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
l 1902 年 7 月 1 日出生在法國的 Mulhouse , 1981 年 7 月 27 日在美國洛山磯去世。
成就
他共導演 69 部影片,曾 12 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提名, 3 次獲獎, 3 部影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他將 12 位演員送上了奧斯卡影帝、影後的寶座。 1965 年他獲得了美國電影科學與藝術學院頒發的撒爾伯格紀念獎, 1976 年又獲得了這個學院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奧斯卡 最佳導演
Ben-Hur (1959) 賓虛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The (1946) 黃金時代
Mrs. Miniver (1942) 忠勇之家
金球獎 最佳導演
Collector, The (1965) 收藏家
Ben-Hur (1959) 賓虛
戛納電影節
1957 金棕櫚 最佳電影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Friendly Persuasion (1956) 四海一家
威尼斯電影節
1952 提名 金獅獎 最佳電影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Carrie (1952) 嘉麗妹妹
1938 獲獎 特別推薦 最佳電影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Jezebel (1938) 紅衫淚痕
提名 墨索裏尼杯 最佳電影 (Best Film)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1946 獲獎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導演 (Best Director)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The (1946) 黃金時代
國家評論協會獎 ( 美 )
1955 獲獎 國家評論協會獎 最佳導演 (Best Director) Desperate Hours, The (1955) 危急時刻
1946 最佳導演 (Best Director)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The (1946) 黃金時代
經曆
l 進入好萊塢: 1922 年在法國巴黎國立音樂學院學習的時候,經美國明星製的創建人卡文·萊默爾的介紹來到到美國環球影業工作,美國的電影工業已經出現了繁榮之勢。
l 起步-西部片: 1925 年開始擔任導演,他一開始導演的大都是西部片,代表作是 1929 《地獄英雄》。
l 立足-名著改編: 30 年代是美國經濟衰退時期,有過一個大蕭條,但是給大眾營造夢想的好萊塢的製片業,卻並沒有衰落,相反卻十分繁榮。這個時候,他主要是根據一些文學名作改編拍攝成電影, 1937 據海爾曼的話劇,改編拍攝了影片《死胡同》, 1938 同樣根據話劇改編的電影《吉薩貝爾》,這兩部影片都是講述愛情倫理的生活片,獲得了觀眾的好評。同一年,他拍攝的電影《紅襯淚痕》,影片講述了美國南北戰爭前夕,一個美國南方姑娘的生活悲劇。主演蓓蒂·戴維斯因為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而獲得了第 11 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1939 英國女作家勃朗特的小說《呼嘯山莊》改編拍攝了同名電影,主演是英國傑出的演員勞倫斯·奧立佛,影片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l 成熟期: 從 1941 年電影《小狐狸》開始惠勒顯示出了非凡的敘事能力和精致的風格, 1942 年影片《忠勇之家》,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六項大獎。