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哪個更厲害:美雷電A10對蛙足蘇25攻擊機? zt

(2007-12-10 20:16:21) 下一個
哪個更厲害:美雷電A10對蛙足蘇25攻擊機?
轉自鐵血軍事 發布時間:2007-12-11 9:37:10


結構簡單,維護性能好是A-10雷電攻擊機的一大特點,據稱在海灣戰爭中有10架飛機負傷後,在一天之內就修好了,並重返戰場。

蘇-25蛙足在性能水平和攻擊能力方麵,與雷電相比都不遜色,維護性能也不錯。雖然它采用了P-95渦噴發動機,但飛行速度比A-10更快。

雷電II攻擊機的機載設備比較簡單,但配備的武器裝備卻是一流的。圖為機頭下方的GAU-8A型3-毫米七管機炮。


2007年8月9日至17日,“和平使命一2007”聯合反恐軍事演習圓滿結束。在這次堪稱上海合作組織參加國最多、規模最大,也是最成功的聯合軍演中,最引人注目的飛機是首次走出國門的“飛豹”殲擊/轟炸機和成熟、老練的蘇一25攻擊機。

在世界攻擊機的隊伍中,能與俄羅斯的蘇一25“蛙足”比肩的,當屬美國的A一10“雷電”。關於它們的成敗優劣,誰也沒有分析比較過。在這裏,我們嚐試著把它們放在一起,品頭論足,從各個不同角度進行一番比拚,成敗優劣自然也就分明了……


設計思想大同小異

美國的A一10“雷電”是由越南戰爭、印巴戰爭、中東戰爭等現代局部戰爭催生的。尤其是越戰中的經驗教訓,導致了美軍作戰飛機設計思想的蛻變。

美國空軍在越南遇到的一個棘手問題是,複雜的噴氣式戰鬥機的速度太快了,因此,在對地攻擊時,散射麵很寬,常常給友軍和無辜的平民造成傷亡。其症結在於,噴氣式飛機因速度太快而導致機動性變差。後來,美軍將老式的螺旋槳飛機A一1“空中襲擊者”投入使用,結果證明,這種1945年設計的低速、高機動性攻擊機非常奏效,其摧毀地麵目標的概率要比噴氣戰機高出3倍,而它們出擊一次所消耗的費用僅為噴氣式戰鬥轟炸機的1/5,成本效率高達15倍。

戰爭的實踐,使美軍意識到:在進行低空戰術攻擊時,高速與其說是優點,不如說是缺點。用超聲速戰鬥轟炸機執行快速近距空中支援、對地麵點狀目標和活動目標實施精確攻擊等任務,並不太合適。其作戰效果不佳,損失卻很大。於是,美國空軍決定開發一種專用的、低空性能好的噴氣式攻擊機,這就是A一10“雷電”飛機的由來。

五角大樓當時對新型攻擊機的基本要求是:不追求高速度(巡航速度480千米/時、最大速度700多米/小時即可),但要具備精確的火力打擊能力,特別強調機動。性、可靠性、生存性、短距起降能力和低成本等指標。

A一10(包括A一9)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空軍研製和裝備使用的第一種噴氣式攻擊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美國空軍對發展專門的、用途單一的攻擊機並不熱衷,他們更重視多用途的超聲速戰鬥轟炸機的研製和使用。這一思想也間接地影響了當時的蘇聯空軍高層和政府的決策。


前蘇聯是研製和使用攻擊機(或稱強擊機)比較早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伊柳申設計局研製的伊爾一2型和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蘇一2型攻擊機,都曾在蘇德戰場上大展拳腳,給來勢洶洶的德軍坦克集群以沉重的打擊,功彪史冊。


戰後。蘇聯空軍與美國空軍一樣,將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飛行速度高、機動性好,主要用於奪取製空權的戰鬥機身上,而攻擊機則備受冷落。蘇聯人在差不多20年的時間裏幾乎就沒有認真地研究過攻擊機。


與前蘇聯的核戰略思想不同,其空軍和防空軍的航空裝備發展戰略相對而言比較保守,政府和軍方領導層一向采取跟蹤戰略(而不是對策戰略),即美國人搞什麽,他們就對等的搞什麽。一般不別出心栽地設計前景不明的作戰飛機。


