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湊個熱鬧說《色戒》

(2007-11-25 21:27:57) 下一個
                                                                       湊個熱鬧說《色,戒》

                                                                                   樺樹

        在眾多世界級的華人電影導演中,我最欣賞李安。

        每位導演都以其風格定江山。有以執著一招走天下的;有細膩隱喻玩感覺的;有炫耀空洞騙人騙己的;還有低級趣味橫掃市場的,當然更有眾多自命不凡卻不透氣的。李安,相比起來其立體感最強。他放鬆謙卑的氣質裏閃爍著更多的靈動變化和流暢;他簡單儒雅乃至稍顯淳厚的招牌微笑背後會突然爆發出令人措手不及的感染力量。

        《 色戒》上映後,引來洋洋灑灑數千上萬篇長短不一的口水文章,半睡半醒的人們突然間都亢奮了起來。僅此一點,影片的商業投資就是大大的成功。坦率地說,我最佩服導演李安的地方,是他精準的商業頭腦;是他部部電影選材的刁鑽和大膽;激起市場的大嘩是他追求的第一目的。再漂亮的鑽石丟到水裏如果沒有動靜,就是默默消失;如同人類曆代甚至現代的超凡哲人們,消失得不留一絲痕跡。當今大陸的大導演們在選材能力上和李安相比還有相當距離,原因簡單,背景導致頭腦的局限,但切勿模仿。

        《色戒》拍攝的精彩之處我在此不必繁文累敘,故太多文章已大肆吹捧,我再廢話就顯得矯情。總之,導演手法方正,內心情感刻畫細致而震動。最值得我誠心誠意恭維的是梁朝偉,他終於讓我們看到中國也出現了偉大的表演藝術家。湯唯的聲音處理上導演和錄音師做得很好,湯唯且悟性不俗,彌補了中國電影聲音方麵長期存在的遺憾。

        然而,不知為何緣故,一個多月前我獨自在影院看完《色戒》後,心裏就一直惆悵。今夜這感覺又無故襲來,困擾我無法成眠。夜半2點,我氣餒我不樂意我後悔可卻不得不從床上坐起,趕緊把爬滿腦子的思緒小蟲打發走。我不在乎觀眾熱衷的關於飾演王佳芝的女演員湯唯是否太老;說上海話是否地道;奶頭是否太黑;做愛難度地否危險等等話題。靜心體味內心隱隱的別扭,我感覺源於對整個大時代人物事件的自我讀解和電影主題表達間的巨大差異。

        當然,《色戒》隻是選材於張愛玲短篇小說並演義了又演義的一部電影;而張愛玲的那篇小小說也隻是她對當時一個真實事件的個人理解的詮釋。這話頭一提就長了,又提起了張愛玲。80年代上旬,我初到UCLA讀研究所。也許是寂寞孤獨總之種種因由,使我經常泡在UCLA的東方圖書館。一天,圖書館管理員(我一個台灣朋友的媽媽)指著經常坐在窗邊第三排位子上的一位女士跟我說,你讀過她寫的小說嗎?她是張愛玲。我一臉茫然。那是個極瘦且高的中國女人,眼光會忽然似有若無地飄過來,麵部全無表情。於是我蹬著梯子從巨大的書架上找到她所有的著作來讀,終於懂得了胡蘭成重複使用的詞匯“驚豔”。我徹底被她淡淡幾筆就如此入木三分的文字功力折服。然而,坦率地說,我更看到的是陰澀刻薄惡毒現實晦暗的錙銖必較。如同色譜中缺少紅黃,僅餘蘭黑。所以無美感,甚至連淒美和惻隱都鮮有。她完全透徹的世故和冰冷,使我加倍孤寂而沒有感動。《色戒》也歸屬於同一味道。也許這就是淪陷後上海的基調,殘酷的現實使人們隻牢牢抓住每一朝夕的真實,而早已剪斷內心會分泌溫情的器官。當然我會盡最大努力去理解並感同身受。

