰”,飯塚應聲而倒。 按說,飯塚挨上一槍就送命的概率不高。三八槍雖然射程遠,但是子彈穿透性太好,一打倆眼兒,不容易造成致命傷。忻口戰役國軍李仙洲軍長被日軍一槍擊中,洞穿胸部,前後透亮,還在和人聊天呢,根本沒覺察到自己負傷。 但是給飯塚這一槍,打得實在是忒準了。附近的日本兵趕來救護,發現這一槍正從飯塚的心窩穿過,把心髒都打穿了……(也有日方記載是中了兩槍) 奧運會射擊冠軍的水平。飯塚在101師團人稱“勇將”,他的死對前線日軍的士氣打擊沉重。

這一部分中國軍隊方麵的記錄來自於獨九旅的官兵回憶,並不是日本方麵的材料。(160師在廬山拚得太狠,下來部隊收容,縮編為獨立第九旅,是十二集團軍的王牌部隊。)遺憾的是,雖然有此記載,卻沒有擊斃飯塚的中國老兵的名字。日本方麵的記載,則提到飯塚這個人實際為人不錯,對朋友義氣,在軍校助人為樂,喜歡思索,還能寫詩…… 還是不要提這個了吧,誰叫你來中國打仗?誰叫你帶101聯隊打進南京城?誰讓你叫個名字作“犯中國吾狼”?

言歸正傳,鋼盔反光暴露了飯塚的目標,算是這鐵帽給日軍帶來的又一個悲劇吧。不過這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直到太平洋戰爭逐島爭奪,日軍才用在鋼盔上塗抹煤焦油的方式多少改進了其反光性能。

然而,鋼盔也不是全無用處。

青木一直沒有提到自己為什麽對鋼盔有如此濃厚的興趣。但是,我在他這本書裏看到的一個例子,按我的分析,應該正是他自己的經曆。

這個例子說的是在1945年,山東一支日軍出發討伐,走到路上已經天晚,於是找了個山村宿營。問題是日軍做夢也沒想到,這個村子表麵平靜,實際上卻是八路的一個重要據點。八路發現日軍進來,一槍沒放,悄沒聲地溜到了打穀場,埋伏了下來。

幹嗎選打穀場呢?您一會兒就明白了。 吃完晚飯,按照條令的規定,日軍小隊長吹哨召集部下晚點名,地點就是打穀場——這村子唯一平坦的地方就是這裏了。您看八路會選地方不會?

大家都跑出來晚點,一個初年兵(新兵)手忙腳亂出了笑話。原來日軍條令規定,晚點穿軍便服即可,而這個新兵沒有記住,居然戴了頂沉甸甸的鋼盔來晚點。日軍哄笑。笑聲未絕,忽然雷聲霹靂,電光四射。下雨了?哪裏,是八路扔出了手榴彈!

青木認為,有理由認為這是八路軍的主力部隊。理由有二,第一,這支八路投彈動作準確,而且肯定都是把手榴彈拉火後等上兩秒再扔,結果手榴彈各個淩空開花,空場上的日本兵連殺傷死角都找不到;第二,這支八路用的手榴彈不是那種黑火藥,一炸兩片的邊區造手榴彈,而是繳獲自日軍的四十八瓣卵形彈!這種彈雖然投擲距離不如國軍的德式手榴彈,可是破片多,散布廣,對露天的日軍殺傷極大。這個小隊的日軍結果“全滅”,絕大多數人死於擊中頭部的手榴彈片。沒死的隻有一個,就是那個犯糊塗戴著鋼盔跑來晚點的新兵了。鋼盔擋住了大多數彈片,這個小兵隻是肩部負了彈片傷。

據膠東的朋友對史料分析,這應該是許世友將軍的五支隊,轉移中打的一場順手牽羊的戰鬥,而且打了就走,決不拖泥帶水,讓日軍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

青木是通過這個例子,說明鋼盔的優點。他沒有提這個新兵的姓名。然而,根據他自己的履曆,青木是1944年加入日軍第59師團的,1945年的戰鬥中,他當然依然是“初年兵”。而他所在的部隊在增援文登的戰鬥中,小隊上下官兵“全滅”,隻有青木一人帶傷幸免……

我很懷疑這裏麵提到的“初年兵”就是青木自己,雖然沒有更多的證據。

另一個例子,青木就說得明白 就是他自己中隊的事情。這個,是不戴鋼盔的惡果。
誰不戴鋼盔呢?是青木中隊裏麵一個叫井口的老兵油子。 這日本軍隊裏麵,十分講究資曆,老兵不但欺負新兵,甚至對軍紀也往往當作耳旁風。青木的中隊長年輕,打仗也差強人意,就有些鎮不住場,於是老兵就越發恣橫起來。

井口就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這個老兵在中國打了三年仗,殺人不眨眼,中隊上下都有些怕他。這井口從來自己不打洗臉洗腳水,都是新兵伺候,稍有不如意就逼新兵下跪,一邊背陣中訓一邊互打嘴巴,美其名曰教育。更令人厭惡的是井口十分貪婪,新兵家中寄來的食品,都是他先品嚐,吃剩的才能給新兵。而補給的砂糖、罐頭,也都是他來分,他一個人要占好幾個人的份,新兵還敢怒不敢言。

有一天,正在分發補給來的香煙,村子周圍忽然槍聲大作——八路來襲擊了!因為戰事緊急,鬼子們抄起槍就打,來不及做任何準備。 別的日本兵都扣上鋼盔,開始還擊,隻有那個井口在那兒猶豫。原來這家夥太貪了,搶了好幾個新兵的配給,一大堆香煙,全都放在鋼盔裏。青山的說法,這個井口一直都是這麽幹的。行軍中香煙不好保存,放在衣服口袋裏不是揉碎了就是弄濕了,沒法抽。一般日本兵分上三根兩根,轉眼抽完也就完了。但井口每次都強奪新兵的配給,弄來的香煙吸不完。他也有辦法,就放在鋼盔裏,往背後行李上一扣,走一路下來也照樣好抽。

日本軍隊的軍律不是出門必須戴帽嗎? 井口是老兵嘛,而且一貫驕橫,當官的還真不敢管他。 這次,井口還有點兒舍不得把搶來的香煙倒掉。這家夥非常蠻橫,讓一個新兵把自己的鋼盔摘下來給他。新兵不願意摘,又不敢不摘,正猶豫呢,那井口早被八路一槍擊中倒了下去。 衛生兵趕來想搶救,已經不需要了,井口被一槍正中腦門,八路的子彈不像日本子彈那麽精良,穿透力不夠,隻能打出一個盲貫,彈丸在井口的腦袋裏翻跟頭做豆腐腦……結果可想而知,老兵油子井口當場斃命。

人家都戴鋼盔隻有井口光著頭,估計這井口鬼子怪異的形象引發了八路的誤會,把他當成指揮官了,早說山東八路盛產神槍手……

看來這鬼子的鋼盔啊,真是戴不戴一樣的成問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