20世紀60年代末,美軍根據越戰的教訓,提出了發展新型的亞聲速單座近距支援攻擊機計劃,隨後不久就研製出了A一9和A一10攻擊機的原型機。上世紀70年代中期,A一10“雷電”開始裝備部隊使用。


與此同時密切關注著美國航空技術發展動向的蘇霍伊設計局的總設計師奧西波維奇.蘇霍伊,經過認真研究後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設計一種既能在防空火力較強的地域執行作戰任務,又可對己方地麵部隊難以摧毀的目標實施突擊的新型攻擊機。


由於有了美國空軍的A一10這一“靶標”,該建議很快就被莫斯科的最高決策者們批準了。


1968年,蘇霍伊設計局開始著手設計一種與美國的A一10相對應的雙發、單座、亞聲速、近距支援攻擊機。首架原型機的編號為T8—1,其動力裝置為兩台非加力型的RD一9渦噴發動機。T8—1於1975年2月22日首飛成功。從第二架原型機開始,換裝了推力更大的P一13發動機。後來,該型機被定名為蘇一25,西方國家取綽號為“蛙足”。

可以說,“蛙足”的出現是“跟著走”的結果。沒有美國空軍的A一9和A-10,也就不會有後來的蘇一25。


性能水平各有千秋

A一10“雷電”攻擊機的模樣非常奇特。乍一看,不像是一架擁有強大殺傷力的作戰飛機,倒與普通的民用飛機和二戰時的活塞式戰鬥機有許多相似之處。

它采用了雙垂尾正常式氣動布局,其外形設計頗具“古典”風範,線條簡練,棱角分明,方正規矩。可以說,它的幾何外形既複古又誇張。這種對地攻擊機采用低空亞聲速特性較好的平直式下單翼,其機翼的內翼段和整個水平尾翼的翼弦均為等弦長,呈標準的矩形翼形狀,而大部分機身也是等截麵的。 費爾柴爾德公司的設計人員將A一10的兩台渦輪風扇發動機拉開一段距離,用水平掛架將發動機艙支撐在後機身的兩側。此類分置式的雙發布局方案,雖然迎風阻力偏大,但每台發動機都進氣順暢,推力損失較小。而且,它們與外界冷空氣的接觸麵積較大,動力係統和尾噴口的散熱條件好,降溫速度快。

雙垂尾的平麵形狀也為梯形,分別置於水平尾翼的外端,垂尾與平尾構成H形。這種略顯老舊的尾翼布局,卻有著全新的含意:不但生產工藝簡單,負傷時的安全裕度較大,還相當於給動力裝置加上了一個屏蔽罩,可從側方和下方等角度遮擋住發動機的噴口和尾焰,使飛機的紅外信息特征大幅度減弱。

“雷電”的主起落架采用寬胎麵低壓輪胎,以保證該機能夠在前線簡易機場起降。飛機升空後,主起落架直接向前收入翼下的短艙內,應急時,可依靠重力自由落下,並利用前方來流的吹襲作用,將起落架鎖死。由於機輪的直徑較大,主起落架收上後,仍有半個輪胎暴露在短艙外。這樣做,雖然會使阻力略增,但有利於提高飛機迫降時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與一般的戰鬥機和攻擊機相比,A一10的翼展相當寬,達17.25米,機長約為16.26米,機高4 47米,翼麵積47平方米。其動力裝置為兩台F34一GE一100高流量比渦扇發動機,該型發動機的耗油率較低,但推力不算太大,單台推力僅4175千克,這在現代作戰飛機中是比較小的。不過,A一10的起飛重量和外掛能力可不低,該機的空重隻有9770千克,而最大起飛重量卻達23150千克,最大外掛重量超過7000千克。許多全機推重比和發動機推力比它大得多的戰鬥機都達不到這一水平。這主要得益於A一10獨特的外形設計、大麵積的機翼、簡單結實的結構和良好的起降性能。

不追求高速度。但強調較遠的航程、較大的外掛、較強的火力和較好的防護能力,是A一10的主要特點。其全部裝甲的總重量為550千克,駕駛艙的風擋采用防彈玻璃製造,座艙周圍呈浴盆狀,由3.8厘米厚的防彈裝甲構成。機身腹部等要害部位的裝甲厚達5厘米,足可承受23毫米炮彈的攻擊。該機的作戰半徑約為1000千米,轉場航程4860千米,實用升限9100~11000米,起飛滑跑距離610~1370米,著陸滑跑距離325~760米。它的巡航速度和作戰飛行速度不算高,每小時不過六七百千米。