這個時候美國因為珍珠港事件,已經對日本和德國宣戰,影片的誕生真是恰逢其時。影片塑造了一個高尚勇敢的英國婦女形象,這部影片在二戰期間,起到了很好的鼓舞士氣的作用,當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就寫信給製作這部影片的米高梅公司的老板路易斯·梅耶,說這部影片“是最好的戰時動員,抵得上 100 艘戰艦。”而拍攝完這部影片之後,威廉·惠勒立即以空軍少校的身份參加二戰、奔赴前線了。在奧斯卡的頒獎儀式上,是威廉·惠勒的妻子代替他領獎,她告訴大家,這個時候,威廉。惠勒正在德國的上空,冒著敵人的炮火,拍攝著一部空戰紀錄片。
l 重回黃金時代 :二戰結束以後,威廉·惠勒回到好萊塢繼續拍攝電影, 1946 年,他導演的影片《黃金時代》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 8 項大獎。這部影片講述二戰結束以後,三個士兵回到家鄉,重新尋找生活的意義的故事,因為觸及了美國的當代現實,反映了重大的社會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歡迎和共鳴。
l 遭到迫害: 1947 年美國“非美活動委員會”開始在美國文化藝術界進行清洗,把威廉·惠勒列入了黑名單,認為他同情共產主義和共產黨。威廉·惠勒對他們的指控進行了批駁,認為他們這是對憲法的破壞和侵害。最後,他遭到了暫時停止導演電影的處理。由於當時美國“麥卡錫主義”十分強勢,所以好萊塢電影在政治運動和電視衝擊的雙重夾擊下,開始出現衰落。
l 逆境中的輝煌: 50 年代,是好萊塢麵對電視的挑戰最為嚴峻的時期。 1953 年,威廉·惠勒執導了影片《羅馬假日》,發掘出了傑出的演員奧黛麗·赫本,這個天使般的女人從此大放光彩,讓世界觀眾為之傾倒,新一代明星誕生了。 1959 年他導演的巨片《賓虛傳》,一舉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等 11 項大獎,創造了奧斯卡影片中的獲獎紀記錄。
l 後期 :惠勒拍攝的有代表性的重要影片有 1965 年的《搜捕者》, 1968 年的《滑稽女郎》和 1970 年執導的《瓊斯的解放》。
完美主義者和明星製造專家—— “拍 99 次的惠勒”
我們很難歸納威廉•惠勒作品的特點,如果一定要下一個結論,那就是“精致”,每個鏡頭、每一場戲都相當完美,威廉•惠勒超出很多導演的地方還在善於發現明星、善於引導演員的表演,很多默默無聞的演員經過惠勒的“調教”可以一片成名,他是個標準的明星製造專家。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名字往往湮沒在那些明星後麵。威廉•惠勒以追求完美著稱,他拍電影的一大特色就是經常反複拍攝,有一個“拍99次的惠勒”的稱號。每次拍片都把演員們指揮得團團轉,他的精益求精的確“折磨”出了很多奧斯卡金獎大明星。優秀作品賞析:
羅馬假日 Roman Holiday (1953)
l 輕鬆、自然而富有情趣的文藝片,一個溫馨悅目的浪漫愛情故事,一部曆久不衰的輕喜劇。好萊塢愛情喜劇的經典。從敘事模式上,繼承著好萊塢的“傳統”,從《羅馬假日》大約再往前追溯另一個 20 年—— 1934 年,正是開創了這個神話時期的《一夜風流》公映的那一年。對比這兩部喜劇風格的影片,我們會發現它們在基本劇情上有著驚人的巧合。都是富家女簡裝出逃,都是半途偶遇英俊的青年記者,都是愛情與身份選擇兩難。
l 《羅馬假日》是不可複製的,它是一部糅合了悲劇與喜劇的全部要素,卻又把感情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的影片。他們的相逢喜而不俗,他們的離別哀而不傷,增之一分減之一毫都會過火。惠勒用一種很有節製的筆觸,令這段愛情逐漸走上高潮,然後就讓它停留在最美的一個點上。 70 年代,曾經有人想拍攝《羅馬假日》的續集,讓兩位主人公的後代來接續他們的情緣,但最終沒有成功。這甚至可以說是一件幸事,因為自那個點後,一切美麗都會不可阻擋地消逝。相愛的兩個人生活在同一個時間和空間裏,卻永遠相望而不能相見,這是“刻骨銘心”的最好注解。派克和赫本這對黃金組合再也沒有在銀幕上搭檔,隻是偶爾成為頒獎台上的合作者。因為《羅馬假曰》,他們成為終生的摯友,赫本的第一任丈夫梅爾·費勒便是經派克介紹認識的。赫本逝世後,他出高價買回了自己送給她的胸針留做紀念。他深情地說:“我非常喜歡赫本,事實上,我非常愛她。”
