Ø 1972之後,《資產階級的隱秘魅力》Le Charme discret de la bourgeoisie(1972),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自由的幽靈》Le Fantôme de la liberté (1974)。《欲望的隱晦目的》Cet obscur objet du désir (1977)影片在舊金山上映時,一群憤怒的觀眾炸毀了劇院並搶走電影拷貝。以上3部作品被稱為“
真理三部曲”,表達了社會慣例的根深蒂固及其頑冥不化的本質,同時也在不斷爭論著巧合、個人節操,以及神秘的必要性,並強調人必須維持並尊重這些要素的存在。
l “在精神和詩的範圍內,有比宗教道德更高的境界。”
l “影片的創作過程完全不同於解一道數學題,或一道代數方程……我從不事先設置一個虛假問題,比如慈善、貞潔、殘酷的問題,從不按照這個問題設置任務,準備好答案。我認為那種拍片方式是欺騙。”
l “一部好影片必須兼有兩種相互矛盾、相互關聯的要素……即真實與幻想的融合……”
l “我認為,資產階級道德就是非道德,應當反對。這種道德的基礎是我們的極不平等的製度,譬如宗教、國家、家庭、文化,總之,就是所謂的社會基礎。”
l “如果有一天把我丟到很遠的地方,任何地方都可以,就是不要到拉丁美洲。”這是布努埃爾年輕時說的話,沒想到他的後半生多數時間是在墨西哥度過的。
l “電影本身就是催眠,觀眾被強迫去看別人要他看的東西。”
l “我喜歡自己的固執,也喜歡別人的固執,我認為固執是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l 西班牙藝術風格:布努埃爾為西班牙電影的藝術風格起到了一種示範與引導的作用。西班牙電影中獨特的個性和濃鬱的民族色彩,諸如日後的紹拉(Carlos Saura,1932-)、阿爾莫多瓦(Pedro Almodovar,1951-)在影片中呈現的娛樂因素、鮮豔的近乎廣告的色彩,大約都是他的某種延續。
l 怪癖:超現實主義者都視自己的怪癖為珍寶。例如布努埃爾自述自己喜歡在電影中表現“重複”,比如重複的語言、動作、情節等,追究原因,他自稱自己也“無法理解,感到迷惑”;再比如,他的作品種總是表現一種完成不了的事情,《黃金時代》——兩個人總是聚不到一起;《欲望的隱晦目的》——一個老頭追求性的滿足,但是總無法獲得;《克魯茲的罪惡生涯》——一個人想自殺,總是無法如願;《中產階級審慎的魅力》——一群人想聚餐,始終無法實現。而就因為搞不清楚,他寧願放任自己的這種怪癖。他的怪癖還有對偏執狂、性變態、侏儒、死亡、暴力、神秘主義、夢境的迷戀。
l 敘事:通常會比較零散,甚至是看上去毫無關聯和荒誕。布努埃爾電影充滿了重複,離題,以及進出於現實與幻想之間的移動,情節安排尤其依賴令人焦急的推延手法。
l 題材:他的電影題材分為三個大類:中產階級、宗教、欲望(性)。
l 立場:反政府、反教會、反傳統、反一切陳規陋習。他大量地使用諷刺、反語、象征或者幹脆用一種很暴力的方式攻擊和揶揄政府、宗教和陋習。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中產階級出身的他,一直是個固執和帶有諸多偏見的人,他的批判鋒芒所及他人的種種弱點,他自己也一樣都有。
l 源流: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它在文藝及其他文化領域裏掀起了一場對資本主義傳統文化思想的反叛運動,其影響波及歐美其他國家。它的內容超出文學達到繪畫、音樂、電影等藝術領域。它在創作源泉、創作方法、創作目的等問題上都試圖獨樹一幟,資本主義社會製度和人們的生存條件等社會問題也進入它的關注視野。