上述這些技術方案和基本措施,處處體現了A一10飛機的設計宗旨:在保證飛機具有良好的作戰性能的前提下,簡化生產工藝、降低製造成本、方便部件更換、提高可靠性和可維護性、增強生存能力和抗毀傷能力。應該說,美國人的這一設計思想也影響了蘇一25的研製工作。

蘇一25的設計時間比A一10晚,研製進度也明顯比美國人慢,因此,有充裕的時間進行修改和完善。有人認為,蘇一25的設計參考了美國落選的A一9飛機的方案,因為二者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其實,蘇一25並沒有完全效仿A一9,而是根據蘇聯的國情,並參考A一10的方案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

經過多年的精心設計,1975年,蘇一25攻擊機開始試飛。該型機於1 978年投入批生產,1980年,第一批裝備部隊的蘇一25隨蘇軍開赴阿富汗,進行實戰測試。直到1984年,這種攻擊機才形成全麵作戰能力。在時間上,大約比美國的A一10“雷電”攻擊機晚了五年。

與A一1O相比,專為前線航空兵量身打造的蘇一25,外形顯得更常規一些,風格冷俊、粗獷它采用懸臂式上單翼、後尾式布局;機翼的平麵形狀為梯形,前緣帶有20度左右的後掠角。兩台發動機安裝在機翼下方的機身兩側。該機的翼展為14 36米,機長15.53米,機高4.8米,翼麵積33 7平方米。動力裝置為兩台P一195或P一13—300的無加力型(P一95III)渦噴發動機,單台推力大約為4500千克。這種發動機是由米格一21的動力裝置改進而來的,對各種狀態的飛行適應性較好。造價也較低,但耗油率偏高。其最大推力超過A一10配裝的TF34一G E一100渦輪風扇發動機,但總體技術水平要比TF34差一代。

蘇一25將兩台渦噴發動機並列安裝在後機身內,且發動機的直徑相對較小,因此,它的零升阻力要比外形“不利索”的A一10低一些,再加上渦噴發動機單位麵積推力大, 它在海平麵的最大平飛速度可超過970千米/小時,在低空時也可達880千米/小時左右,使用時的限製速度為M0.82。這些都是“蛙足”比“雷電”強的地方。但是,由於該機的機內空間較小、載油係數低、發動機油耗高,因此其最大航程、作戰半徑和最大載彈量均比A一10差許多。“蛙足”的空重為95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約19500千克,最大載彈量4400千克。該機帶副油箱的轉場航程隻有2500千米,遠不如“雷電”。它在滿載武器並外加兩個副油箱時的航程更短,僅為750~1250千米。


蘇一25的其它性能指標亦不算突出,例如,該機的起飛滑跑距離在600~1200米之間,著陸滑跑距離在600米左右:其作戰機動時的限製過載為5.2~6 5g;無外掛狀態的實用升限7000米,滿載武器的升限降至5000米;改進後的蘇一25TM,實用升限雖有所提高,但也就剛剛達到10000米。

不過。在主要對地攻擊能力方麵,它絕對不比A一10遜色,在某些方麵還要強於A一10攻擊機。

影響作戰飛機綜合性能的要素是:氣動外形、動力裝置、機載設備、武器係統等。A一10與蘇一25相比,在基本的戰術技術指標的確定和方案設計上各有特點,性能也各有千秋。以動力係統的選擇為例,可以看出這兩者不同的考慮,並導致性能上的差異。在飛機方案設計之初,首先需要確定的就是采用什麽樣的發動機,選擇“渦噴”還是“渦扇”、單發還是雙發、大推力還是小推力、新動力還是老動力?