l 在《羅馬假曰》的演職名單中,赫然印著——原著劇本:伊恩·邁克蘭·亨特;改編劇本:伊恩•邁克蘭•亨特和約翰•戴頓。但是直到幾十年以後人們才知道“亨特”隻是掛名而已,達爾頓•特倫波才是故事的真正作者。特倫波是好萊塢卓有成績的著名編劇,代表作有史詩巨片《斯巴達克思》等。 1947 年,由於美國掀起反共浪潮,由美國國會成立所謂“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開始在好萊塢進行一次針對共產黨的秘密審訊。造成了轟動一時的“好萊塢十人案”,而特倫波就是這赫赫有名的“十君子”之一。 1950 年,他被投入大獄,監禁了一年多。雖身陷囹圄,但他在獄中堅持創作,竟一連完成了 18 個劇本。 1952 年 2 月 6 曰,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在睡眠中去世,伊麗莎白公主準備繼承王位,美國民眾對英王室的關注程度突然間大了起來。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特倫波投入了大量精力,很快就完成了《羅馬假曰》的原著劇本,並以五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派拉蒙電影公司。被遺忘的特倫波,直到四十多年後的新版拷貝中,才將他的名字放進了職員名單中,而那尊原本應該屬於他的奧斯卡小金人,直至 1992 年才追加給他,此時離他逝世也已 16 個年頭了。
l 製片公司開赴羅馬進行實景拍攝,但條件是預算必須控製在 100 萬美元之內。為了節約成本,惠勒不得不做出改拍黑白膠片的決定。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最初他堅持要去羅馬拍攝的主要原因,就是想用彩色膠片展現羅馬的旖旎風光;另一方麵,他遠離美國本土,可以就此避開當時已經對他不懷好意的“非美活動委員會”。
l 《羅馬假曰》拍攝簡直就是一個苦難的曆程。首先,助理導演和製片主任碰到的就是控製街上行人的問題。因為一切都是實地攝攝,得清除人行道,豎起路障,汽車改線,有軌電車停駛,大樓騰空,趕走遊人……為做到這一切,要向每個有關的人行賄。而最傷腦筋的還是連續不斷的嗓音。影片中有許多鏡頭表現美國記者和公主約會,他們應該在僻靜之處見麵。有趣的是,在拍攝這些鏡頭時,似乎半數的羅馬人都來到了現場,連警察也無能為力。派克和奧黛麗就像是身處一個巨大古羅馬競技場,當著一大群人做現場表演一樣。不過當派克問她是不是覺得難以適應時,她的回答倒是十分堅定:‘沒有,一點都沒有。’她就像一個真正的公主那樣安靜沉著。意大利人卻是天生的好演員,決不放過任何表現自己的機會。導演說這一條拍得不錯,能通過了,圍觀者會嚷嚷起來:‘不不不,重來一遍吧 ! ’導演說不行要重來時,他們又會起哄說:‘不不不,這次拍得實在太棒了 ! ’不過通常情況下惠勒也都采納了他們的建議。” 劇情要求演員們裝出清閑舒適的樣子,而實際情形卻是熱得要命。 1952 年的夏天酷暑難擋,是羅馬曆史上最熱的一年,派克和赫本在人群的包圍之中,承受著暑熱進行拍攝。汗水常常衝掉他們臉上的油彩,他們不得不隨時停機來補妝。大家熱得都吃不下飯,隻是為了保持體力勉強吃一點點,赫本則隻飲一點香檳。另外,那年夏季意大利剛剛進行了五月選舉,政治局勢很緊張,派係鬥爭持續不斷,發生了一些流血事件,街上時常傳來爆炸聲或槍響。在攝製組第二天即將拍戲的一座大橋上麵竟發現五名恐怖份子在放炸彈。再者,工人的罷工也不斷威脅著拍片工作,火炬遊行往往把拍攝曰程打亂。工作進展很緩慢,有時為了拍攝一個鏡頭要反複 60 多遍,赫本有點受不了了,但她並不怨恨,她也力求完美。
l 獲獎情況