l 應用:布努埃爾對我們最大的啟事在於,他通過電影的形式為我們揭開了心理學上潛意識作用的神秘麵紗。《一條安達魯狗》(Un Chien Andalou)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Maya Deren,1917-1961),與肯尼斯·安格(Kenneth Anger,1927-)。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隻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Woody Allen,1935-),大衛·林奇(David Lynch,1946-)。
l 深解:超現實主義不是象征主義或抽象派。因為超現實主義藝術是要去創造或者說保留另一種現實,一種高於生活的現實,即超現實。超現實主義的哲學意義是純精神的無意識行動,運用這種無意識行動,可以表達思想的真正機能,並擺脫理性的控製和審美上或道德上的偏見。超現實主義者確信,人類的無意識可以“自動”尋找真理,一向受忽視的某種聯想可能是真正反映現實的某種思想形態,為了達到超現實的境界,藝術家要讓自己的思想得到充分的自由。超現實主義者反對一切迂腐陳舊的東西,在思想解放方麵做出很大的貢獻。
《一條安達魯狗》 An Andalusian Dog 1928
這部長度隻有15分鍾,由導演本人與畫家達利聯手編寫的超現實主義短片,多年以來已被視為先鋒電影最初的典範。反敘事、光怪陸離、與殘忍刺激相伴的天馬行空,後來的先鋒與實驗,即便再怪也不過如此了。雖然電影史學家薩杜爾一針見血地指出該片骨子裏所包含的“世紀病”以及“盲目反抗的青年知識分子的寫照”,但它還是作為先鋒藝術家青春期盲動所導致的一個良性結果,而受到長久的關注和讚譽。它的叛逆並非是荷爾蒙壓抑中的學步,而是第一次把“不健康”升華為想像力和美學標準。
《黃金時代》The Golden Age 1930
半有聲半無聲影片。電影以一場蠍子和老鼠的大戰開始,用各種瘋狂的影象來隱喻基督教的背謬和人類狂亂的現狀,被法國當局視為傷風敗俗而遭到禁映。影片首映後戲院被搗毀,一周後,警察宣布關閉戲院;投資者被教會威脅開除教籍;從此,這部電影被禁映長達50年之久,直到1980年才被允許在紐約公開放映。布努埃爾在超現實主義中尋找其與電影方法的一致性,尤其是借由蒙太奇帶來的極度的創作自由,在影片中追求無意識“自動書寫”的傾向。也正是由此開始,殘暴的欲望和幻覺結構的穿插成為他的電影最具先鋒性和親和力的特征,尤其構成了西班牙導演的傳統之一。
《糊塗蟲》The Great Madcap 1949
這部影片在介紹布努埃爾的資料中很少被提到。布努埃爾在墨西哥拍娛樂片,是他早期拍攝的最通俗、最商業、最好萊塢的作品,同樣表達了他對中產階級的諷刺。
《女仆日記》Diary of a Chambermaid 1964
(“女性三部曲”之一)妙齡女仆克裏斯汀,洞悉了富庶之家這樣或那樣的隱秘。布努埃爾表麵上講了一個女仆勞作、調情、嫁人的故事,其實他是在說,那個優雅和合理的社會,其實骨子裏早就爛透了……而這一切,都是在那麽精致的構圖、那麽出色的攝影、那麽出神入化的表演中展示的。大師無弱項,而且是最具平衡才能的人。
《欲望的隱晦的目的》 That Obscure Object of Desire 1977
布氏最後的電影。影片改編於彼埃爾·盧維的小說《女人與木偶》,小說曾經4次搬上銀幕。布努埃爾受到小說男主人公的一句話的啟發,將片名定為《欲望的隱晦目的》。故事幾乎用一句話即可概括::一個上流社會的老頭馬德奧企圖占有美麗的女仆孔奇塔。布努埃爾采取現實、倒敘反複交叉的敘事結構,通過一個“簡單”故事,由淺入深地剖析了現代人類內心世界的種種隱秘欲望,剖析了人的占有欲、複雜心態以及物質危機對人類精神危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