無論是A一1O還是蘇一25,這兩款攻擊機都有一個成本控製的問題,而發動機對飛機的性能影響很大,在飛機購置費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較高,自然不可掉以輕心。從二者的發動機選型上.可以看出它們之間不同的研製思路。 費爾柴爾德公司采取的對策是,簡化機體的結構設計和製造工藝,將省下來的錢,投到發動機上。而且,為了提高飛機的生存率,采用雙發分置方案。因此,他們為A一10配備了先進的高涵道比的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當然。光是發動機好還不足以達到載彈量大、航程遠、起降滑跑距離短等指標要求,“雷電”的解決辦法是,增加機翼的翼展和翼麵積。當然,這樣做也有代價:影響高速性能。好在攻擊機不像戰鬥機,它們更強調的是低空、低速的機動性能和良好的操穩控製能力。A一10將設計重點放在性能包線的左下角。自有其道理。

前蘇聯在開發先進渦扇發動機技術方麵,要比西方國家落後一段時間。設計蘇一25時,還沒有搞出像美國的TF34、英國的RB一199那樣的中等推力的渦扇發動機。“蛙足”的動力係統是建立在米格一21的基礎上的,P一95 III等型渦噴發動機雖然較老,但生產量很大,價格非常便宜,維修保障也容易,從而可大大降低全機的價位。選裝P一95 III發動機雖然會損失某些性能(如作戰半徑、留空時間等),但在主要的空對地作戰能力方麵,采用渦噴發動機並不差,許多方麵(如最大速度等)甚至更強一些。


A-10雷電攻擊機機翼下各有4個掛架,在機腹下有兩個掛架

機載設備相差無幾


相對而言,A一10“雷電”的機載設備比較簡單,沒有配雷達等複雜的電子設備,僅設置了一些必備的機載係統,如平視顯示儀、導航計算機、雷達告警接收機、武器控製係統、儀表著陸係統、通信係統、慣導係統以及兩套有裝甲保護的多餘度主飛行操縱係統。簡單固然廉價,但也影響全天候使用。這就決定了它隻能是一種白天型飛機,若晚上出動,或惡劣氣象條件下使用,其作戰效能將大打折扣。針對此問題,設計人員采取的解決辦法是:將先進的航空電子設備放在機外。需要時,可為其增掛激光搜索與跟蹤吊艙、電子對抗吊艙等輔助設備。好在A一10的載重能力強、掛點多,攜帶一兩個吊艙,還負擔得起。

“雷電”的機內設備雖然簡單,但它配備的武器係統卻是一流的。在該機的機身和機翼下方共有11個外掛點,最大外掛重量達7250千克。執行不同任務時,可分別使用燃燒彈、多功能炸彈、集束炸彈、火箭彈、激光製導炸彈、光電製導炸彈、照明彈、空對空導彈、空對地導彈、子母彈箱等等。其中,對裝甲車輛最具殺傷力的武器是“幼畜”空對地導彈。采用紅外線製導的“幼畜”特別善於追蹤發動機的熱源。坦克、裝甲車的發動機在工作時,會發出很強的紅外信號,正好成為“幼畜”導彈的目標。在該機的機頭下方還安裝了一門主要用於攻擊坦克、裝甲車輛等“硬目標”的30毫米GAU一8/A“複仇者”7管速射機炮,其射速每分鍾可達2100~4200發。GAU一8/A使用的炮彈為高密度貧鈾彈,具有極強的穿甲能力。據稱,在海灣戰爭中,僅用GAU一8/A機炮就擊毀了伊軍的1000多輛坦克和裝甲車。

從1990年起,美國人對A一10攻擊機的武器係統和機載設備作了進一步的現代化改裝,為之配備了集成式飛行/火力控製計算機、機載彩色錄像機、GPS導航定位係統、增強型電子戰係統、導彈告警係統,以及升級版的數據鏈、數據總線等先進的電子裝置。使其對地攻擊能力,尤其是夜間作戰能力有所改進。

蘇一25的機載設備與A一10相差不大。機上配有激光測距器、目標標識器、敵我識別係統、雷達告警係統等較先進的設備。而且,其機載電子係統一直都在不斷地完善。

該機的最大載彈量為4000千克左右。在其前機身左側下方配裝了一門30毫米的AO一17A雙管機炮,備彈250發(後改為一門同口徑的N N PU一8M雙管機炮,備彈200發)。在左右機翼下,共有10個掛點,根據作戰任務的不同,可分別攜帶航空炸彈、燃燒彈、火箭彈、電視製導炸彈、空對地導彈、反輻射導彈、反坦克導彈、近距格鬥導彈和中距空對空導彈等武器。對坦克、裝甲車輛來說,其最具威脅力的武器是8聯裝的、代號為“旋風”的管發射式激光製導反坦克導彈。