奧斯卡獎 最佳女演員 (Bes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奧黛麗 赫本 (Audrey Hepburn) 最佳編劇 (Best Writing, Motion Picture Story) Ian McLellan Hunter,Forenzo Semple, Jr. 多爾頓 特朗博 (Dalton Trumbo) 最佳服裝設計 ( 黑白 ) (Best Costume Design, Black-and-White) Edith Head 提名 最佳電影 (Best Picture) 威廉·惠勒 (William Wyler) 最佳男配角 (Best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埃迪 艾伯特 (Eddie Albert) 最佳導演 (Best Director) 威廉 懷勒 (William Wyler) 最佳編劇 (Best Writing, Screenplay) Ian McLellan Hunter,John Dighton 最佳攝影 ( 黑白 ) (Best Cinematography, Black-and-White) 弗蘭克 普蘭納 (Franz Planer), 亨利 阿勒崗 (Henri Alekan) 最佳藝術指導 - 布景 ( 黑白 ) (Best Art Direction-Set Decoration, Black-and-White) Hal Pereira,Walter H. Tyler 最佳剪輯 (Best Film Editing) Robert Swink
金球獎 最佳女演員 ( 劇情類 ) (Best Motion Picture Actress - Drama) 奧黛麗 赫本 (Audrey Hepburn)
英國學院獎 最佳英國女演員 (Best British Actress) 奧黛麗 赫本 (Audrey Hepburn) 提名 最佳電影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最佳外國演員 (Best Foreign Actor) 格裏高利 派克 (Gregory Peck) 最佳外國演員 (Best Foreign Actor) 埃迪 艾伯特 (Eddie Albert)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女演員 (Best Actress) 奧黛麗 赫本 (Audrey Hepburn)
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 1999 獲獎 國家電影名錄
賓虛 Ben-Hur (1959)
這部影片是一部史詩,他講述了古代羅馬一個猶太青年最後戰勝敵人、成為一個英雄的故事,場麵宏大,情節曲折,給好萊塢重新帶來了生機和活力。《賓虛傳》是威廉·惠勒達到的一個高峰,也是美國電影的一個高峰。
好萊塢曆史上拍過 3 個版本的《賓虛》, 1959 年的惠勒版是公認的最好的一部。在 1959 年的奧斯卡上曾榮獲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男配角、攝影、藝術指導、錄音、配樂、剪輯、服裝設計、特技效果等 11 項金像獎,是奧斯卡曆史上獲獎最多的一部影片。至今沒有別的影片能夠打破這個記錄,也使好萊塢找到了對抗電視的法寶,重新使觀眾湧向電影院,那就是大公司如果集資幾百萬美元用來拍幾部質量上乘的影片,不僅可以賺到數額可觀的錢,還可以防止電影帝國被日趨強盛的電視新軍蠶食鯨吞。巨大的投資可以換回了極高的票房價值,使陷入財政困境的米高梅公司起死回生。
呼嘯山莊 Wuthering Heights (1939)
惠勒早期的代表作。
本片被五次搬上銀幕,改編自勃朗特同名小說,影片氣氛陰森,色調灰暗,攝影立了很大功勞,充分顯示了電影藝術的表現能力,使它成為二十世紀銀幕上偉大的經典作品之一,在第12屆奧斯卡獎(1939)評選中獲得最佳攝影(黑白片)獎。本劇後來多次重拍,但均未達到1939年版的高度。
黃金時代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1946)
本片在二戰結束的次年推出,榮獲第19屆奧斯卡7項大獎,其中扮演斷臂軍人的演員是真的殘疾軍人,他除了獲得最佳男配角,還因“把希望和勇氣帶給退伍軍人”得到特別獎。 精湛的場麵調度顯示出導演非凡的藝術才能。 本片在當時被認為是一部裏程碑式的影片。它描述了三個社會背影不同、在二戰後歸家的軍人退伍後的經曆。雖然這部影片全力表現的是人性、各種人物,並試圖反映戰後美國社會中的重新適應與轉化的問題,但是《黃金時代》仍然小心翼翼、不偏不倚,並且處理巧妙地頌揚了美國的生活方式——既像小城鎮、自由資本主義、家庭這類社會機製,也頌揚了好萊塢的信念:愛有著拯救世界的巨大力量。影片描寫了戰後歸來的士兵普遍遇到了重新適合社會的問題,使人們瞥見了戰後美國社會的真實生活。