        《色戒》是描述愛國青年用美人計暗殺汪精衛手下易先生失敗的故事。失敗的原因是愛國美人愛上了易先生,而易先生卻殺了美人。觀眾唏噓,愛國愛情不相容啊!可在我的眼裏,這愛情既不可愛,這愛國更是牽強。難怪王佳芝的原型鄭茹萍的妹妹忍不住站出來說,我姐姐是為國捐軀的烈士,請勿褻瀆。

        先談愛國,王佳芝的愛國情結從頭至尾在影片裏就不是那麽主動。影片中的青年們要去暗殺汪精衛的手下,王力宏激昂地揮舞著雙手說“引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這兩句詞恰恰出自於汪精衛當年暗殺攝政王載灃失敗後在獄中寫的詩《慷慨篇〉。不知導演是否故意想造成反諷,但聽到我耳中有點好笑。同時還立刻讓我產生了聯想和比較。毋庸置疑,汪精衛在抗日時成立偽政府就是,罪不容恕。但還是別拿王力宏和汪的早年相比。青年時代的汪精衛可真正是名副其實的人中之鳳!論才情,汪是孫中山的左膀右臂,《民報》主筆,口才雄辯,文采飛揚;論相貌,汪居民國四大美男子之首,雙目深邃;論精神,汪改名精衛,取精衛填海之意,以明救國強國之誌。連論暗殺,汪也是始作俑者。上世紀初,同盟會在南方組織六次起義皆失敗,革命黨舉目前途,眾有憂色。於是,他們改換簡易的暗殺活動。汪精衛負責暗殺攝政王載灃,他像譚嗣同一樣,堅定地舍身赴死,以喚醒民眾。當時的汪精衛可謂是真性情的純粹。曆史的大潮是無情且瞬息萬變的,除了國共兩黨的個別人走到了最後,有多少仁人義士都被淹沒了。遠了不說,就說現代,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黃興,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哪裏數得盡。客體主體的變化,錯綜複雜的權力利益糾纏,外來勢力的入侵,甚至連腎上腺素分泌的多寡,都可能導致任何一個個體的轉變。然而,這就是人,人類,人類曆史每天重複著的事情。

        而王佳芝的愛國可就不那麽純粹了。佳芝母親過世後,父親帶兄弟去英國後再婚,並表示不能帶她同去英國。佳芝隻好在舅母家寄人籬下。與其說她去勾引易先生是為了愛國,不如說她更像是用青春給自己的下輩子找個依靠。電影從頭至尾表現的情欲都像是雙方不可按捺的渴望,根本感受不到王佳芝是為了愛國而獻身。既然不是愛國,那又是愛情嗎?影片中做愛的戲碼占了很大篇幅,對白很少,導演要表達的就是痛楚和說不清楚的愛,同時還表達了權利和物質的需求以及自我存在的意識。我隻記得王佳芝氣喘籲籲的說:“給我一個公寓”之類的話。當粉紅色的大鑽戒戴到手指上的時候,王佳芝終於認為這就是愛了。因為男人的錢給誰花,就代表愛誰。看到這裏,你還能說王佳芝的愛來自陰道嗎?

        反觀陳璧君對汪精衛的愛情。千金小姐陳璧君對亡命徒汪精衛一見鍾情,無可救藥。她先退婚,後東渡日本尋找汪精衛。在日本,她把所帶的錢財全數交給革命黨。汪返國赴死暗殺攝政王時,陳璧君堅決加入,要死一起死。陳母苦求愛女不要冒死,陳不從,反說服母親捐出家財支持。

        易先生愛的從來就隻是自己,他和王在一起時,感到了自己還是個活人。易先生深知對女人的禮是要送的,所以粉紅色的鑽戒即使不戴在王佳芝手上,也會戴在別的女人手上。

        既然是如此的愛國愛情,那易先生處死王佳芝還有什麽可值得感傷?求仁得仁,順利成章。那些長篇大論地論述關於男人女人對愛情的態度之類的文章,我認為用來評論這個電影都不合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nightrose 回複 悄悄話 同意,分析的符合張愛玲早期文風,所以應該與張愛玲的原意比較接近。可惜的是張愛玲能夠看透別人的事,在自己的經曆上仍栽了跟頭(抑或是先有自己愛情的挫折,然後才安排王佳芝執迷不悟和為自己認為所愛的人犧牲這一情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