戰場表現難分高下

A一1 0雖然有個響亮的綽號“雷電”,但它的模樣可不好看,外觀顯得有些笨拙,因此,該機還得到了另外一個不太雅的諢名——“疣豬”。不過,別看它其貌不揚,卻有著雷電般的快捷迅猛身手和很好的防護能力,其配備的各種武器威力強大,身披的“鎧甲”能承受23毫米穿甲彈和高爆彈的攻擊。可以說,A一10是個“凶狠毒辣、皮糙肉厚”的“空中打手”。

在超聲速時代出現的這種低速攻擊機,曾遭到來自軍方的不少質疑,指揮多國部隊與伊拉克作戰的施瓦茨·科普夫將軍就是其中之一。但經曆了“沙漠風暴”軍事行動,改變了他對帶有裝甲的火力支援飛機的看法,他認為“A一10攻擊機是不可替代的,沒有A一10,就更難以取得戰爭的勝利。”

在“沙漠風暴”行動中,美軍在沙特阿拉伯部署了136架A一10和12架OA一10飛機(OA一10是由A一10改裝的空中觀察機)。這些飛機總共出動了8077架次,主要用於壓製敵方的防空火力、攻擊地麵裝甲目標、尋殲“飛毛腿”導彈,並擔負戰鬥搜索與營救、護航、空中巡邏等。在執行近距空中支援等作戰任務時,一般是由OA一10飛機進行指揮,當該機發現、識別目標後,便引導A一10攻擊機對敵方目標實施猛烈打擊。

美軍對A一10H海灣戰爭中的表現相當滿意。該機的設備和維修比較簡單,操縱也很容易,因此,其可遂行任務率相當高,達到了87.7%。海灣戰爭期間,有140多架A一10和0A一10X開殺戒,成為美軍打坦克和攻擊伊軍地麵目標的利器,它們先後發射了4800多枚“幼畜”導彈(發射可靠率達到94%),共擊中了伊位克的987輛坦克和裝甲車、926門火炮、1355輛各種軍車以及其它目標。曾有兩架A一10飛機,在一天之內摧毀了23輛伊軍坦克。在空中戰場,“雷電”攻擊機亦有出人意料的表現,兩架A一10逮著機會,用機炮各幹掉了一架伊軍的直升機。

當然,在打擊對手的同時,自己也難免會挨打。“沙漠風暴”行動中,飛行速度小,且在戰場上空長時間巡邏的“疣豬”,是最易受到敵方火力攻擊的目標之一。據統計,海灣戰爭期間,共有6架A一10和OA一10飛機被擊落,占多國部隊固定翼飛機損失總數(38架)的15.8%。 雖然戰損率較大,但該機的另一長處卻不能不提,即它們的修複成功率很高。這一優點在激烈的戰爭中是非常重要的。有美軍報告稱,有15架在執行空中任務時受傷的A一10攻擊機安全返回機場落地。除一架外。其餘14架飛機經過搶修,重返藍天參加戰鬥。而且,有10架負傷的A一10是在一天之內被修好的,這是一個相當不易的紀錄。 2003年3月,“疣豬”們再次充當了美軍入侵伊拉克的打手。在世界各國播放的電視畫麵中,除了AH一1、AH一64D和UH一60直升機上鏡最多的固定翼作戰飛機就屬A一10了。這種火力猛、防護能力強、反應靈活的攻擊機,給伊拉克軍隊和共和國衛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到了戰爭後期,它們甚至肆無忌憚地盤旋在巴格達上空,在滾滾濃煙中掠過一座座建築物,尋找要打擊的目標。這些鏡頭,都給電視觀眾留下了很深印象。

2003年4月8日晨,美軍第64裝甲團攻入巴格達城。伊軍向其發起反擊,他們從三輛卡車和兩輛公共汽車上衝出,用衝鋒槍和火箭彈向美軍開火,企圖阻斷開往底格裏斯河一座橋梁的敵方坦克分隊。美國大兵當即用炮火將其驅散。半個小時後,20多輛載有更多伊軍士兵的汽車越過底格裏斯河,與先前被打散,後又重新集結的伊軍共同作戰。遭到頑強抵抗的美軍被迫退卻,並呼叫空中支援。不久,兩架A一10“雷電”攻擊機奉命趕到。在戰場上空,它們用多管機炮向屋頂和大街瘋狂掃射。激戰1小時後,美軍坦克和步兵才得以重新前進,並奪取了兩座橋梁。

