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度拒不接受聯合國減排建議ct

(2007-12-02 14:07:39) 下一個
印度拒不接受聯合國減排建議
來源:環球時報 2007-12-02 08:43  

聯合國減排建議,印度不接受,認為對發展中國家不公 不利於本國消除貧窮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1月27日發布了一份名為“與氣候變化作戰”的《2007/2008人類發展報告》,第一次給發展中國家提出減排目標。28日,一向對環境問題不太表態的印度一反常態,公開質疑這份報告,認為其體現了“對發展中國家的嚴重不公”,並表示對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限製將很可能會讓印度消除貧困的目標變得更加艱難。


  印度稱減排影響經濟發展


  負責國民政策製訂的印度計劃委員會副主席蒙太克•阿魯瓦利亞28日在新德裏表示,“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聯合國報告讓發展中國家來承擔(減少排放的)責任,我對報告背後的研究小組充滿了質疑,他們需要提供更多的證據以支撐其觀點。”阿魯瓦利亞還稱,印度政府今後仍將消除國民貧困作為重要的目標,而發達國家應該對過去150年間巨額溫室氣體排放承擔更多的責任。


  與此同時,《印度快報》、《印度斯坦時報》也在近幾天裏就印度所麵臨減排壓力的問題進行了集中報道,並且引述了多名專家及學者的觀點認為,印度做出減排的承諾很可能會讓其經濟發展遭遇重大挫折。《印度斯坦時報》引述國家經濟增長學院一名教授的評論稱,如果印度被迫遵照聯合國規定的溫室氣體減排計劃,那麽印度目前許多經濟發展項目將很可能會被迫停工,而位於偏僻農村的貧困人口獲得發展的機會將更加渺茫。事實上,印度政府曾多次表示“不會接受與發達國家同等的義務”。印度認為,西方國家試圖運用雙重標準來阻撓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


  聯合國第一次給發展中國家定減排目標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2007/2008人類發展報告》建議,發達國家到2020年要減少1/3的溫室氣體排放,到2050年要減少80%的排放;而發展中國家到2050年要減排20%。但以印度為例,印度人均1.2噸的排放量減少了20%,即使美國人均20噸的排放量減少80%,也還是比印度高許多。因此這種減排的指標分配,對印度和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並不公平。


  不過報告同時承認,全球變暖主要是發達國家曆史上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發展中國家則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受害者。報告對所有發達國家目前在減排方麵的表現提出了批評,並單獨挑出了英國政府,稱英國未能表現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足夠決心,能源和交通領域的排放不斷增多,在發展可持續性新能源領域也缺乏進步。


  聯合國的指責並沒有減少西方國家對中印等國的壓力。《金融時報》27日和28日連續發表了多篇文章稱,“這個報告為那些想要逃避排放目標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借口。”美國白宮9月也曾表示,不會簽署任何沒有包括要求中國等進行激進工業化國家的環保協議。


  中國一直在主動減排


  由於此次報告出台的時機恰逢12月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氣候變化會議即將召開之際,因此備受關注。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29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希望巴厘島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能夠盡快確定發達國家在2012年以後的減排指標。也希望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金融時報》認為,有關每一個國家將承擔削減多少排放指標的問題將成為巴厘島會議的焦點。對於這一問題,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羅勇博士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氣候變暖主要是西方工業化國家從1750年以來無限製地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結果。國際社會遵循的原則是:“誰汙染,誰治理”。但在應對全球變暖的挑戰麵前,國際社會目前的一個普遍共識是,每個國家都要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羅勇說,《京都議定書》並沒有規定發展中國家的減排指標,它規定了發達國家的減排指標。但到目前為止,美國、澳大利亞沒有加入《京都議定書》,它們的排放基本上沒有受到限製;歐盟等雖然加入了,但沒有完成減排指標,目前隻有俄羅斯完成了減排指標。羅勇介紹說,國際減排問題非常複雜。在減排的公平安排上,印度希望以氣體人均排放量來算,發達國家有的主張按人均GDP的排放標準來計算,我們的主張是按人均曆史排放量來計算。


  羅勇特別強調,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盡管人均溫室氣體的排放一直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但還是提出了單位GDP能耗2006年至2010年降低20%的硬性指標,在發展中國家中第一個編製出溫室氣體減排的國家方案,自願作出減排,可以說,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麵,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正在做出積極貢獻。


  將代表中國參加巴厘島大會的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29日表示,中國今年1-9月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數據較上年同期下降了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