就在這一天,美第3步兵師指揮官比福·布朗特在薩達姆國際機場(後改為巴格達國際機場)向記者承認:一架A一10“雷電”攻擊機,當天在巴格達上空被擊落。

與美國的A一10齊名的蘇一25,在兩伊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中曾被大量使用。

侵阿蘇軍在阿富汗部署過兩個團的蘇一25。麵對複雜的山區地形和詭異多變的阿富汗遊擊隊,蘇軍地麵部隊一籌莫展,而蘇一25卻如魚得水,獲得了一個可以充分展示其“才華”的舞台。阿富汗戰爭中,蘇一25是出勤率最高的機種之一。它們的低空機動性能和維護性均不錯,因而其攻擊精度高、再次出動準備時間短。

在載彈4000千克的情況下,蘇一25能對目標實施6~8次突擊。完成一次攻擊行動返回基地後,隻需20多分鍾,就可以加滿油,掛好彈,做好再次出動的準備。據說,在執行高強度的近距空中支援任務時,該機曾創造過單機一天出動10次以上的紀錄。其效率之高,是相當驚人的。

蘇一25在作戰使用時,往往與大型武裝直升機米一24協同,配合地麵部隊行動。它們的表現,受到了軍方的好評。不過,當阿富汗遊擊隊獲得了美國提供的“毒刺”式地對空導彈,並采取了新的戰術後,蘇一25和米一24也遭到了不小的損失。共有23架蘇一25攻擊機以及數十架米一24武裝直升機被阿富汗遊擊隊所擊落(據米裏設計局的資料透露,其中有8架米一24是被中國的“紅纓”肩射式導彈打下來的)。不過,“毒刺”等便攜式導彈,雖然製導精度高,操作也很方便,但最大的缺點是威力不足,加之蘇一25在一些關鍵部位布設有防彈裝甲,因此被命中後,往往傷不致死,仍能安全返回基地,否則的話,其損失還要大。

當然,在一個小型戰場上,麵對的又是裝備簡陋的遊擊隊,競被對手擊落了20多架先進的攻擊機,也是夠尷尬的。痛定思痛,前蘇聯軍隊自然要分析戰術運用上的原因,而蘇霍伊設計局也對損傷的飛機進行了研究,以尋找對策。除了需要進一步完善電子幹擾和紅外幹擾係統外,他們發現必須加強兩個發動機艙之間的隔板,否則,一台發動機受傷後,很容易波及另一台(就這一點而言,美國A一10攻擊機采取的將兩台發動機分置的布局設計是非常聰明的)。新型的蘇一25對尾噴管作了紅外屏蔽處理,並用合金鋼板加強和改進了發動機艙的結構。據設計部門的人士稱,改進後的蘇一25在後來的作戰行動中,再也沒有被擊落過。

實戰結果表明,蘇一25是一種價格低廉、性能良好、用途廣泛的攻擊機。其改進型不但增強了夜間對地攻擊能力,甚至還具備了一定的空戰能力。因此,頗受一些中小國家的歡迎。前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空軍在國力日衰,不得不精簡壓縮的情況下,仍將它與米格一29、蘇一27等先進戰機一起,作為主力機型給予保留,就足以證明俄軍對該型攻擊機的信賴。 總之,由於作戰的對象、條件等諸多因素的不同,“雷電”和“蛙足”的戰場表現和生存能力都很突出,難分高下。

部署在阿拉斯加空軍基地的雷電攻擊機群



改型蘇-25SM攻擊機最大升限提高到10000米



美國空軍A-10雷電攻擊機雙機空中編隊



俄改進型蘇-25TM攻擊機也稱蘇-39

在世界攻擊機的隊伍中,能與俄羅斯的蘇一25“蛙足”比肩的,當屬美國的A一10“雷電”。關於它們的成敗優劣,誰也沒有分析比較過。在這裏,我們嚐試著把它們放在一起,品頭論足,從各個不同角度進行一番比拚,成敗優劣自然也就分明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